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溝通

疫苗接種現場實習 醫學生上了寶貴一課

疫苗接種現場實習 醫學生上了寶貴一課#醫病溝通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疫情這堂課,你學到了什麼?高雄醫學大學一群實習醫學生,日前到高雄巨蛋新冠肺炎疫苗注射站學習,看到很多老人家、孕婦擔心疫苗副作用,經同學的傾聽、解說及安撫下,一個個神情轉憂為喜,順利完成這世紀之針。一名醫學生有感而發說:「我們不見得需要成為最厲害的醫師,但一定要成為病患『最需要』的醫師!」這是課堂上學不到的實習課程,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楊仁宏說,「體驗學習」對醫學生是很寶貴的經驗,但疫情期間醫療降載,教學及會議也多改為視訊,醫學生因此少了很多與師長及病人互動的學習機會。加上疫情嚴峻,可能一輩子才碰上一次,不希望醫學生只當個旁觀者,因此發起招募實習醫學生至參與疫苗施打的現場體驗,透過服務是一個非常難的觀摩學習機會。「不見得要最厲害,要成為病患最需要的醫師」短短4天即招募到25名6年級實習醫學生踴躍參與,行前幾位老師除了教學生認識各種疫苗的保護力、副作用及禁忌外,並指導如何與醫療團隊合作。醫學生周秉叡說,他感受最深的是與民眾互動,從解釋填單、問診、注射到衛教,每次都有不一樣的問題,有些人甚至質疑疫苗的保護力,需要他們一一解釋,對他而言,正是磨練醫病溝通的好機會。大開眼界的黃馨誼同學說,她很佩服醫療人員在這麼短時間內,將流程規劃得井然有序、施打快速,不致造成病患群聚。莊宜安同學說,面臨如此嚴峻的疫情危機,是難得的學習機會,將來正式成為醫師時,有可能面臨更加難以應付的新興的傳染病,期望自己小小的努力能夠減輕大家的負擔。施朝貴同學原本擔心疫苗知識準備不足會被民眾問倒,後來發現多數時間花在教民眾如何填寫資料、解釋資料;疫苗問題則多由醫師問診時解答,他很佩服醫師不斷更新新知,還要注意注射順序政策,讓他在面對群眾衛教時更有自信。體認對識字不多、認知功能較差者應更耐心協助李敏榕同學曾遇到外籍移工、配偶及孕婦等特殊族群,在填寫同意書上,花更多的耐心與解釋;而孕婦要注意與其他疫苗錯開,讓她對於疫苗更多了幾分瞭解。廖丞同學對於識字不多、或認知功能較差的民眾,也多花多時間協助填寫小黃卡及評估意願書;對於打針焦慮的民眾則給予不斷安撫。工作結束後,同學們拆下面罩與口罩發現耳朵和額頭都痛了一陣子。但比起病房中使用呼吸器面罩的病人,這點小傷算什麼?謝怡徹同學說,這場世紀之疫,任何人都無法置身事外,醫學生從問診填單到注射衛教都需要一定程度的熟悉,面對民眾各種疑慮也要能臨機應變,經由這場震撼教育,讓同學們有了更寶貴的收穫。大家共同的心聲是,「同島一命,期盼疫情及早退去!」

別再卡「關」!醫病溝通要主動

別再卡「關」!醫病溝通要主動#醫病溝通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全身都卡「關」!54歲的何女士,10年前起腳趾開始出現紅腫、熱痛症狀,當時以為是長期爬山導致不小心扭傷,一個月間反覆到中醫師及復健科就診,症狀都好好壞壞,直到有一天起床,何女士發現全身都不能動,到免疫風溼科就診,才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開始出現「晨僵」情形,早上起床都需要耗費很大的力氣及時間。小關節晨僵明顯 改小分子藥物治療103年發病期間,何女士小關節晨僵、疼痛的症狀越來越明顯,她表示,只要一出現狀況,她就會積極與醫師討論,由於害怕針頭不敢打針,醫師建議何女士可以嘗試小分子藥物治療,與傳統口服藥治療方式相同,可降低轉換治療的不安感。維持原有用藥習慣 抑制發炎反應類風溼性關節炎(RA),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高達90%病友在發病頭2年,骨骼會遭到破壞導致關節變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內科主任蔡文展醫師表示,目前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選擇非常多元,對中、重度病友而言,可使用小分子口服藥物治療,可維持原有用藥習慣,抑制發炎反應。與醫師對話 不要客氣詢問其他治療蔡文展醫師表示,55%的病人會不好意思與醫師開口討論症狀,約73%的病患也擔心在開口說出症狀時,會被醫師認為是在抱怨,何女士表示,診間也常聽到許多病人與醫師的對話,認為他們對就醫非常害羞,由於自己的身體疼痛指數、發生症狀醫師不知道,因此她認為精準與醫師對話很重要,並且不要客氣向醫師詢問其他治療方式。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理事長張玲瑗表示,病友在面對疾病帶來的負面情緒時,除了家人朋友的支持,同症病友互相交流也有助於紓解情緒,蔡文展醫師補充,掌握黃金治療期,積極與醫師對話,才是緩解治療的不二法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