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視

自以為是的體貼 有時最傷人

自以為是的體貼 有時最傷人#歧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四十歲的未婚女性朴善英接到車子維修完畢的電話後,便前往汽車維修中心,負責人很親切地跟她說:「太太,車都修好了,您先生沒有跟您一起來嗎?」「太太」這個字眼令她很不舒服,在聽對方講解費用時,對方提起「先生」兩個字也令人很不愉快,她深吸一口氣,努力維持笑容,用溫柔的聲音鼓起勇氣說:「希望您可以稱呼我為客人就好,您把報價單講給我聽即可,我聽得懂。」「好的,這位客人,零件更換的部分……。」四十六歲的金恩英來到手機賣場,一位二十歲出頭的青年過來向她介紹產品。「伯母,這款是今天的活動商品,可以享有最多優惠!」青年在開始講話之前,一定會加上「伯母」這兩個字,雖然偶爾會聽到別人這樣稱呼自己,但總是覺得很不舒服。如果她在大學時就生孩子,應該可以生出跟這位青年一樣大的孩子,但年紀並不足以構成她被稱呼為「伯母」的理由,於是金恩英笑著說:「不能直接稱呼我為『客人』嗎?」青年用「這個人還真挑剔」的眼神看了她一會兒,然後改口稱呼她為「客人」。不知道稱呼顧客的規範當中是不是有「有年紀的女性一律稱為太太」這種規範,以至於大多數的服務業從業人員都把太太兩個字掛在嘴邊。雖然國語字典裡明定太太是「老師的夫人」、「別人的夫人」或「年長者的夫人」,是一個尊稱,但即便是基於尊稱他人而使用這個稱呼,卻仍是以「所有年紀大的女性都是某人的夫人」這種刻板印象為前提,所以會讓人聽起來很不舒服。推測修理汽車這種事都是由男性負責,所以詢問「先生是否同行」其實是一種失禮的表現。「伯父」、「伯母」等源自於親戚的稱呼也是一樣,雖然有些人會很自然地認為這是用來稱呼不特定對象時的話,但也有不少人覺得這很不舒服。也並不是所有年紀大的女性都有孩子,她們有可能沒有結婚,也可能即使結婚卻因個人選擇而沒有生孩子、也可能想生卻生不出來,更不希望人們對他們使用的稱呼帶有「有年紀的男性與女性都有孩子」這種刻板印象。就像未結婚的四十多歲男性被稱呼為「伯父」會不高興一樣,每個人在選擇稱呼時都應該要記得,所有年長的男女都有可能不是他人的配偶或父母,這樣才是真正為他人著想的行為。一定要記得,我們自以為的「體貼」,也有可能造成他人的不愉快或不舒服。別讓自己成為善良的歧視主義者沒有合適的稱呼時,就稱呼對方為「客人」就好。嚴格來說,「顧客」加「尊稱」在文法上也不正確。「顧客」本身即具備「尊稱來購物的客人」之意,後面不需要再加上任何「尊稱」,如果想要更尊稱對方,那可以稱呼「先生/小姐」就好,因為「先生/小姐」就是尊稱他人的用詞。我母親雖然年逾七十,但走進店裡時若聽到店員稱呼她為「奶奶」,她會直接掉頭就走,我朋友去銀行買基金聽到負責人一直叫她「太太」,覺得很不舒服,因而更換主要的交易銀行,以上的事蹟都能夠證明人們其實對他人「稱呼自己的用語」非常敏感。如果我在同理心教育課程上提起這件事,就會聽到各式各樣的例子。「 我家因為遺傳的關係,只要超過四十歲頭髮就會變成白色,我才四十五歲左右,但頭髮已經幾乎全白了,聽說染髮對眼睛不好所以我沒有去染,但每次都要聽人家叫我『伯父』。我家老么現在開始上幼稚園,為了不被誤會我只好去把頭髮染黑。我想很多人大概是以為『伯父』這個稱呼比『顧客』或『客人』更有禮貌吧!」「我們社區裡有間新開的水果店,有一次我去那裡買了一箱的水果,年輕的老闆彎腰鞠躬問候我,然後免費送我三顆超大的香瓜跟我說:『伯母,這送給您的先生吃。』我因為覺得難過,就沒有收下那三顆香瓜,然後也再也不想去那間店了,因為我先生二十多年前就過世了。現在聽到別人提起我先生我還是會哭,也會覺得自己很可憐,要是先生剛過世的人一定會更難過。他直接說『這是送的,請您好好享用』該多好……」還有,我們也需要慎選自己的提問。「我結婚二十年了,但孩子在三歲時因白血病過世了。有時候參加婚喪喜慶等活動時,會遇到數十年沒見的親戚長輩,有些人會問『孩子都大了吧?應該跟你一樣,是個很會讀書、很有成就的孩子吧?』雖然對方不清楚事情的原委,以為這些是善意的好話,但每次聽到這種話都會讓我很難過,進而不出席這類的活動。陌生人隨口問我孩子幾年級了、幾歲了的時候,我也會覺得難過,雖然我知道他們並沒有惡意。」「有時候去參加家長聚會,氣氛會突然變得像是聯歡會,大家開始互稱姊妹,開始改變對彼此的稱呼。乾脆叫『○○媽媽』我還覺得比較好,但大家卻對我說『妳是最娃娃臉的一個,應該是年紀最小的吧?姊姊們會好好照顧妳的,妳是哪一年進大學的?』其實我沒有讀大學,這種要揭露自己學歷的事情真的讓我覺得很丟臉,那天發現自己原來對這件事感到很自卑,之後我就不再參加聚會了。」看完上述問題,各位應該覺得很頭痛,不知道以後該怎麼稱呼對方,覺得乾脆不要詢問與家庭相關的私人問題。不過其實這並不難,無論跟誰碰面,都只要稱呼「對方本身」,並詢問「跟對方自身有關」的問題就好。請記得無論自己的立意再良善,問題都可能讓對方感到不愉快。(本文摘自/給總是因為那句話而受傷的你:不再因為相處而痛苦難過,經營讓彼此都自在的人際關係/聯經出版)

看猛男也能做公益 愛滋勸募月曆開賣

看猛男也能做公益 愛滋勸募月曆開賣#歧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在新冠肺炎防疫成果全球矚目,但除了新冠肺炎外,在愛滋防治上也成績斐然,截止2019年底,台灣愛滋防治已達到「88-92-95」,可望在今年底順利達到90-90-90的目標,和去年同期相較,台灣愛滋感染人數已達15年以來新低。在有效抗愛滋藥物的控制下,感染者經穩定治療後,其身體健康狀態及壽命與常人無異,威脅感染者健康的不再是愛滋病毒,而是其他慢性疾病及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歧視。台灣愛滋新感染人數下降 15年來同期最低為提升民眾對愛滋認知與預防知識,台灣愛滋病學會、台灣愛滋病護理學會與11個愛滋相關非政府組織啟動第二屆愛滋聯名公益猛男月曆聯合勸募活動,即日起到明年1月31日止,只要捐款350元給任一參與活動的單位,即可獲得限量愛滋公益猛男月曆一本。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洪健清表示,為達成2030年終止愛滋流行全球3零目標(零感染、零愛滋相關死亡、零歧視),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提出90-90-90計畫,在2020年前達到90%感染者了解自身感染狀況、90%自知感染者接受治療、90%接受治療者成功抑制病毒量。與去年同期相較,台灣累計愛滋新感染人數下降20%,達15年來同期最低;死亡人數也逐年下降,防治成果更是達到了「88-92-95」的優異成績,第一個90預估會在今年底達標。洪健清指出,感染者經穩定治療後,其身體健康狀態及壽命與常人無異,且台灣感染者年齡已逐年上升,推估2026年50歲以上的感染者將超過3成,威脅感染者健康的不再只是愛滋病毒而是其他的慢性疾病。因此除了病毒抑制外,更需重視感染者的生活品質。然而感染者的生活品質與愛滋歧視息息相關。感染者患有慢性疾病的風險較高,但因為擔心受到偏見的眼光,感染者尋求醫療或是其他社會支持的意願較低,甚至影響服用抗病毒藥物的順從性。感染者治療後健康與常人無異 但半數人認為被當罪犯歧視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林宜慧表示,根據調查,半數的感染者認為被當罪犯看待,擔心曝光感染狀況、擔心被歧視、擔心傳染給他人都是造成感染者生活品質低落的重因,但國內針對感染者設立的「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卻會讓感染者隨時處於被告的擔憂中。林宜慧指出,據該法第21條規定,隱瞞感染者身分與他人進行危險性行為,致傳染於他人者,可處5至12年有期徒刑。截至去年底,正式起訴的20個案件中,有17件有罪判決,其中76%皆為未遂,也就是沒有人實際受到感染,但感染者卻平均被判近3年的刑期,且其中包含已靠藥物達到測不到病毒狀態的感染者。林宜慧認為,閨房之事舉證困難,此法條淪威脅感染者的利器,也可能讓民眾拒絕做愛滋篩檢,導致延誤治療,並加深社會對感染者的歧視,呼籲疾管署儘早修正過時法令,讓台灣朝愛滋零歧視社會邁進。

這就是我!勇敢愛自己反霸凌

這就是我!勇敢愛自己反霸凌#歧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首度舉辦「Don’t Tag Me!這就是我!」活動,透過「我與標籤的距離」為題,邀請13歲以上的國人參賽,一起推廣「反霸凌」議題,期盼除了讓顱顏患者不再遭受異樣眼光外,每個人也都能免除可能被霸凌的恐懼。從小不愛讀書 卻被貼上不聰明的標籤金獎得獎人-黃韻文表示「我們從小不會讀書,因此經常被貼上沒用、不聰明等標籤。但是那不是我們真正的樣子,我們在自己的領域,都擁有自已優秀、聰明、有用地方。」許雅瑄接著說:「不論你長什麼樣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怎樣的人,可以不用受到標籤束縛,去完成你想做的任何事。」。批評他人外觀 將成為沒有同情心的酸民銀獎《丑妮瑀》以主角的名字「丑妮瑀」闡述:「以貌取人」,並諷刺現代社會審美觀。銀獎得獎人許博惟說:「平時生活中我與朋友時常會拿外表來開玩笑,生活中何嘗不是一位酸民?誰不是以貌取人?真的有人是只看對方的內在嗎?但自己心態調整與態度回應比外表更重要,要如何高情商的回應對方,其實每次的被貼標籤都是一次情商的考驗與磨練。」治療顱顏患者心理的疤痕 與生理的疤痕同樣重要在面對生活的不便,以及大眾的不理解時,許多顱顏患者會問:「為什麼我和別人不一樣?」。在這個推崇個體與眾不同的世界,顱顏患者只希望自己和平常人沒有不一樣。因此,基金會也希望透過展覽的呈現,引導民眾思考:如果自己也是那機率1/600的顱顏患者,會怎麼看待自己?又將面臨什麼樣的生活呢?不該讓霸凌 成為孩子內心的傷痛以前,唇顎裂患者幾乎沒有機會接受醫療,有幸得以存活的孩子,成長路上總是遭人歧視、排擠。即便羅慧夫醫師投入唇顎裂治療後,顱顏患童因先天生理條件導致發音不標準,缺乏互動機會導致語言發展遲緩,常被貼上「標籤」嘲笑,而「霸凌」更成為他們成長的必經過程。喜歡自己 也尊重不一樣生命1989年基金會成立後,開始推動大眾教育,讓民眾理解「經過治療,唇顎裂患者跟你我沒有兩樣」,並透過「兒童文學獎」的舉辦、說故事志工深入國小校園,宣導「喜歡自己,也尊重不一樣生命」的理念,接受他們、用平等的眼光看他們。期盼終有一天,顱顏患者能不再因為自己的外表、語言而遭受歧視、霸凌。

歧視深!調查:3成民眾不願意跟染愛滋者共事

歧視深!調查:3成民眾不願意跟染愛滋者共事#歧視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感染愛滋病毒的人們易受到歧視。2013年,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執行主任米歇爾‧西迪貝和全球愛滋零歧視大使翁山蘇姬,在澳大利亞啟動了零歧視宣傳活動。把3月1日設定為零歧視日,並以蝴蝶作為其形象標識。象徵蛻變、重生、美麗和自由,期待每個人用寬容、理解、尊重和信任關注愛滋人群,消除對帕斯堤的歧視、偏見和恐懼。愛滋觀念誤解多   患者備感壓力而長期關懷愛滋患者的露德協會,於2014年9月也針對1,156名民眾進行的「愛滋感染者相處大調查」顯示,台灣民眾對愛滋仍存在許多錯誤認知,例如:有超過2成受訪者認為一起洗澡、泡湯、游泳或被蚊蟲叮咬,甚至是牽手、擁抱、親吻都可能被傳染。職場上,有3成民眾表示不願意雇用感染者當員工或與他們一同工作。生活上,逾5成不願與感染者同住。得知另一半感染愛滋後,有2成選擇分手或離婚,4成會先詢問、探究感染的原因。而在2014年9-10月針對台灣地區愛滋感染者所做的生活現況調查亦發現,因長期以來的社會氛圍,也加深了感染者的自我烙印與歧視,包括:40%的感染者覺得感染愛滋的人常會看輕自己,及39.5%的感染者在感染愛滋後不敢結交伴侶或是結婚。以L.O.V.E.的行動  消除歧視與隔閡為有效減緩愛滋烙印並且消除歧視,在此提出L.O.V.E.的具體行動,分別代表了:learn學習、Opportunity機會、Valued尊重、Encourage鼓勵。因為實踐零歧視是愛滋防治成功與否的重點關鍵之一,露德協會也期盼社會大眾在國際愛滋零歧視日一起對於愛滋感染者敞開心扉,伸出手來(Open Up, Reach Out)。

她罹紅斑性狼瘡 工作不順、受到霸凌

她罹紅斑性狼瘡 工作不順、受到霸凌#歧視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紅斑性狼瘡患者,時常因全身性的自體免疫性發炎,導致身體併發多種問題,除了皮膚外觀受到影響之外,就連全身臟器與關節,隨時都可能遭受侵害,其中,歧視或霸凌,在病患的身上,更是層出不窮,對於病情的控制,他們心心念念,有朝一日能夠控制病情的藥物可以出現,拉條繩子將他們從深淵裡頭營救出來,而根據統計,紅斑性狼瘡的病患不占少數,台灣共有多達兩萬八千名病患。皮膚潰爛、醫院進進出出 她身受病症所苦醫院進進出出、皮膚潰爛、一次要吞下好幾顆藥,這是一名現年三十三歲的李小姐,在與紅斑性狼瘡對抗的寫照。從國小三年級開始,她的皮膚開始出現一點有一點的紅斑耳朵甚至長出五十塊銅板大小的硬塊,經過醫師檢查,遭診斷為腮腺炎,還白開了一次刀。開刀之後,情況還是未見緩解,因此她開始嘗盡各式偏方,蜂王乳、蛇膽湯等等,直到十九歲,因為皮膚常常潰爛,才終於至大醫院抽血檢查,發現是紅斑性狼瘡。然而,在這之前,因皮膚時常出現斑塊,該受到的霸凌與歧視,一個都沒少過,身心早已受到重創。出了社會後,她說,曾在面試時坦然告訴業主,她患有紅斑性狼瘡,原本還順利的面試,卻因業主害怕疾病會傳染,拒絕給予機會,工作因此受挫。根據研究顯示,在確診為紅斑性狼瘡後,51%的病患會在15年內退出職場 。調查中也發現,最多受訪者(28%)認為罹病後最大的影響是無法繼續工作而影響經濟來源,其中40歲以下病友,過半數(53%)在治療上感到經濟壓力。中華民國思樂醫之友協會龔麗娟理事長表示,40歲以下的病友過半數(53%),都像李小姐一樣在治療上有經濟壓力,尤其病友面對的是看不見的疾病霸凌,因為外觀上如同一般人,既得不到職場上的憐憫,又必須在家庭及職場上負擔起媽媽或職業婦女的強人角色,當疾病開始惡化時,卻已經是來不及了。她呼籲健保署,能夠多加重視紅斑性狼瘡的病患,給予她們使用新藥物治療的機會。

「因為你很醜!」四成乾癬患者遭歧視

「因為你很醜!」四成乾癬患者遭歧視#歧視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根據統計我國乾癬盛行率大約落在千分之2.35,男性發生率是女性的1.6倍,估計每年約有6萬名乾癬患者就診,而乾癬因全身伴隨著嚴重脫屑、紅腫的症狀,讓眾多不了解乾癬的民眾,誤以為「會傳染」,且因外觀往往會受到輕中不一的改變,竟高達四成以上的患者,在職場中遭到排擠與歧視。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蔡呈芳醫師表示,世界衛生組織於今年5月世界大會中發表一篇新聞稿,向全球傳達一個強而有力的訊息,乾癬是一種嚴重的非傳染性疾病,此舉對於正遭受乾癬折磨的人們相當重要,有助於提高世界各地對乾癬的關注及終結汙名化與歧視。五成乾癬患者 就業受阻乾癬並不會傳染,但是反覆發作的病程,會造成患者極大困擾,影響社交、就學與就業。台灣乾癬協會對105位乾癬患者進行的問卷調查,首度對外公開結果,突顯出病患因疾病面臨之困境。台北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據此調查,高達51.4%的乾癬患者,在工作、就業時,曾因皮膚症狀等外觀脫屑而遭遇到困難。調查更進一步發現,約21.9%患者在目前或最近一份工作中,曾因同事或老闆對乾癬存有誤解,而導致相處上困難。也因此,大部分的乾癬患者,試圖隱瞞病情,甚至很可能連最親密的另一半,都不曾被透露病情。調查指出,近四成的乾癬患者,在就業時有被排擠的經驗,有分之四的患者,更遭惡意中傷,使得有百分之五十的患者選擇隱瞞病情,用長袖長褲,遮住患部,不讓他人知道。「外觀令人感到不舒服」竟成患者遭排擠理由至於為何患者會遭到歧視,有一半以上只是因為「外觀令人感到不舒服」,百分之二十「以為衛生習慣差才會得乾癬」,百分之二十四認為「乾癬會傳染」才會會遠離乾癬患者。醫師就呼籲,乾癬患者一定要積極接受治療,目前治療乾癬的方法,比起以往多上許多,且因生物製劑的問世,過去乾癬患者怎麼治都治不好,反覆發作的情況,也已大幅減少,提醒患者若確診為乾癬症狀,務必積極治療,除了能擺脫歧視,更能避免進一步引發關節炎,讓生活重獲健康。

5成人擔心罹患結核病會遭歧視

5成人擔心罹患結核病會遭歧視#歧視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雖然醫學發達,結核病已是可以治癒的疾病,然而民眾仍對結核病存有錯誤認知及恐懼。據疾管署2013年結核病民調顯示:50.8%的民眾不知道結核病患服藥兩週後,可大幅降低傳染力;更有46.2%民眾擔心若罹患結核病,會遭致歧視。今年結核病防治重點除呼籲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重要性外,亦將致力於提升民眾結核病正確認知並降低對結核病患的歧視。 摸透真相 結核不怕南投縣衛生局指出,結核病是結核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一般人受到感染後,約到5%到10%的機率發病,但是只要接受六到九個月的藥物治療,就能痊癒。但是病人常常在症狀消失之後,自以為好了就不再服藥,殘存體內的細菌就會產生抗藥性,使得治療更加困難。所以,結核病的治療,一定要持續服藥六個月以上,把體內的結核菌殺光,除惡務盡,否則如同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肺結核的防治光靠醫護人員是不夠的,必須大家一起來。因為病人得病吃藥是很辛苦的事,我們應設法幫助病人渡過這漫長的療程,不只可以治好病人,救病人一命,更可以保護自己和其他人不受傳染。  

愛滋患者延誤就醫 竟是歧視所害

愛滋患者延誤就醫 竟是歧視所害#歧視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愛滋病毒感染的易感染性族群並不認為自己處於高風險,反倒是擔心發生感染後遭受到歧視、隱私被侵犯以及工作權被剝奪等情況,然而這些都是造成延遲就醫的原因。基隆市中山區衛生所表示,社會對愛滋病仍普遍存在刻板印象,國人主動進行愛滋病毒檢測率偏低,且愛滋個案延遲診斷情形時常發生,其實愛滋病毒感染者,若能接受篩檢、早期診斷,並適時予以介入治療及衛教,均可延長其存活時間。主動篩檢 減低死亡率與罹病率國內外多篇文獻指出,愛滋病毒感染的早期診斷,即時投予抗病毒雞尾酒療法,將可減少患者的死亡率與罹病率,進而提升生活品質及延長生命,且透過主動篩檢可在愛滋病毒感染者尚未發病前即可檢測出來,提早治療,降低感染他人的機率。許多感染者擔憂自身資訊曝光,基隆市中山區衛生所也針對民眾提供多元化的愛滋病毒篩檢服務與管道,並提供免費匿名及具名愛滋病毒篩檢服務。若有相關疑問,可洽詢基隆市中山區衛生所02-24229860。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