#單親

精神障礙的母親 該如何保有孩子的監護權

精神障礙的母親 該如何保有孩子的監護權#單親

在讚頌「母親偉大」的同時,您相信有許多母親貧病交迫、連「去愛自己的孩子」都成了不可能的任務嗎?她們為精神疾病所苦、非常缺乏社會支援,不僅和整個大都市的進步亮麗成了強烈對比,更已然成為社會進步下的莫大缺憾。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社工科主任董秀珠說,精神病患擔任母親的弱勢家庭,經常遭逢困頓生活處境折磨,又容易面臨不利小孩身心發展的質疑與污名化。根據該院區針對母親們生活處境的調查,98年藉由半結構的親職生活處境綱要,訪談了104位松德就診、並擔任母親的病患,結果發現有五分之四屬精神分裂症、雙極性精神病等嚴重精神病診斷者,仍實際擔負教養子女責任。縱使有許多「這樣對小孩發展影響不好」的悲觀論述,然母親與小孩的生活品質,卻是社會無能迴避的、此刻正在發生的現實。董秀珠表示,如果缺乏即時的社會與醫療介入,當面臨親職扮演與生活壓力,常可能進一步讓母親們病發、再住院,最終步上喪失小孩監護(失去小孩)的路。對大部分女性而言,結婚、生子、擔任母親,是個人生命意義的圓滿與達成,然而因為擔任母職而帶來疾病惡化、失去小孩的結局,常是母親們心中無可磨滅的懊悔與打擊。由母親們生活處境調查,進一步發現「貧窮」普遍存在於這些擔任母親病患的家庭,近七成母親報告她們的所得在貧窮線下,但卻高比例因各種因素未能取得相對的社福資源與協助。董秀珠指出,「容易惡化疾病」與「普遍的貧窮」成為這些母親處境的重要特性,而這貧病交迫的情況,比如連幫小孩準備放學後點心的錢都沒有、或經常病發而擔心小孩對自己的觀感等,常進一步扼殺母親主觀感知的親職勝任度,這連她們自己也質疑自己「不是好母親」的情況,失去擔任母親信心與該有的原則堅持,由許多研究報告驗證發現,反而影響了實際的小孩教養品質。董秀珠進一步說明,生活中存在的各種社會與人際壓力,易使母親深陷無能應付的擔心與焦慮感,使更無餘力回應小孩情感與生活需求,而這又會強化母親感覺自己不是勝任的好母親,挫折、無力感容易讓她們傾向於採取體罰或嚴厲管教,而更形成親子間互動品質的惡化。精神醫療服務容易只停留在對精神病患者病情與藥物上的關心,相對卻忽略正常人生角色如母職等的實踐,對於協助病患心理復健與社會適應的重要。董秀珠解釋,過去精神治療領域實務工作者可能對病患同時是母親們的處境掌握有限,而母親們面臨貧窮、親職技巧不足等情況,也常囿限於醫療與社區社福單位間的協調整合不足,而很難使她們獲得客製化協助;母親們可能需要跑很多機構,重複講述她們的事情,才能獲得到需要協助。98年起,松德院區推動「跨專業、跨機構的協同合作模式」之社區精神醫療服務,企圖整合基層精神科醫院、台北市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兒福聯盟等有共同關懷心的機構,並積極建立起彼此間聯繫交流與相互支援的服務運作模式,就是希望這些弱勢母親與其家庭能得到更在地化的、符合多元需求的整合性服務。延伸閱讀「母親故事的案例」: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334

「丈夫外遇」妻子該如何跨越傷痛與找回信任?

「丈夫外遇」妻子該如何跨越傷痛與找回信任?#單親

外遇問題已是台灣主要而普遍的離婚因素之一。台灣地區離婚率在過去三十年維持上升的態勢,民國99年有58,115對夫妻登記離婚(比98年多了1.56%),初離婚率千分之2.51,此值幾已佔全亞洲的首位,也意味著有更多台灣小孩需面對父母仳離的動盪、與需成長於環境更具考驗的單親家庭之中,於是對社會造成的衝擊,實不容忽視。當傳統式微,過去由家族聯帶(ties)以及角色互補(男主外,女主內)而來的婚姻維繫早已鬆動,「合則來,不合則去」的趨向,「承諾不足」成為現代婚姻的首要課題。何況「性」不再是鑲嵌於婚姻、成為傳宗接代的責任,因此外遇現象在社會變遷下實有增多趨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社工科社工師董秀珠指出,外遇衝擊常導向夫妻的離婚,但也有外遇事件後仍對家抱持理想、選擇留存婚姻的夫妻,但他們常說「或許當時選擇離婚,還比較能夠重生」。外遇夫妻的關係修復,原就屬難度較高的婚姻治療任務,更有人說「外遇」等同於為婚姻投下毀滅性的炸彈。董秀珠解釋,在心理學上形容這是「依附情感受傷」的狀態,也就是外遇事件引發夫妻中的一方,強烈感受伴侶未依期待給予撫愛與安全感,而嚴重傷害配偶間的親密與信任,而且傷害難以跨越,將深化夫妻挫折與疏離感,使其更無法朝向新的良性互動親密關係邁進。同時,臨床上常見外遇衝擊的夫妻需要面對憤怒、罪惡與無力、遺棄等爆炸情緒的克服,許多時候更容易伴隨個人憂鬱與焦慮症狀發生。有學者發現,丈夫外遇的壓力使得促發妻子重鬱症發生與症狀惡化的可能性增高,另外外遇的衝擊,更常摧毀性的傷害個人自我意象與自尊,造成難以復原的創痛。董秀珠表示,針對經驗外遇衝擊、久久無法重拾生活步調的個人,過去較少以「心理創傷」或「創傷後症候群」來標定其歷程、病理,甚至也較少往這方面來進行探討,但近來漸有研究報告認為事件發生後的種種個人不適情況,似乎符合創傷後症候群的表現。松德院區婚姻家庭治療門診中,也常見到遭遇丈夫外遇衝擊的妻子們,存在有「再現」與「逃避」的不斷切換、類似創傷症候群的表現:極力躲避與事件相關的資訊、刺激,但又不斷為湧入的記憶所侵擾,並伴隨相當強度情緒反應,更可能因情緒失控而自殘或攻擊配偶。因此,當個人受配偶外遇衝擊、而陷入上述各種輕型精神疾病的侵擾,於是尋求精神科專業協助,將是迫切而需要的。在松德院區婚姻家庭治療門診的進一步發現,「丈夫外遇」的妻子們似乎比起「妻子外遇」的丈夫們,更難對這原本生命藍圖的「意外插曲」做出統整、與積極因應,也就是說,她們常更難走上心理復原之路。董秀珠說,在曾經求助於松德院區的60對夫妻當中,外遇困境仍以「丈夫外遇」型態為多(有54對夫妻屬於此型,佔總數九成)。而且丈夫外遇的妻子們心理創傷更難復原,在精神醫療協助下,(丈夫外遇)創傷妻子在半年內雖然有所緩解,但是真正到達心理復原的不到五分之一,(妻子外遇)創傷丈夫則有一半到達心理復原。有五分之二的妻子,在事件爆發後超過一年了,卻仍受到隱隱然的心理困擾、無法復原。她還說,妻子們對於配偶外遇的反應、衝擊都明顯而強烈,比如在撤退母親與妻子的生活角色、因此而自殺自傷、以及影響小孩心靈等方面,而且似乎不易自然隨時間拉長而使衝擊消退。雖然54位求助於松德門診的創傷妻子,多屬高等教育程度,然而似乎較好的學識與認知能力,並無助於更快速跳脫丈夫外遇所致的心理創傷。在復原的原因或動力上,也見到在丈夫外遇或妻子外遇兩種型態間的差異,其發現「工作投入與表現」能夠為創傷丈夫帶來極佳療癒效果,然而創傷妻子要到達復原,則亟需個人自我重建、轉化與親密關係上的改變調整。丈夫外遇妻子們的心理創傷似乎相當難以復原,加上女性也常因此陷落輕型精神疾病的困擾,深深影響個人心靈幸福與生活品質,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門診從藥物治療到各式心理治療,能提供夫妻們最專業協助。經歷過外遇事件的丈夫們,常也有不知如何「挽回婚姻」或「讓妻子重新健康起來」困擾,而松德院區也提供相關心理衛生教育課程,讓丈夫們的挽回之愛更加有力量與更有效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