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解質

病毒性嘔吐、腹瀉 醫:電解質液併益生菌助緩解

病毒性嘔吐、腹瀉 醫:電解質液併益生菌助緩解#電解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日衛福部疾管署特別提醒,連假期間是諾羅病毒、輪狀病毒、類流感病毒肆虐的高峰期,而且傳染力強,各年齡層都有機會發生,一旦罹病,一家人陸續上醫院掛病號的不在少數,傳染性極強。此類病毒的病徵包含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等急性腸胃炎症狀,為了避免破壞開心假期,應多注意衛生、勤加洗手。多補充電解質及水份 減緩病毒感染不適症狀新光醫院小兒腸胃科劉明發醫師表示,近期諾羅病毒、輪狀病毒、類流感病毒患者確實明顯增加,補充電解質及水分是必須的,可減緩因病毒性感染所引起的不適。世界衛生組織也建議口服低滲透壓的電解質補充液能幫助減少脫水徵狀、降低不必要的靜脈注射與住院治療。近年更有臨床研究指出,LGG益生菌株併用低滲透壓的電解質補充液,能夠縮短二分之一以上的腹瀉天數、降低住院天數、迅速改善脫水引起身體虛弱等症狀,主要是因為LGG益生菌株可快速建構腸道黏膜屏障效益、平衡腸道菌相、促進水分的吸收。因此,一天三次以上嘔吐及腹瀉,就要注意水分的迅速補充,避免脫水及電解質失衡使病情惡化。藉運動飲料補電解質 腹瀉情況恐加劇劉明發醫師更指出,在疾病發生的同時,常有民眾誤將市售運動飲料作為電解質及水分的補充來源,一般運動飲料滲透壓及葡萄糖含量高,鈉離子普遍較低,即便是以水稀釋也不適合使用,還有可能加劇腹瀉情況,影響水分吸收的效率。也呼籲大眾,年節期間若出現上吐下瀉等症狀,應該要馬上就醫,並加強注意個人衛生,避免家庭群聚感染的發生。

鹹死人不償命!6秘訣避免鹽分攝取過量

鹹死人不償命!6秘訣避免鹽分攝取過量#電解質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過量的鈉、氯化物或鹽會使血壓升高,進而和心血管疾病、中風、關節炎和胃癌等病症,產生重要聯結。吃得太鹹會讓人體持續對水份產生渴求,所以水腫或頻尿的毛病也就接二連三的出現。其實「鹽」促進新陳代謝、維持電解質平衡,是正面又不可或缺的成分,少了鹽我們也活不下去;事實上我們一日只需要六克左右的鹽,但大部分的人都攝取了雙倍以上的份量。我們所吃進去的鹽,大部分都隱藏在食物如加工過的、餐廳外食、罐頭食品當中。得知含鹽量如果每一份量以100公克為單位,標示含鹽量為5克,這會讓人很清楚;但若是產品標示的是鈉而非鹽,就請乘以2.5──讓數字告訴你真正的含鹽量,那可能會讓你十分震驚。研究鹽和特定心臟疾病關聯的先驅──倫敦聖喬治醫院的葛拉罕.麥葛雷哥(Graham MacGregor)教授說:「自每日攝取的鹽份10到1克中減少一半,一年至少可以拯救七萬人,免於中風或產生心臟病,其中更有一半以上的人,其病情達到了致命的程度。對於食物中隱藏的鹹味我們更要格外注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鹹口味的玉米片。在這些美味的玉米片當中,鹽份幾乎跟海水中的比例一樣多,比洋芋片還要鹹。英國人飲食中的麵包也大多過鹹了。」對於這些隱藏的鹽危機,我們要如何加以辨別呢?建議您在將這些食物吃下肚之前,詳細看看其產品標籤上的成分表。抗老化飲食計劃裡,每日鹽份的攝取量會自動調整減少到八成五左右;這代表你仍舊會吃到一些鹽,只是這樣的調整會讓鹽變成更有機、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尤其某些蔬菜本身已經富含鈉,那麼你就沒有必要再添加過多的鹽。假使你覺得沒鹹味的食物讓你味如嚼蠟、難以下嚥。鄭重的奉勸大家,要盡可能的吃的清淡。你的味蕾很快就會適應清淡飲食,而且很快就會察覺哪些食物的口味真的太重了些。6招降低鹽份攝取小秘訣1)自己餐盤的菜餚不另外多加鹽。2)在未嚐口味之前不加鹽。3)戒掉罐頭食品、醃漬物和煙燻製成的菜餚。4)仔細檢查標籤的鹽或鈉含量。5)謹記在心:每日的鹽份建議攝取量只有 6 公克,只等於一茶匙的量。6)不出二到六星期,你就完全不會想念重鹹的食物了。(本文摘自/吃出年輕的健康筆記/九韵文化)

防熱中暑!光喝水不夠 電解質也要補充

防熱中暑!光喝水不夠 電解質也要補充#電解質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面對屢創高溫的夏天,人體每天要流失約2.5公升的水分,因此水分補充是非常必要!醫師說,還要同步補充電解質才到位。然而很多人的迷思是認為水分補充就是「大量喝水」。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家庭醫學科鄭玠豪醫師表示,人體在流汗的同時,體內的鹽分(鈉離子)會隨之流失,若是一般情形下或只是短時間的流汗,適量的飲水,就可以補足身體流失的水分,身體也會自動調節鈉離子的平衡。大量流汗沒補充電解質    恐致命但在大量流汗的情形下,體內的鈉離子會大量流失,此時只補充水分會導致體內的電解質失去平衡!鄭玠豪醫師也說,若持續流汗的狀態,體內的鈉離子會不斷流失,喝進來的水分也無法留在體內,惡性循環之下,體內電解質不平衡的問題就產生了,形成「自發性的脫水」。輕則身體不適、身體運動機能低下,重則體溫調節功能失效、中暑,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對於預防中暑的水分補充建議,可選擇成分配方有葡萄糖、果糖的電解質飲料。此外,民眾也可以在家自己動手做運動飲料,在一公升的飲用水中加入1~2克的食鹽然後再加40克的砂糖,混合均勻就完成了。但是請注意,這類運動飲料是在運動、大量流汗時補充水分用,並不建議日常平時當成開水飲用,以造成身體攝入過多鹽分及糖分。

不用餓肚子! 正確減肥觀念知多少?

不用餓肚子! 正確減肥觀念知多少?#電解質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夏天快到了!許多人都開始忙著減肥,想把身上的贅肉消除。不過對於減肥,你是否擁有正確的觀念呢?大家都知道要少吃多動,但要怎麼吃、怎麼動,也是一門學問。曾有研究結果顯示,其實米飯攝取頻率較高者,不管體重、體脂肪、腰臀圍,或是血壓、肝功能、血糖、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的數值,都有顯著改善。從飲食方面下手,是要控制吃的量,少量的澱粉主食,加上蛋白質,就能有效減少脂肪攝取。減重醫師盧佳享就建議「新Monk減肥法」,早餐可吃不含油的澱粉類食物,中午就以飯為主食,下午兩點過後以青菜跟高蛋白質的食物為主,若想吃甜食、水果,也可在兩點之前酌減攝取,另外適時補充溫開水。針對運動,許多人都怕運動完後吃東西更容易胖,其實不然。營養師趙函穎表示,在想要減肥的前提下,其實運動完後30分鐘,可以適量的補充蛋白質,像是豆漿(無糖或少糖)、青菜、茶葉蛋等食物都是不錯的選擇,可提升基礎代謝率、合成酵素,增加肌肉生長,有助消耗脂肪,對減重其實是有幫助的,重點是在於攝取的量(應少量),且她也建議盡量別在運動後吃澱粉類食物。另外,運動後到底可不可以喝運動飲料?趙函穎也表示,若運動量很大、運動時間夠久(持續一小時以上的劇烈運動),消耗的水份、熱量較多,是可補充運動飲料,來調節人體電解質(鈉和氯離子,還有少量的鉀和鈣),但若運動量沒有很大,建議喝水就好,因現在市面上很多運動飲料納含量比例過高,為了增添風味也過甜,恐造成電解質失衡,體重恐也跟著上升。提醒民眾,想要健康的瘦身減重,還是要用對方式,別一昧想快速求瘦而傷身,除了要有正確的減重觀念也要持之以恆,若真的遇到嚴重瓶頸,不妨可詢問專業醫師,才不會賠了健康。(圖片來源/優活健康網提供)

水中毒是致命病症!怎造成的?

水中毒是致命病症!怎造成的?#電解質

阮綜合醫院泌尿科蘇拯誠主任說,水中毒在醫學上的確是個會致命的病症,一下子喝太多的水(純水)造成的。但是正常健康的人,喝大量的水會水中毒嗎?答案是「少之又少,幾乎不會」(被限水的病人除外)。蘇拯誠主任表示,簡單說,水中毒的原因就是人體在大量補充水份後,沒有同時補充鹽分(電解質)。電解質濃度的不平衡,使細胞外的水分子流入細胞內,造成血液鈉離子濃度偏低(低血鈉症),此時細胞會膨脹,嚴重時細胞膜被破壞,細胞溶解。開始的症狀是頭暈、伴隨噁心、嘔吐、頭痛或全身無力、倦怠,之後會造成大腦水腫、癲癇發作、意識不清甚至重度昏迷,數小時內可能致死。蘇拯誠主任指出,水進入人體後最初排掉水的是尿及汗,其中包括含量不等的電解質。你可能想像不到,腎臟功能健全的人每小時可以排尿九佰西西,一天可以高達 15~22公升。很會流汗的人每小時也可能排汗一千西西以上,因此水份的攝取、身體的排泄加上電解質平衡之後,喝水的問題就變成非常複雜。一位住在溫帶的學者,在高熱的澳洲做田野調查,每日在太陽下工作10小時以上。對環境的不熟悉、高溫、流汗,直覺的不斷補水,每日10公升以上。一星期後發現全身無力、頭暈、頭痛,去檢查才知道是「低鈉血症」,補充電解質很快就好了。預防水中毒:1.正常且健康的人體有很好的調節功能去平衡水份及電解質的吸收及排泄,只要不要在短時間內一下子喝大量的水,應該是安全的。2.從事長時間勞動或運動的人,大量排汗後補充水之外,要瞭解同時補充電解質的必要。3.脫水(水分不夠)的例子遠大於水份太多(水中毒),從事戶外活動時不要忘記補水。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