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固醇

肝指數異常 你的健康也亮起紅燈

肝指數異常 你的健康也亮起紅燈#膽固醇

一位40歲左右男子,帶著檢驗所的肝指數異常檢查報告焦急地來院,詢問他是不是有肝硬化?或是肝臟長了腫瘤?經抽血及腹部超音波檢查後,發現只有脂肪肝,而且也沒有B型或C型肝炎,該病患才鬆了一口氣!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胃腸肝膽科洪紹仁醫師表示,常會有人拿著檢驗所、診所或健檢發現肝指數異常(AST/ALT)的報告,緊張地來門診詢問,甚至有年輕人擔心因此延遲入伍當兵的時間。肝指數異常通常是某些因素導致肝臟發炎,有的人會擔心肝臟是否長了什麼東西?是不是肝硬化?但是大多數人經進一步抽血及腹部超音波檢查後,發現只有脂肪肝,並沒有發現其他常見的B型或C型肝炎病毒感染,就像是上述個案。洪紹仁醫師指出,造成脂肪肝常見的原因包括肥胖、喝酒、血糖偏高的糖尿病患者、血脂肪(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過高;少數則是因服用藥物(類固醇、黃體素等)、接受腸道手術等。近年來因國人飲食不當,罹患血糖、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三高的人數上升,脂肪肝的人口也隨之增加許多。平均3至4個成人就有1人有脂肪肝,遠高於以往的國病-B型肝炎的15-20% 及C型肝炎之4%,值得大家警惕。洪紹仁醫師表示,肝臟內堆積脂肪超過5%,就稱為脂肪肝,起初會引起肝細胞發炎,數年後逐漸發生纖維化,少數嚴重脂肪肝在數十年後可能演變成肝硬化。另外像動脈血管粥狀硬化,高血壓,心肌梗塞與腦中風等疾病在數十年間會一一浮現。因此脂肪肝可當做一種警訊,告知我們健康已亮起紅燈。脂肪肝初期沒有症狀,僅少數出現上腹部飽脹、食慾不振或全身倦怠現象,所以易被人忽視。診斷脂肪肝最簡便的方法是腹部超音波,其準確度高達97%。值得注意的是脂肪堆積在肝臟會干擾超音波穿透,有慢性B肝或C肝的民眾若要藉由超音波早期發現小的肝腫瘤,應該要避免有脂肪肝。洪紹仁醫師指出,目前並沒有明確有效的藥物可治療脂肪肝,須針對個人發生脂肪肝成因加以矯正。如果因是喝酒、糖尿病或血脂肪高、肥胖所引起的,則要戒酒、少吃甜與油膩食物,服藥控制好血糖、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多運動(一周至少三天,每次持續30分鐘以上)並減重(體重增加則脂肪肝變嚴重,體重減輕則脂肪肝會改善)。脂肪肝是日積月累慢慢產生,配合醫師查明原因後,遵從上述方法,假以時日,脂肪肝自然會改善。

東方人的養生秘方:黃豆

東方人的養生秘方:黃豆#膽固醇

黃豆,中國人稱它為「大豆」。據傳說,五千年前神農氏命名了五種神聖穀類,黃豆即是其中之一,到了公元前300年,黃豆、小米成為中國北方主要的農作物。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近年來,營養界開始注意到黃豆,陸續研究並發表許多其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報告,也使人們對黃豆不夠美味的印象,逐漸的改變。黃豆食品不僅受到素食者的青睞,也為注意健康的消費者開始喜愛。一、黃豆的營養黃豆的蛋白質足以提供人體需求。整粒的黃豆,組織較硬,不易消化,且黃豆中含有阻礙胃的消化酵素-胰蛋白酶(Trypsin)的物質,會影響消化率,但可經由加熱或將黃豆搗碎(豆腐、豆皮),或以菌類分解其成份(納豆、臭豆腐)等的方式,提高消化、吸收率至85-95%。臺安醫院營養師劉啟琴表示,黃豆蛋白質,含有大部份人體所需要的「必需氨基酸」,儘管缺乏其中一種甲硫胺酸,但確符合人體的需求。一些實驗的結果,發現黃豆的「蛋白質效率」,即其蛋白質的消化程度與氨基酸的型態,與牛奶、肉類相近。同時,如果每天或每餐與穀類、核果、種子等食物搭配一起吃,可達到「互補作用」,而提昇蛋白質的質與量的效果。專家指出,一般人以體重每公斤攝取0.8公克的蛋白質,便足夠身體的需要。因此,想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是極其容易的。除非特殊的情況(如:發育中的孩童、孕婦等) ,否則沒有必要採取高蛋白質的飲食,再說蛋白質過量反而不利健康。此外,黃豆可減低飽和脂肪酸、膽固醇及總熱量。由於動物性食物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酸及少量不飽和脂肪酸,而大部份植物性食物,卻相反。以黃豆為例,約50%的脂肪為亞麻油酸,屬於不飽和脂肪酸,是人體所需的營養成份,而不像飽和脂肪酸會使體内的膽固醇提高,因此,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此外,令人感興趣的,是它所含的亞麻油酸中,Omega-3脂肪酸佔了約8%。Omega-3脂肪酸主要出現在魚類,可減低心臟病的罹患,及有助嬰兒腦部的發展,雖然黃豆油所含脂肪酸與魚油的脂肪酸不是相同,但進入人體後,黃豆脂肪將可轉換成魚油脂肪類,但經烘烤、加工食品過程中,通常75% Omega-3脂肪酸會流失。另外黃豆油經過氫化後會轉變成Trans脂肪酸,及增加飽和脂肪酸的形成,反而對人體健康不利。黃豆,除含豐富的蛋白質及油脂外,還含有其它的營養素,如鈣、鐵、鋅、維生素B群及大量的膳食纖維,在人體内都參與調節生理的功能。二、可減輕或預防疾病黃豆食物中已經確認含有15種植物性化合物的異黃酮素,它們有植物雌性激素、抗氧化劑及蛋白質抑制劑的功能,其中的吉尼斯旦(Genestein)及代得仁(daidzein)受到科學家的特別重視。這些異黃酮素,不僅可防癌,同時也有降低血中膽固醇、骨質疏鬆的危險性及減輕一些婦女更年期的症狀。◆ 癌症營養師劉啟琴指出,異黃酮素是一種植物雌性激素,其化學結構與動物雌性激素類似,可阻擾乳房細胞接受過多動物雌性激素的機會,避免細胞突變而發生乳癌。其他異黃酮素亦有可能增長經期及遲緩閉經期,而減少乳癌的危險性。此外,一些實驗亦顯示,當正常細胞一旦發生突變,細胞的繁殖會增快,必須生成新的血管來供應氧氣及養份支持它的生長,而吉尼斯旦,可阻止新血管的生成,斷絕供給突變細胞的養份。因此,可達到預防乳癌、結腸癌、肺癌、攝護腺癌、皮膚癌、及血癌等作用。◆ 心臟疾病最近新的臨床研究亦顯示,黃豆中的異黃酮素可抑制體內膽固醇的合成。而黃豆中其它的物質,如:植物固醇及皂素亦能阻止飲食中膽固醇的吸收,而增加排出體外。因此,有可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骨質疏鬆不同文化、不同的飲食習慣及生活型態,決定人們是否會罹患骨鬆症。尤其是停經後的婦女,由於鈣質的攝取不足、老化及女性荷爾蒙的缺乏,罹患骨鬆症的機率顯著增加。除了牛奶、奶製品、小魚乾等含豐富的鈣質外,其它許多植物來源的食物,亦含有豐富的鈣質,如:深綠色蔬菜、豆類、豆腐、芝麻、髮菜等。如果我們有均衡的飲食,每天攝取的鈣質,要達到建議攝取量(800-1000毫克),不是很困難。為避免骨鬆症的發生,攝取適量的鈣質是需要的,同時還需要仰賴維生素D的補充,幫助鈣質的吸收,及適當的運動,來加強骨質。另外,一些不良的飲食習慣,如攝取高蛋白、高磷食物、及飲用咖啡、酒或抽煙等,均會影響鈣質的吸收與流失。根據一些骨鬆症的研究,顯示骨鬆症發生比率最高的國家,如:美國、瑞典、芬蘭、英國等都是消費奶類、動物性肉類最多的國家。以肉類為主的飲食,會導致尿液中鈣質量大幅增加,對骨骼產生不良的影響。而素食者,即使純素食,骨質疏鬆症的罹患率卻較低。有一種說法,可能是動物性蛋白質,含有硫的氨基酸較多,代謝後形成硫酸鹽易與鈣結合,進而將鈣隨尿液排出體外,而黃豆蛋白質含有硫的氨基酸少,較能保留鈣質在體內。其它研究亦發現,多吃黃豆的婦女,其腰椎骨的礦物質及骨質密度皆有明顯的增加,可能與吉尼斯旦可抑制硬骨細胞的活性有關。◆ 更年期症後群最近臨床實驗指出,異黃酮素可減輕婦女更年期的症後群,如:熱潮紅、盜汗,及心悸等。熱潮紅,其發生在世界各地的頻率相差很多,在歐洲,停經期婦女的發生率高達70-80%,在中國大陸只有18%,而新加坡為14%,其中最大的差別可能是東方人的飲食中多攝取黃豆蛋白及植物雌性激素(異黃酮素)。其它研究亦發現,日本婦女在尿中所排泄的雌性激素比歐美多一百到一千倍。因此證實,異黃素是可紓解更年期的多種症狀。

如何吃才不會造成脂肪肝?

如何吃才不會造成脂肪肝?#膽固醇

良好的飲食習慣對防治脂肪肝有很大的幫助,光田醫院血液腫瘤科柯萬盛醫師提出以下幾項注意原則供民眾參考:一、不要過度補充糖類食物。二、飲食中限制動物性油脂,選擇易消化而含膽固醇少之奶油脂,及植物油。 三、蛋白質對肝臟病人是不可缺少的,充分的蛋白質可以保護肝細胞的功能,促進肝細胞的再生,防止水腫,含血及腹水。含有蛋白質食物,有瘦豬肉、牛肉、豆干、雞蛋、羊肉等。 四、適當的維生素攝取:肝內儲存著多種維生素,並且參與肝臟之代謝。當肝臟受損時,會影響維生素之吸收,尤其是維生素A、B、C及K等缺乏。當出現維生素缺乏時,應及時補足。 ‧當維生素A缺乏時,會出現乾眼、夜盲、皮膚乾燥等症狀,應食用胡蘿蔔、綠色蔬菜,以及牛奶等。 ‧若服用維生素A及D藥品時,應遵守醫生囑咐服用,以免引起維生素A及D中毒。 ‧當維生素B群缺乏時,會出現舌炎、口角炎、陰囊皮炎、鞏膜充血等,宜食各種穀類、豆製品、蛋類等食物。 ‧維生素C有保護肝細胞及改善肝功能作用,可多食綠色蔬菜和水果補充。 ‧維生素k可防止凝血脢原之減少而引起之出血,可多食菜花及卷心菜等食物補充。五、最重要的是忌煙酒,酒精本身又可以引起肝損害,煙草中含有尼古丁,對肺及肝臟有明顯毒性。六、微量元素及礦物質之攝取也很重要,尤其是鋅,肝臟內之肝功能總是需要鋅來輔佐的,據統計,肝炎病人普遍缺乏鋅,造成食慾不振及腹脹等症狀。

喝豆漿降壞膽固醇 一分鐘血油自我檢測

喝豆漿降壞膽固醇 一分鐘血油自我檢測#膽固醇

秋冬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為提醒國人注意氣溫與情緒壓力對健康的威脅,健康吉美健檢中心特別針對97年10大產業的血液檢驗數據進行風險評估;結果發現,大眾傳播、批發零售、物流倉儲、傳統製造及醫療環保等五大產業,員工的膽固醇平均超過190 mg/dl,接近異常值邊緣,顯示員工健康狀況已亮起紅燈。為協助民眾由日常飲食做起,徹底改善血脂異常問題,健康吉美健檢中心院長楊培鎮醫師表示,豆漿內含豐富的大豆蛋白與大豆異黃酮,經研究證實,對人體膽固醇的調節有很好的助益。此外,根據醫學報導指出,每降低1%壞膽固醇,可減少1%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患有高血脂上班族連續飲用豆漿,六週共可減掉2公噸的膽固醇,且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可望降低16%!秋冬早晚溫差大,本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加上近期全球金融風暴襲捲、失業率節節高升,國人在民生、心理上普遍承受極大的壓力。根據醫學研究指出,長期累積的壓力會使人體的自主神經系統異常、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導致血管收縮、心跳速度加快,加重心臟負擔,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楊院長表示,今年冬天,溫差與壓力恐出現加乘效果,國人宜從改善日常飲食作起,避免爆發心血管疾病潮。為協助民眾養成日常保養的好習慣,健康吉美健檢中心特別設計一份「血油自我檢測表」,詳列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幫助民眾檢視日常的飲食與作息,達到預防疾病發生的目的。■ 一分鐘血油自我檢測表 ■請評估以下的指標,針對您符合的項目進行勾選,可幫助您了解可能罹患心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有多少: ___1. 我的年齡超過40歲___2. 我的BMI值大於27或腰圍超過標準【男≧90公分(35.5吋),女≧80公分(31.5吋)】___3. 我有心血管疾病的家族病史(包括高血壓、腦中風、心肌梗塞…等等) ___4. 我有高血壓___5. 我常吃油炸類的食物,例如:炸雞、薯條、鹹酥雞___6. 我常吃甜食糕點類食物,例如:餅乾、蛋糕、巧克力___7. 我比較喜歡吃肉,不喜歡吃蔬菜___8. 我常常3天以上沒有吃水果___9. 我常吃高膽固醇食物,例如:海鮮(蝦、蟹、魚卵)、動物內臟___10.每餐我都一定要吃足夠的米飯或麵食才會有飽足感___11.我常吃宵夜___12.我幾乎三餐有兩餐在外飲食___13.我常喝含糖飲料,例如:汽水、果汁、碳酸飲料、奶茶、可樂___14.我一週的運動量少於3次(每次30分鐘以上)___15.我常喝酒___16.我有抽煙的習慣,每天至少抽10支煙以上___17.我的生活作息不規律,經常熬夜___18.我常常睡眠不足或晚上不易入睡  ___19.我長期處於高壓的工作環境或者工作時間過長,情緒容易緊張___20.我最近容易出現疲倦、心情低落或是精神不佳的狀況上述各項指標中,若回答為「是」越多,表示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越高。

素食有助改善體質 教你如何吃出健康

素食有助改善體質 教你如何吃出健康#膽固醇

現代人吃素,已經不像從前一樣,單純為了宗教的理由,而更多的因素是為了獲得身體的健康。國人的素食花樣比較多,有純素、奶素、蛋奶素、禪食、部分素食等。根據研究指出,人類的消化系統和牛馬羊一樣,比較適合素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韓丁頓博士所做的人體腸道解剖分析報告中顯示,人類不適合肉食,而適宜素食。因為肉食性動物的小腸短,大腸直而平滑;素食動物的小腸長,大腸也長。而人類的腸子約是自己身高的10~11倍,並且來回排列,腸壁不平滑且重疊在一起,此種腸胃較適合食素。再者,肉食中的動物脂肪,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酸,長期食用容易引起膽固醇過高及心臟血管方面的疾病,同時也有致癌的可能性,再加上近年來口蹄疫、狂牛病、禽流感…等動物間傳染疾病的發生更是提醒我們該重新思考自己的飲食行為及習慣,建立一個更健康的均衡飲食。素食,究竟有什麼優點呢?臺安醫院營養課營養師群提出以下四點供民眾參考:一、許多研究顯示健康的素食能減少罹患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和肥胖等慢性退化性疾病。例如:豆腐不僅比同重量的肉類熱量低,不含飽合脂肪酸,且完全沒有膽固醇(只有動物性食物才含有膽固醇),所以吃素者有較低的血膽固醇,加上膳食纖維有降低膽固醇的功效,故對預防心血管疾病有利,並且能延緩小腸中葡萄糖的吸收,可幫助糖尿病人血糖的控制。植物性食物體積大、熱量低,且具有飽足感,因此對於控制體重預防肥胖也有幫助。二、植物性飲食,包括:全穀類、豆類、蔬菜及水果,有降低人體罹患癌症機率的作用。根據研究指示,黃豆可減少乳癌的罹患率。因為黃豆中所含的植物固醇(Phytoestrogen)可減少腫瘤發生。黃豆所含的蛋白抑制劑可阻止及避免大腸癌、口腔癌、肺癌及肝癌的發生,這可能是因含有異黃素(Isoflavones)及其他抗癌酵素的關係。植物性食物中的植物固醇及皂素(Saponins)也可減少罹患大腸癌機率。三、素食可以減少癌症發病率.尤其是直腸癌,結腸癌。這是因素食中含有大量纖維素,能刺激腸蠕動加快,使糞便快速通過腸道,讓有害的物質及時排出,降低了有害物質對腸壁的損害。據美國研究發現,素食者比肉食者癌症發病率低百分二十至四十。 四、素食對預防骨質疏鬆症亦有好處。老年人(尤其停經後的婦女)為了防止骨質疏鬆,提倡多吃含鈣質的食品,而維生素C有利於鈣質的吸收。很多植物食品(如綠色蔬菜,和某些瓜果等)含有豐富的維生C。相反,動物食品有時卻會影響身體利用鈣質的能力。因此素食不但可以淨化血液,預防便秘及痔瘡的產生,預防癌症,骨質疏鬆症,養顏美容,並且安定情緒。和肉食比起來,素食在養生方面實在益處多多。然而,吃素就是只能吃蔬菜、水果嗎?素食是不是會改變體質?就醫學研究的觀點而言,吃素確實可以影響人體的生理機能,但是必須以『營養均衡』的方式來吃素食,如此才能達到改善生活品質及健康生活的目的。那麼應如何均衡、健康的吃素食呢?有些人常會擔心吃素是否營養足夠?某些營養素,如:蛋白質、鈣質、鐵質是否會有缺乏的問題?事實上,多樣性、廣泛的選用食物,吃的正確,絕對可以獲得足夠的營養。1.廣泛的選擇各種食物,達到均衡的飲食,也就是六大類食物均衡攝取【五穀根莖類、蔬菜類、水果類、豆類及其豆製品、豆奶、油脂類】。2.攝取適當的熱量,維持理想體重。3.多選用未精製的榖類食物(糙米、大麥、小麥、燕麥…等)以替代精製的白米、白麵。4.適量攝取身體所需的蛋白質:均衡的素食足可提供人體所需的蛋白質,而肉食往往會造成蛋白質攝取過多,導致人體罹患腎結石、骨質疏鬆症、心臟病與某些癌症。每天從五穀根莖類、豆類、核果類、種子類中選用食物,就可以達到『互補作用』,提昇蛋白質的利用率。如:黃豆糙米飯、紅豆麻薯…等,這種組合足以媲美蛋與牛奶,可提供優質的蛋白質。5.均衡素食,可獲得身體所需的鈣質:一般人都認為牛奶及奶製品、小魚乾等為豐富鈣質的來源,其實許多植物性的食物,如:深綠色蔬菜、豆類、豆腐、芝麻、髮菜等,亦含有豐富的鈣質。許多研究報告顯示,動物性蛋白質其中所含的『甲硫氨酸(Methionine)』,在代謝後,易與鈣質結合成硫化物,隨著尿液流失,這可能是骨質疏鬆症罹患率偏高的原因之一。相反的,素食者,即使是純素食,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比例卻較低。6.每餐要吃水果,尤其是維生素C豐富的水果,以增加鐵質的吸收。植物性食物,如乾果類(葡萄乾、紅棗、加州梅)、全榖類、核果、種子類、及深綠色蔬菜等均含豐富的鐵質,只要與維生素C含量高的蔬果一起食用,即可促進鐵質的吸收及利用。7.選擇各式各樣的蔬果,包括深黃色及深綠色蔬菜。選用各式各樣新鮮的蔬菜、水果,每天至少含一份深綠色或深黃色的蔬菜,及含維生素C豐富的水果,如:柑橘類水果、奇異果、芭樂、蕃茄等,以補充維生素及礦物質。8.多選用天然(未經加工)植物來源的油脂,不使用任何提煉精製油。台灣許多寺廟裡的素食餐普偏含大量炒菜油,屬於高油脂、高熱量素食,用於烹調素食的植物油(玉米油、葵花油、沙拉油、花生油、大豆油等),和動物油一樣,都是高熱量食物,吃多了一樣會使人增胖,也一樣會促成動脈血管硬化,演變成冠狀動脈心臟病和其他動脈硬化疾病。天然的植物油脂來源為核果及種子類,如:杏仁豆、腰果、核桃、松子、芝麻、葵瓜子、南瓜子…等。9.少吃油炸素食:炸茄子、炸蕃薯等素食是高油脂、高熱量食物,已喪失原來低熱量素食的益處。油炸素食的另一個缺點是高溫油炸時,原有的有益性植物性化合物被破壞變質;例如紫色茄子皮和黃色蕃薯含豐富的類胡蘿蔔素植物性化合物,具抗氧化作用,能保護人體細胞,使其免於氧化物的破壞,經高溫炸後,這種植物性化合物因變性而喪失抗氧化作用,十分可惜。10.發霉的素食不能吃:花生、玉米、米、麥等食物容易感染黴菌而長霉,有些黴菌能釋出黃麴毒素,是強烈致癌物,能使正常肝細胞病變成癌細胞,引起肝癌。雖然並非所有發霉的食物都含這種致癌毒素,但為了安全,凡是發霉的食物,一律不吃才是上策。11.應選用不含農藥的素食:過多殘留農藥可引起急性中毒,但這種病例不多。含殘留農藥的食物久食後,難免有得癌的危險性,理由是許多農藥量大時,易造成消化道受損害,得消化道癌的機會較多。無論中外,政府衛生單位無法有效約束農人使用農藥和農作物經農藥噴灑後的採收時間,故消費者必須依靠自己的智慧來保健。12.縮短烹調時間、降低烹調溫度:食物經高溫或烹調一、二小時後,養分和有益的植物性化合物被破壞殆盡,剩下的營養素可說是微乎其微。蛋白質經久煮後也會變質而不利於健康。事實上,以素食來提供健康且均衡的營養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總之,低脂(低油)、低熱量、高纖、多水分、低糖的素食有益健康,只要不偏食(不過量)、食材新鮮、來源可靠、烹調得當,素食是一個營養又健康的選擇。

常態性久坐、超時工作 當心過勞症上身

常態性久坐、超時工作 當心過勞症上身#膽固醇

根據臺北市96年死因統計,心臟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疾病,分別佔中年族群(45-64歲)十大死因的2、3名。缺乏規律運動、肥胖、高血壓、膽固醇過高、糖尿病、有抽菸習慣、有家族早發性冠狀動脈心臟病史,以及爭強好勝的人格特質,都與心臟病的發生息息相關。而大客車駕駛因工作時需久坐,若缺乏規律運動,容易成為心臟及腦血管疾病之高危險群。疲勞原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只要適當的休息,短時間內就可以恢復。但是,愈來愈多的疲勞致死或意外案例,讓人不得不正視過勞的問題。臺北市衛生局96年針對臺北市職場員工進行身心健康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三成的調查對象每週工時超過48小時,遠高於法定工時標準及全國工時常模;在自覺工作壓力方面,有32.8%的工作者「常常」或「一向」感到工作壓力很大,此比率顯著高於2004年全國受雇者(19%)。所謂的「過勞症」在醫學上的正式用語是「職業引起急性循環系統疾病」,指的是工作壓力與職業因素所引起的腦血管以及心臟疾病的急性發作。其判定必須考量工作的規則與職業的特異性,是否有超出尋常工作的特殊壓力之事實,如不規律的工作、工作時間過早、輪班、夜班或在工作現場猝發的急性疾病……等。常見過勞之工作行業為:駕駛、勞動時間長、長期站立或姿勢不良、輪班制……等等。預防過勞首要條件是認識過勞,過勞症初期為工作壓力影響情緒的症狀,患者常有「感覺憂鬱、心情低落」,「難以入睡、易醒或早醒」,「做什麼都沒有興趣,一直快樂不起來」,「很想換工作,但又沒辦法離開」等情緒症狀。若此時沒有適當休息,緊接著身體出現不適的現象,包括:頭痛、噁心、暈眩、肢體麻痺無力等腦血管疾病之症狀,或胸悶、胸痛、冒冷汗、臉色蒼白、呼吸急促等心血管疾病之急性症狀就會發生。衛生局提醒您,疲勞為身體防禦機能中的警告訊號,即勞動生活中達到上限之前的一種安全警覺措施,因此不必太擔心疲勞的發生,重要的是要避免過度勞累,同時採取積極性的恢復疲勞措施。有關過勞症防治手冊之相關資訊,歡迎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 http://www.health. gov.tw/ )或上職場健康促進互動網( http://www.healthcity.net.tw/workhealth/ )查詢。

飲用蔬果汁的四大迷思

飲用蔬果汁的四大迷思#膽固醇

台灣癌症基金會於民國88年開始,即推動「天天5蔬果」,鼓勵民眾每天吃五份新鮮蔬菜水果,簡單易行的飲食運動,期望降低癌症的發生率。民國93年更進一步推動健康飲食改造運動「蔬果579,健康人人有」,建議全民依不同年齡及性別,足量攝取蔬果份量,即兒童5份、女性7份、男性9份,以有效預防癌症及文明病。由於現代人忙碌,很少有人有時間充分地吃蔬果,蔬果汁提供了便利性,且訴求似乎比一般市面上其他碳酸飲料或珍珠奶茶來的健康。然而,市售蔬果汁產品是否真的健康仍值得探究。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彭汪嘉康院士也表示:「市售蔬果汁很難判斷等同於幾份蔬果,一瓶蔬果汁能提供消費者多少份量的蔬果、是否滿足民眾一天所需,都沒有明確規範。」然而這些文字宣傳卻嚴重影響了消費者對於蔬果健康飲食之正確認知。而蔬果汁的廣告誤導也造成消費者的多種錯誤迷思:★迷思一:喝下500公克市售盒裝蔬果汁就等於吃了5份蔬果?正解:市售盒裝蔬果汁無法完全取代新鮮蔬果。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公佈的『成人均衡飲食建議量』指出,約每100公克的蔬菜或水果即等於一份的量,但這不等於喝下500公克市售盒裝蔬果汁就等於吃了5份蔬果,且市售盒裝蔬果汁也不全然是100%純果汁,更遑論有新鮮蔬果的營養價值。★迷思二:蔬果種類越多越好?正解:市售盒裝蔬果汁種類受限、份量亦不足,無法取代新鮮蔬果。這些蔬果汁的產品,由於業者廣告的訴求及文字的傳達,使得大多數人都認為這些飲料很健康,以為喝了就可以彌補今天少吃的蔬菜水果。甚至許多蔬果汁產品的名都會讓消費者誤以為只要喝了一瓶蔬果汁就可以滿足一天所需的蔬果份量。甚至市面上有業者宣稱自家產品一罐內含32種的蔬果汁,看似種類繁多,事實上每種蔬果純汁含量稀少,而且永遠也只限於這幾種,無法攝取到當季新鮮蔬果。國泰醫院營養室李蕙蓉組長提醒大家:「蔬果汁雖然提供方便性但廣告卻誤導民眾份數的概念,且新鮮的維生素會受到破壞、蔬果種類也受到限制。」★迷思三:喝下去的到底是香料與色素或是新鮮蔬果汁?正解:要小心選擇避免飲用到香料與色素調合成的糖水果汁。市售許多蔬果汁純汁含量約只有5%~10%,其餘的都只是糖水、色素與香料。就算其他號稱100%的蔬果汁也多使用濃縮果汁再還原,加工過程中許多營養素被破壞了,珍貴的纖維也一同被去除。★迷思四:市售盒裝蔬果汁比一般飲料健康?正解:一杯市售盒裝蔬果汁的熱量,相當於2/3杯珍珠奶茶。市售蔬果汁多含糖,不宜因感覺較健康而取代市售飲料作為水分來源,如此一樣會造成肥胖,不利健康。以現在市面上號稱100%的蔬果汁為例,平均每一百毫升約40~50大卡,每天喝下一杯500毫升的蔬果汁,就攝取了將近一碗飯的熱量、約等於2/3杯的珍珠奶茶。也就是說,以人體增加一公斤體重約需7700大卡換算,相當於天天喝一杯號稱100%的蔬果汁,約持續一個月就會增胖一公斤,所以蔬果汁的熱量也不可輕忽。再加上市售蔬果汁為了講求口感通常都會將纖維過濾,然而現代人由於生活步調緊湊、工作壓力大又沒有時間運動,常常會有便秘的問題,新鮮蔬果所富含的纖維是清除宿便、預防便秘、排除毒素的好幫手。而且,某些癌症、慢性病、消化道疾病和高膽固醇的發病率會隨著飲食中纖維含量增高而降低。再者,植物中所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其他具有保健作用的化合物,常常都和纖維結合在一起,若只喝蔬果汁就無法完整地攝取這些營養素了。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表示,現代人的飲食習慣都有共通特點:三餐蔬果都很少。國立臺灣大學生化系教授蕭寧馨也表示,根據食品處2004-2008國民營養初步調查資料,成人的蔬菜攝取量平均2.5-2.7份,水果攝取量平均0.8-1.1份;然而,每日達三份蔬菜的人口比例只有40%,達2份水果的人口比例只有20%。賴基銘醫師強調,脂肪攝取過多,很容易誘導乳癌、大腸癌、肺癌、攝護腺癌及胰臟癌的發生;而纖維攝取過少除了會造成便秘、腸憩室炎、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現代文明病與日俱增外,也會使罹患大腸癌、乳癌的危險性增加;而多吃蔬菜水果不僅可以獲得不同之「植物性化學物質」,更可以提供身體對抗疾病的生物效應,不只具有抗癌效果,同時還可以減少許多文明病產生,包括痛風、心血管疾病、動脈硬化、中風、肥胖、關節炎及老化等,然而這些都無法藉由蔬果汁來取代。呼籲政府為市售蔬果汁訂定明確規範台大生化系蕭寧馨教授也提出,現代人健康意識高漲,未來若要把蔬果汁納入均衡飲食的一部份,政府應該要為市售蔬果汁訂立明確規範,階段性輔導商品標示份量、營養成分,才能與新鮮蔬果搭配以期達到健康訴求。這裡還是要再一次呼籲消費大眾,若真的要喝蔬果汁,建議選擇當季新鮮食材,以現打不過濾的為佳。另外新鮮蔬果汁含有豐富維生素,放置太久會因光線及溫度破壞維生素效力,營養價值變低,請盡量於5~15分鐘內喝完。 請把握「現打現喝」的原則,才能發揮最大效用。(本文文案由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

中醫治療冠心病採「寓藥於食」

中醫治療冠心病採「寓藥於食」#膽固醇

根據衛生署的統計,心臟疾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四位,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又是心臟疾病中發病率最高者。隨著現代化的腳步逼近,生活壓力日益增加,再加上肥胖缺乏運動、抽煙及偏好高熱量飲食的結果,都使心臟病的好發率往上提升,而發作年齡也有愈來愈年輕的傾向,使得心臟病的預防,變得日益迫切且重要。冠心病的危險因子包括性別(男性大於女性)、年齡(年老大於年輕)及家族史、抽煙、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過高、生活壓力過重及缺乏運動等,對於這些危險因子,我們要了解它並及早警覺其危險性、改變它,進而控制它。除了上述必須注意的危險因子之外,奇美醫院中醫部-郭世芳醫師表示,中醫對於預防冠心病的方法也值得推廣,因為中醫可以根據每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體質上的不同,來診斷用藥或者製作適合不同患者的中藥藥膳,幫助患者降低危險因子以及發作機率。■ 冠心病中醫治療:分成心脈瘀阻、痰濁閉阻、寒凝氣滯、心氣虛、心陰虛、肝腎陰虛等型。臨床多見本虛標實夾雜,如僅治其標而忘其本,則虛者愈虛。所以冠心病心絞痛的治療,郭醫師指出,關鍵在處理好通與補,即治標與治本的關係,不可單靠一方一藥。◎ 常用中藥:丹參、遠志、葛根、赤芍、薤白、菖蒲、延胡索等。◎ 中藥用藥注意:由於中醫治療冠心病多會使用活血化瘀中藥,因此要注意中、西藥併用問題,如果西藥已使用抗血小板製劑或使用抗凝血藥物,中醫藥物要適度減少,避免副作用產生。另外懷孕或經期期間的婦女應避免使用。◎ 飲食宜忌:患者應注意調攝情志,避免強烈的精神刺激,已發作過心絞痛,特別要消除緊張恐懼心理。飲食宜清淡,不宜過飽,切忌暴飲暴食,肥胖者應控制攝入飲食的熱量。◎ 高血壓患者要進低鹽飲食。吸煙者應堅決戒煙,不宜勞累,但可適當參加力所能及的活動。此外,季節變換時,應注意保暖,平時應適當多吃蔬菜、水果,以保持大便通暢,有助於預防心絞痛的發作。■ 藥膳療法:1. 芹菜紅棗湯:芹菜根5個,紅棗10個,水煎服,食棗飲湯。每日2次。2. 菊花山楂飲:菊花、生山楂各15~20克,水煎或開水沖浸。3. 海藻黃豆湯:昆布、海藻各30克,黃豆150~200克,煮湯後加適量調味品服食,適用于冠心病並高脂血症、高血壓者食用。4. 大蒜粥:紫皮蒜30克,置沸水中煮1分鐘後撈出蒜瓣,再將粳米100克煮粥,待粥煮好後,將蒜再放入粥中略煮。可早晚食用。5. 葛根丹參茶:生葛根18克,丹參18克,茯苓9克,甘草6克。悶泡2O分鐘即可,代茶飲用。中醫在冠心病上的治療其實不是只有藥物,郭世芳醫師強調,藥膳也是重點,藥膳的好處是「寓藥於食」,讓患者覺得是在品嘗美食之餘又可以養生治病,讓患者在保養身體上除了服藥之外有更多的選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