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

配方奶營養素不足 嬰兒智能發展較差

配方奶營養素不足 嬰兒智能發展較差#母乳

過去由於配方奶提供了足夠的便利性與普遍性,孕產婦逐漸不再對母乳哺育的加以重視,研究發現配方奶風險如下:1. 提供不完整營養素:吃配方奶的嬰兒的智能發展較餵母乳者差,這樣的差別一直到成人期仍存在,營養素的不完整或許是因素之一。2. 缺乏保護因子:吃配方奶的寶寶得到嗜血桿菌感染的機會比吃母乳的寶寶高出4到16倍,因為任何細菌感染住院的機會高出十倍,下呼吸道感染的機會多出一倍,中耳炎的機會高出三到四倍。3. 誘發過敏引發體內發炎反應:配方奶是以牛奶蛋白為基準,較容易引起過敏反應。研究發現有過敏家族史的孩童,餵食配方奶後產生過敏的機會比較高。 由於過早接觸到外來蛋白質,也可能引發體內產生不當的免疫反應,日後慢性疾病如兒童期糖尿病的機會較大。 4. 含有重金屬:配方奶中的鋁及矽的含量為母乳的數十倍到數百倍,對寶寶長期的影響仍不清楚。 5. 細菌污染的機會較大:在歐美地區這兩年仍有新生兒因為配方奶中的細菌污染造成嚴重感染,甚至死亡。每一年,世界各地都有配方奶遭受到污染而被迫回收的案例。6. 配方奶中可能含有基因改造食物的成分,是否會造成新的過敏原,增加對抗生素的抗藥性等也仍是未知數。7. 經濟上的花費較大,尤其是有添加特別營養素的配方奶。8. 寶寶和照顧者有肌膚接觸的機會可能會減少,這或許也是智力發展差異的原因之一。 9. 沒有哺餵母乳影響媽媽的健康:產後子宮恢復較慢、產後出血的機會較大、身材恢復較慢、得到停經前乳房癌的機會會增加、卵巢癌的機會增加、骨質疏鬆機會較大。近來各界逐漸重視母乳哺育問題,發現母乳不僅對嬰兒的成長發育、疾病預防及認知發展,以及對母親產後子宮與身材之恢復及未來罹患骨質疏鬆、卵巢癌及停經前乳癌等疾病發生都有預防效果,甚至對於家庭、醫療系統及工作場所都有經濟上的好處,更有助於環境保護,於是世界衛生組織在2002年即呼籲各國政府保護、鼓勵及支持嬰幼兒純母乳哺育六個月,其後再添加適當的副食品,持續哺育母乳至兒童兩歲或兩歲以上。   為瞭解臺灣地區婦女之健康狀況及其對哺育母乳的看法,以做為規劃婦女健康促進及推廣母乳哺育政策之參考依據,臺中市衛生局配合國民健康局將於98年4月1日至5月31日進行「母乳哺育率調查計畫」,作為未來母嬰親善相關措施擬訂參考,受訪對象以居住臺中市在97年4月至97年9月生產的婦女為對象,預計進行抽樣訪視600案。  哺乳調查由本市衛生所工作人員及由衛生所推薦經過培訓的母乳調查訪問員,進行哺餵母乳相關資料的收集,所有訪員會配戴衛生局核發的識別證以利民眾辨示身份。本項研究將以以直接到家或邀約到衛生所的方式與受訪婦女進行面對面訪問方式進行,主要訪查項目包括受訪婦女的工作和家庭狀況,以及對母乳哺育的知識來源、看法與行為等,在訪問過程中所提供的資料,將與其他600位受訪者所提供的資料合併作整體統計分析,絕不會單獨對外公布個人的資料,衛生局相關調查訪問以及資料處理人員,也會善盡資料保密的責任,並按政府相關法律規範處理及保管本項調查所蒐集的資料,懇請惠予協助並接受訪問。執行期間對本項調查若有任何問題,可撥打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165反詐騙諮詢專線」查證或逕洽轄區衛生所及衛生局保健科(04-23801120)確認。

餵母乳須知!寶寶「吸吮」次數決定「乳汁」多寡

餵母乳須知!寶寶「吸吮」次數決定「乳汁」多寡#母乳

母乳是嬰兒最好的食物、營養來源,安全、衛生且含抗體,幫助嬰兒抵抗外來疾病,且可完全提供6個月內嬰兒的營養。哺餵母乳過程中,母親與嬰兒會形成一種親密的親子關係,而不只是『餵奶』而已。新生兒出生1小時內,是最清醒的時候,較容易學會吸吮,臺安醫院陳怡如護理師指出,不論剖腹產或自然產,只要母、嬰狀況許可,臺安醫院會實施產檯親子肌膚接觸,利用媽媽與寶寶相互皮膚接觸的過程,促進親子關係,也幫助母親儘早哺餵母乳。『吸吮』對乳汁產生非常重要,嬰兒每一次的吸吮,都會促使腦下垂體分泌『泌乳激素』,刺激母體製造乳汁。所以,嬰兒只要吸吮的次數多,乳汁分泌就會多,相對的若是吸吮次數少,則乳汁分泌就少。所以,產後鼓勵產婦盡快哺餵母乳,實施24小時親子同室,並且依嬰兒需求哺乳,沒有時間限制。母乳包含嬰兒所需的營養及水分,純母乳哺餵者,不需另外添加其他飲料,如:葡萄糖水。陳怡如護理師表示,醫院嬰兒室,對於哺餵母乳的嬰兒,不使用奶嘴餵食、安撫奶嘴,需要時,採滴管餵食,避免嬰兒產生乳頭混淆,進而影響哺餵母乳的成功率。要讓乳汁持續分泌,且量越來越多,就要常常排空乳汁。所以,當母親乳頭破皮受傷、疼痛不適或乳房因脹奶而產生硬塊,改善嬰兒吸吮姿勢後,仍無法繼續哺乳時,護理人員會協助母親調整餵奶或嬰兒含乳姿勢,需要時進行熱敷、按摩乳房並且教導手擠奶技巧,將乳汁排出,避免造成母親漲奶不適或導致乳腺炎發生。      哺餵母乳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但對於很多母親來說仍是需要學習的,通常產後一星期內,母親容易焦慮、不安、敏感或是情緒化,甚至懷疑自己無法照顧嬰兒,因此,容易因乳汁分泌不足、不正確的哺乳姿勢或是缺乏家人的支持,而停止哺餵母乳。所以,對於這些哺餵母乳的母親,除了需要有人來支持她並給予信心,同時也需要別人來照顧她。住院期間,護理人員會鼓勵並教導母親哺餵母乳,但返家後,就需要靠家人、朋友的支持,如此才能仍持續哺餵母乳。想要成功哺餵母乳,陳怡如護理師建議母親生產前,可多吸收哺餵母乳的相關訊息、選擇有通過認證的母嬰親善醫院生產,及產後施行24小時親子同室等,都是成功哺餵母乳的不二法門。臺安醫院臺安目前也提供24小時母乳諮詢電話,歡迎有需要之哺乳婦女來電諮詢,另外,每2個月舉辦『母乳支持團體』,經由每位母親的哺乳經驗分享、彼此幫助、尋求及協助,建立信心,歡迎有興趣者參與。

談「嬰幼兒便祕」(下)

談「嬰幼兒便祕」(下)#母乳

對於一個有便祕問題的孩子的處理,首先需要檢查看看有沒有「器官上」的問題。所謂器官上的問題,包括肛門的構造有沒有異常?肛門擴約肌有沒有太緊?有沒有巨腸症?(就是直腸不蠕動,使得上游大腸中的糞便下不來、堆積,而使大腸變得很大很粗)有沒有新陳代謝問題,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或者是否有脊髓神經的疾病等。如果有任何一種這些問題,當然得針對這些問題去治療,便祕才有可能徹底改善。而如果沒有這些問題,也就可以歸類為所謂的「功能性」便祕,也就是說有便祕的「體質」。對於體質,當然我們是沒有辦法可以改變它,但是卻有一些方法可以改善一下症狀。 首先對於新生兒期就有便祕的,可以考慮換一種牌子的奶粉吃,因為一個小孩吃不同廠牌的奶粉,大便的性狀會有所不同。不成功的話,則可以考慮餵他一點葡萄糖水或早期便開始加嬰兒麥粉或米粉至牛奶中,或者將奶沖得濃一點也可能會有幫助。值得一提的是,吃母乳的嬰兒,大便通常較稀較常解,所以少有便祕的情形,怕孩子便祕的話應多餵母乳。 大一點幼兒,通常如果副食品吃得不夠的話,比較會有便祕的情況,因此如果有便祕的話,應該多讓他吃副食品,尤其是富含纖維質的蔬菜和水果類(蘋果除外)。黑棗汁(Prune juice) 是含纖維質最高的食品,可多嚐試。對於三、四歲以上的孩童,最好訓練固定排便的習慣,每天可找出一到兩次的時間,讓他很舒服的坐馬桶十五到二十分鐘,但切忌強迫與指責,否則會有反效果。至於所有方式都試過,無法辦到或成效不佳時,則只好使用灌腸或口服軟便劑,不過這終究是較不合自然的方法,也不適宜長期使用,因此還是以飲食療法比較好。 便祕其實不是一種病,但是卻是一種長期困擾。本來排便是一種舒暢的解放感,但是弄不好則反而成為一種負擔。孩童時期的便祕若沒處理好則會延伸到成人期,那可真是苦不堪言了。談「嬰幼兒便祕」(上)延伸閱讀:《新手父母》準媽媽手冊

多餵母乳可改善嬰幼兒便祕

多餵母乳可改善嬰幼兒便祕#母乳

便祕其實不是一種病,但卻是一種長期困擾,孩童時期的便祕,若沒有處理好,將會延伸到成人期。有不少成人,長期為便祕所困擾,甚至引起痔瘡,對日常生活影響甚大。而在幼兒時期,其實這種解便問題也並不少見,據統計可能有百分之五到十的孩童有便祕的問題,而這種問題的發生,最早可以從出生後沒多久就開始。臺安醫院小兒科 - 卓瑩祥醫師指出,常見的情況是,才剛出生的新生兒,突然有好幾天沒有解出大便,雖然孩子食慾仍然正常,也沒有腹脹的情形,焦急的母親仍將小孩帶到醫院請醫生幫忙檢查和處理。更常見的是,孩子原來大便都很正常,但是到了五、六個月大以後,大便變得很硬,一顆顆狀如羊屎,每次要解大便時總是很費力,好不容易將硬大便排出來後,肛門口卻裂傷流血了,看得媽媽好心疼,也只好求助醫生。 所謂便祕,定義上是解大便次數太少或大便的本質太硬,不過其中以大便的本質較為重要,排便的頻率比較不必太在意。所以上述的兩種情況,後者是真正的便祕,前者則嚴格而言並不算真正的便祕。不過理論上太久不排便時,堆積在腸子中的糞便會變粗變硬,最後還是有可能便祕。卓瑩祥醫師表示,如果一個嬰兒超過三天以上未解便時,可以用肛溫表刺激嬰兒的肛門以幫助大便解出;再不成的話也可以考慮用市面上買得到的甘油球來灌腸。灌腸本身並不會使便祕變成習慣性,不過如果太常需要用灌腸來幫助排便,則需要檢查一下孩子有沒有甚麼特殊的問題。 對於一個有便祕問題的孩子的處理,首先需要檢查看看有沒有「器官上」的問題。所謂器官上的問題,包括肛門的構造有沒有異常?肛門擴約肌有沒有太緊?有沒有巨腸症?(就是直腸不蠕動,使得上游大腸中的糞便下不來、堆積,而使大腸變得很大很粗)有沒有新陳代謝問題,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或者是否有脊髓神經的疾病等。如果有任何一種這些問題,當然得針對這些問題去治療,便祕才有可能徹底改善。而如果沒有這些問題,也就可以歸類為所謂的「功能性」便祕,也就是說有便祕的「體質」。對於體質,當然我們是沒有辦法可以改變它,但是卻有一些方法可以改善一下症狀。 卓瑩祥醫師說,首先對於新生兒期就有便祕的,可以考慮換一種牌子的奶粉吃,因為一個小孩吃不同廠牌的奶粉,大便的性狀會有所不同。不成功的話,則可以考慮餵他一點葡萄糖水或早期便開始加嬰兒麥粉或米粉至牛奶中,或者將奶沖得濃一點也可能會有幫助。值得一提的是,吃母乳的嬰兒,大便通常較稀較常解,所以少有便祕的情形,怕孩子便祕的話應多餵母乳。 大一點幼兒,通常如果副食品吃得不夠的話,比較會有便祕的情況,因此如果有便祕的話,應該多讓他吃副食品,尤其是富含纖維質的蔬菜和水果類(蘋果除外)。黑棗汁(Prune juice) 是含纖維質最高的食品,可多嚐試。對於三、四歲以上的孩童,卓瑩祥醫師建議,最好訓練固定排便的習慣,每天可找出一到兩次的時間,讓他很舒服的坐馬桶十五到二十分鐘,但切忌強迫與指責,否則會有反效果。至於所有方式都試過,無法辦到或成效不佳時,則只好使用灌腸或口服軟便劑,不過這終究是較不合自然的方法,也不適宜長期使用,因此還是以飲食療法比較好。 便祕其實不是一種病,但是卻是一種長期困擾。本來排便是一種舒暢的解放感,但是弄不好則反而成為一種負擔。孩童時期的便祕若沒處理好則會延伸到成人期,那可真是苦不堪言了。

餵寶寶喝母乳 10大秘訣

餵寶寶喝母乳 10大秘訣#母乳

受到大陸「毒奶事件」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媽媽發現「天然的尚好」。母乳是寶寶最天然,最符合生理需要的食物,沒有任何一樣人工食物會比母乳更適合寶寶。澄清醫院平等院區-婦兒科吳淋禎護理長表示,很多媽媽都會擔心母乳的量沒有辦法應付寶寶的需求。其實,要增加奶水的分泌有10大秘訣,把握住10大秘訣,奶水一定會足夠。一、在母嬰親善醫療院所產檢及生產。像是有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認證核可的母嬰親善醫院,可提供一個順利哺餵母乳的環境。二、出生後儘早肌膚接觸。出生後的最初1-2小時是出生寶寶頭幾天最清醒的時刻,也是寶寶和媽媽產生銘記的最佳時機,此刻與媽媽肌膚接觸可以激發媽媽的母愛及奶水分泌。三、除了母乳還是母乳。健康足月的寶寶頭幾天的需求不多,即使是剛生產後的頭三天,媽媽的初乳就可以滿足寶寶的需求了。四、不限時間且經常的哺乳。只要寶寶想吃就應該餵奶,產後經常且不限制時間的餵奶可以刺激奶水的分泌,也可以避免隨之而來的乳房腫脹。五、24小時親子同室。寶寶不但需要奶水,更需要父母陪伴所提供的溫暖及安全感,並減少寶寶院內感染的機會。六、確保寶寶含乳姿勢正確,吃到奶水。寶寶在吸吮乳房時必須含住乳頭和大部份的乳暈,下巴貼緊乳房,如此才可以有效吸吮奶水。七、吸一邊乳房後,再餵另一邊。寶寶吸完一邊乳房,如果寶寶還要再吃,再給他吸另一邊的乳房。如此兩邊乳房都受到刺激,都可製造奶水。八、適時擠奶。擠奶除了可以緩解奶脹情形外,在寶寶與媽媽分開時也時維持奶水分泌的重要方法之一。九、確認寶寶吃得夠,不隨意添加其他食物。評估的最佳表徵為每天至少換6次以上顏色清澈,尿濕重重的尿布(初生前三天為每天1-3次);五到三週內的寶寶一天至少解三到四次的黃色大便,三週後可能大便次數變少。十、不要以寶寶的哭鬧、餵奶時間長短及頻率來論斷自己是否沒有足夠的奶水,而添加母乳以外的食物。吳淋禎護理長提醒,新生兒及寶寶只有三個最基本的需要:母親溫暖的懷抱、母乳、母親身旁的安全感,這是每個母親都做得到的。把握以上10大秘訣,每個媽媽都可以驕傲的說:我的寶寶喝母乳、天然的尚好!(資料參考: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哺乳媽媽加入捐乳行列 嘉惠弱勢兒

哺乳媽媽加入捐乳行列 嘉惠弱勢兒#母乳

母乳庫的成立,在國外已經有將近一百年歷史,它最主要工作就是將捐贈的母乳收集、保存、篩選、滅菌,並分配至最需要的嬰兒。1980年代由於民眾對愛滋病恐慌,引發醫學界對捐贈母乳質疑。1985年北美洲母乳庫協會成立,並結合美國兒科醫學會及美國疾病管制局學者專家,於1990年共同製訂母乳庫標準作業流程,廣泛為全球母乳庫所採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程劭文表示,於民國九十四年一月於婦幼院區成立全亞洲第一座母乳庫,嚴格遵行北美洲母乳庫標準作業流程,三年多來已提供三百多萬cc安全捐贈乳給全省各地需要的嬰兒。領用捐贈母乳對象以早產兒為主,其他適應症包括:吸收不良、餵食不耐、免疫缺乏、先天性異常、術後需要營養加強…等嬰兒。這些嬰兒皆由醫師評估並開立醫囑單,再經母乳庫評估疾病緩急,使捐贈母乳能夠分配給最需要的嬰兒。程劭文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母乳庫本著服務社會精神,免費提供捐贈乳給愛慈基金會孩子,讓這些愛滋寶寶也有機會喝到母乳。研究顯示,飲用捐贈乳的早產兒腸胃抵抗力較好,較少發生感染,因此可以縮短住院日數,降低醫療成本。母乳庫運作需要整體醫療政策配合及醫事人員支持,但最主要推手則是捐贈母乳的愛心媽媽。捐乳媽媽不能吸菸或喝酒,不能長期服用藥物或草藥,一年內未接受捐血或刺青,且必須身體健康、飲食均衡。捐乳前母乳庫會先替捐乳媽媽抽血檢查,排除傳染疾病可能,包括B型肝炎、C型肝炎、A型肝炎、愛滋病毒、梅毒、人類T型病毒,合格後才能將母乳捐出。檢查合格的媽媽可將多餘奶水以冷凍狀態送到母乳庫,接受進一步分析及檢驗。由於捐贈母乳主要使用在罹患疾病嬰孩以及脆弱早產兒,因此捐贈母乳必須接受細菌學檢查,合格後再經過低溫滅菌,才可以發出去給需要的嬰孩。程劭文說,提供安全捐贈乳是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母乳庫最大責任。目前庫存量尚能供需平衡,但需求量有逐年增加趨勢。該單位需要更多哺乳媽媽加入捐乳行列,多少量都無所謂,因為母乳庫珍惜每一滴捐贈母乳,因為每一滴母乳都能幫助生病孩子更快康復。只要正在哺乳,平時有擠乳習慣,而且儲存奶量超過孩子需求,非常歡迎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母乳庫聯絡。該單位會先以電話問卷了解哺乳媽媽健康狀況及生活習慣,通過篩檢後可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任何一家院區接受抽血檢查,檢查合格媽媽可將一個月內冷凍母乳寄到婦幼院區母乳庫。抽血費用以及快遞費用將由母乳庫承擔。母乳庫專線(02)2358-1349,

坐月子新趨勢 中藥食補結合現代營養學

坐月子新趨勢 中藥食補結合現代營養學#母乳

現在年輕一代也多少都聽過長輩提到坐月子的重要性。為什麼要坐月子?臺安醫院婦產科主任陳思銘表示,生產的過程中不論自然產或剖腹產都會因為用力出汗,或是產後出血而消耗掉許多精神和體力,使產婦的身心處於疲憊虛弱的狀態,需要一段時間來好好調理,讓身體慢慢恢復以達到一個新的平衡點。許多女性會藉著坐月子這段期間改善自己的體質,但現代社會的腳步越來越快,許多產婦的婆婆、媽媽,其實都還是職業婦女,不一定有充裕的心思與人手幫忙,為了不讓坐月子成為自己與家人的壓力,產後護理之家已逐漸成為一個好選擇。最近,毒奶粉事件搞的人心惶惶,陳思銘主任卻不擔心會影響產婦坐月子,一方面是因為臺安一向強調母乳哺育成效一直很好(97年1月至8月臺安坐月子中心平均母乳哺育率高達98﹪),另一方面崇尚天然的食材,讓產婦控制熱量又能讓寶寶吃的健康。產婦吳小姐說,第一胎是在家裡坐月子,而第二胎選擇到醫院來坐月子,主要的原因是要讓「自己與家人都沒壓力」。而且醫院一直以來針對孕婦及產婦都有許多健康促進的資源,入住的產婦更安排許多體雕課程,像是抗力球體雕。吳小姐說原來做月子不是只有吃飽睡、睡飽吃,還能兼顧到產婦愛美的需求,有專屬的運動空間及專業的教練指導,產後瘦身也能好玩又不怕運動傷害。此外,吳小姐認為,定期為新手父母上的衛教課程尤其實用,例如請小兒科醫師、專業護理人員,提供新生兒護理照護指導,還有嬰兒按摩等等,這些父母往往要多花好多時間研讀的知識,在專業講師口中重點式的提醒一下就變的容易的多。美容中心劉明偉主任說,產後媽媽們「附加」的外在改變,往往是揮之不去的困擾。所以適當的產後肌膚調理及產後運動,是可以改善孕期皮膚暗沉與腹部脂肪堆積。劉明偉認為,媽媽們不妨提醒自己,除了要孕育培養出身心健康、優秀的小寶貝外,也要在坐月子的過程中珍視自己,日後回到職場時更加精神抖擻、亮麗動人。營養課林子又課長表示,傳統坐月子的食補主要是提供高油脂、高膽固醇、高熱量的食品,但隨著時代進步,坐月子的進補菜單,應該視個人體質來調整。林子又說,透過安排營養師評估個人體質,提供飲食指導及諮詢,調配月子食補素食套餐(四無一高飲食~無精緻糖、無油、無蛋、無奶、高纖維),結合現代營養學和中藥食補觀念,才能調養產婦產後補血、補氣、調整子宮收縮食補,並提供適當熱量、油脂供應以及豐富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等坐月子所需要的營養。每日早、中、晚三正餐以及早、午、晚點心,都可使用的補血、補氣中藥材,像是當歸、黨參、黃耆、川芎、熟地、黑棗、紅棗、枸杞等,補品則可使用蓮子、紅豆、黑豆、黑芝麻、腰果等,腰果等食材,都對舒筋活血、恢復體力,可提供分泌乳汁的營養素,對身體的代謝有很大的助益。坐月子期間產婦若能吃得巧、睡得飽,自然就無須擔心產後身材會無法復原。

迎接高「鐵」時代 小寶貝不能缺鐵

迎接高「鐵」時代 小寶貝不能缺鐵#母乳

過去的一年多,台灣人民的生活因為高速鐵路的啟用,不僅僅在交通運輸上提供了舒適便捷的選擇,也改變了國人的休閒生活習慣。同樣的在人的身體內也需要靠著高鐵的串聯來維持良好的運作。人的身體內除了有六大營養素(醣類、脂肪、蛋白質、鈉、鉀、氯),鈣、磷、鎂之外,同時還需要多種的微量元素(指佔人體組成不到0.01%的物質),其中包括鐵、鋅、銅、錳、碘等離子,來做為體內代謝時所需的運作介質。鐵質在人體內扮演什麼角色?鐵質缺乏是已開發國家中最常見的營養素缺乏;而全世界最多引起貧血的原因也是缺鐵性貧血。可見這個問題不得不特別提出來探討。臺安醫院小兒科賴彥廷醫師表示,在健康足月兒的身體中含有約0.5克的鐵質,這是在懷孕過程中母親經由胎盤提供給胎兒生長所需;而正常成年男性的體內則含有約4.0克的鐵質;女性則有2.5克;這代表了從出生後平均每天必須經由飲食中攝取約0.8毫克的鐵質才能供給寶寶成長所需及正常生理上消耗,同時累積達成成年時體內的存量。身體內的鐵質主要以兩種型式存在:功能性及貯存性;在體內以功能性的鐵質佔大多數,其中約有75%存在於紅血球內的血紅素和肌肉內的肌紅素;15%組成身體各組織細胞內的酵素成份;其餘的則是以貯存的型態儲存在細胞組織內。簡單地來說,只要是細胞使用氧氣呼吸、肌肉收縮、以及中樞神經發展都需要有鐵質的參與。在懷孕時期如果鐵質缺乏會增加早產及低體重兒的發生機會;在嬰幼兒時期要是有鐵質缺乏會導致大腦認知功能發展的永久性遲緩;在青少年時期鐵質缺乏會影響記憶及心智功能;在成人時期若是鐵質缺乏則會容易疲勞進而影響日常工作表現。鐵質缺乏 ≠ 缺鐵性貧血賴彥廷醫師特別強調,貧血只會在鐵質嚴重缺乏時才會出現。當身體需要量增加或是流失量增多,同時再加上補充攝取量不足,那麼身體內所貯存的鐵質便會開始下降,此時會先消耗組織內所貯存的鐵,並不會出現明顯的症狀;隨著長時間鐵質補充不足,體內貯存的鐵質完全耗盡,接下來便會減少紅血球和肌肉內的鐵質含量,此時便會出現明顯的貧血症狀,而表現出容易疲勞、影響日常工作表現。更重要的是根據研究指出一旦組織內的鐵質開始出現組織貯存上的缺乏便會影響大腦認知功能的發展,而且即便發現後給予口服鐵劑補充,某些部份的認知功能並無法恢復,造成永久地損傷。什麼人較易有鐵質缺乏的風險?一旦身體內的供需不平衡時就容易出現鐵質缺乏的情形。一、懷孕婦女:在懷孕期間提供胎兒孕育時所需的鐵質。二、進入青春期及生育年齡的女性:每月會有固定月經週期流失,相對所需的量增加。三、嬰幼兒及兒童,在這段時期是身體各方面快速成長的時期,特別是:早產或是出生體重較輕的嬰兒,出生時的儲存量就不足;純哺餵母乳但在六個月後未添加富含鐵質副食品的嬰幼兒;使用一般非鐵質強化嬰兒配方哺餵的嬰幼兒;一歲以前使用牛奶代替嬰兒配方或是母乳的嬰幼兒;六個月到三歲大的嬰幼兒童常會因偏食而導致攝取不足夠的鐵質。如何避免鐵質缺乏?一般說來在嬰幼兒時期,大多藉由均衡的飲食來攝取足夠的鐵質便足以提供成長所需,以下針對各個年齡期的飲食加以介紹,希望提供各階段完整的飲食。首先必須先認識生物利用率(bioavailability),不同型態的鐵質在人體腸胃道會有不同的吸收率。簡單地說,動物性的鐵質會較植物性的鐵質好經由腸胃道吸收;母乳(human milk)和嬰兒配方奶粉(infant formula),國人母乳的含鐵量是0.5~1.0毫克/公升,在腸胃道的吸收可達50%;相較於嬰兒配方奶粉內的鐵質都經過特別強化,含量約12毫克/公升,但是在腸胃道的吸收卻只有10%,因此母乳中的鐵質最容易給寶寶吸收利用。賴彥廷醫師也提醒,許多的食物成份會相互影響吸收,例如同時食用維生素C可以增加鐵質的吸收;而若是和抑制物同時食用會與鐵質互相競爭吸收,例如鈣質和許多植物所含植酸(phytate)會與鐵質結合,大幅降低鐵質的吸收。一、早產兒和低體重兒自出生後便需要開始補充口服鐵劑製品,由兒科醫師追蹤並且決定何時可以停止;哺餵母乳可以持續至一到兩歲,若是無法哺餵母乳則可以鐵質強化的嬰兒配方奶粉替代。二、足月產的嬰幼兒母乳哺餵可以持續至二歲大,若是無法哺餵母乳則以鐵質強化的嬰兒配方替代;在前六個月只要哺餵純母乳或是鐵質強化嬰兒配方便足夠;只是到了六個月大以後便需要開始添加富含鐵質豐富的副食品,例如鐵質強化的穀物和肉類,同時添加含維生素C的水果可以幫助植物性鐵質吸收。含鐵量較高的食物,像是動物內臟、肉類、蚌、牡蠣、深綠色蔬菜、穀物和豆類含較多的鐵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逐漸接觸各種種類的食物,並且可以多補充富含鐵質食物的攝取量,便可提供足夠的鐵質量。賴醫師表示,往往有許多新手爸媽會因為不清楚而害怕讓寶寶接觸新的副食品,擔心寶寶接觸過敏原,錯失養成寶寶接受新食物的時機,而造成寶寶僅僅依賴嬰兒配方為唯一營養來源,導致偏差的飲食習慣。藉此機會要讓大家了解寶寶成長所需營養素,能提供寶寶成長各階段所需的均衡營養,把握成長黃金時期,要讓寶貝贏在起跑點。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