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盤突出

搔不到癢處,小心「五十肩」

搔不到癢處,小心「五十肩」#椎間盤突出

五十肩又稱冰凍肩,醫學上的正確名稱是「粘黏性肩關節囊炎」其特點為活動肩膀時會痛、關節的活動度變差。病患年紀從40歲到70歲都有,罹患率約百分之二,但以年近五十歲的女姓較多。肩膀的外觀明明是正常的也沒受傷,但就是偏偏搔不到背部的癢處,甚至連梳頭、洗臉或是扣胸罩都有困難。五十肩發生的原因可歸類為兩大類,一種是原因不明的原發型;另一種為次發型。臨床上,五十肩的病程可分為三期《疼痛期》期間為六星期到九個月。晚上睡覺翻身壓到患側時可能會痛醒。《冰凍期》期間為四到十二個月,此時關節疼痛減輕但活動度受限。由於手臂上舉、外展、旋轉都受限,所以梳頭、洗澡都有困難。《解凍期》長達六到九個月,此時肩關節的活動度逐漸恢復。臺北縣立醫院 鄭國安醫師建議,治療五十肩最常用的方式為藥物,也就是用非類固醇類止痛藥,比較嚴重的病患可考慮口服皮質類固醇或局部關節內注射麻醉藥及類固醇。其次為物理治療;物理治療的手法很多,包括熱療促進血液循環、放鬆肌肉,或以超音波、短波、經皮神經電刺激等。若要徹底改善關節活動度則以運動治療最為有效。包括手臂過頭伸展運動、手指爬牆運動、毛巾擦背運動、拉肩運動、鐘擺運動等都是很有效的辦法。實在沒辦法時還可以考慮手術,也就是在全身麻醉下強力活動病人的肩關節,但要小心以免造成骨折或脫臼。也可施行肩關節鏡手術,切開過緊的關節囊。

認識經皮內視鏡椎間盤切除術

認識經皮內視鏡椎間盤切除術#椎間盤突出

腰椎椎間盤突出症,是脊椎最常見疾病之一,造成脊椎神經的壓迫,病人常感到下背痛及坐骨神經痛。其疼痛會因彎腰、咳嗽、提重物都會使疼痛加劇,躺著時會較為舒服,嚴重時會出現足部麻木、下垂無力之症狀。輕微的腰椎椎間盤突出症,可藉由藥物及復健治療獲得症狀的改善,然而在較嚴重的情況或經過治療,仍有持續性的坐骨神經痛症狀,就須評估是否應接受手術治療。手術的目的是把突出之椎間盤切除使神經減壓,傳統的腰椎椎間盤手術需全身麻醉,手術時需撥開脊椎旁的肌肉、並咬除部分的脊椎骨板,對組織的損傷頗大。術後下背部會留下約5~10公分大的疤痕,並約需住院5~7天,需要數週的休養期,三個月內需穿背架並避免劇烈活動。傳統的腰椎椎間盤手術後較易造成腰椎不穩定,組織、神經瘢痕沾黏等後遺症。內視鏡椎間盤切除術是在內視鏡下進行手術,可在螢幕監視下直接達到病灶處,僅切除突出的椎間盤組織,而不減少中央髓核組織,具有確實之療效,亦可保持椎間高度及脊椎穩定度等之優點。內視鏡椎間盤切除術,不須經全身麻醉,只需做腰部之局部麻醉,傷口為約0.8公分的皮膚切口。醫師在即時X-光透視機的導引下,將內視鏡放進椎間盤內。經由脊椎內視鏡及影像系統可以直接看到椎間盤,藉由椎間盤切除器械,可以切除及夾除突出之椎間盤組織。目前更配合光纖雷射系統,可以直接將不易刮除及難以夾到的椎間組織直接加以氣化去除。另外,輔以雙極射頻機組之使用,產生止血的功能,所以出血極少。合併使用這多樣的先進科技設備,順利的將突出之椎間盤切除。內視鏡椎間盤切除術,為微創手術,傷口很小,因此術後沒有難忍之疼痛,可以不必做術後之疼痛控制。手術前的不適症狀通常可迅速獲得改善,術後恢復時間可明顯縮短,手術的成功率可達90%以上。藉由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病患可免除以往接受傳統手術的心理恐懼,而改善因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所造成的不適症狀。但並非所有椎間盤突出症都可以內視鏡椎間盤切除術來治療,手術前須經由核磁共振檢查或電腦斷層掃描,詳細的評估臨床症狀,確實且慎選病患才可以成功的將椎間盤突出部分切除,如病人併有其他腰椎病變,例如脊椎狹窄、滑脫、多節椎間盤突出,嚴重退化及變形等,都不適合此微創手術。總括來說,內視鏡椎間盤切除術的優點是傷口小、侵襲性低、不須全身麻醉、恢復所需時間短;但如其他脊椎手術一樣,都可能有其併發症,如神經受損或傷口感染等。內視鏡椎間盤切除術手術後的感染率,據國內外之統計發生率約為1%左右,而神經受損之併發症極少,由有經驗之專科醫師執行,機率遠比傳統開刀低的多。進行腰椎內視鏡椎間盤切除術,是不直接進入椎管,所以神經組織不易被拉扯,不至於產生組織、神經瘢痕沾黏之缺點,萬一日後仍須進行脊椎傳統手術亦不受影響。因腰椎內視鏡椎間盤切除術是採用遠側手術,手術視野及器械操作空間受限,故較傳統脊椎手術更為困難,因此執行此種手術之醫師,必需經過專精的訓練及具有相當之經驗,方可順利為病患完成手術,改善病患之不適。

手麻常見的原因-「手腕隧道症」

手麻常見的原因-「手腕隧道症」#椎間盤突出

手麻是怎麼回事?您是否半夜醒來手掌和手指麻木,手腕彎曲久了有麻麻刺刺的感覺,或是騎機車半途必須停下來甩甩手?這種情形很可能就是「手腕隧道症」。許多人因為手麻困擾了很多年,但是卻錯誤的認為是「循環不良」或「血路不通」而沒有得到正確的醫療,症狀當然會持續經年而無法改善了。天主教聖功醫院內科 冼鴻曦醫師指出手腕隧道症是很常見的毛病,它的病因是手腕的正中神經受到壓迫。手腕與手掌之間有一個由韌帶形成的通道稱為「手腕隧道」,其內部有正中神經及多條屈指肌腱通過,因此「隧道」內十分擁擠。若手腕隧道的結構較為窄小,或是手腕部使用不當,造成隧道內的肌腱互相擠壓,使得正中神經受到壓迫性傷害,就會出現手麻的症狀。所以家庭主婦、孕婦、過度使用手腕工作者,如打字員、鍵盤操作者、廚師、木匠等都比較容易發生手腕隧道症。另外,女性患者的比例多於男性,可能是女性手腕結構較為纖細之故。手腕隧道症的診斷由病史和臨床症狀就很容易判斷,典型的麻木範圍包括了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的一半,但是也有患者不很清楚麻木的部位。嚴重的患者除了手麻逐漸加重之外,在大拇指與手掌間的肌肉可能萎縮,手指也會較為乏力。簡單的測試方法,可使兩手掌向內使腕部彎曲一分鐘以上,若出現手麻就可能是手腕隧道症。正確的診斷方式可利用神經傳導儀器測試,若發現正中神經在手腕部的傳導減慢就可以確定診斷。治療的方式包括了:使用腕部護架,避免手腕的不當運動,多休息,也許對輕微的患者能改善。口服藥物通常療效不佳。注射少量類固醇於手腕隧道內通常都能緩解症狀。若上述方式治療無效,或是肌肉已經萎縮,手部功能出現障礙時就應該接受手術治療,手術方式為手腕橫韌帶切開減壓術,使正中神經的壓迫獲得緩解。一般來說,手術的治療效果十分良好。手腕隧道症必須和頸椎神經根壓迫區分清楚,因為兩者的治療方式完全不同。若診斷錯誤,治療必定是無效的。兩者鑑別的方法可依照臨床症狀,理學檢查,頸椎X光片和神經傳導檢查來獲得正確的診斷。總之,有手麻的症狀,必須考慮到手腕隧道症的可能,這是一種十分常見,也是可以治癒的疾病。

減輕下背痛,自己能做什麼?

減輕下背痛,自己能做什麼?#椎間盤突出

要了解下背痛其實是一種「症候群」,一些症狀同時發生的統稱。包括可找出特定原因的疾病,但有更多是無法作單一疾病診斷的疼痛症狀,它可能受多重因素誘發影響。包括機械性因素:姿勢不良,長期過度使用,懷孕,急性、慢性脊椎及周邊支持組織之拉傷、扭傷,脊椎先天及後天結構不穩,下肢肌肉骨骼之病變;以及非機械性因素:精神壓力、內分泌等。台東基督教醫院 洪樂堯醫師表示,許多下背痛會受到這許多因素的影響,若病人能告訴醫師更多詳細病史,包括外傷病史,疼痛分布範圍,疼痛的性質(刺痛、鈍痛、麻痛、酸痛、抽痛),何時、何種動作或姿勢最常用到(坐、站、彎腰),疼痛發生在一天中哪些時段,職業、工作性質,精神及壓力狀況,還有哪些動作特別容易誘發疼痛。如果病人能詳細告訴醫師這些資訊,將會比照X光片得到的資訊對病情的診斷更有價值,讓醫師與病人共同找出哪些因素是造成疼痛的。  有許多下背痛是很容易復發的,而成為慢性疼痛。因此病人如果沒有特殊確定診斷的慢性下背痛(許多檢查X光、MRI、CT都是正常),除了藥物及物理復健治療之外,預防下背痛復發最重要的乃是平常對正確姿勢的習慣建立,維持背部、腹部、下肢的韌帶、關節柔軟,肌肉的強化訓練,減少過度疲勞和壓力。有些運動如游泳、走平緩步道、騎自行車(低手把不適合),有助於減緩下背痛的復發。  總之,下背痛在許多病人確實是困擾很久的問題,原因也非常的多。因此病人若能主動提供重要的線索給醫師,幫助醫師在這些線索中抽絲剝繭,找出造成致病的各種因素,並在治療中積極耐心的參與並改變生活方式,讓下背痛終有一日遠離你的日常生活。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