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損

人工電子耳在台三十年 助3000重度聽損者重返有聲

人工電子耳在台三十年 助3000重度聽損者重返有聲#聽損

始自人工耳蝸(Cochlear Implant)的發明,以及1985年美國FDA首度批准將人工耳蝸(電子耳)用於極重度聽力損失的成人之後,重度聽損者才出現了一線「聲機」。直到1992年澳洲國寶電子耳正式進入台灣,至今在台三十年,透過產官學界及醫療團隊的努力、社會福利政策的補助,以及公益團體的捐贈與推動,共計讓3000位過去無法從助聽器獲得幫助的極重度聽損患者重返有聲之路。 一家三口植入電子耳 共享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張先生30歲起就因為家族病史和耳鳴讓聽力不斷下降。在13年前(48歲)毫不猶豫地為自己植入了電子耳,不僅重返有聲之路,也重拾年少想望成為音響玩家。電子耳對他來說就像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在發現自己母親也因為聽不清楚去猜測、誤會別人想要表達的語意,而慢慢變得固執的時候,他把這份禮物也送給自己的媽媽。加上自己的弟弟,一家三口共享著電子耳帶來的喜悅。 第一位戴著電子耳的耳鼻喉科醫師 為自己與病患重建自信 林口長庚耳鼻喉部喉科主任李立昂醫師也是在聽不到患者說話時才發現自己聽損了!就在新冠疫情期間,全民戴上口罩,失去了讀唇線索之時,李立昂醫師的聽力也在此時垂直下降,直到喉疾病患扯嗓喊道「醫師你是不是聽不到?」,挫折感也頻頻襲來。就在去年,李醫師將自己的耳朵交給了師長吳哲民醫師,一次順利的電子耳手術讓他完全恢復了自信與無法言喻的喜悅。除了繼續以醫術造福患者之外,李立昂醫師也不時用自己的經歷建立患者面對疾病的勇氣。 高齡植入者近人數倍增 預防失智成本待政策推動 據衛生福利部就領有身心障礙證明者統計,累計至2022年第二季國內罹患重度或極重度聽覺機能障礙者約為20,754人,對比今日實際人工電子耳植入人數,比例仍顯偏低。綜觀國內身心障礙福利政策,自1997年社會局為昂貴的手術醫材開啟了限額補助,到2017年將18歲以下重度聽損的兒少納入健保補助。旨在優先擴大照護亟需加強聽能的學童,避免錯過學習關鍵期。 然而因為人工電子耳帶來的成效顯著,即使健保為18歲以下兒童廣開補助大門受惠人數大增,成人自費植入的比例於近十年也呈跳躍式成長,甚至65歲以上的手術人數增長至十倍之多,此多與近年多項國際醫學研究報告顯示聽損導致失智高風險有關。但相較全台重度聽損總人口比例(衛福部統計聽覺機能障礙者65歲以上佔七成)依舊偏低,顯見對於成人電子耳的社會補助政策出現缺口,現行補助年齡與聽損範圍標準限制,均影響成人重度聽損者的行動意願。 至於成人電子耳植入成效,據長庚醫院耳鼻喉部前耳科主任吳哲民教授個人近800例的個案追蹤研究統計,語後失聰的成人植入者,術後聽知覺表現多有顯著改善,一般在術後三至六個月即可看出成效,較學語前兒童更快速,因此吳醫師認為成人植入有相當大的努力和推廣的空間。個案張先生也語重心長的表示,如果社會補助能讓原本就學有專精的聽損者重返職場為社會做出貢獻,就會是相當有意義和有價值的一項支出。相反的,如果只是因為聽力而無法發揮多年所學長才,就會是社會重大的損失。 觀察現今全球聽力學趨勢,已優化人工耳蝸植入者年齡與聽力損失範圍標準。高雄長庚醫院耳鼻喉部黃仲鋒醫師表示,以日韓為例,若雙側裸耳PTA大於70分貝,且配戴助聽器三個月後言語辨識分數低於50%者,則建議植入電子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陳光超副院長也指出,將人工耳蝸適應症90分貝以上調適至八十分貝或更低,此項標準確是國內醫界值得研討的議題。

「聽見」聽損兒音樂會 聽損兒童用音樂展現自信

「聽見」聽損兒音樂會 聽損兒童用音樂展現自信#聽損

中華民國兒童慈善協會(兒慈)於本週日(10/02)午後在中正紀念堂演藝廳舉行「聽損兒童音樂會」。計有來自台北、桃園地區共70位中重度聽損孩童參與演出,兒童慈善協會自民國86年提供聽損兒童免費音樂律動課程至今已25年。今年70名孩童將以律動、說白、RAP、直笛、木琴、鐵琴..等十餘種樂器在音樂會中帶來13首膾炙人口的曲目。 與會來賓除有婦聯、雅文、聲暉、聽障聯盟、蒲公英、華科、以法大及聽語協會等多間聽損領域的團體機構外;更有電子耳手術權威醫師參加;包括台大吳振吉主任、長庚吳哲民顧問醫師及詹凱傑主任。他們特地親臨現場,鼓勵這些接受過他們幫助的聽損孩子。 另外博士助聽器、美樂迪公司、建聲聽覺、科林助聽器、淡水一信及富鼎先進電子也對此充滿歡笑與淚水的音樂會給予贊助支持。 兒慈協會呂佳慧理事長表示,對我們的孩子來說,「聽」跟「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學習音樂更是困難。聽損兒童音樂律動班邁入了第25個年頭,陪伴了近600位孩子在快樂中學習,在關懷中長大。我們很珍惜這次好不容易能舉辦的實體音樂會,這兩年多來,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老師們克服了戴口罩教學的困難,以及線上課程的不便,繼續引導孩子們探索音樂與節奏的不同面向,希望能把最好的表演呈現給大家,我們要為這些不畏艱難的孩子,和長期陪伴在他們身邊的老師及爸爸媽媽們致上最高的敬意。也真的很感謝這一路能有那麼多的單位願意陪伴孩子們,孩子們一定會愈來愈茁壯。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對聽損孩童來說,音樂學習除有益情緒穩定、增進人際關係外,對他們的學習專注力、語言表達力及聽語理解力均有相乘的效果。曲目中特地選了周杰倫「聽媽媽的話」獻給全場的媽媽們,由楷傑及妍蓉二位孩子擔任RAPPER,一氣呵成600字感謝媽媽媽一路的支持:聽媽媽的話 別讓她受傷 想快快長大 才能保護她。 今年有10位聽損兒童自音樂班畢業了,一曲梁靜茹「暖暖」,輕快又溫暖的述說其實你很好,不要小看自己的能力,希望我們都會變更好。會中充滿離情依依,也放映了他們成長學習的點滴回顧;要相信自己、繼續朝自己的目標和夢想邁進;兒慈這個大家庭隨時歡迎大家回來。

台灣「聽損」人數破 12 萬 最新微聽損調查:20 世代「耳力」最弱、40 世代耳機開最大聲

台灣「聽損」人數破 12 萬 最新微聽損調查:20 世代「耳力」最弱、40 世代耳機開最大聲 #聽損

自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台後,台灣人的生活出現了極大的轉換,民眾紛紛戴上口罩、長期待在家中學習、工作,以預防疫情傳散。然而居家生活卻帶來意想不到的「後遺症」-聽損。研究指出,隨著遠距學習、工作的時數增加,電子產品、耳機的使用頻率、持續時間不斷增加,而聽力損失與個人聽力設備之間的關聯性也獲得證實。為呼應WHO今年「謹慎用耳,聆聽聲活」(To hear for life, listen with care)的口號,美律實業委託天下雜誌發起微聽損大調查,結果顯示已有超過75%的民眾近三個月出現耳朵異常狀況,恐有聽力損傷風險;調查亦指出民眾不分世代,均缺乏保護耳朵的知識,希望可透過此調查,讓大家正視耳力健康! 不是聽不清楚這麼簡單!每百人就有一人有輕度聽力損失 「蛤? 你說什麼,大聲一點!」這是你日常的招呼語嗎?聽不清楚可不只是對方講話再大聲一點這麼簡單!林口微笑親子耳鼻喉科張弘醫師指出台灣約有12萬的民眾有聽力損失的問題。如同近視可依據深淺分類,聽力損傷也可分為輕度(俗稱:微聽損)、中度、中重度、重度以及全聾。而造成聽損的原因,可能為先天性或後天性因素;先天性聽損原因包含遺傳性及非遺傳性(如母體胎內感染、新生兒低體重、缺氧、嚴重黃疸)、後天性成人聽損則與疾病、外傷及噪音相關。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資料顯示,台灣約有69,587人確診為微聽損,相當於每100人就有1人有輕度聽力問題。「如同近視需要矯正,聽力問題也需要透過正確的方式改善,如調整電子產品音量、配戴助聽器等,才可有效抑制聽力惡化。」張弘醫師進一步說明,許多研究都指出對整體環境的感知降低情況與聽力損傷可能相關,且增加了大腦認知的負擔,進而影響維持平衡感及步態的平穩,導致跌倒風險提高,也增加了住院及死亡的風險。 中山醫學大學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教授羅敦信表示,根據202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告,超過35分貝即算是會對生活造成「困難」的聽力損失。聽力損失人口數隨年齡增長而增多,60歲以上族群中有超過25%,患有具障礙程度的聽力損失。聽力損失未處置將導致溝通障礙、社交孤立、喪失自主能力、有可能伴隨焦慮和抑鬱、認知下降而失智等問題。正常聽覺能力的人往往不理解顯著的聽力損失衝擊,對於口語文字理解較慢的人視為智能下降,因此導致年長者退縮,以避免被貼上「慢」或「智能不足」的標籤。 另外,年輕成人使用耳機的情況也加劇聽力損失發生,根據Byeon (2021)針對南韓12至19歲532位年輕人之調查,發現每天平均在吵雜環境中使用耳機超過80分鐘者,呈現有聽力損失的比例為22.3%,比起每日少於80分鐘者高出4.7倍風險。 最新調查:20世代「耳力」最差、40世代用耳習慣則瀕臨危險值  為更加了解民眾的用耳習慣,天下雜誌聯合美律實業,針對近3個月有使用過耳機的20-歲49歲民眾調查(共回收1,874有效樣本)。結果顯示,20世代使用耳機時間最長,有近八成(77%)年輕人幾乎每天使用耳機,顯見娛樂型態的改變,讓20世代幾乎耳機不離身。此外,長時間、高音量的重度沉浸使用者以40-49歲最為突出,40世代不論在追劇、線上會議及學習上,用耳習慣均達高風險值(係指連續使用耳機超過一小時且音量高於60%),顯示其更有較高風險暴露於聽損風險之下。聽力師陳雪霞指出,若長時間超過這個警戒範圍,就會造成毛細胞的損傷,進而影響聽力;而聽力的損傷是不可逆的,建議民眾發現有聽力漸弱的問題,要盡快至耳鼻喉科尋求解答。 電聲大廠美律實業吳夢璠處長表示,國際上對於聲音的安全標準是85dB(分貝)。但音量dB計算公式為指對數函數型,差3dB音量等同於就相差一倍,譬如85dB跟88dB看似相差不大,實則耳膜承受的音量壓力已增強一倍,一般人若無法得知耳機分貝數的大小,建議遵循66法則,也就是不超過播放設備之音量的60%,同時連續使用耳機60分鐘應該要休息一下。 林口微笑親子張弘醫師分享,近年來進入門診求助耳力問題的民眾有年輕化趨勢,多數更伴隨時常耳鳴以及耳朵過勞的狀況,在深入了解後,通常與長時間、高分貝暴露在噪音下有直接關聯,建議民眾應定期進行聽力檢測。 非處方簽助聽器可望上路 造福更多微聽損者 聽力損失的成因及程度因人而異,患者針對不同頻率的剩餘聽力,都會對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無論程度嚴重與否,聽力損失都有可能會影響生活、學習及工作表現。張弘醫師指出,根據美國統計,成人聽損者平均等待十年才處置,顯示成年聽損者面對聽損的態度較消極。他呼籲有聽力問題的民眾應諮詢醫師專業醫療建議,目前可透過藥物及手術、助聽器及選用輔助聽力儀器。 張弘醫師也分享到,美國FDA將於今年建立,一個不需經由醫師開立處方簽的助聽器類別,若如預期在今年底通過後,部分聽力輔具可不需經過聽力檢查與驗配,即可在一般通路購買。他與聽力師陳雪霞亦聯合呼籲,聽力損失是不可逆的,民眾應留意電子產品、耳機等使用音量勿大於60%,且不要連續使用超過一小時,即可預防聽力的衰退!

新生兒基因檢測 提早揪出晚發型疾病

新生兒基因檢測 提早揪出晚發型疾病#聽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少子化的台灣,每個孩子都是寶,父母親殷切期盼孩子出世,更希望孩子能健康長大。隨著檢測技術的進步,家長們也有越來越多的選擇。最首要的是國家提供的篩檢項目,包含代謝篩檢與聽力篩檢。目前的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有21個項目,這些代謝疾病若未能及時治療,可能造成損害,導致永久性後遺症。禾馨醫療小兒科陳菁兒醫師指出,國民健康署提供的新生兒篩檢主要是篩檢「採檢當下」血液中的代謝產物、酵素,可以找出急性或嚴重程度較高的疾病,以便即早接受治療、減輕症狀。至於聽力篩檢,可以找出當下已經發生嚴重聽力損傷的寶寶。由政府補助的各項篩檢皆相當重要,但還是有其侷限性,陳菁兒醫師分析,所以有些未列入篩檢的疾病,或者是比較晚發病的寶寶,往往得等到出現症狀、生長遲緩時,才就醫檢查,可能錯過黃金治療期,而造成父母的自責與遺憾。受惠於醫學的進展,目前已可運用基因檢技術讓新生兒篩檢更加完善,「新生兒基因檢測」只需寶寶採取幾滴血液或是刮取口腔黏膜細胞便能進行檢驗,能夠提早驗出晚發型的寶寶,且涵蓋更多疾病種類。新生兒聽力篩檢正常,長大後卻出現聽力損傷?新生兒基因檢測的起源與聽力篩檢有關,陳菁兒醫師解釋,以往大家認為只要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檢的寶寶,聽力應該就沒有問題,但是後來卻發現,部分在4-5歲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小朋友,檢查起來其實是聽力損傷造成的學習遲緩,代表仍有部分聽力損傷無法透過新生兒聽力篩檢出來。台大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與基因醫學部團隊針對這個問題深入研究,這才發現台灣人具有一些特別常見的聽損基因及點位,於是發展出聽損基因檢測在新生兒的應用。陳菁兒醫師說明,上圖中藍色圈圈代表由新生兒聽力篩檢所發現當下已經有嚴重聽損的寶寶,橘色圈圈是利用基因檢測所找出來較輕微、以及晚發型的聽損寶寶。研究發現這兩種檢查重疊的部分很小,也就是說新生兒基因檢測可以找到傳統聽力篩檢無法篩檢到的族群,且兩者同等重要,無法互相取代。這樣的研究開啟了新生兒基因篩檢的應用,在台灣也已經頗為普及,準父母在產檢過程中都可以由醫療院所獲得相關資訊。《麻醉風暴》上演的惡性高熱 檢測有助日後用藥安全不同檢測技術,可以找出的不同疾病特性的族群,陳菁兒醫師說明,新生兒代謝篩檢採檢當下寶寶血液中的代謝物質,可以偵測出急性且嚴重的代謝疾病,但輕型或晚發型代謝疾病就不一定驗得出來;新生兒基因檢測則可以提早找出高風險寶寶,後續便能加強照護和追蹤。除了聽力損傷及代謝疾病,目前新生兒基因檢測的應用範圍很廣,還可以進階到找出特定中樞神經、血液、肌肉、心臟、視力等多種疾病,陳菁兒醫師說,透過基因檢測甚至可以了解一些藥物過敏的問題。「基因檢測可以實現預防醫學與精準醫療的概念。」陳菁兒醫師說,以藥物過敏為例,輕微的可能只是皮膚搔癢紅腫,但嚴重可能導致死亡。過去大家只能在用藥之後,才從臨床反應知道是否對藥物過敏,現在則可利用藥物基因檢測找出可能引起過敏反應的藥物,就醫時就能提醒醫師避免使用相關藥物,或調整藥物劑量,以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機會。藥物基因體學包括藥物代謝與藥物不良反應的資訊,陳菁兒醫師分析,因為每個人對藥物代謝的速率不同,所以在相同劑量下可能產生不同的反應,譬如小朋友常用的退燒藥,可能因為代謝速率不同而導致不良反應,嚴重可能造成腸胃道出血。成人常用的降尿酸藥物,在某些人身上可能出現史帝芬強生症候群(Steven-Johnson Syndrome,SJS)或毒性上皮溶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皮膚會嚴重潰爛,甚至導致死亡。還有知名電視劇《麻醉風暴》中上演的惡性高熱,主要是因為帶有特殊基因的人群,在使用某些麻醉藥物後容易演變成惡性高熱,而危及性命。陳菁兒醫師說,以往這些比較特殊的案例,常找不到原因,但是現在透過藥物基因檢測,我們可以提早找出容易對這些高敏感藥物產生不良反應的族群,有助於提升用藥安全。因為人體的遺傳基因不會改變,一輩子只需要驗一次即可,這些攸關用藥安全的資訊,長大以後也都非常實用。基因檢測讓家族成員連帶受益針對有家族史的寶寶,因為帶有相同疾病基因變異的機率比較高,需要以基因檢測確認是否為高風險寶寶,提早做預防照護。至於沒有家族史的寶寶,則可以透過基因檢測找出相關疾病,並能藉此找出隱藏的家族史而讓整個家族受益。也就是說,新生兒基因檢測的好處其實不只侷限在受檢的寶寶,包含已出生、未出生的兄弟姊妹、其他家族成員,甚至上一代或下一代都可能是受益的對象。無論是否有已知家族史,如果新生兒驗出疾病基因變異,都應該接受完整遺傳諮詢,必要時再進行相對應基因檢測。「有的家族因為寶寶做了基因檢測,才發現其他家族成員其實也有相同的疾病,因而得以提早接受治療。」陳菁兒醫師說,了解遺傳疾病的狀況,也可以讓爸爸媽媽在準備生育下一胎時,做好計畫。貼心小叮嚀陳菁兒醫師提醒,基因檢測是一種風險評估的概念,一生只需驗一次,就可以得到終身受用的基因疾病資訊。提早檢測就越能夠提早預防,避免錯失疾病的黃金治療期,甚至其他家族成員也可能連帶受益。(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助聽器180天試用 伴重拾聆聽樂趣

助聽器180天試用 伴重拾聆聽樂趣#聽損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當初就是聽不好,才不想戴助聽器啊!」75歲的呂伯伯表示,十年前聽力受損,買了助聽器,使用後沒改善且適應困難,最後索性不戴,近年聽力逐漸惡化,影響到出遊、聽講座等原本喜愛的社交活動,讓他沮喪不已,不想因聽力退化放棄生活樂趣,決定鼓起勇氣重新佩戴助聽器。缺少聽力刺激 失智風險恐增5倍世界衛生組織公布65歲以上人口有近三分之一聽損,以此估算台灣聽損者約100萬人,但未佩戴助聽器者比例高達80%。聽力不僅與平衡、跌倒、心血管高度相關,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研究也顯示,減少聽力刺激,恐增加5倍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民眾不能再忽視聽力問題。明基集團旗下虹韻助聽器啟動「180天滿意宣言」,為陪伴聽損者走過適應期,把試聽期拉長至180天,並客製化規劃助聽器聽技巧訓練,利用助聽器聽技巧的訓練,讓大腦重新連結聲音、適應助聽器,讓他們漸漸回到社交圈,改善溝通、不再害怕與人互動。全台39間門市、3間聽力所加入計畫,一路伴你聆聽。虹韻在台已有20年服務經驗,實際訪談使用者後歸納發現,價格、擔心他人眼光及無法適應是未佩戴助聽器的主因,其中無法適應佔大多數。虹韻總經理王安表示:「在服務過程中,觀察到太多人助聽器戴不住、聽不好,沒有經歷過完整的佩戴流程,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常常會受到許多挫折及壓力。」由於了解聽損者的需求與難處,虹韻正式發表助聽器「180天滿意宣言」。「180天滿意宣言」可享受坊間助聽器公司沒有的聽力服務,完整佩戴流程讓聽力照護服務更加完整,經統計,虹韻上半年已有近1600名購買助聽器的顧客進行助聽器聽技巧訓練,讓聽損者藉由透過聽力檢測、選擇合適的助聽器、音質調整和客製化專屬的助聽器聽技巧訓練教材,在180天內適應助聽器,若認為效果不佳或是對產品有疑慮,在第一個月或第六個月,可以申請全額退費。助聽器+客製化訓練 大腦與聲音再連結為什麼助聽器的試用期這麼長?原因在於重建聽覺神經與大腦的連結!根據美國國家衛生中心統計,有聽力問題的患者平均會延宕7年至10年才尋求治療,這過程中逐漸遺忘許多聲音,當戴上助聽器重新聽到聲音時,往往造成初次佩戴的不適應及不舒適等問題;王安指出,像是大自然裡的蟬鳴鳥叫,對一般人來說耳熟能詳,但曾有多名長者戴上助聽器後,對這些聲音感到陌生又奇特。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童寶娟表示:「長期聽力受損後,沒有接收語音刺激會造成神經退化及辨識力下降,除了聽覺輔具適時介入之外,需搭配聽能復健及技巧練習,幫助聲音與大腦重新建立連結。」許多文獻指出,大腦的神經可塑性至少要三個月適應期,國外許多學者認同戴助聽器後,應搭配相關的聽能復健,可讓助聽器發揮較高的效益。北護曾與彰化基督教醫院合作3、4年,針對佩戴助聽器個案進行聽能復健課程,許多個案因聽力受損,導致無法完整的聽懂一段簡短句子,經過多次聽能復健的課程練習後,才終於能夠清楚理解一整句話,重新踏出與人溝通的第一步。戴得住聽得好 協助聽損者找回自信王安表示,呂伯伯過去戴助聽器習慣不佳,有時戴、有時不戴,聲音與大腦重新的連結斷斷續續,所以認為效果不佳。配合助聽器聽技巧訓練後,呂伯伯進步很多,現在即使對於沒有學過的聲音,也可以明確表達語調,走路時或在課堂中主動回應說話內容。虹韻180天滿意宣言,希望在陪伴聽損者的路上,戴得住、聽得好,協助每個使用者找回自信,重拾世界美妙聲音。

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 聽損童終可聽聲

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 聽損童終可聽聲#聽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臺大醫院推動「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結合基因醫學部與耳鼻喉部的醫療專業,攜手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國研院國網中心)、科技部生命科學研究發展司生技醫藥核心設施平台,以及國家衛生研究院亞太生醫矽谷精準醫療旗艦計畫之次世代基因體分析平台,可以從人體的2萬多個基因中,抽絲剝繭找尋出重要的聽損基因,並透過臺灣AI雲(TWCC)分析及加速的效果,幫助聽損兒童把握黃金治療期,重獲新「聲」。每年超過700位聽損童需接受治療聽力是語言、學習、溝通交流的重要接收能力,在新式的聽損基因檢測工具出現前,先天性聽損兒童有70%找不出聽損原因,往往導致臨床決策及遺傳諮詢上的困難,也常使得一些聽損兒童錯過了治療黃金期。依據國民健康署統計,新生兒先天性聽力損失的發生率約為3‰至4‰,每年有超過700位聽損兒童需要接受進一步治療。國研院國網中心與臺大醫院合作,提供為期3年百萬核心運算小時數的臺灣AI雲計算資源,以及整合儲存及定序流程的整體服務方案,相當於提供1,000位以上聽損兒童診斷分析的計算資源,讓檢測的過程加速4~6倍,協助醫師做出最佳的診斷和治療,讓超級電腦的加速,轉化成聽得見的進步。讓每位等待曙光的家長和孩子,感受到冬天傳來的溫暖與希望。國研院國網中心的次世代基因體分析平台,提供次世代基因體分析軟體與資料庫比對服務,且涵蓋生醫巨量資料分析所需要的大記憶體及平行計算設備、結合定序後產生大型檔案傳輸與儲存計算所需要的高速平行化檔案系統,同時提供異地備份設施服務以保存重要的定序資料,可以滿足研究和實務之需求。隨著醫療現代化的發展,輕、中度聽損的病人可使用助聽器,幫助放大外界的音量,而內耳耳蝸受損的重度和極重度聽損者,則可評估植入人工電子耳,藉由電極傳遞訊息,直接刺激聽神經而產生聽覺。然而並不是每個重度聽損病人接受人工電子耳手術皆能獲得良好成效,手術前的審慎評估和手術後的復健是人工電子耳手術成功的必要條件。透過基因檢測的方式,可以協助醫師評估使用最適當的聽損矯治輔具,讓聽損兒童及早接受適當的矯治,迎接幸福的人生。

每3百名有1聽損兒 把握黃金治療期

每3百名有1聽損兒 把握黃金治療期#聽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當年做聽力追蹤時,媽媽在惠琪身邊,聽到耳機裡傳來的嗶嗶嗶訊號聲非常刺耳,但她卻毫無反應,媽媽用手勢示意要注意聽聲音!惠琪卻說耳機裡沒有聲音啊!當年,惠琪媽媽拿著診斷報告站,望著單側聽損女兒,忍不住大哭。每300名新生兒 就有1名面臨聽損問題在台灣,如同惠琪媽媽這樣需要照顧聽損孩子的家庭不在少數,根據統計,每300名新生兒中,就會有1名面臨聽損問題的孩子,其中也有不少是容易被忽視的單側聽損問題,透過篩檢可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同時透過助聽輔具及復健,幫助孩子建立聽與說的能力。3家民間企業合作聯手捐贈170萬助聽器及無線發射器予弱勢族群並同時啟動全台北、中、南巡迴聽力保護講座。希望喚起大眾關注聽力照護的重要性,倡議弱勢聽損者友善環境及協助拾回良好生活品質。單側聽損由於雙耳聽力補償作用 較容易被忽略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新生兒先天性聽力損失發生率約為千分之3至4,換句話說,每300位新生兒中,就有1位面臨聽損的問題。萬芳醫院小兒神經主治醫師暨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副教授翁仕明表示,在幼兒聽損問題中,單側聽損最容易被忽略。由於雙耳聽力的補償作用,或是單側聽損並非全聽不到聲音,孩子不是對聲音毫無反應,透過篩檢才能及早發現。翁仕明醫師指出,家長在照顧聽損的孩子上往往面臨較大壓力,因為即便持續追蹤,稍不留意,也許孩子的聽力又惡化。此外,也由於單側聽損不一定在出生後不久就發現,可能導致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把握0至6歲語言黃金治療期 助聽損孩子重拾口語表達能力翁仕明醫師提醒,針對聽損的兒童,最好早期介入,從剛出生時的新生兒聽力篩檢開始,若有被確診為聽力損失,就應該及早配合治療並且持續追蹤。聽損的孩子戴上助聽輔具後,需要長期接受聽能復健,加上家長深度參與,才能建起聽與說的能力,有些孩子花3年,有些需要6年甚至更久。把握0至6歲的語言黃金治療期,聽損兒就有機會重拾如同一般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聽能復健幫助聽損兒童利用剩餘聽力,藉由佩戴合適助聽器,或植入人工電子耳,協助聽損兒童透過聽能學習口語溝通的聽語訓練方式。將聽能、語言、說話、認知,依其一般孩童發展程序,在自然且有意義的生活情境中,學習傾聽、說話及語言。於母親節前夕,將從高雄出發舉辦三場公益講座,分別是4/26高雄、5/4台中、 5/17台北,將由惠琪媽媽及專業語言治療師主講,分享聽損者的生活,宣導關注聽力照護的重要性,同時呼籲各界提供聽損朋友們友善環境,協助建立良好生活品質。

耳機族你今天KRASY了嗎? 遠離聽損5字訣

耳機族你今天KRASY了嗎? 遠離聽損5字訣#聽損

(撰文/湯蕎伊) (諮詢/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 馬英娟聽力師) (圖片來源/取自優活健康網)    (圖說:上下班通勤聽音樂解悶,小心音量過大恐傷耳!) 許多人都有在上下班通勤時間戴耳機聽音樂的習慣,聽音樂是放鬆心情的好方法,但若忘情地讓音量過大,就可能對耳朵造成傷害,長時間下來更可能會導致聽力損失,然而,耳機的使用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危險因子呢?就讓專業的聽力師來告訴你。 聽力師馬英娟表示,若長期戴耳機且音量過大的情況下,聽力會因為受到過多刺激而有暫時性的受損,大多數人會有耳鳴的症狀,少數人會感到耳朵發脹,或是幾天聽不清楚聲音,若是不再繼續受高分貝音量的刺激,嗡嗡聲的耳鳴症狀會慢慢改善, 但如果還是長期暴露在高分貝音量下,就可能導致永久性的聽力受損。 逾90分貝持續8小時 就會損傷聽力 (圖說:長時間處於90分貝以上環境,可能演變成永久性的聽力受損) 至於,多少的分貝數就會對耳朵造成傷害呢?聽力師馬英娟說明,各國規範不一,但一般來說聲音超過90分貝(dBA),且持續聽8小時就會對聽力造成損害,聽力受損分為暫時性跟永久性,暫時性的聽力受損,是短時間內出現聽不清楚以及耳鳴的症狀,通常休息幾天就會恢復正常,但若長時間累積傷害並且多次暫時性的聽力受損,就有可能演變成永久性的聽力受損。 若聽力已出現損傷的狀況,應先確認損傷類型是暫時性或永久性的,如果是暫時性的聽力受損,可透過充足睡眠以及尋求耳鼻喉科醫師協助,就能獲得改善恢復正常聽力,但永久性的聽力受損,無法透過藥物或手術達到治療效果,若影響生活及溝通,最終需戴助聽器來做聽力矯正。 越吵雜的地方 越不適合戴耳機   (圖說:環境越是吵雜,就越不適合戴耳機聽音樂。) 大部分的人都使用手機來聽音樂,而現今手機多有音量警示的功能,當音量大到一定的程度時,就會出現警告的提示,提醒使用者要注意別超過標準音量,以免損傷聽力,而在耳機的選擇方面,聽力師馬英娟說明,塞耳式的耳機因為大小不一,不一定能完全貼合耳朵隔離噪音,一旦處在吵雜環境,恐會為了想聽得更清楚,而將音量一直往上提升,不知不覺就傷害了聽力,在一般環境下,越是吵雜的地方,越不適合戴耳機聽音樂。 覆耳式的耳機阻隔環境噪音的效果會比塞耳式還好一些,但不論是哪一種耳機,音量還是需要受到控制,塞耳式耳機可透過一個評量準則,來測試音量是否安全不傷聽力,若戴著耳機,別人站在1公尺的距離跟你講話,仍能與他溝通,則設定的耳機音量就是比較安全的。 避免使用棉花棒挖耳朵 可用毛巾擦拭外緣 (圖說:沐浴後拿棉花棒挖耳,有可能會對耳朵造成傷害。) 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習慣恐對耳朵造成傷害呢?聽力師馬英娟指出,一般人洗澡後都會使用棉花棒來挖耳朵,萬一力道過大或是他人不小心的撞擊,都有可能會對耳朵造成傷害,建議可用毛巾擦拭耳朵外緣,促進耳道自然排泄功能即可,另外,許多人感冒時都沒有留意到檢查耳朵的重要性,若是鼻塞伴有耳朵脹痛或耳鳴,就要檢查一下耳朵,因為可能是感冒所誘發的中耳炎,應請醫師一併檢查確認。 關於噪音保健,聽力師馬英娟提供以下保護聽力的口訣-你今天KRASY了嗎?  1)Keep Away - 若知道自己將會處於噪音環境一段時間,請盡量遠離噪音源(如:喇叭、舞台),或使用耳塞。 2)Rest - WHO建議每日使用智慧性手機聽音樂的時間勿超過1小時。 3)Assessment -定期追蹤聽力,成人建議每五至十年要檢查一次。 4)Safe Volume -將手機的音量調整到安全範圍。 5)Your Awareness -自己應該要避免做一些會傷害聽力的活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