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盤突出

腰痠、下肢無力⋯都因椎間盤突出!骨科醫用「1方法」迅速改善症狀

腰痠、下肢無力⋯都因椎間盤突出!骨科醫用「1方法」迅速改善症狀#椎間盤突出

現代人因長期久坐、彎腰駝背、滑手機頸椎前傾,容易造成「椎間盤突出」的文明病,甚至還有可能會壓迫到神經,導致下肢出現痠痛、麻與無力的症狀。骨科醫師表示,椎間盤突出的情形可由藥物、復健等保守治療來緩解症狀,但若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時,就建議採取手術治療。

關節鏡手術暨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  提供全方位照護

關節鏡手術暨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 提供全方位照護#椎間盤突出

隨著醫學科技日新月異,人類平均壽命不斷延長,使許多退化性疾病大幅增加,在骨科的醫療技術發展,也變得十分重要且急迫。今(16日)恩主公醫院舉辦「骨科微創中心 關節鏡暨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技術 臨床成果分享」,骨微創中心是由前院長吳志雄醫師於2019年成立,並在黃信彰院長帶領下積極推動,提供給全民一個兼具安全及高品質的醫療服務,除了引進最新脊椎內視鏡系統,還整合各項微創手術,包括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技術、機器手臂電腦導航關節置換手術、微創骨折復位、3D列印矯正切骨矯正手術、肩膝踝髖關節鏡手術系統,擁有非常專業的醫療團隊,為病患服務。 軟骨修復再生技術,一次搞定!為患者創造新「膝」望 「退化性關節炎」是全世界最常見的關節疾病,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15%,有將近350 萬人飽受關節疼痛之苦,其中女性因為更年期後骨質流失,比例多於男性。近年來,膝關節退化已不再是老人的專利,運動傷害、過度的負重、肥胖或免疫系統失調等,都會讓關節過度磨損,使得罹患關節炎的病患年齡,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最明顯症狀即為「痛感」,因其為不可逆轉的漸進性破壞疾病,其病情會逐步惡化,為患者和照顧者帶來不便造成沉重的負擔,過去治療方式常有治標不治本、治療次數多等困境,近來隨著醫學科技進步,利用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技術出現,也為關節退化患者帶來新「膝」望。 恩主公醫院外科部吳長晉部長指出,過去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初期會先建議患者使用止痛藥、打消炎針、注射PRP或打玻尿酸、復健、護具使用等改善病患疼痛的症狀,但效果有限,且症狀反覆治標不治本,若狀況沒有改善,就會需要手術開刀,過去常見的關節軟骨損傷的治療方式有馬賽克鑲嵌術、自體軟骨細胞培養移植術、關節鏡微創手術,嚴重的話甚至得做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但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容易因傷口較大且復原期較長,影響患者生活品質。 吳長晉部長進一步說明,「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技術」是由工研院與台大醫院合作研發,經完整三期臨床試驗獲得衛福部核准,是台灣第一個自主研發的再生醫學產品,只擷取少量非受力區的自體軟骨,經特殊處理後使軟骨細胞活化,再以微創關節鏡手術進行清創後,再將活化的軟骨細胞及載體植入軟骨損傷處,形成再生軟骨組織來修復軟骨缺損,不僅傷口小,感染機率低,手術約40分鐘可完成,住院約2-3天即可出院,且只需一次手術即可解決膝蓋軟骨損傷問題,讓徬徨不安的退化性關節患者,不必承受兩次開刀的風險、疼痛及奔波。 吳長晉部長也表示「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技術」應用於早期發現的膝關節軟硬骨病變問題上,在臨床案例中有多位患者得到改善,也讓患者避免因軟硬骨病變的惡化,導致須提早置換人工關節的地步,所以提醒有關節問題的患者應及早尋求骨科醫師做檢查及治療,維持靈活的關節行動力。 「微創手術」傷口小,術後疼痛減少,恢復生活機能快! 另一位75歲的張先生,幾年前因為右腳感到疼痛發麻,曾到恩主公醫院復健科看診,經過幾次復健後,疼痛狀況有改善;兩個月前,出門搭公車時,右腳突然無力發麻,趕緊又到醫院就醫,照X光後,發現有椎間盤突出的問題,因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醫師評估後建議要做脊椎手術,當時一聽到脊椎要開刀,感到緊張害怕,經醫師詳細說明後,在上個月接受了「脊椎內視鏡手術」,傷口小只有0.6-1公分、出血量少、住院天數僅1-2天、恢復期短,對脊椎肌肉筋膜損傷小,大大降低了高齡者開刀風險。手術後背痛及下肢無力有明顯改善,目前努力做強化核心肌力訓練,慢慢恢復正常的生活。 恩主公醫院骨科微創中心許立和主任表示,椎間盤突出部分是因為脊椎的老化磨損,好發中年之後,隨著老化,椎間盤中的髓核如同我們的皮膚一樣含水量降低,椎間盤的靈活性跟避震效果也跟著降低,使得椎間盤壓力更大,當突然間的不當受力(搬重物)或外力創傷(滑倒摔跤)就容易發生椎間盤突出,也有部分發生於年輕族群因長期不良姿勢加上肌力不足造成椎間盤突出。常見症狀像是腰痛、背痛,甚至從下背部、腰部脊椎處輻射延伸至臀部和雙腿,可能從輕微疼痛到銳痛、灼痛感,嚴重時會出現極度劇烈的疼痛,有些人則會感覺麻木、刺痛或腿部無力,也就是坐骨神經痛,對日常工作及生活造成極大困擾。 許立和主任進一步指出,椎間盤突出可以透過休息、藥物止痛、物理治療等方式來減緩疼痛,如經過一段時間,狀況還是無改善,就需要進一步檢查評估是否手術治療。傳統開放式椎間盤切除,改善病患症狀成功率大於95%,嚴重的併發症<1%,無法克服的是術後的傷口疼痛、術後背部肌肉纖維化、肌肉無力等後遺症。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現階段已經邁向更精密的微創醫療,微創內視鏡相較傳統手術,傷口小、破壞少,術後恢復期也短,同時也減少脊椎內固定物(骨釘、椎籠)的使用,因此減少許多伴隨固定物而產生的後遺症。 恩主公醫院骨科微創中心 提供全方位照護 近年來,微創技術發展迅速,已成爲21世紀外科發展的主流,恩主公醫院也秉持「無私奉獻、謙卑服務」的理念,提供最優質的醫療服務與健康資訊,持續發展成為特色醫療中心。恩主公醫院在2019年成立骨微創中心,依照疾病特性整合照護資源,導入專業醫療團隊,積極與各大醫學中心醫療合作,讓民眾可以受到更細心的照顧治療與更友善的照護環境,不僅成為地區醫療與預防保健的典範,更是實踐了守護民眾身心健康的初心。

下背痛連睡覺都被痛醒 微創減壓手術當日就好眠

下背痛連睡覺都被痛醒 微創減壓手術當日就好眠#椎間盤突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9歲的陳小姐一跛一跛地走進骨科門診,向醫師問:「我的左邊屁股延伸到小腿的範圍疼痛超過三周,連睡覺都會被痛醒,現在這樣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的感覺真的很糟。」經衛福部臺北醫院骨科胡御風醫師安排核磁共振檢查,確診為椎間盤突出導致嚴重下背痛,即進行微創減壓手術,術後傷口僅3至5公分,陳小姐在手術隔天的早上,開心的表示終於睡了一覺好眠。90%以上民眾曾下背痛 常見原因為椎間盤突出造成神經壓迫胡御風醫師表示,骨科門診最常見的病症之一就是下背痛,根據研究統計,90%以上的人都曾有過下背痛症狀,常見原因是椎間盤突出造成神經壓迫所致,男性的好發機率是女性的三倍,若有肥胖、抽菸、經常彎腰搬重物、揹孩子等因素,都是椎間盤突出的好發因子,且除了背痛之外,下肢出現的痛麻感也非常明顯,走沒幾步路就痛到必須停下來休息,常有患者在訴說症狀時是用坐立難安、痛不欲生來形容這種難受的程度,嚴重還會出現大小便失禁。下肢痛麻症狀不明顯的患者,一般會建議先接受復健進行改善,嚴重者或復健超過六周仍無明顯改善者,則須安排核磁共振檢查,再透過減壓手術改善神經壓迫的症狀,許多擔心手術會留下明顯傷疤,胡御風醫師則說明,減壓手術可用微創方式進行,手術中只需破壞一小塊骨頭,就可以把壓到神經的椎間盤掏出來,手術隔天就可以出院返家休養,脊椎手術並不可怕,重點是抓對目標而且破壞少。常彎腰搬重物、久坐辦公室者要注意許多下背痛患者都是因為工作常有抬、拿、扛重物的動作,或是需要久坐辦公室,胡御風醫師提醒,平常保持正確坐姿與站姿,並定期進行適量的運動幫助訓練核心肌肉,維持腰部挺直讓脊椎在正常的曲線上,才能避免變形與壓迫導致下背痛。 

椎間盤突出肩頸麻 小針刀紓緩好入眠

椎間盤突出肩頸麻 小針刀紓緩好入眠#椎間盤突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也有椎間盤突出導致痠痛麻症狀的困擾嗎?且經過多次復健,仍難以紓緩症狀嗎?其實可透過中醫的小針刀治療,幫助改善症狀;中西醫整合醫師楊龍駿指出,當長期不自覺處於低頭狀態、頸部扛重物且瞬間扭轉或因車禍等外力撞擊等因素,就可能埋下椎間盤突出的危險因子,嚴重時不僅會影響肢體活動,甚至可能失去行動能力。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 嚴重恐造成失禁椎間盤突出通常發生於頸部與腰部,以病症發生於頸部而言,包括手臂、肩頸等神經分布的部位,就會使患者出現酸麻痛等症狀;楊龍駿醫師補充,若患者發生於腰部時,則會使腰部以下的大腿或小腿同樣呈現酸麻痛症狀,嚴重時,可能造成大小便失禁問題,不得輕忽嚴重性。臨床上,一名50歲男性,因工作緣故導致頸椎第四到第五椎間盤有突出現象,就醫治療,接受牽引復健約半年,期間症狀仍反覆發作,直到改採以小針刀治療後,因受傷範圍較大,因此療程約七至八次,治療後症狀已舒緩;另名30歲女性,同樣也因工作姿勢不佳,引發椎間盤突出,不僅因壓迫手臂及肩頸導致手指麻痛,甚至已嚴重影響睡眠品質,醫師建議開刀治療,但擔心手術風險,因此嘗試小針刀治療後,順利舒解症狀。小針刀鬆解不正常組織 助病患擺脫不適治療上,西醫會先評估症狀是否嚴重,若屬於輕微者,則採以復健治療,但因治療時間較久加上療效有限,部分醫師也會建議病患採以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治療;楊龍駿醫師解釋,手術後仍有風險存在,對於部分病患不見得能完全解決病症,也使得臨床上許多病患寧可選擇復健,與病症持續對抗,避免術後引起的其他問題。楊龍駿醫師進一步說明,在傳統中醫上,則以中藥治療並以針灸為輔助,減緩病患症狀,但因效果有限,因此可採小針刀治療方式幫助改善病症,主要因小針刀具有鬆解不正常組織的功能,透過小針刀的協助,能將壓迫到神經的肌肉與韌帶等軟組織鬆解,療程平均約四至五次,病患在治療過程中就能明顯感受到症狀緩解的情況。椎間盤突出不可逆 治療以紓緩症狀為主椎間盤突出多為長期累積所導致,因此像從事粗重工作者、常搬重物者或得長期低頭等上班族及手機族等,都可能因長期不正確的姿勢,埋下致病的危險因子,應提高警覺;楊龍駿醫師強調,雖椎間盤突出問題,可透過小針刀治療獲得不錯改善,但椎間盤突出基本是不可逆的,治療上仍以紓緩症狀為主,即使接受復健手術也無法將椎間盤歸位,因此千萬別隨意嘗試傳統治療方式,以免使症狀加劇。一旦長期出現頸部、腰部等痠痛痲症狀出現時,或因某些動作感到肢體酸麻,就應盡快就醫檢查,通常會建議先赴醫院照X光,由醫師評估是否有異狀,再進一步接受核磁共振,了解骨骼肌肉或軟組織情況才能確診;楊龍駿醫師呼籲,預防勝於治療,除了注意生活中的姿勢或動作,若有症狀出現時,應盡早接受檢查,若能早期接受治療,透過小針刀協助,有助於症狀獲得明顯改善。

常翹腳久坐 梨狀肌症候群上身痛到爆

常翹腳久坐 梨狀肌症候群上身痛到爆#椎間盤突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0多歲的吳女士每天固定到健身房運動3小時,日前右下背部突然嚴重疼痛,無論坐著、站著、躺著,都疼痛萬分,更嚴重影響睡眠,甚至整整一個月都無法出門。透過藥物治療症狀沒有明顯改善,到疼痛門診就醫確診患有「梨狀肌症候群」,醫師為她進行「神經阻滯治療」,成功緩解疼痛感。神經阻滯治療是將神經放鬆花蓮慈濟醫院疼痛科主任王柏凱表示,「梨狀肌症候群」常被誤以為是椎間盤突出造成的坐骨神經痛,而誤以為是腰椎問題。其實梨狀肌是大腿「大轉子」連接薦椎的肌肉,屬骨盆深層肌肉。梨狀肌覆蓋於坐骨神經尾端,因不明原因的長期刺激,造成梨狀肌肥厚,壓迫脊髓神經而產生疼痛症狀。民眾聽到「神經阻滯治療」會擔心以為是將神經切斷,其實神經阻滯是將神經「解套、放鬆」。以吳女士為例,因長期神經、肌肉發炎,造成神經沾黏,注射麻醉藥配合微量類固醇至患部,放鬆沾黏神經,達到阻滯坐骨神經的效果,有效緩解疼痛感。避免蹲坐 膝蓋彎度要超過90度臨床上,梨狀肌症候群患者大多數是比較瘦的人,或常常需要蹲坐的族群,例如婦女常坐著挑菜,椅子太低,膝蓋彎曲小於90度,使得雙腿過度彎曲,臀部肌肉就長期處於緊繃狀態;有些人習慣將皮夾置於臀部口袋,因放置位置靠近梨狀肌,同樣會影響坐姿。醫師提醒,從生活習慣小細節著手,坐姿避免翹腳、選擇較高的椅子,讓膝蓋彎度能超過90度等,都是遠離梨狀肌症候群的小撇步。王柏凱主任表示,疼痛是身體全面性的問題,除了常見的藥物治療外,醫師會找出疼痛背後的真正原因後,有些疼痛可以考慮不用手術,先透過「神經阻滯治療」等不同的介入性治療,來處理患部的疼痛問題。有疼痛問題的民眾,可至疼痛門診就醫,接受專業評估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