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動

兒童青少年情緒發展問題被忽略,「心動家族」發起關懷行動,盼建置友善生態系統

兒童青少年情緒發展問題被忽略,「心動家族」發起關懷行動,盼建置友善生態系統#過動

看手機很專心卻仍然可能是過動兒?青少年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恐被忽視,為關懷孩子的成長與發展,社團法人台灣心動家族兒童青少年關懷協會在嘉義民雄舉辦一場關注兒童青少年情緒行為健康的活動,希望讓民眾對這個領域有更多認識。 主導本次活動的嘉義長庚醫院精神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陳錦宏,同時也是台灣心動家族兒童青少年關懷協會的理事長,陳錦宏醫師長期以來一直都在關注兒童青少年的情緒行為發展。他指出,青少年情緒問題分為外顯與內在,外顯是一般人比較能了解的像是「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或者是妥瑞症等,但內在性的憂鬱與焦慮症卻可能被忽視。 3成青少年、大學生有精神心理困難問題少人知 他表示,現代人的心理壓力遠高於過去,青少年也是如此,根據統計資料,有3成青少年、大學生有精神心理疾病,當沒有真正發現與解決問題,甚至有可能導致如自殺的憾事發生。 兒童青少年的情緒行為困擾可能表現在各個面向,如手機或遊戲成癮、學習障礙、態度不佳、沒有目標,甚至小至拖拖拉拉或者是早上爬不起來都可能是行為表現。陳錦宏醫師強調,必須透過正確知識的專業支持開始,才能夠建立有效的教養能力,再透過社群支持來延續資源。 這次希望透過「心動全台灣」計畫,以數位結合實體在每個社區建置心動家族的模式,期望針對有兒童青少年情緒行為困擾的家庭,能提供家長與老師知識、能力、情緒的支持。 「心動家族」走過15年,呼籲專業與社群力量才能給予長期支持 從2008年開始,「心動家族」因關心孩童情緒困擾問題成立了病友團體,2015年更延續成立為全國性台灣心動家族兒童青少年關懷協會,陳錦宏醫師表示,不論是家長或老師面對情緒困擾孩童的狀況,不僅需要專業知識,更要培養正向溝通、行為治療能力,老師與家長本身的情緒調節也相當重要;心動家族便是希望透過社群力量,讓家長、老師能與專家共學,一起陪孩子走過人生的重要階段,也培養孩子未來找到與社會接軌的正確方向,發展自己的天賦與亮點。心動家族在協會所在地大台中地區已舉辦超過1500場活動,培訓了超過3萬位家長與老師,活動滿意度達97%,全國各地的家庭都持續來訊希望心動家族到他們所在的社區進行相同模式,因此自2023年開始便啟動心動全台灣計畫,結合當地資源共同推廣,和嘉義民雄在地企業的合作便是第一波心友善社區營造計畫。 民雄在地企業佑螢也提到,這次活動希望透過經費的支持,除了讓台灣心動家族兒童青少年關懷協會能有更多資源運用,同時也期盼透過活動,讓社區與社會都能幫助到情緒困擾的個案與家庭。 本次陳錦宏醫師的演講不僅對於情緒困擾的孩童議題,說明了從心理到生理面、家庭到校園如何建立支持孩童成長的心友善生態系統,另一方面,也教導家長與老師透過溝通行為教學,具體幫助這些特殊的孩子,讓孩子學習放慢腳步並引導陪伴。陳錦宏醫師強調,家,才更是該讓青少年上癮的地方,對於國家的未來希望,協會將會盡全力推動。 孩童家長也很感謝回饋陳錦宏醫師成立這樣的友善生態系統,讓家長們感受到支持的力量,未來透過社群串連與專家指導共學,相信也讓關懷情緒困擾孩童的支援作法能更深入地區,家庭也能得到更多幫助。 (圖/社團法人台灣心動家族兒童青少年關懷協會提供) (圖/社團法人台灣心動家族兒童青少年關懷協會提供)

85%國高中生睡不夠 5招助孩子好入眠、不賴床

85%國高中生睡不夠 5招助孩子好入眠、不賴床#過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陳同學剛升上十年級,爸媽擔心他在新學校適應得不好,帶他至睡眠門診就醫。原來陳同學活潑好動,但這學期面對課業漫不經心,常在課堂上分神甚至打盹,引來老師關切。經過醫師評估,請爸媽跟陳同學配合做一星期的睡眠日記後發現,原來上高中後課業加重,陳同學不願放棄喜愛的手遊,結果讓上課日的入睡時間延後,雖然延後不到1小時,但白天的影響卻異常明顯!根據政大心理學系教授楊建銘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張詠森醫師合作,針對台北市1萬229名學齡前兒童、4317名國小學童及3625名國、高中生睡眠狀況的調查結果發現,台灣兒童青少年周間平均睡眠時間皆低於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所建議之睡眠時數。且睡眠缺乏的情況隨著年齡變得更加嚴重:學齡前兒童還有80.5%符合建議的睡眠時間,國小學童剩下65.1%符合,國高中生則只剩下15.4%睡眠時間符合建議,且有高達45.7%睡眠時間過少。幼童睡太少易有過動傾向 青少年則有憂鬱等情緒問題除了睡眠時間長短外,睡眠的品質也很重要。研究發現,過敏症狀及3C產品的使用都會影響兒童青少年的睡眠品質。有過敏症狀(如氣喘夜咳、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等)者,較難以入睡,入睡後容易醒來,白天也有較疲倦的狀況。睡前1小時有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3C產品的國小及中學生,睡眠時間較少,白天也較為嗜睡。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指出,睡眠不足有什麼樣的影響呢?這個研究發現,睡眠不足的兒童青少年不但白天容易有嗜睡狀況,睡眠太少的幼童較容易有情緒和行為困擾及過動傾向,而青少年睡眠太少則和憂鬱及焦慮的情緒相關。另外,國小和國高中生睡眠過少者,平均身高的百分位也比睡眠充足者低。父母該如何幫助孩童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提供5點建議:1.使用鬧鐘提醒「準備上床就寢」的時間突然中斷休閒娛樂或工作,準備上床就寢對大人來說都不容易,孩子或青少年更可能會出現討價還價的衝突,因此給予15-20分鐘的緩衝期,讓鬧鐘提醒他們該收心、收書包、收拾玩具準備就寢,讓身心慢慢安定下來,都有助於避免因為衝突、拖拖拉拉延誤就寢時間。2.謹守「上床時間」的底線國小學童常會用許多理由拒絕上床或溜下床,家長可以製作「睡覺暫停卡」,每天都可以獲得1-3張卡片,在就寢時間後的上廁所、肚子餓都需要拿出卡片來換取,且當天卡片用完就只能乖乖躺回床睡覺,隔天可用昨晚沒使用到的卡片來換積點點數,藉由行為獎賞制度減少抗拒上床的行為。3.陽光是對抗賴床的好幫手家長可以在預計喚醒孩子前15-20分鐘拉開床簾,讓陽光灑入房間,藉由光線對於褪黑激素的抑制功效來喚醒孩子,吃早餐、上學途中也可試著讓孩子沐浴在陽光下(生理時鐘校準主要藉由眼睛接觸到光線,但勿直視陽光避免受傷),幫助他們的生理時鐘能夠穩定運行。若學童因為假日、長假補眠導致生理節律延遲,則建議持續1-2周延長光照時間至40-60分鐘,即可有效將內在生理節律往前推移至上學日的作息,減少晚上睡不著、白天賴床的困擾。4.睡不著!試試先延後上床再提前有些孩子抗拒上床可能來自於內在生理節律和外在作息要求不一致造成,例如家長周末讓孩童睡得較晚、出遊較晚才返家入眠,造成睡眠作息的延後,一旦周間回復正常作息,孩子可能就無法再於較早的上床時間順利入眠。此時建議可以使用睡眠延遲法,根據近一周的睡眠作息紀錄找出孩子睡著的時間點,先將孩子的上床時間推遲至睡著時間,但起床時間則是配合學校作息維持不變,待孩子累積了一些睡眠債後再逐步提早上床時間,每天可視孩子需求提前30-45分鐘,直到上床時間符合其年紀所需的睡眠量即可終止訓練。5.周末補眠不過頭,謹慎服用小睡對青少年來說,要在周間保有充足睡眠可能相對困難,倘若必須使用周末假日償還睡眠債,建議起床時間不要晚於上學日起床時間1小時以上,再輔以不過晚(3點以前)、過長的小睡(2小時內)來減緩睡眠不足的債務。台灣兒少平均睡眠時間及建議睡眠時間*學齡前周間平均睡眠時間:9.7小時建議睡眠時間:10-13小時*國小學童周間平均睡眠時間:8.9小時建議睡眠時間:9-11小時*國高中生周間平均睡眠時間:6.9小時建議睡眠時間:8-10小時

兒子出門作客竟翻箱倒櫃 是過動嗎?

兒子出門作客竟翻箱倒櫃 是過動嗎?#過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歲的小明好像永遠停不下來,一頓飯要吃一小時,到別人家做客還翻箱倒櫃,媽媽常常抱怨,為什麼我家小孩不能像別人一樣乖乖坐好,一定要棍子拿出來才會安分點,但沒過多久又開始亂跑。拿棍子前先了解是否有生理障礙困擾衛福部新營醫院復健科黃俊誠職能治療師表示,影響孩子坐不住的原因很多,家長需多家觀察,了解問題所在,而非單純的要求孩子坐好,許多較好動的孩子活動量需求較大,好像永遠精力十足,其中某些孩子可能患有生理障礙。明明耳提面命許多次,甚至給予處罰,孩子卻依然躁動不安,當你被氣得要拿棍子前,請先靜下心思考,孩子是否其實正被生理障礙所困擾。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常常有活動量過高、注意力不足和衝動控制差的現象,且發生在兩種以上場合,如經醫療評估確診,請及早治療與矯正,防止影響日後身心發展,過動兒平時在思考與反應與一般孩童無異,但無法適當控制某些情緒和行為,面對過動孩童,需再多給點耐心以及適度的彈性,充分溝通了解並給予適當發洩精力與情緒的管道,切勿以責罵和處罰的方式管教,長此以往在孩子日後發展中會衍生更多的情緒和行為障礙。感覺統合失調 也會有坐不住的現象某些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也會有坐不住的現象,通常是因為肌肉張力不足或大腦前庭接受刺激困難所造成;肌肉張力較低的孩子無法長時間維持正確坐姿,常出現扭動、搖晃的動作,嚴重時甚至影響其注意力表現,而大腦前庭有狀況的孩子,為了尋求前庭刺激常會不受控的搖頭晃腦、橫衝直撞、轉圈或不斷跳上跳下,這些孩子最需要的是在安全適當的環境接受刺激與探索環境,在各種爬行、攀爬、旋轉、跳躍等刺激中逐漸整合其感覺統合能力。黃俊誠指出,如有以上症狀,建議及早至復健科門診進行診療,並建議家長秉持溫柔而堅定、堅守基本原則的態度,盡量以獎勵代替懲罰,多發現並稱讚孩子好的行為,自然值得稱讚的行為就會像花朵般盛開,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如何引導讓這張白紙出現美妙的音符,是我們需要共同思考及努力的目標。

過動兒上課常暴衝 治療後當選模範生

過動兒上課常暴衝 治療後當選模範生#過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8歲就讀小學一年級的小安因父母離異、家中發生變故,因此由社會局安排寄養家庭照顧,雖然在寄養家庭中的適應狀況正常,但他在學校常上課不專心、會起身任意走動,且因為活動量過大、個性衝動易怒,總和同學吵架,小安也因此覺得在學校挫折很多、不想上學。從小未處於穩定教養環境 是發病危險因子在班導師的建議下,寄養媽媽帶著小安到兒童青少年身心科門診求診,經醫師問診及安排心理評估後,確認小安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在接受藥物及心理治療後,他終於可以專心上課且和同學和睦相處,改善後的小安變得樂於助人、學習成績也進步許多,還當選這學期的模範兒童,讓寄養媽媽為他感到驕傲。大千醫療社團法人南勢醫院精神科醫師林岱岳表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常好發在學齡兒童的神經心理疾病,約有將近10%的孩童可能罹患此病,發生的原因目前不明,但有研究顯示,如果兒童從小沒有處在穩定的教養環境,或是主要照顧者的教養能力較為不足,都是會造成發病的危險因子。5個技巧 幫助孩子提升專注力想要幫助孩子提升專注力,林岱岳醫師建議家長可以掌握下列技巧:1.選擇孩童有興趣的遊戲或玩具,可以讓孩子維持較長的注意力。2.孩子進行活動時,要移除環境中易分心的事物,例如電視、平板、漫畫、零食等,以利孩子專注活動。3.一次只專注一項活動,孩子專注時不要打擾。4.漸進式的練習專注力,若孩子只能專注5分鐘,就將目標設定在7分鐘,並且耐心引導及鼓勵。5.圖像及實物比文字更容易讓孩子專注並理解內容。林岱岳醫師建議,若孩子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狀況時,可以到兒童青少年身心科門診,由專業醫療團隊為孩子進行完整評估與治療,幫助孩童大幅改善疾病造成的行為,重新找到上學的樂趣。

老師說我孩子過動 是不是被貼標籤?

老師說我孩子過動 是不是被貼標籤?#過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小光升上小三後,常被班導師反應上課時動來動去、無法專心,還跟同學在課堂上說話或玩了起來。班導師認為,小光可能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爸媽聽聞後相當不高興,認為班導師對小光貼標籤,不過隨著時間過去,小光不但跟不上學習進度,作業也越寫越晚,爸媽只好帶小光到醫院評估。醫師診斷後,發現小光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最後經由藥物治療和一起規劃寫作業的時間,小光發現自己可以更專心,對學習更有興趣了。師長若不明究理指責孩子 不利孩子發展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醫學部醫師王彥欽表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指大腦中包含前額葉在內等掌管注意力、控制與計畫的腦區發展異常的疾病,目前沒有文獻資料顯示家長的教養方式會導致ADHD,但家庭與學校的介入可能影響日後ADHD症狀的嚴重度及其他情緒、行為問題。這些孩子因為專注力與衝動控制能力不佳,所以在學校課業、完成日常生活程序、組織與規劃事情等方面時常受到挫折,連帶影響孩子的自信與人際關係,若大人誤以為孩子是不用心、明明做得到只是不願意做,而因此對孩子多指責,反而不利孩子的發展。要正確診斷ADHD,必須經過完整的臨床評估,搜集不同情境下的資料,必要時配合智力測驗、注意力測驗等項目才能確定診斷。王彥欽指出,ADHD的治療必須考量孩子的需求,有時孩子過動跟衝動的症狀隨著年紀增長而較能自己控制,也有時低年級的課業孩子用有限的注意力還可以應付,但升上高年級後,課業變得困難就需要家庭或學校給予額外的協助。家長與老師不必將ADHD當成洪水猛獸,在了解孩子的需求後,可針對生活規劃、溝通與管教方式開始著手,透過正向引導與有秩序地安排增強孩子的正面行為,並減少可能讓孩子分心或難以控制衝動的環境干擾因子。審慎評估下使用藥物 可減少情緒困擾許多家長擔心藥物治療的副作用,而拖延孩子接受藥物治療的時機,王彥欽指出,許多研究顯示副作用大多短暫而輕微,或者可透過轉換藥物劑型而改善,在醫師審慎評估下使用藥物,反而可減少長期的情緒困擾或其他不良影響。另一方面,有時家長或老師把用藥當成對孩子問題行為的懲罰,也可能造成孩子對藥物的反感,正向的態度應是讓藥物成為一項工具,協助孩子克服專注力的困難,讓孩子完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王彥欽提醒,孩子在各種情境中可能展現出不同的樣子,家長與老師也有各自在意的面向,進而對孩子有不同的觀察及行為解讀。無論有沒有ADHD,家長與老師都是孩子生命中的重要角色,也都能提供孩子正面的影響,若能積極溝通、尋求共識,才能在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不同面向給予積極協助與鼓勵,對於ADHD的完整治療,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擔心孩子被嘲笑?父母應學標籤效應

擔心孩子被嘲笑?父母應學標籤效應#過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常常在諮詢後,告訴家長孩子的確有些「過動」現象,或是「自閉」症狀,家長便立刻像是河豚立刻充滿氣、撐起刺,一方面可能是不承認孩子的問題,一方面是抗議我把孩子「貼標籤」!父母的擔心其來有自,擔心孩子被同學排擠、被朋友嘲笑、被老師邊緣化,因此一旦遇到這些關鍵字,爸媽就緊張起來!這樣的心情我們都能體會,畢竟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跟其他人一樣,公平受教育、公平被對待。但是爸媽卻忽略了,自己平時常常就幫孩子「貼標籤」!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媽媽脫口而出的是「你怎麼那麼笨!」當孩子走路慢吞吞,爸爸可能說的是「你怎麼那麼懶惰!」這些「笨」、「懶惰」就是你幫孩子貼的「負面標籤」,或許會覺得這樣的形容是為了讓孩子能夠心生警惕,下次能更謹慎、表現得更好!但常常這樣警惕孩子,卻會造成「習得性無助」,像是泰國會利用大象來做表演,但是為什麼大象卻不跑走?原來是從小象開始,就把牠綁在木樁邊,因為小象力氣小,所以無法掙脫,久而久之牠就「認命」了!即使長大了,力量變大了,甚至不綁了,大象還是不會想要逃跑,這樣的無助就是過去這段時間所學習累積的。因此當孩子每一次的表現都被貼上這些負面標籤,孩子真的就覺得自己很糟糕,即使更努力了、表現變好了,甚至父母給了正面稱讚了,孩子還是會認為自己表現不夠好,開始放棄努力、自暴自棄!想要避免孩子「習得性無助」,我們必須要正確使用「標籤效應」!二次大戰期間,美國為了快速讓新兵能夠在戰場上有如老兵般的表現,要求他們根據規定寫家書。家書裡的內容不外乎就是說自己在戰場上多勇敢、建立了多少功勞等等。過了一段時間,這些士兵個個脫胎換骨,表現的就像是戰場老將一樣!這就是利用「標籤效應」來不斷地自我暗示,以達到想要的效果!那麼對孩子呢?父母應該適時幫孩子貼上正面標籤,即使是個惹人厭、眾人嫌的孩子,也都能找到一丁點兒的亮點,把這個亮點作為標籤,孩子就會往你期望的目標逐漸接近。對於孩子每次的表現,可以試著這樣操作:一、同理:孩子犯錯了,我們得同理他的感受,即使是覺得好玩、無聊,或甚至是故意犯錯,我們都要先能接受,並且讓孩子知道我們了解他的想法。二、相信:告訴孩子「我相信你下次不會再錯一樣的地方」、「我相信你下次可以寫字速度會更快」,這就是貼上正面的鼓勵標籤,這樣的標籤不只對孩子有效,對家長的情緒也能有安撫效果!三、持續:上述的「相信」句子不可能說一次就見效,需要看準時機多加使用,你會發現孩子逐漸在進步中,也有人說這就叫做「吸引力法則」。我們常用負面語句來形容孩子的表現,這就是把孩子貼上了負面標籤,這些標籤要比「過動」、「自閉」、「亞斯伯格」來得更嚴重、影響更大,平時得要特別小心!(文章授權提供/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

孩子暴力相向 恐患注意力不足症

孩子暴力相向 恐患注意力不足症#過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名17歲的學生常常莫名大發脾氣,每次都摔東西、罵髒話、對家人暴力相向,就連叫他去洗澡都可能不從而煩躁不安。家人都與他保持距離,不敢惹怒。然而長期下來終於受不了,勸說他就醫。注意力不足症易引暴躁 使人際關係疏離經門診評估發現,這名學生已有3年因為情緒障礙問題與同儕無法相處。同學曾因他的過動嘲笑、孤立他,加上面對學校課業壓力,讓他討厭上學。長久未正視問題,導致他日益暴躁。出現慢性煩躁不安,無法控制亂發脾氣、疏離人群,往網路遊戲成癮的無底深淵而去。台灣專注力研究學會理事長臧汝芬表示,注意力不足症孩童若未經正確治療,有機會合併「破壞性情緒失調疾患」。成長過程中會出現慢性煩躁不安、發作頻繁和劇烈脾氣暴躁。甚至出現畏縮、逃避、易怒、怪罪他人,導致人際關係嚴重疏離。這樣的病人不少見,愈早發現並介入正確藥物與行為治療才能達到效果。家長採極端管教方式 恐影響孩子情緒管理究竟如何知道孩子是焦慮還是鬧情緒?如果要解數學題,孩子因不會作答急著找答案,屬於「想要找到解決模式的擔心」,可視為一時的焦慮。但若孩子開始怪東怪西,認為不會解題都是老師出太難、上課沒教,這類「遇到問題沒有尋找正確解決方法」就要小心,在面對其他事情也容易有相似問題。臧汝芬理事長表示,情緒養成除了先天條件限制,更取決於家庭環境的建立。若家長本身過度寵溺與高壓政策的2種極端教導模式,將使得孩子在成長學習時期,失去了正確的行為觀念與道德判斷,未來也將嚴重影響求職與步入社會後的社交生活,提醒家長們要特別注意。

躲過腦傷威脅 早產兒成跆拳道好手

躲過腦傷威脅 早產兒成跆拳道好手#過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9歲的小豆去年剛拿下全國跆拳道比賽銀牌,絲毫看不出他其實出生時僅1084公克,是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治療過程中腦室內3度出血,導致腦傷威脅。媽媽與醫療團隊堅持並追蹤檢查,一直評估到5歲,現在成長發育追上足月兒,順利進入小學就讀。部分發展異常晚表現 應延長追蹤年齡早產兒出生時體重低於1501公克,為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台灣每年約有2萬名早產兒出生,其中約1900人屬於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研究發現,這群早產兒約3成,成長過程中會出現中重度神經動作異常,急需掌握黃金治療期。小兒神經醫學會理事長黃朝慶說明,孩童發展異常分為明顯和非明顯,明顯者可在2歲前就發現,包括腦性麻痺、心智遲緩。但非明顯發展異常會在就學後才表現,症狀包含過動、注意力不集中、動作協調差、學習障礙及閱讀障礙等,延長追蹤年齡勢在必行。早產兒佔新生兒比例高達1成早產兒基金會自2012年起響應世界早產兒日,全球各城市地標在11月17日這天會替早產兒們點燈祈福。根據105年出生通報,國內早產兒佔新生兒比例9.77%。國健署於今年辦理「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追蹤檢查關懷先驅計畫」,可望提升原本7成8的早產兒追蹤率,擴大全國服務。黃朝慶理事長說明,早產兒的追蹤評估資料是作為前期照護及醫療改進的重要依據,除了希望能讓早產兒們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外,也希望能利用這些資料改進早產兒的醫療救治,讓孩子的預後更好,避免造成其家庭及國家長照系統的負擔。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