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

澳研究:嬰兒喝抗過敏奶粉可能沒效 餵母乳最好

澳研究:嬰兒喝抗過敏奶粉可能沒效 餵母乳最好#母乳

為讓易過敏的寶寶有更健康身體,市面上有許多抗過敏的奶粉提供父母選擇,不過澳洲日前公布的最新研究指出,大多抗過敏的奶粉幾乎沒什麼效用。而國內醫師建議,若媽媽願意且情況允許,餵母乳是對寶寶最好的抗過敏方法。由於一般奶粉中含有的蛋白質對部分嬰兒來說,容易引起身體過敏,因此許多奶粉廠牌開始陸續生產水解蛋白的產品,並標榜可預防過敏性疾病。不過依照澳洲日前的研究顯示,該類的奶粉其實無法完全抗過敏。研究團隊針對620名有過敏體質的寶寶做調查,發現無論是否有喝抗過敏配方奶粉,大部分嬰兒發生過敏的機率差不多。不過,杜克大學教授 Dr. Wesley Burks表示,目前的最新結果仍需要更進一步的結果,也無法直接證明水解蛋白無法有抗過敏的功效。而雀巢研發中心Jose Saavedra博士提醒,雖然抗過敏奶粉對於無法受哺母乳的嬰孩來說,是不錯的第二選擇,但仍不適合直接做為替代母乳的產品,「母乳中含有的部分重要成分,是配方奶粉無法製作出來的。」

「5少5多」減塑毒 嬰兒多喝母乳、成人少吃內臟

「5少5多」減塑毒 嬰兒多喝母乳、成人少吃內臟#母乳

針對不肖廠商將塑化劑(DEHP)加入起雲劑中引發國內民眾恐慌,而多項民生物品也遭驗出含有塑化劑,由於塑化劑存在環境中許多地方,衛生署特別提供「5少5多」減塑撇步,呼籲民眾採取正確的日常自我保健。 成功大學李俊璋教授說,塑化劑一般被添加在塑膠容器、塑膠袋、保鮮膜、泡麵的油包、塑膠拼接地板或塑膠材質的醫療用品等塑膠製品中,同時塑化劑也被用來作「定香劑」,可存在於有香味的化粧品、保養品或衛浴用品中,至於部分藥品與保健食品的膜衣、膠囊、懸浮液等也可能都加有塑化劑,這些物品會釋出少量塑化劑到食物、藥物或環境中;而人體則會透過飲食、呼吸或皮膚的接觸,吸收到塑化劑。李俊璋提醒:雖然這些日常環境中的塑化劑含量通常不高,但為保護自身的安全,民眾仍應認識哪些物品容易含有塑化劑或容易釋出塑化劑,避免長期頻繁的接觸。衛生署邱文達署長也提出「5少5多」的減塑撇步,呼籲民眾採取正確的日常自我保健:1. 少塑膠:(1). 少喝市售塑膠杯裝的飲料,儘量使用不銹鋼杯或馬克杯。(2). 少用塑膠袋、塑膠容器、塑膠膜盛裝熱食或微波加熱;超商購買的便當若包裝有塑膠盒或薄膜,要避免高溫微波,或另以瓷器或玻璃器皿盛裝後再加熱。(3). 少用保鮮膜進行微波或蒸煮,也不要用以包裝油性食物。(4). 少讓兒童在塑膠巧拼地板上吃東西、玩耍、睡覺。(5). 不給兒童未標示「不含塑化劑」的塑膠玩具、奶嘴。2. 少香味:減少使用含香料的化妝品、保養品、個人衛生用品等,例如香水,香味較強的口紅、乳霜、指甲油、妊娠霜、洗髮精、香皂、洗衣劑、廚房衛浴之清潔用品等。3. 少吃不必要的保健食品或藥品。4. 少吃加工食品,例如:加工的果汁、果凍、零食,各種含人工餡料的蛋糕、點心、餅乾等。5. 少吃動物脂肪、油脂類、內臟。6. 多洗手,尤其是吃東西前,洗掉手上所沾的塑化劑。7. 多喝白開水,取代瓶裝飲料、市售冷飲或含糖飲料。8. 多吃天然新鮮蔬果(已知可以加速塑化劑排出)。9. 多運動,例如健走、跑步,加速新陳代謝。10. 喝母乳,避免使用安撫奶嘴。

牛奶變母乳! 阿根廷創造加入人類基因轉殖牛

牛奶變母乳! 阿根廷創造加入人類基因轉殖牛#母乳

阿根廷國家實驗室今(10)日宣布創造全球第1隻基因轉殖牛,加入人類基因後,該牛隻可產出近似人類母乳的牛奶,研究員默多(Adrian Mutto)表示:「我們目標是透過添加人類乳鐵蛋白及溶菌酉每基因,提高牛奶營養價值。乳鐵蛋白可增加嬰兒抗菌及抗病毒能力,溶菌酉每可防止嬰兒細菌感染。」對於哺育母乳,台灣母乳協會表示,母乳中的鐵質吸收率高,適合寶寶生長所需;配方奶額外添加高劑量的鐵質,是因為其吸收率低,因此需大量添加才能確保寶寶吸收到足夠的量,但代謝這些高劑量的鐵會增加寶寶腎臟負擔。 阿根廷國家農業科技研究機構(NationalInstitute of Agrobusiness Technology)發布聲明指出:「這頭複製牛名為蘿西塔ISA(Rosita ISA),是全球第1頭有人類母乳蛋白質基因的牛隻。」據聲明,蘿西塔ISA在4月6日以剖腹方式誕生,重超過45公斤,比一般澤西牛(Jersey Cow)重1倍,聲明中說,成年後「可產出近似人類母乳的牛奶」。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理事長、台中榮總新生兒科醫師陳昭惠說,母乳的鐵質含量較配方奶低,但吸收利用率高,也因此減少嬰兒腎臟的負荷。在寶寶出生的頭6個月,完全哺育母乳比較不易引起缺鐵性貧血。

選定時辰剖腹生產 小心新生兒降低抵抗力!

選定時辰剖腹生產 小心新生兒降低抵抗力!#母乳

日前見網路新聞,成大醫院小兒科林毓志醫師大力呼籲:孕婦最好不要在懷孕三十九週之前選擇性剖腹生產,以避免嬰兒出現嚴重併發症。台東基督教醫院小兒科主任黎璧賢醫師表示,相信大家都希望寶寶及準媽媽從懷孕、生產、產後都順利平安。可是,上天祝福的美意,常常無心或有意被破壞或阻礙。破壞阻礙的原因包括:讓不夠成熟的生命提早落地,讓寶寶無法順利得到母乳的種種好處…。黎璧賢醫師說明,正常懷孕四十週足月,然後自然生產,接著母乳哺育。據研究,剖腹產比自然產的寶寶死亡率高出1.9倍,罹病率高出6.7倍之多,尤其是有關呼吸困難的疾病。林毓志醫師引用的資料:「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研究發現,兩萬四千名母親懷胎三十七週後剖腹產下的足月嬰兒,他們出現呼吸問題的機率,幾乎是懷孕三十九週剖腹產下的嬰兒的2.5倍;懷孕三十八週出生的嬰兒,出現問題的機率也比三十九週剖腹產的嬰兒高七成;就算只早於三十九週期滿前幾天,出現併發症的風險也提高約兩成」。黎璧賢醫師表示,如果剖腹產的風險,再加上未足月的危險,猶如雪上加霜。想讓新生命擁有好的開始乃是人之常情,但若寶寶未成熟準備妥當,大人們卻忙著算命,選定所謂好時辰,要求產科醫師提早剖腹,是非常冒險的事情。黎璧賢醫師進一步說明,母乳是最天然、營養又健康的寶寶食物。哺餵母乳除了吸收好,又因富含抗體、活細胞及各種生長因子,可以讓寶寶免疫力強,長得好又健康,減少肥胖、糖尿病及過敏疾病的可能。而這些好處都是配方奶所無法提供的,因為牛奶原是準備給小牛吃的,配方奶只是改良的牛奶而已,絕對無法取代母乳。哺育母乳,也降低媽媽產後大出血、乳癌及卵巢癌的風險,更可增進親子情感。可是剖腹產的媽媽常因麻醉藥、傷口疼痛等等干擾,使得母乳哺餵比自然產者困難許多,也需要更多的協助及支持才能哺乳成功。黎璧賢醫師鄭重呼籲所有的準媽媽,為了寶寶及您自己的健康,千萬不要再迷信看時辰剖腹產,尤其不要小於懷孕三十九週的剖腹產。

北市首推優良哺集乳室認證 替哺乳媽媽把關

北市首推優良哺集乳室認證 替哺乳媽媽把關#母乳

北市哺乳婦女又多一層保障了!今年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創新辦理「優良哺集乳室認證」活動,並於今(23)日舉辦「優良哺集乳室授證典禮」。今年本市共有230間哺集乳室通過認證,並且獲得優良認證標章,這些哺集乳室的地點,包括有醫療業、金融業、文化教育單位、交通運輸通訊業、百貨量販業、民間私人企業、中央與北市公務部門等單位。臺北市衛生局冀望透過認證機制,促使機構發揮自主管理之精神,以提升本市哺乳環境的品質。臺北市政府為營造母嬰親善哺乳環境,自今年4月1日起率全國之先正式實施「臺北市公共場所母乳哺育自治條例」,除保障哺乳婦女公共場所哺乳權之外,更依據該條例第五條明訂「為便利母親集乳、哺乳及照顧兒童…。優良哺集乳室之設置及評選獎勵辦法由主管機關另定之」規定,隨即於5月著手規劃辦理「臺北市優良哺集乳室認證」事宜,希望透過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的定期認證活動,替哺乳媽媽把關現有的哺集乳室軟硬體環境,以使哺乳媽媽能更安心哺乳。優良哺集乳室認證 活動內容與標章:今年的「臺北市優良哺集乳室認證」過程,包括書面審查及認證委員實地現場評審,評分項目包括五大項:位置標示。設置地點內外部環境(如通風設施等)。內部配備(如舒適的椅子、緊急求救設備等)。管理維護。提供母乳資訊。臺北市也特別為優良哺集乳室設計製作一款認證標章,供授證機構掛於哺集乳室門口,除了表揚機構,也提供哺乳媽媽外出哺乳或婦女求職辨認之依據。今年通過優良認證之哺集乳室名單,可參見臺北市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

「維護嬰兒與母親的人權」哺餵母乳

「維護嬰兒與母親的人權」哺餵母乳#母乳

文/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 產嬰房:王淑姬數十年來,嬰兒配方奶從「替代母乳的救命配方」逐漸變成商業利益下不當促銷、錯誤傾銷的「商品」,很多人被不當的教育,動不動就聽到媽媽問說:「不知道我有沒有奶?」或者旁邊的家屬說:「直接喝母奶怎麼知道孩子到底喝飽了沒?孩子到底吃了幾㏄?」甚至更是反對嬰兒直接喝母奶,理由是「喝母奶的小孩很黏人」;對於職業婦女56天產假結束前,準備返回職場工作時,也會面臨兩難的局面,「我到底要不要繼續哺餵母乳呢?」「工作時到底有沒有時間去擠乳?」「孩子該交給誰帶呢?」有些褓母就會直接拒絕照顧餵母奶的小孩,或要求下班後不要繼續親餵母乳,改以奶瓶餵食…等問題。誰來替這些無法出聲的嬰兒們說話呢?誰來照顧這群用母乳灌溉孩子長大,又要維持穩定收入與尊嚴的母親呢?所幸,世界各主要國家與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注意到這個問題,也逐漸重視這個基於人權之上的兒童營養現況。例如:1981年世界衛生大會所頒布的決議案 - 國際母乳代用品銷售守則,開始限制配方奶不當廣告與傾銷的問題,接著20多年來,世界衛生組織大會陸續通過11條其他嬰兒餵食的決議案,釐清且強化了守則,並且提及新世代的新的挑戰。1990 年時只有九個國家立法採用國際母乳代用品銷售守則;但到了2006年,已經有超過七十個國家立法採用守則中的部分或全部條文。台灣雖然還未被接納成為聯合國會員國,努力至今也只能以觀察員之名參加WHA大會,但是我們依舊不能自外於國際。2003年,WHO公佈之「嬰幼兒餵食之全球對策」(Global Strategy for Infant and Young Child Feeding),已建議六個月以前之嬰兒應以全母乳哺餵,此後添加副食品並持續哺餵至兩歲以上。目前研究所知,持續哺餵母乳對嬰兒,甚至對母親都有好處,根據1990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因挪千替宣言」(Innocenti Declaration)以及其他相關報告指出,母乳能對嬰兒的健康與成長提供最完善的營養,婦女藉由母乳哺育亦可減少罹患乳癌、卵巢癌之機率,以及增加懷孕的間隔,進而促進婦女健康。從個體觀點推展至國家與全球觀點,至少也有以下的好處,包括促進寶寶健康致使國家健保支出減少、不受世界局勢變動與經濟景氣影響、減少國家進口嬰兒奶粉的花費、提升國家人口品質,以及不浪費大自然的資源:如製造,運送,及銷售奶粉過程中對土地,水,能源等的浪費。英國營養學家蓋波麗兒~帕莫(Gabrielle Palmer)在她的著作「母乳哺育的政治學」(The Politics of Breastfeeding)一書中指出,「母乳是一項被普遍忽視的產品,但卻在進口和醫療費用方面能夠為一個國家節省數以百萬計的美元。…節能汽車的發明可以得到獎賞,卻為什麼不去獎勵節省能源的哺乳婦女呢?」近年來環保及能源問題成了最熱門的議題,哺餵母乳則成為積極的實踐。「國際母乳哺餵行動聯盟」(The World Alliance for Breastfeeding Action;簡稱WABA)在1991年成立,同時訂立每年8月第一個禮拜為「國際哺乳週」,2009年國際母乳週的主題是「緊急狀況下重要的回應:妳準備好了嗎?」即是讓大眾省思在全世界的緊急狀況下,母乳哺育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2010年以來,暴風雪、地震、旱災、火山爆發,各地天災一件接一件,沒有地方能「免疫」於緊急狀況,餵母乳可以保護嬰幼兒的生命、健康、生長與發育。所以,面對動盪不安的大環境,更應該「維護嬰兒與母親的人權」。2010年國際母乳週(8/1~8/7)更積極提出以下五點為月目標:提升母乳哺育10措施對純母乳哺育率貢獻的重要性。呼籲健康照護系統及其中健康工作者,以及社區資源支持婦女達成母乳哺育的願望。宣揚保護、促進及支持母乳哺育是維護婦女與小孩的權力,是一種人權。讓婦女及所有關心人權的人有能力可以爭取支持母乳哺育的健康照護系統。確保照顧母嬰之健康工作者接受適當諮詢與支持最佳嬰兒餵食方式的訓練。並訂出成功哺餵母乳的十大措施,每個照顧母親及嬰兒的機構應:訂頒醫院「哺育母乳」政策,並告知相關醫事人員及要求遵守政策之規定。訓練所有的醫事人員熟練的施行上述政策。讓所有的孕婦都知道哺餵母乳的好處,及如何哺餵母乳。幫助母親在產後半小時內開始哺餵母乳。教導母親哺餵母乳及在必須和嬰兒分開的情況下如何維持奶水的分泌。除非有醫療上需要,勿給新生兒母乳之外的食物或飲料。實施24小時親子同室。鼓勵依嬰兒之需求餵奶。哺餵母乳的嬰兒,不給予人工奶嘴或安撫奶嘴。鼓勵成立母乳哺餵支持團體,並且在母親出院時轉介給支持團體。當十大措施對哺乳有幫助的實證越來越多的同時,我們也聽到一些報告關於缺乏落實政策、醫院措施逐漸變差或相關醫事人員訓練不足,無法提供母親相關諮詢的情況。本人於民國94年起開始加入哺餵母乳的行列,於96年配合單位政策積極推動並落實「母嬰親善醫院」的執行與認證;於97年、98年連續通過「母嬰親善醫院」認證。參與這一個政策的推行,讓自己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媽媽與其他家屬,發現許多婦女哺乳有問題,主要是因為缺乏知識和環境缺少支持者。雖然科學顯示哺育母乳的許多益處,但仍有些醫生、護士或保健工作者,卻很缺乏有效的訓練與經驗;結果是,新手媽媽---特別是經濟狀況不好的媽媽得不到她們所需要的協助和建議,很容易放棄哺乳。因此,現在是醫院重新落實十大措施的時機,同時也要推廣到其他醫療機構及社區,將我們的方向重新導向愛嬰大道,共同重視宣揚,護衛嬰兒與母親的人權!

甲狀腺亢進疾病不治療 孕婦小心引起流產

甲狀腺亢進疾病不治療 孕婦小心引起流產#母乳

一位年輕的女性剛發現自己懷孕了,非常緊張地問醫生︰「我有在吃甲狀腺的藥,對胎兒有影響嗎?」甲狀腺功能的問題常發生在女性身上,特別是生育年齡的女性,這群病患除了因甲狀腺功能異常導致月經失調,進而影響受孕機率,甚至懷孕後會造成母體及胎兒不良的結果。甲狀腺功能異常有哪些症狀?天主教聖功醫院婦產科林靜怡 醫師表示,甲狀腺功能亢進的病患常有心悸、雙手顫抖、怕熱、焦慮、體重減輕甚至凸眼等症狀。甲狀腺功能低下的病人初期不一定有明顯的症狀;然而隨著病情發展,常會感到疲倦、體重增加、怕冷、皮膚乾燥等,甚至引發高膽固醇,影響心臟血管的健康。我們先來談甲狀腺亢進在懷孕時的影響。林靜怡說明,孕婦有甲狀腺亢進疾病約佔0.05%~0.1%,大多都是懷孕前就有;懷孕初期時,由於母體內會大量增加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這種激素具有類似甲狀腺刺激素的作用,在正常的孕婦,可能會有暫時的妊娠性甲狀腺毒症,特別是害喜嚴重的孕婦;本來就有甲狀腺亢進的孕婦這時症狀有可能會加重,還好在懷孕中期之後,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濃度會下降,甲狀腺功能也相對比較穩定。林靜怡強調,若孕婦沒有治療甲狀腺亢進,會引起流產、早產;母親較易有高血壓,而且在遇到感染、陣痛、手術時,可能會有併發甲狀腺風暴,造成心臟衰竭,這時會有很高的死亡率。由於甲狀腺功能亢進的病因大多是自體的抗體攻擊甲狀腺,這些抗體會穿過胎盤,影響胎兒造成心跳過快、生長遲滯、胎兒水腫,甚至胎死腹中。至於治療甲狀腺亢進的方面,優先選擇口服的Propylthiouracil(PTU)藥物的副作用較少,造成畸形兒的比例極低,母乳含量也低。若是懷孕時甲狀腺亢進並且沒有接受治療,胎兒出生後由於身上有殘留母體的抗體,可能會有甲狀腺亢進的症狀;相反的,孕婦有長期服用抗甲狀腺藥物治療,新生兒出生後可能會甲狀腺功能低下的現象。不過因為這些現象都是暫時性,一般不太需要治療。再來就是甲狀腺功能低下,由於甲狀腺功能低下比功能亢進更易造成排卵異常,所以不孕的機率較高,病患通常會在不孕的治療時便會以藥物控制,所以懷孕過程發生的併發症較少。但是如果懷孕後沒有控制,不但造成流產、早產,胎盤剝離的機率提高,胎兒會因而生長遲緩或死胎。還有胎兒在懷孕初期所需的甲狀腺是依賴母體供應,此時剛好在神經系統發育,母親甲狀腺不足會造成影響胎兒智能或神經運動的功能。另外這些新生兒有0.025%的機會有先天性功能低下。所以孕婦一發現有甲狀腺功能偏低,應立即接受到足量的甲狀腺素治療。因此,林靜怡提醒有甲狀腺功能異常的女性,要降低懷孕和胎兒併發症狀的最好方法,就是懷孕前將甲狀腺機能控制正常。除了在懷孕過程中要按時服藥,定期接受追蹤甲狀腺功能,小朋友出生後,也應做甲狀腺功能方面的檢查。

母乳哺餵保護寶寶抵抗新型流感

母乳哺餵保護寶寶抵抗新型流感#母乳

母乳是大自然賜給嬰兒最珍貴與神奇的禮物,無論在營養提供、疾病預防、智力提昇及健康促進各方面,母乳都是無可取代的,哺餵母乳可增進嬰兒與哺乳媽媽的健康。隨著新型流感案例的增多,美國疾病管制局官方網站(http://www.cdc.gov/h1n1flu/infantfeeding.htm)有關新型流感與哺餵母乳的主張,母乳可以提供寶寶各種保護的抗體,抗體是由身體的免疫系統所製造,可幫助寶寶抵抗感染。如果母親曾接觸到病毒,她的體內就會產生抵抗病毒的抗體,經由乳汁幫助寶寶抵抗疾病,對免疫系統尚未成熟的嬰兒特別重要。儘早且頻繁的純母乳哺育是保護6個月以下嬰兒免於感染最理想的方式。以下是在新型流感時與哺餵寶寶母乳應該知道的事:1、 母親接觸到這種新型流感時,不需要停止餵食母乳。2、 母親在服用藥物治療新型流感期間,仍可以繼續餵食母乳。3、 生病的母親為避免疾病傳染至嬰兒,可擠出母乳至奶瓶中,並由健康的家人或親友幫忙餵食。4、 如果寶寶生病了,可繼續給寶寶餵食母乳。因為母乳可以保護寶寶的免疫系統並提供寶寶所需水份。除此之外,母乳也會幫助寶寶發展對於疾病的抵抗力。5、 凡與嬰幼兒接觸者皆應加強洗手,餵奶時如有與寶寶近距離的接觸,不要在寶寶面前咳嗽或打噴嚏。如果覺得不舒服,咳嗽或打噴嚏,請戴上口罩。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全體市民,此時此刻,更需要支持母乳哺育,從產前到產後,從醫院到職場,給予嬰兒及媽媽們最友善的哺乳環境,共同支持媽媽哺育母乳,營造下一代健康的未來。讓滴滴母乳都是愛!母乳在新型流感時,更彰顯她大自然的神奇威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