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損

聽力篩檢要注意 早產兒聽損機率高

聽力篩檢要注意 早產兒聽損機率高#聽損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聽力是語言發展的開端,先天性聽損如能在出生3個月內診斷,於 6 個月大前就開始配戴聽覺輔具與接受聽語療育,將來就可以達到接近正常之語言和身心發展,依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新生兒先天性聽力損失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四,國民健康署自101年起,全面補助本國籍出生未滿3個月之新生兒進行聽力篩檢。1成7沒有確診 恐錯失治療黃金期但有約1成7新生兒聽力篩檢未通過者,沒有接受進一步的確診,可能讓孩子錯失治療的黃金期,恐會造成終身遺憾,聽力篩檢如未通過先不要緊張,儘快帶寶寶至醫院進一步做診斷性的檢查,才能確認是否有聽損及聽障情形與嚴重程度,醫師會依據個別情況,建議進行聽語治療及復健等療育或配戴助聽器、人工電子耳等輔具。高危險群:聽障家族史、早產兒聽損之高危險群包括有聽障家族史、母親懷孕期的前三個月內,有無感染過像德國痲疹或其他病毒性的疾病、服用或注射耳毒性藥物、出生體重小於1500克早產兒、出生時缺氧、出生後曾住加護病房、出生後細菌性腦膜炎、頭頸部先天畸形(如小耳症)等。注意力不集中、學習障礙重度聽障幼童影響語言遲緩十分明顯,在3歲前大多已經被診斷,但輕、中度聽障幼童卻不容易被發現,有些兒童至6~7歲時,才被診斷聽障者,主要二大原因是輕、中度感音神經性聽障及中耳炎導致,因症狀不明顯,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學習障礙,再加上幼童自己不會表達,又無明顯語言溝通的障礙,故經常為家長及師長所忽略,這些輕、中度聽障幼童大多需經由篩檢發現。 

新生兒聽力篩檢未過?聽力師:應接受更詳盡檢查

新生兒聽力篩檢未過?聽力師:應接受更詳盡檢查#聽損

(撰文/黃雅芬) (諮詢/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力師林淑芬) (圖/優活健康網) (新生兒聽力篩檢結果未通過,常讓父母由喜轉悲) 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每1,000位新生兒中,患有先天性雙側中─重度聽力損失者約有1~2位;也就是說,每500名新生兒中,可能就有1位雙耳需配戴助聽器或其他聽能輔具的聽損兒。101年新生兒聽力篩檢正式上路,寶寶出生後24-60小時即可在國民健康署認可之醫療院所做免費的新生兒聽力篩檢。這看似稀鬆平常的篩檢動作,結果若是「未通過」,相信許多新手父母的情緒會從滿心歡喜瞬間轉變為慌張、擔憂,不知道後續該如何幫助寶寶。 新生兒聽力篩檢及早發現先天聽損 (造成先天性聽損原因多,及早發現及早療育)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林淑芬聽力師表示,造成先天性聽損的原因有很多,舉凡聽障基因遺傳、聽覺系統構造發育不全等。寶寶的聽覺器官在母親懷孕5-7個月時就逐漸發育成熟,因此寶寶出生後即可接受新生兒聽力篩檢。檢查時,寶寶會戴上耳機,頭部也會貼上三個連接儀器的感應貼片,接著經由耳機放出滴答聲音,再由感應貼片接收寶寶對聲音的腦波反應,藉此評估寶寶的聽覺功能是否正常。此項檢查並無侵入性,約20~25分鐘即可完成,家長們無須擔心寶寶會感到不適。 篩檢後仍需持續觀察或進一步檢查 (選擇適合助聽輔具及早期療育方式,仍能融入社會) 若寶寶未通過聽力篩檢,家長也先別慌張,林淑芬聽力師指出,影響篩檢結果的因素很多,包括:寶寶哭鬧、外耳道炎/中耳炎,或測試環境不夠安靜等。初步的聽力篩檢未通過者,通常醫療機構會進一步安排新生兒滿月後再一次複檢,並依據個別情況做診斷性的檢查,才能確認聽損的種類與程度,後續為孩子選配合適的助聽輔具,及選擇早期療育的方式。一般而言,只要孩子有殘存聽力,就有機會透過早期療育學會口語,未來進入一般學校、融入社會。 新生兒聽力篩檢可以很快知道孩子是否有聽力損失,但林淑芬聽力師表示,通過初步篩檢並不代表新生兒一定終生沒有聽覺損傷的問題。寶寶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因某些疾病造成後天性聽力損失,例如:中耳炎或腦膜炎等,建議家長仍需要觀察寶寶每個成長階段的聽語能力發展。 六個月前是聽語創復健的黃金時期 (黃金時期進行聽語創復健,3歲時可與正常孩子一樣) 考量寶寶出生12個月內是大腦聽覺中樞成熟及發展的關鍵期,且美國科羅拉多大學Yoshinaga-Itano等人的研究結果也指出,聽損兒如果可以在出生6個月內的黃金時期診斷並展開聽語創復健,效果將遠優於6個月後才被診斷的聽損兒,而6個月以內展開聽語創復健的聽損兒,3歲時的語言表達和聽力幾乎可恢復到與一般正常孩子一樣。因此新生兒聽力篩檢有助及早發現聽損兒,使其儘早展開聽語創復健。 所謂的「聽語創復健」以廣泛來說,是指聽損者訓練口語溝通能力的過程。一般人常聽到的「復健」指的是重建失去或退化的能力,但因先天性聽力損失者尚未發展出口語溝通的能力,其概念較符合「創建」一詞,對聽損兒來說,聽語創復健的過程需要醫師、聽力師、聽覺口語師、社工、學校教師等專業人員相互合作,與聽損兒家長的積極配合。 早期「療育」可預防或降低障礙程度 (面對新生兒聽損家長要調整心態,及早發現與療育,影響越小) 新生兒聽力損失容易被忽略,主因常是寶寶沒有表達能力,家長未特別留意而造成。在政府與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的大力推廣下,早期療育的觀念已逐漸普及。若寶寶有先天性聽力損失,請家長們勇於面對,先天性聽力損失的寶寶若能透過新生兒聽力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接受妥善、適切的療育,對孩子的影響就越小,也能在溝通、認知等方面,發展到更好的程度。 除了新生兒聽力篩檢,林淑芬聽力師也鼓勵家長們在孩子約四歲時於幼兒園或健康中心(衛生所)接受學前聽力篩檢。若發現任何聽力上的問題,及早介入可避免孩子日後在社交溝通及學業上遇到困難。   瞭解更多居家聽力語言行為評量表→http://goo.gl/YPuczF

長假又要來 小心潛藏的幼兒聽力殺手

長假又要來 小心潛藏的幼兒聽力殺手#聽損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許家瑋/採訪報導)在開心迎接春天到來之際,幼兒聽力保健的重要性也不可忽略!雅文基金會聽力師張晏銘說:「季節交替時幼兒容易因天氣變化而感冒或產生上呼吸道相關疾病,進而併發中耳炎導致聽力受損,家長應特別注意這個期間的幼兒聽力保健。」感冒併發之中耳炎、及娛樂噪音 都是潛在聽力殺手三月正處於季節交替之際,氣溫劇烈變化造成人體易感冒,張晏銘表示,小孩體抗力較弱,加上其耳朵構造與成人不同,若是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是鼻竇炎等狀況,更容易併發中耳炎,據研究統計,一歲前約有60%的嬰幼兒曾感染過中耳炎,三歲以前的比例更高達80%。張晏銘補充,休假期間,父母會帶孩子前往娛樂場所如KTV、大型電子遊樂場,或在家中持續使用3C產品休閒娛樂的機會也大增,因此,不管大人或是幼兒處在噪音情況下,都需控管暴露於噪音的時間與音量的強度,注意音量的大小、調控及與喇叭間的距離,而除了添購防罩護具外,也有一些耳機具有顯示音量分貝的功能,可作為警示效果。中耳發炎須小心 輕忽怠慢恐成長期問題因幼兒的耳朵構造與成人不同,其中耳炎的好發機率也比成人來得高。就構造而言,成人中耳腔內的耳咽管構造(歐氏管)相對較窄、細與斜,幼兒則是較寬、短與水平,因此幼兒若是有鼻喉的感染,細菌就很容易跑至中耳,造成發炎與積水現象。常見的急性中耳炎症狀可能會有耳朵疼痛、發燒、中耳積水或是鼓膜紅腫等情形;若未妥善處理,導致中耳健康狀況反覆異常,則可能會變成慢性中耳炎,甚至有機率導致永久性的聽力受損。張晏銘強調,中耳的健康問題需要追蹤,千萬不要以為用完藥就結束,而是得複診檢查,直至確認康復為止。除了要當心幼兒感冒併發中耳炎,及避免長時間暴露在高分貝噪音環境,張晏銘也提醒家長平時應替幼兒做好聽力保健,減少帶幼兒出入水質不佳的場所,如未消毒的游泳池、三溫暖等,避免髒水進入耳朵。另外,也要留意日常生活環境衛生、保持外耳道乾燥,並避免過度清潔耳垢,以降低外耳道發炎或長黴菌的機率。

33國際愛耳日 守護全民聽力再進化!

33國際愛耳日 守護全民聽力再進化!#聽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月3日為國際愛耳日,為守護全民聽力的健康,並讓社會大眾更多認識聽損及早療等相關資訊,財團法人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專業再進化,於今年3月推出『聽力小宇宙主題網站』,網站內容含聽力衛教影音、聲音探索、聽力保健知識、聽力自我檢測量表及趣味軟知識;期待透過網路傳播的普及性,與雅文在聽能領域耕耘20年來的專業分享,喚起民眾對於聽力保健的重視,透過簡單有趣的小測驗或實用的聽力保健專文,讓民眾在生活中優化聽的品質、善待自己的耳朵,並享受聲音的美好,進而產生連結與共鳴,提升全民聽力健康,打造優質聽能環境。不只聽得見 還要聽得清楚、聽得懂耳朵,是負責聽覺的重要器官,但是要聽得見,卻是需要整個聽覺系統的交互合作,透過結構精密的聽覺器官,各司其功能,相互配合,不分日夜的運作著,交織成奧妙的聽力小宇宙,我們才能「聽得見」聲音;當聽力功能正常、完整的接收聲音訊息以後,聲音最後將藉由大腦接收並整合,成為我們「聽得懂」的訊息。美好世界 從聽開始!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即將邁向第20年,成立至今幫助了近四千位聽損兒童學習聽與說,且有九成的孩子已融合於普通教育。然而,除了聽損兒童的聽語能力外,更意識到國人對於聽力保健知識的需求,因此著手規劃『聽力小宇宙主題網站』,運用網路的傳播性,於3月3日國際愛耳日期間展開「聽力保健」及「聽損關懷」知識宣導推廣,並獲得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支持,製作聽力衛教系列影片,透過輕鬆易懂的動畫,搭配實用的聽力自我檢測量表,讓聽力保健衛教變得更有趣、也更貼近民眾的生活與需要;在雅文迎接20週年的同時,除了持續致力於為聽損兒找回聲音,更期待透過『聽力小宇宙主題網站』的登場,守護全民的聽力健康。 

聽不清楚沒關係?專家:先天聽損將影響日後學習

聽不清楚沒關係?專家:先天聽損將影響日後學習#聽損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孩子的教育是每個爸媽最在意的事情,針對學齡前期的孩子,身教、言教固然重要,但若孩子有先天性的聽力損失,對於其語言發展以及日後的在校學習,甚至是社交能力都會造成負擔;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每1000個新生兒中,有4~6人有聽力障礙,若沒有及早發現、治療,恐造成學習障礙和溝通障礙。不愛表達、對大聲響無反應 均為聽損徵兆聽力師林淑芬表示,通常6個月大的小朋友會開始牙牙學語,發出「咿咿啊阿」的聲音,約一歲時陸續出現有意義的口語,若到了應該開口說話的年紀還沒有聲音表達,就應該進一步檢查。此外,若寶寶對於聲音的反應較不一致,尤其對節慶時放鞭炮沒有任何反應,也可能需懷疑有聽損問題。她補充,一般小朋友的聽力損失從外觀上是看不出來的,尤其年紀越小越不容易發現,必須依靠照顧者對寶寶的觀察,早期常有到了2~3歲,甚至更晚才發現聽損問題,療育效果也跟著受限,但隨著新生兒聽力篩檢實施後,更能幫助新手爸媽們提早發現問題。聽力損失影響說話清晰度 溝通、人際互動備受影響聽覺口語師李韵葳也指出,聽力損失的孩子,日後造成的影響最明顯的非語言發展莫屬,尤其1歲~1歲半是開始建構單字、詞以及表達能力的時候,聽力損失更可能影響其說話清晰度、完整度,甚至日後句型結構也會出現問題,例如想表達哥哥打他,卻說出「哥哥我打」的句子。此外,對於日後的溝通、人際互動、專注力都會有影響,還會造成對於突發狀況警覺性低等問題,因此她也呼籲家長,若發現孩子有任何聽力方面問題,就應該盡早就醫治療,以避免影響小朋友日後學習。她也強調,聽力損失的兒童因為仍有殘存的聽力,可以訓練並強化其使用聽力的習慣,輔以讀唇或是視覺方式來認識新的事物,才是幫助聽損兒學習口語的最佳方式。而「新生兒聽力篩檢」已於101年上路,藉由此篩檢,可提早發現先天「感覺神經性聽損」及先天「傳導性聽損」,費用皆由政府支出,鼓勵各位新手父母攜出生後24-60小時之寶寶做免費聽力初篩,若初篩未通過,則需由初篩醫院安排複篩,若仍未通過,則需要安排一系列的檢查來確認聽力損失的類型及程度,進行助聽器選配及聽語療育課程。若能在三個月內確診,六個月大以前就開始進行聽語療育課程,可確保讓聽損寶寶在未來也能擁有良好的「聽說」能力。

聽不清楚沒關係嗎?專家:先天性聽損將影響日後學習

聽不清楚沒關係嗎?專家:先天性聽損將影響日後學習#聽損

(撰文/Suzy Chen) (諮詢/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力師林淑芬;聽覺口語師李韵葳) (圖/優活健康網)   (少子化社會下,每位父母都盼望孩子各項表現不落人後,卻疏忽各項新生兒健康篩檢的重要性,而錯怪孩子學習力不佳。) 孩子的教育是每個爸媽最在意的事情,針對學齡前期的孩子,身教、言教固然重要,但若孩子有先天性的聽力損失,對於其語言發展以及日後的在校學習,甚至是社交能力都會造成負擔;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每1000個新生兒中,有4~6人有聽力障礙,若沒有及早發現、治療,恐造成學習障礙和溝通障礙。 外觀看不出聽損 不愛表達、對較大聲響無反應均為聽損徵兆   (若非小耳症所導致的聽力問題,一般聽損單用外觀無法看出來,家長需靠注意孩子平時行為來判斷。) 聽力師林淑芬表示,除非是小耳症造成的聽力問題,否則一般小朋友的聽力損失從外觀上是看不出來的,尤其年紀越小越不容易發現,必須依靠照顧者對寶寶的觀察,早期常有到了2~3歲,甚至更晚才發現聽損問題,療育效果也跟著受限,但隨著新生兒聽力篩檢實施後,更能幫助新手爸媽們提早發現問題。 然而並非每個孩子雙側耳朵都有聽損問題,部分孩子單耳聽力正常,聽力師林淑芬進一步說明,單側聽損孩子,症狀雖比雙側聽損稍顯輕微,卻也較難發現。然而任何聽力問題,都需要積極關注及治療,以避免造成日後學習的絆腳石,因此呼籲父母親或照顧者們,當發現孩子對聲音的敏感度不佳,就應該有所警覺。 她提到,通常6個月大的小朋友會開始牙牙學語,發出「咿咿啊阿」的聲音,約一歲時陸續出現有意義的口語,若到了應該開口說話的年紀還沒有聲音表達,就應該進一步檢查。此外,若寶寶對於聲音的反應較不一致,尤其對節慶時放鞭炮沒有任何反應,也可能需懷疑有聽損問題。 聽力損失影響說話清晰度 溝通、人際互動備受影響   (倘若聽損的孩子在出生後沒有做聽篩、及時予以矯正及治療,長大之後容易因溝通產生問題而影響學習能力及人際關係。) 聽覺口語師李韵葳也指出,聽力損失的孩子,日後造成的影響最明顯的非語言發展莫屬,尤其1歲~1歲半是開始建構單字、詞以及表達能力的時候,聽力損失更可能影響其說話清晰度、完整度,甚至日後句型結構也會出現問題,例如想表達哥哥打他,卻說出「哥哥我打」的句子。 此外,對於日後的溝通、人際互動、專注力都會有影響,還會造成對於突發狀況警覺性低等問題,因此她也呼籲家長,若發現孩子有任何聽力方面問題,就應該盡早就醫治療,以避免影響小朋友日後學習。 聽損兒仍有殘存聽力 可善用聽力進行學習   (孩子就算有聽力損失,不代表完全聽不見,仍可配戴合適的輔具,善用聽覺進行學習,加上視覺學習的輔助,以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聽覺口語師李韵葳也表示,聽損問題分為輕、中、中重、重度及極重度,然而根據聽障教育及幼兒發展的研究,無論聽力損失的程度是輕是重,只要不是雙耳聽力正常,都有可能在未來影響孩子的學習及口語發展,久而久之,小朋友可能會有說話清晰度不佳或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反而造成日後人際溝通隔閡。因此只要寶寶的聽力有問題,都需儘早配戴助聽器矯正。 她強調,聽力損失的兒童因為仍有殘存的聽力,可以訓練並強化其使用聽力的習慣,輔以讀唇或是視覺方式來認識新的事物,才是幫助聽損兒學習口語的最佳方式。   新生兒聽力篩檢 把握寶寶出生後3個月黃金時期 據衛福部公佈,「新生兒聽力篩檢」已於101年上路,藉由此篩檢,可提早發現先天「感覺神經性聽損」及先天「傳導性聽損」,費用皆由政府支出,鼓勵各位新手父母攜出生後24-60小時之寶寶做免費聽力初篩,若初篩未通過,則需由初篩醫院安排複篩,若仍未通過,則需要安排一系列的檢查來確認聽力損失的類型及程度,進行助聽器選配及聽語療育課程。若能在三個月內確診,六個月大以前就開始進行聽語療育課程,可確保讓聽損寶寶在未來也能擁有良好的「聽說」能力。

突發性聽障 9成原因不明

突發性聽障 9成原因不明#聽損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一中年女性,於三日前突然開始感到右側耳鳴及右耳悶塞感而至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科就醫,病人同時抱怨這幾天聽電話時右邊感到聽不清楚,耳鏡檢查發現外耳道及耳膜完整無異樣,聽力檢查發現右耳500 Hz至4000 Hz 感音性聽損(突發性聽障)。向病人解釋病情及討論治療方針後,病人接受口服類固醇治療,並於治療後追蹤聽力檢查。目前聽力已恢復,並於門診持續追蹤。導致聽力突然變差的原因很多,如耳膜鼓漲發炎、中耳積液,聽力檢查可發現此類病人之聽力損失為「傳導性聽力障礙」。若聽力檢查結果為「感音性聽力損失」時,即可能為「突發性感音神經性聽力喪失」,也就是一般所稱的突發性聽障或耳聾,其定義為於72小時之內,至少連續三個音頻出現大於或等於30分貝的感音性聽損。治療突發性聽障 可使用類固醇、高壓氧治療據統計,突發性聽障約9成病人則為原因不明,稱為「不明原因之突發性感音性聽力障礙」,推測和內耳血液循環不良、內耳損傷、病毒感染或內耳自體免疫疾病等因素有關。治療方面,醫師視病情使用類固醇作為治療藥物,高壓氧治療也可提供臨床醫師作為治療選項之一。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發表了一篇關於突發性聽障的治療指引,其中最被強烈建議的有以下三點:1) 區別:區分病人的聽損是屬於「傳導性」或是「感音性」聽損。2) 告知:告知病人目前醫療上關於突發性聽障的認知、治療的好處與風險以及實證研究上的限制。3)討論:當病人聽力無法完全恢復時,與病人討論聽覺輔具的助益與強調對側聽力保健的重要性。 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部主治醫師李匡志提醒,當平靜的生活中突然發生聽力減退、耳鳴的情況時,無需過度恐慌害怕,宜儘早就醫,若懷疑為突發性聽障時,更應及早接受聽力檢查,並配合醫師接受治療及進一步追蹤檢查。

語言治療把握黃金期 學齡前效果最好

語言治療把握黃金期 學齡前效果最好#聽損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對於許多新手父母來說,不易觀察寶寶是否有聽力方面的問題,以致於有些重度聽力損失的孩子拖到2、3歲才就醫。而對於聽力損失的孩子來說,語言表達顯得更加艱難。因此,大林慈濟醫院在93年成立聽語中心,替過動、智能障礙、聽障等身心障礙的孩子進行聽能復健、聽覺調頻輔助系統評估等,用愛彌補缺憾。聽語中心服務對象廣泛,從零到一百歲,包括自閉症、過動症、智能障礙、學構音異常、成人失語症等,都在語言治療服務的範圍。除了病人走到醫院做治療,聽力師則走入校園中協助孩子做聽覺調頻輔助系統的評估,使得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可以在不同的環境場合中,發揮其最大的聽覺效益。語言治療以聽能復健為主語言治療師陳惠婷表示,語言治療師則以聽能復健為主,目標放在評估孩子的聽能狀況、語言、說話、認知、溝通能力後,與老師討論並協助老師設置課程目標,如此,即可將治療與學校環境做結合。而治療成效的部分,對於學齡前及低年級的小朋友效果最好。由於佩戴上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後,孩子仍需要一段時間去學習傾聽聲音和語音,藉由聽的管道去記憶和應用類化詞彙、語句,這些能力的培育都需要密集和持續的訓練,所以父母親更應該把握治療的黃金時段。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