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氏症

壯漢體重狂掉20公斤 克隆氏症惹禍

壯漢體重狂掉20公斤 克隆氏症惹禍#克隆氏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身高一百八十公分、逼近百公斤的壯漢,長期腹痛、腹瀉,少則一天拉肚子五、六次,多則十幾次。原本從事勞力工作他無法上工,成天以廁所為家,劇痛難忍也讓他頻跑急診。體重一口氣掉了廿公斤,成天坐立難安,因為大腸鏡檢查正常,陸續被醫師診斷為大腸急躁症,用藥卻無法改善。其實他是罹患少見的嚴重發炎性腸道疾病「克隆氏症」。輾轉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消化系主治醫師周仁偉為這名壯漢做大腸鏡等檢查雖然正常,但總覺得不對勁,便主動進行小腸鏡檢查,果然發現小腸出現跳躍式的潰瘍、糜爛,潰爛深入腸黏膜,且部分小腸因為長年反覆發炎、潰瘍,已經纖維化、狹窄。這才確認壯漢罹患少見的嚴重發炎性腸道疾病「克隆氏症」。周仁偉說,正常小腸在接受檢查時,注射空氣後直徑可達五、六公分,壯漢的小腸直徑卻僅一公分。軟而流質的食物雖可通過,卻仍帶來劇痛。克隆氏症好發青少年與青壯年。患者長期反覆出現慢性腹痛、腹瀉、發燒、血便、體重減輕等症狀。有五成患者的病灶在大腸與小腸,有兩成僅在大腸,另有三成病灶位在六到八公尺長的小腸。周仁偉補充,國內小腸鏡檢查不若大腸鏡普遍;此外,小腸蜿蜒曲折,檢查耗時較久,約需兩、三小時,少部分克隆氏症病患恐因此被遺漏。

重大傷病克隆氏症 多次手術腸子越切越短

重大傷病克隆氏症 多次手術腸子越切越短#克隆氏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一般人對克隆氏症很陌生,此症屬於嚴重的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因不明,可能與自體免疫系統異常、遺傳基因有關。東方人罹病機率遠低於西方人,但近年發生率與盛行率普遍上升,推測與高脂、高糖的西化飲食有關;而環境衛生改善,致使腸道免疫系統在成人期之前少受衝擊,發展相對較少有關。此症造成患者身心折磨,影響生活、就學。一經確診,患者可申請重大傷病卡。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說,患者發病時多是未滿廿歲的青少年。常見症狀是發燒、腹痛、腹瀉、血便,一般人的腸道光滑,可清楚看到透明黏膜後方的血管;克隆氏症患者的腸子因為長時間發炎、潰瘍,淋巴腺嚴重水腫,腸壁看似長滿鵝卵石。甚至因腸道阻塞,腸鏡無法經過,大便也無法通過導致腹部劇痛。王輝明指出,隨病程進展,患者腸子逐漸潰爛、穿孔、阻塞,導致腹部嚴重絞痛、甚至排便時血流不止嚇得掛急診。由於國內醫師對克隆氏症較陌生,有患者被當成盲腸炎、懷疑是癌症。待術後切片結果出爐,才發現是克隆氏症。王輝明說,過去沒有好的治療武器,患者若惡化為腸子潰爛、出血、穿孔、甚至嚴重阻塞,只好透過手術切除腸子。但手術只能治療症狀,即處理腸阻塞、潰爛等疾病併發症,並非治療疾病,甚至製造新的問題,「開刀本身會誘發發炎機制,使得手術位置日後又復發。」依國外研究,克隆氏症患者術後一年內復發率高達九成。平均術後三年多,患者因腸穿孔、阻塞、出血、潰爛等因素再度推進手術房,導致腸子越切越短。」王輝明舉例,一般人腸子長度接近三公尺,克隆氏症患者經過多次手術,有的患者腸子剩下不到原來的一半,形成「短腸症」。患者因腸子過短,導致吸收不佳、營養不良,「這些十幾、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外觀比同年齡的人矮小,瘦骨如柴。既影響生活,出社會後也難找到理想工作。」在治療選擇上,醫師優先進行內科治療,降低發炎造成的腸道破壞。藥物包含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藥物、生物製劑等。生物製劑去年納入健保給付,用於傳統治療無效的中度至重度克隆氏症患者,須經事前審查。健保給付後,為患者每年省下四十萬元的藥費。王輝明提醒,若腹部絞痛、反覆腹瀉等類似腸躁症的症狀達到數個月,症狀時好時壞、無法改善,合併貧血或體重減輕,應尋求腸胃科評估克隆氏症的可能性。醫師會進行內視鏡等檢查,經切片確診,患者可申請重大傷病卡,並積極配合醫囑接受治療。

克隆氏症好發青年 長期腹瀉血便須注意

克隆氏症好發青年 長期腹瀉血便須注意#克隆氏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嚴重的發炎性腸道疾病「克隆氏症」,好發青少年與青壯年。患者長期反覆出現慢性腹痛、腹瀉、發燒、血便、體重減輕等症狀。嚴重者一天跑十幾次廁所,有患者因此整天離不開馬桶而足不出戶或得包尿布出門。部分病患腸子嚴重阻塞,大便無法通過而腹部劇痛;有的大便時血流不止掛急診。隨病情演進,腸子嚴重狹窄、瘻管而須開刀切腸,部分患者因一再手術而造成「短腸症」。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說,此症儘管就診率高,卻因早期症狀不典型,難被確診,常被當成大腸急躁症、腸胃炎等其他疾病,患者吃藥卻好不了。還有患者因長期血便,被診斷為缺鐵性貧血。臨床觀察,克隆氏症患者從發病到確診,平均花費三到五年。王輝明強調,腸躁症不會造成腸道發炎、潰瘍,也不會有腸阻塞或瘻管等嚴重的腸道破壞。因此腸躁症患者做大腸鏡檢查,腸道並無異常。腸躁症患者也不會有血便、貧血、發燒、體重減輕等症狀。反觀克隆氏症,則是腸子從表層到深層的發炎,主要侵犯小腸,但也可能侵犯整個消化道。病灶多是整層腸壁的發炎,甚至擴及腸道外的腹膜及淋巴結,因此容易發生狹窄、膿瘍、甚至破裂、瘻管。王輝明提醒,民眾若長期腹瀉、腹痛、血便、發燒,合併貧血或體重減輕等症狀,時好時壞、反反覆覆,應尋求腸胃科醫師診治。若確診為克隆氏症,優先選擇內科治療。

男罹罕見克隆氏症 長期腹瀉要包尿布

男罹罕見克隆氏症 長期腹瀉要包尿布#克隆氏症

鐘先生罹患東方人罕見的「克隆氏症」,長期腹瀉、肛門瘻管反覆發炎,屁股傷口流血、腫痛,最嚴重時得包尿布才敢出門,當時才30歲不到的他,想到人生就此完蛋,忍不住痛哭失聲,經臺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邱建銘主任悉心訂定治療計畫,與免疫風濕科合力醫治,讓他看見人生新希望。現年33歲的鐘先生,四年前確診罹患「克隆氏症」,症狀仍持續惡化,肛門附近的潰瘍,越來越嚴重,已形成瘻管,傷口反覆發炎,屁股整個腫起來,還會一直流血,睡覺都要趴著,腸道肌肉無法控制,稍有便意,連五秒鐘都等不了,曾經當街弄髒褲子,後來日常生活出門也開始包紙尿布。幸好經親友介紹轉診臺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邱建銘主任擬定治療計畫,透過瘻管手術與免疫風濕科合力,病情終於得到控制。鐘先生說,目前體重回到五十六公斤,體力逐漸恢復,也重回工作職場。邱建銘醫師說,克隆氏症病因是自體免疫系統失調造成,原因不明,國外流行率十萬分之十,台灣十萬人中約有二到三個,整個臺灣地區總發病人口不超過一千人,且好發於年輕人,一般用大腸鏡檢查,會發現一節一節大腸的發炎,比較深層的潰瘍,加上肛門口症狀,可確診是克隆氏症,嚴重時會出現腸阻塞等,演變為大腸癌的機會是一般人的七到八倍。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