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障礙

驚!便秘、情緒障礙 竟也是帕金森病徵!

驚!便秘、情緒障礙 竟也是帕金森病徵!#情緒障礙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採訪報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盛行率與發生率排名第二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典型的症狀常以「動作困難」來表現,包括動作緩慢、舉止不靈活、四肢僵硬、手腳顫抖等。不過國內帕金森病權威、林口長庚醫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陸清松指出,根據國外研究發現,其實在出現動作困難類的病徵前,身體就已經表現出許多「非動作症狀」(Non-motor symptom),諸如嗅覺異常、做惡夢、情緒障礙甚至是莫名腹脹、嚴重便秘等,都有可能是帕金森病的前兆,應盡速請專科醫師評估。陸清松醫師指出,帕金森病好犯於中老年人,且男性多於女性,40歲以下發作的機率較小。主要的三大症狀是行動緩慢、單側手抖、僵硬,且慢慢擴散到對側,這些典型的動作障礙是臨床診斷帕金森病的重要指標,當發生典型症狀後,患者腦中50%的黑質細胞幾乎死亡,代表已進入帕金森病的第二或第三階段。但根據國外研究,其實在出現動作障礙前,身體已經透過「非動作症狀」發出警訊,有人會出現嗅覺障礙、自主神經系統障礙、情緒障礙、便秘等等,雖然出現這些症狀不完全等於罹患帕金森病,但醫師強調有「很大的機率」會演變為帕金森病。一旦有非動作症狀出現,應盡速就醫檢查,可以讓帕金森病獲得良好的控制。在治療方面,陸清松醫師表示,很多人會極端認為罹患帕金森病等於「沒救了」,但其實帕金森病可透過藥物、運動及充足睡眠獲得良好的控制。陸清松醫師指出,現在已有很多藥物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品質,甚至在罹病7至14年內都可以維持工作,患者謹記按時吃藥、定時運動並有充足的睡眠,就像糖尿病、高血壓一樣,雖然不能痊癒,但可以控制,生活品質與常人無異。此外,有許多人會把帕金森病與阿茲海默症、中風這兩種疾病搞混,對此,陸清松醫師也特別提出解釋。醫師表示,帕金森病主要是身體的動作障礙,但阿茲海默症最主要是會失智、失憶,最後才出現精神障礙或是活動障礙。而中風通常是身體急性的變化,可能昨晚還好好的,早上就出現單側肢體無力,也非像是帕金森病身體逐漸出現單側手抖、僵硬、活動遲緩等症狀,這兩種疾病截然不同,提醒民眾注意。圖:國內帕金森病權威、林口長庚醫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陸清松接受優活健康網記者訪問。影片:陸清松主任談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影片網址為http://youtu.be/ZrwA7x9KX5U)。

女性易憂鬱!明顯多過男性

女性易憂鬱!明顯多過男性#情緒障礙

在傳統觀念裡,女人的情緒特質大多是以溫柔順從,內斂壓抑為美德,隨著時代的進步,女性有越來越高的自主意識,也越來越勇於表達自己的情緒與想法。但是從醫學角度來看,男女之間還是存在許多生理上的差異,也可能是女人情緒變化的來源。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洪櫻娟醫師說,據統計,憂鬱症的終生盛行率女性約 21.3%,男性約為 12.7%,女性明顯高於男性,性別上差異從青春期開始到中年後。女性特有的情緒障礙包括:(一) 經前症候群:開始於黃體期,在濾泡期早期緩解;可能出現三大類症狀: 1.生理症狀:腫脹、乳房不適、疼痛、頭痛。2.行為症狀:睡眠障礙、食慾變化、注意力變差、失去興趣、社交退縮。3.情緒症狀:易怒、情緒不穩、焦慮、憂鬱等。(二) 經前不悅症可視為較嚴重的經前症候群,至少有30%的個案會合併其他情緒障礙,如焦慮疾患;也有較高的可能性發生產後及更年期情緒障礙。症狀表現:a.明顯憂鬱情緒(無助無望、自我貶抑)、明顯焦慮、情緒波動、憤怒激動b.興趣降低、注意力困難、倦怠、食慾變化、渴求食物、嗜睡或失眠、失控感、身體不適(乳房脹痛、頭痛、關節肌肉疼痛等)另外產後憂鬱也困擾許多婦女,而在門診中,情緒變化是最常見的就醫原因之一;約有1/3 個案是第一次出現憂鬱症狀,更年期中出現憂鬱症狀機會較其他時候為高,有時是煩躁易怒,並經常伴隨許多身體症狀,如胸悶、心悸、頭痛、頭暈,腹脹腹痛、手腳發麻等自律神經失調症狀,也會有焦慮不安及失眠症狀。醫師提醒,當發生憂鬱症狀時,請儘早求助專業人員,及早治療可避免症狀惡化並改善生活品質。

產後憂鬱很痛苦 中醫對症下藥

產後憂鬱很痛苦 中醫對症下藥#情緒障礙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邱碧瑩說,懷孕生子是女人生命中的重大挑戰,產後更是調適身心變化與壓力的關鍵時刻俗話說「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女人經歷懷孕生產宛如歷劫重生,緊接著須面對種種產後生理急劇變化所帶來的不適,以及承擔育兒責任、適應多重角色(為人子女、妻子、媳婦、母親)轉變的衝擊、社會家庭結構關係改變,甚至工作與經濟上的壓力。新產婦在經歷懷孕、分娩、產後恢復期及哺育嬰兒過程,難免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一旦這種壓力持續存在,沒有得到適時適當的紓解,導致情緒及行為上的異常而發生產後憂鬱。邱碧瑩醫師指出,產後憂鬱依症狀的嚴重度分為產後沮喪、產後憂鬱症、產後精神病。根據統計,七、八成的婦女在產後一週內,會出現短暫且程度不等的失落感、空虛感、易哭、失眠、疲倦、頭痛、吃不下、焦慮、情緒不穩等症狀,稱產後沮喪,通常藉由心理的支持在兩週左右可恢復,不一定需要藥物治療。邱碧瑩醫師表示,研究顯示曾經罹患憂鬱症或有產後憂鬱症病史者、自己或配偶失業、新移民女性、缺少先生或親人支持、與家人或配偶相處不好、角色調適不良、過度擔心體態改變、照顧新生兒壓力、流產或早產、或新生兒有缺陷等是導致產後憂鬱的重要因子。如果發覺自己的親友生產完後情緒行為異常就應提高警覺,多給予關心支持陪伴,無法改善者就要勇於就醫治療。中醫認為若產後思慮太過、勞傷心脾、氣血生化不足、血不養心、心神失養,從而導致產後憂鬱;臨床表現異常疲倦、不喜歡講話、失眠多夢、吃不下、無緣無故哭泣、缺少當媽媽的喜悅、對照顧嬰兒缺乏興趣、憂愁多慮、心悸動不安感、臉色蒼白、手腳冰冷等,可使用甘麥大棗湯或歸脾湯及天王補心丹加減來治療。邱碧瑩醫師說,中醫治療產後憂鬱的特色是了解產後婦女生理及心理變化、重視產婦體質個別差異,會根據臨床症狀及產婦的體質、心理狀況作辨證治療。中藥早已普遍運用在坐月子的文化中,民眾接受度高。對於輕度、中度產後憂鬱的患者,擔心服用西藥抗憂鬱劑影響哺乳的患者,或是不願意看精神科門診的患者,中醫藥能提供另一種不錯的治療選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