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

鐵質越多越好?定期輸血小心鐵質沉積傷身

鐵質越多越好?定期輸血小心鐵質沉積傷身#輸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們都知道鐵是身體中重要的元素,如果不夠就會出現貧血;但卻鮮少人知道,鐵質若在體內沉積過多,也會造成包括心、肝、脾、內分泌等器官的傷害。台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主治醫師姚明指出,人體的腸胃道雖有正常機制可讓多餘的鐵質隨著黏膜剝落,但有部分先天體質對鐵吸收異常,容易過度吸收的患者;或是正處於治療當中,需施打靜脈注射來補鐵。另外,像是重型海洋性貧血、骨髓分化不良症後群或再生不良性貧血等,需要長期或定期輸血的族群,都可能因身體對於鐵質的過度吸收而造成過量與沉積。鐵過度吸收 當心成「心」負擔!「鐵質沉積所造成的功能異常,影響最大的除了沉積在肝臟而導致肝功能不好、肝硬化外,在胰臟則影響胰島素分泌減少,產生糖尿病。」姚醫師進一步說明,若是在心臟,則會出現心肌炎;而如果是沉積在腦下垂體或甲狀腺等內分泌器官,則會造成甲狀腺功能低下或成長遲緩。提醒民眾,臨床上有患者因鐵質過度沉積,最後導致心臟衰竭而不幸死亡,因此不可不慎。要注意!血清鐵蛋白濃度在500 ug/L以上就需開始進行排鐵治療!然而,要如何知道自己需要開始排鐵了?一般來說,如果血清鐵蛋白(ferritin)濃度超過300ug/L以上就算是過量,但如要對器官造成影響,則要在2,000ug/L以上,而臨床上則是將需要治療的鐵質沉積標準訂在1,000ug/L以上。不過,海洋性貧血病童因為從小需要輸血,可以預期鐵質沉積的必然性,因此,姚明醫師強調,只要血清鐵蛋白濃度在500 ug/L以上,就需要開始進行排鐵治療。事實上,以往重度海洋性貧血的患者,幾乎活不過20歲,但在排鐵治療出現後,大幅提升了存活率。姚醫師也分享,臨床上有重度海洋性貧血的患者,在持續進行排鐵治療後,已存活超過了50歲。福音!口服排鐵劑提升患者生活品質過去的排鐵治療是以針劑為主,但因其使用是需每天進行皮下注射,在使用上很不方便,接受度也較差,令許多患者因而無法配合持續用藥。尤其是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患者,常併有血小板低下或功能不良,每日皮下注射常致出血與感染,不但醫師使用不方便,病人接受度也不高。如今已有新一代口服排鐵劑,一天只要以喝的方式服用一次,在方便性、病患接受度、安全度都相對較高,也提升患者生活品質。姚明醫師提醒,鐵質並非越多越好,如果是定期輸血者,需掌握「一輸,二檢,三排鐵」原則;如果一年輸血超過20袋,務必定期檢測血清鐵蛋白的濃度,只要超過1,000ug/L以上,就要警覺併發症的產生風險。及早與醫師討論排鐵治療方式,並接受治療,便可減少鐵質沉積過量所產生的併發症風險。對需要長期定時輸血病人,鐵質的過度沉積是可避免的,只要聽醫囑、持續並按時服用排鐵藥物,就能找回生活品質。

海洋之子勇敢追夢 2週輸血一次完成微電影

海洋之子勇敢追夢 2週輸血一次完成微電影#輸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海洋性貧血是一種基因遺傳疾病,罹患此疾病,除了必須接受長期輸血外,輸血所造成的鐵質沉著問題,迫使他們必須一直施打排鐵劑,治療的過程,帶給病友及其家庭莫大的負擔,為此,彰基兒童醫院成立海洋性貧血病友關懷團體,希望透過這個平台,帶給重度海洋性貧血病友關懷與支持。每天服用排鐵劑 受腹瀉、便秘所苦帶偉是重度海洋性貧血患者,從小便因β血紅蛋白鏈合成嚴重的不足,無法合成成人血紅素,因此每隔2~3週就必須輸一次血;較勞累的時候,更可能出現容易疲倦、體力與精神不濟的狀況。此外,長期輸血會導致體內鐵質沉積,造成器官受損,嚴重者可能因心臟衰竭而過世,所以帶偉從有記憶以來,每天必須服用排鐵劑,還要應付排鐵劑引起便秘或拉肚子等副作用,這種日子邁入第23年。透過輸血、治療 正常生活非不可能因為這個疾病,讓他失去許多體育課的時光,也變得好像跟其他孩子有所不同;然而,帶偉的父親告訴其他海洋性貧血的小病友,不要因為生病而害怕被知道,反而要勇於告訴別人,讓周邊的人瞭解,海洋性貧血並不可怕、也不是傳染病,透過治療、服藥、輸血,也可以像正常的孩子一樣。而帶偉也證明了這點,今年六月,他剛從大學畢業,並完成畢業製作短片《摯‧親愛的阿爸》,獲得了校內畢業製作首獎,故事結合失智關懷、傳統重男輕女觀念、傳統產業傳承與親情的反思,整部片留下令人咀嚼再三的餘韻。如此細膩短片的背後藏著帶偉的夢想,希望將來能從事相關行業。成立關懷團體 病友、家庭互助成長彰基兒醫血液腫瘤科王士忠指出,雖然自民國83年起,因全面進行產前篩檢,罹患重度海洋性貧血的個案已經少很多。然而面對少數的海洋之子,隨著孩子們將邁入青少年時期,並即將面臨就業、交友甚至步入婚姻的人生重要階段,醫院能提供醫療照護,卻不一定能為他們紓解因疾病帶來的壓力。因此,希望透過成立海洋性貧血病友關懷團體,在醫療之外,提供關懷與支持;另一方面,也希望有能力去關心中度、輕度海洋性貧血的病友。

九死一生!男子突然沒心跳 狂輸百袋血救回一命

九死一生!男子突然沒心跳 狂輸百袋血救回一命#輸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雙腳受傷須復健,最好能用力動起來,以免出現靜脈栓塞,血塊流流流,流到了肺部,演變成肺栓塞,恐怕會丟了小命!台中一名二十九歲的男子,不久前因為車禍大腿骨折,經手術後返家休息與復健,不料,才過沒多久,男子復健之時,驟然失去意識,還沒了呼吸與心跳,緊急送醫後,確診為雙側肺栓塞,而急救歷程中,禍不單行,還出現腎衰竭、肝臟撕裂傷,狂輸一百多袋的血,所幸醫師拼命努力,採葉克膜及低溫療法,男子才幸運逃過死劫!突然沒呼吸心跳 急救還出現大出血 這名29歲電子工程師詹先生,原本身強體健,一個月前因車禍大腿骨折手術術後在家復健時突然失去意識,沒心跳也沒血壓,送至鄰近醫院急救CPR 45分鐘因無,加護病房,轉至臺中醫院繼續急救30分鐘,醫療團隊一邊CPR一邊放置葉克膜,電腦斷層顯示為雙側肺栓塞。在加護病房治療期間,心臟外科醫師劉殷佐先是給予低溫療法,將詹先生體溫降到34℃以保護腦部,但後來詹先生又發生急救的合併症,肝臟撕裂傷與急性腎衰竭,大量大出血約3000c.c.,已經占身體血液的一半,緊急進行肝臟栓塞治療,除了止血之外另輸了一百多袋的血,同時進行血液透析。多種療法多管齊下 男子順利救回還無腦損之後,詹先生心臟功能慢慢復原,因為急救時使用的葉克膜模式是靜脈-動脈模式,在醫療團隊多次討論後,抗凝血劑發揮功效之時,將葉克膜轉換為靜脈-靜脈,5天後順利移除葉克膜,詹先生在移除葉克膜兩天後轉出加護病房,在無任何神經損傷的後遺症下,普通病房住院一星期後平安出院,恢復神速。    雖男子幸運撿回一命,但肺栓塞又合併多處衰竭與大量出血,還能在無腦損傷的情況下,順利出院,案例時在少見,台中醫院院長李孟智呼籲民眾若因故骨折,術後仍要適度運動,身體少動不利健康,易造成靜脈栓塞。若身體感到不適,請及早就醫。

高市24小時用血諮詢 保障病人輸血安全

高市24小時用血諮詢 保障病人輸血安全#輸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為能強化高雄巿基層臨床醫師及相關醫事人員對血液檢驗及病人輸血安全的正確觀念,以保障受血者醫療品質,衛生局協請本巿相關醫院建立可提供24小時輸血諮詢服務之醫院,以供醫療機構相關用血諮詢服務。為解決基層臨床醫師遇需緊急執行輸血作業時,特別是夜間常無法獲得相關用血諮詢服務,衛生局建立可提供24小時用血諮詢服務之平台,內容包括(1)輸血相關作業的技術諮詢服務:如備血檢體檢驗、檢體傳送、血品傳送、血品儲存及執行輸血等實務作業方式,(2)臨床輸血諮詢服務:如輸血時機、血品的選擇、可替代血品與血型的考慮及輸血反應的處理原則等,特別協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高雄長庚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義大醫院等4家醫院提供24小時輸血諮詢服務,另有多家醫院亦積極參與配合衛生局政策提供相關用血諮詢,以提升本巿基層臨床醫師及相關醫事人員用血安全的正確觀念。另為協助可能執行輸血及手術麻醉業務之基層診所,如婦產科、骨科及外科等診所,提升病人麻醉及手術安全,衛生局10月至11月間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將進行診所時地輔導訪查專案計畫,督促所建立病人安全作業流程,強化落實執行、定期稽核及檢討機制,並提供相關業務之專家建議以提升服務品質及管理。

塑化毒無所不在 血袋、點滴袋也中標

塑化毒無所不在 血袋、點滴袋也中標#輸血

塑化劑風暴愈演愈烈,從一開始的食品、飲料擴及到本應是救命的血袋與點滴袋。據了解國內北市9成醫院使用的血袋、點滴袋材質為PVC(聚氯乙烯簡稱);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職業醫學科許良豪醫師證實,只要慢性、重症病患與新生兒長期使用將會有損健康。全台目前可說完全壟罩在塑毒陰影之下,繼先前食品、飲料、健康食品等確定受波及後,現在連醫院使用的血袋與點滴袋亦都囊括在受染產品之中。據悉,國內醫院目前大多在病患身上使用的灌食、輸血等醫療用品為歐美逐漸少用PVC材質;聯合醫院許良豪醫師表示,慢性、重症病患與新生兒確實應該盡量避免使用該類產品,若長時間使用將有損健康。而市立聯合醫院醫藥處處長陳立奇則表示,未來將逐漸減低洗腎、重症等病患的PVC醫療用品使用率。除此之外,國內衛生署為保障民眾健康,強烈要求藥商未來在袋子上明顯標記材質,並規定5月起至一年內依衛生署規定改變包裝與使用說明。

慢性B型肝炎患者 日常生活應注意事項

慢性B型肝炎患者 日常生活應注意事項#輸血

臺灣地區成年人,每五人就有一人是B型肝炎帶原者,光田綜合醫院 - 血液腫瘤科 - 柯萬盛醫師提醒,慢性B型肝炎患者日常生活照護,應注意以下幾點:1. 不抽煙、不喝酒:因為抽煙喝酒比一般人罹患肝癌危險性增加四至五倍,同時肝硬化機會也會增加。2. 避免食入含黃麴毒素來源之食物:例如花生製品,臭豆腐,豆腐乳,豆瓣醬等。 3. 多攝食蔬果:每週至少攝食六餐以上之蔬果。4. 不隨便食用所謂的「補肝」極品,會愈補愈加重病情。5. 若體力允許,可作適度的運動。6. 避免服用民間所謂的「治肝草藥」,會加重病情,增加肝癌及肝硬化之機會。7. 少服寒涼食物,例如西瓜,冰類製品等。8. 不可勞累過度,能夠在晚上十一點以前睡覺。9. 避免罹患其他肝炎之機會:例如C型肝炎及藥物性肝炎等。所以應該避免打針,輸血,針灸,穿耳洞,刺青,共用牙刷,共用刮鬍刀,服用未知之藥物。

自體輸血 手術不怕後遺症

自體輸血 手術不怕後遺症#輸血

自體輸血,簡言之就是把病患在手術中所流失的血,經過儀器離心分離處理過濾後,再輸回病人體內。可減少病人輸別人血液,降低輸血所引發反應,輕者如發燒、皮膚起疹,重者如肺臟衰竭(ALI),甚至過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或引起感染疾病如肝炎(A型、B型、C型)、愛滋病或其它病毒感染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麻醉科主治醫師孫揚忠說,該院區在手術中使用自體輸血已逾一年,這樣對大量輸血手術病患,降低輸血後遺症且可減輕血庫壓力。孫揚忠指出,一般大量出血手術均可適用,如骨科脊椎手術、人工關節置換術,外傷(顱內出血、胸腔出血、肝臟、脾臟及腎臟等的破裂)手術或心臟外科手術等,可用此設備。但再好儀器處置都有限制,若病人有血液方面疾病、細菌感染或癌症等手術,不建議使用,以免引起細菌或癌細胞擴散。自體輸血使用方法為:手術中將傷口流出的血,收集至海綿過濾瓶中,到一定量時,利用離心原理將被破壞血球或死細胞等排除至廢棄袋內,剩下引流至輸血袋中,輸回病人體內。孫揚忠表示,一般手術中流出1000ml血,經過離心機處理後,可回輸至體內大約500ml。也就是說,一個正常病人出血1000ml,回輸500ml血,就無需再輸別人血,因此可大幅降低因輸血而引起後遺症或糾紛。孫揚忠強調,自體輸血在歐美醫學中行之有年,在該院區因脊椎(多節及困難度高)手術甚多,降低病人輸血量,對病人而言大大減少輸血後遺症及恐懼,對該院血庫而言更可降低儲備血量壓力。

拯救沈默的”肝”  從健康檢查做起

拯救沈默的”肝” 從健康檢查做起#輸血

大家都知道,肝病是中國人的「國病」,但捫心自問:「您真的了解您的肝嗎?」您曾經做過肝功能檢查嗎?您曾經做過B型肝炎及C型肝炎檢驗嗎?您曾經做過腹部超音波及血中甲種胎兒蛋白檢查嗎?您知道要完全通過以上三大考驗,才表示沒有肝病嗎?肝病的種類很多,包括肝炎、肝硬化、肝癌、脂肪肝、新陳代謝異常性肝病等。臺安醫院一般內科兼胃腸中心主任蔡青岩醫師表示,許多肝病在初期是毫無症狀的(患者說不定仍精力充沛、能跑能跳),或者光做一兩項檢查是無法看出來的(有部分B肝帶原者、肝硬化或肝癌病人,血液中的GOT及GPT值是正常的),等到有不適症狀出現,往往已經是晚期了。因此,了解自己的肝臟狀況,做好適當的防範,並好好善待它,是相當必要的。「肝炎─肝硬化─肝癌」發展三部曲廣為人知,因此肝炎的預防便成為拒絕肝病最重要的一環。以國內帶原率達到五分之一的B型肝炎為例,很多成年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感染過、或者是不是帶原者?其實只要抽血檢查就可以清楚了。B肝的篩檢健保並不給付,自費大約數百元,算盤打得精的人也可以利用醫院或社團舉辦免費篩檢的時候去檢查。蔡青岩醫師指出,檢查結果如果血液中沒有B型肝炎表面抗原、表面抗體也無核心抗體的民眾,代表從未感染過,建議自費注射B型肝炎疫苗,以一勞永逸。其次是要避免輸血、刺青、共用刮鬍刀、針頭重複使用等可能「血見血」的傳染途徑。至於母子垂直傳染途徑,自民國七十三年新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之後已經降到極小比率。如果檢查為慢性帶原者,則務必三到六個月追蹤檢查(含抽血及超音波檢查)一次,不可因為沒有特殊症狀而掉以輕心。此外,「外食族」以及經常到大陸、東南亞等落後地區旅遊的民眾,蔡醫師建議自費施打A型肝炎疫苗。A型肝炎主要是經口(飲水、飲食)傳染的疾病,在公共衛生環境差的地區容易流行;國內卅歲以上的成年人,可能已經不知不覺感染過,或者已經產生抗體,但更年輕的一代幾乎從未感染過,也沒有抗體,所以一旦有人感染,就可能爆發局部小流行。保肝、愛肝的積極之道為施打疫苗、定期檢驗,至於坊間販售的「保肝藥」,由於成分不明,不但不一定能增強肝功能,反而還可能增加肝臟負擔,甚至引發藥物性肝炎,即使標榜「純中藥提煉」的成藥,也不應隨意食用。簡言之,不隨便吃藥,才是保肝的不二法門。其他正確保肝之道還包括:不喝酒、不熬夜、多吃新鮮食品、少吃發酵的加工食品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