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歲劉小姐,右腰以下從臀部到大小腿疼痛已經好幾個禮拜了,且近日疼痛感加劇,連輕觸皮膚都有明顯的痛感,吃止痛藥也無法緩解,活動及翻身轉側都需要小心翼翼,連帶晚上睡眠也受到嚴重影響,她到診間就醫時詢問:「這是不是坐骨神經痛呀?」但經中醫師觸診及理學檢查後發現,判斷主要是「梨狀肌症候群」在作怪,也會出現類似坐骨神經痛的情形。
41歲劉小姐,右腰以下從臀部到大小腿疼痛已經好幾個禮拜了,且近日疼痛感加劇,連輕觸皮膚都有明顯的痛感,吃止痛藥也無法緩解,活動及翻身轉側都需要小心翼翼,連帶晚上睡眠也受到嚴重影響,她到診間就醫時詢問:「這是不是坐骨神經痛呀?」但經中醫師觸診及理學檢查後發現,判斷主要是「梨狀肌症候群」在作怪,也會出現類似坐骨神經痛的情形。
呈函度過40歲生日後,他發現自己只要坐久了,就會開始覺得屁股後面好像愈來愈痛。隨著時間推移,連不是坐著的時候好像也會痛,甚至走路都有點一拐一拐的。呈函看醫師時,醫師安排了X光片檢查,也替他做了一系列的檢測,最後告訴他問題不是出在他的脊椎,而是罹患了「深臀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台中33歲徐小姐常自豪翹臀能駕馭緊身褲,但日前右側臀部突然劇疼,且延伸至小腿,求診多科遲遲找不到病因,甚至嚴重影響睡眠,令她相當苦惱,經就醫評估疼痛症狀位置及腰部影像檢查,確診為梨狀肌症候群,採用激痛點注射治療後,疼痛立刻緩解,並建議搭配復健治療,可望大幅改善生活品質。常見腰部疼痛還有坐骨神經痛 釐清有無神經壓迫狹窄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脊椎暨疼痛治療中心、骨科醫師羅達富表示,徐小姐因右側臀部疼痛,導致夜不成眠,白天精神不佳,輾轉就醫治療卻無法確認病況,以往她最愛穿緊身褲外出,如今卻只能望褲興嘆,令她相當沮喪,經門診理學檢查,同時確認MRI影像後,診斷為梨狀肌症候群,經採用激痛點注射治療後,徐小姐當下疼痛感緩解,順利解除心頭大患。 羅達富指出,常見的腰部疼痛如伴隨下肢痠麻的症狀,會被歸類於坐骨神經痛,病因不外乎是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或是退化性增生導致神經孔狹窄等原因;由於疼痛源頭在腰部,故臨床檢查著重於確認神經症狀位置及腰部影像檢查,一旦腰部神經壓迫狹窄不明顯,或無法與症狀有相關連性時,就應朝梨狀肌症候群釐清病因。 「梨狀肌」是臀部的深層肌肉,位於坐骨神經離開骨盆腔後,走入臀部的上方,因此,當肌肉受傷或不當姿勢導致發炎甚至腫大時,造成的刺激和壓迫會與坐骨神經痛的表現類似,因此坐骨神經痛但沒有明顯腰痛的患者,有可能就是梨狀肌症候群作祟。疼痛表現多半是廣泛性 非定點疼痛 大部分的梨狀肌症候群患者,並沒有遭受特定的受傷事件,疼痛表現多半是廣泛性,而非定點的疼痛,診斷上可利用超音波確認臀部的深層肌肉是否有積液或增厚來誘發性疼痛。 羅達富強調,治療初期會建議患者休息,並使用藥物緩解疼痛,待疼痛改善後,再加入復健治療,以促進組織修復及降低復發機會,但若是嚴重疼痛或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者,可進一步接受疼痛點注射治療,可立即舒緩疼痛。 羅達富提醒,雖然梨狀肌症候群不算少見,但診斷確認上有一定難度,因此,當患者出現單側下肢疼痛、跛行,且用藥治療效果不佳時,建議尋求醫師協助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0多歲的吳女士每天固定到健身房運動3小時,日前右下背部突然嚴重疼痛,無論坐著、站著、躺著,都疼痛萬分,更嚴重影響睡眠,甚至整整一個月都無法出門。透過藥物治療症狀沒有明顯改善,到疼痛門診就醫確診患有「梨狀肌症候群」,醫師為她進行「神經阻滯治療」,成功緩解疼痛感。神經阻滯治療是將神經放鬆花蓮慈濟醫院疼痛科主任王柏凱表示,「梨狀肌症候群」常被誤以為是椎間盤突出造成的坐骨神經痛,而誤以為是腰椎問題。其實梨狀肌是大腿「大轉子」連接薦椎的肌肉,屬骨盆深層肌肉。梨狀肌覆蓋於坐骨神經尾端,因不明原因的長期刺激,造成梨狀肌肥厚,壓迫脊髓神經而產生疼痛症狀。民眾聽到「神經阻滯治療」會擔心以為是將神經切斷,其實神經阻滯是將神經「解套、放鬆」。以吳女士為例,因長期神經、肌肉發炎,造成神經沾黏,注射麻醉藥配合微量類固醇至患部,放鬆沾黏神經,達到阻滯坐骨神經的效果,有效緩解疼痛感。避免蹲坐 膝蓋彎度要超過90度臨床上,梨狀肌症候群患者大多數是比較瘦的人,或常常需要蹲坐的族群,例如婦女常坐著挑菜,椅子太低,膝蓋彎曲小於90度,使得雙腿過度彎曲,臀部肌肉就長期處於緊繃狀態;有些人習慣將皮夾置於臀部口袋,因放置位置靠近梨狀肌,同樣會影響坐姿。醫師提醒,從生活習慣小細節著手,坐姿避免翹腳、選擇較高的椅子,讓膝蓋彎度能超過90度等,都是遠離梨狀肌症候群的小撇步。王柏凱主任表示,疼痛是身體全面性的問題,除了常見的藥物治療外,醫師會找出疼痛背後的真正原因後,有些疼痛可以考慮不用手術,先透過「神經阻滯治療」等不同的介入性治療,來處理患部的疼痛問題。有疼痛問題的民眾,可至疼痛門診就醫,接受專業評估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0多歲的吳女士每天固定到健身房運動3小時,日前右下背部突然嚴重疼痛,無論坐著、站著、躺著,都讓她疼痛萬分,更嚴重影響睡眠,甚至讓他整整一個月都無法出門。透過藥物治療症狀沒有明顯改善,到「疼痛門診」就醫後確診患有「梨狀肌症候群」,醫師為吳女士進行「神經阻滯治療」,成功調理吳女士的疼痛感。梨狀肌肥厚壓迫脊髓產生疼痛花蓮慈濟醫院疼痛科主任王柏凱醫師表示,「梨狀肌症候群」常被誤以為是椎間盤突出所造成的坐骨神經痛,而誤以為是腰椎問題。其實,梨狀肌是大腿「大轉子」連接薦椎的肌肉,屬骨盆深層肌肉。梨狀肌覆蓋於坐骨神經尾端,因不明原因的長期刺激,造成梨狀肌肥厚,壓迫脊髓神經而產生疼痛症狀。一般民眾聽到「神經阻滯治療」會擔心,以為是將神經切斷,其實神經阻滯是將神經「解套、放鬆」。以吳女士為例,因長期神經、肌肉發炎,造成神經沾黏,注射麻醉藥配合微量類固醇至患部,放鬆沾黏神經,達到阻滯坐骨神經的效果,有效調理疼痛感。坐姿避免翹腳、膝蓋彎度要超過90度臨床上患有梨狀肌症候群的病人,大多數是比較瘦的人,或是常常需要蹲坐的族群,例如婦女常坐著挑菜,椅子太低,膝蓋彎曲小於90度,使得雙腿過度彎曲,臀部肌肉就長期處於緊繃狀態;有些人習慣將皮夾置於臀部口袋,因放置位置靠近梨狀肌,同樣會影響坐姿。王柏凱醫師提醒,從生活習慣小細節著手,坐姿避免翹腳、選擇較高的椅子,讓膝蓋彎度能超過90度等,都是遠離梨狀肌症候群的小撇步。王柏凱醫師表示,疼痛是身體全面性的問題,除了常見的藥物治療外,疼痛科醫師會針對疼痛,找出疼痛背後的真正原因後,有些疼痛可以考慮不用手術,先透過「神經阻滯治療」等不同的介入性治療,來處理患部的疼痛問題。有疼痛問題的民眾,可至疼痛門診就醫,接受專業評估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26歲的上班族吳小姐,最近右側下肢痠麻,一路從臀部延伸到腳趾,擔心是腰椎退化。經檢查發現,右側臀部有壓痛點,壓下後右下肢出現被電到且痠麻的感覺。原來是她上班長期坐辦公桌,偏好翹腳坐姿,使得梨狀肌長期受到拉扯,壓迫到坐骨神經,引起所謂的梨狀肌症候群,所幸在醫師教導改善坐姿、避免久坐,配合藥物與簡單復健動作後,症狀改善。台南市立醫院家庭醫學科王維新醫師表示,梨狀肌是在髖關節深處的肌肉,主要負責髖關節的外旋與外展。常因外力受到損傷,或因久坐、久走、過度運動導致過度使用或痙攣,壓迫到坐骨神經,就會出現類坐骨神經痛症狀。好發久坐族 貌似坐骨神經痛臨床上常見症狀是漸進性的臀部疼痛,有時放射至大腿後方或小腿側面,且疼痛會因為久坐、久走或運動加重,甚至合併痠麻等感覺異常。大多好發於女性,也常見於須長時間坐姿或蹲姿工作者,如上班族女性、卡車司機、裝潢工人、菜販等。由於許多腰椎病變,如:椎間盤突出也會導致類似症狀,必須先排除,提醒若出現類似坐骨神經痛症狀,下背疼痛或痠麻感沿臀部到大腿甚至足底、臀部痛到坐不住,或是伸展臀部肌肉時感到疼痛加劇,建議到門診諮詢,透過直抬腿測試與特定梨狀肌測試等或是X光、磁振造影、肌電圖或神經傳導檢查進行確診,以免延誤病情。長期壓迫恐跛行 應姿勢端正而林佳嬇物理治療師也表示,梨狀肌症候群除藥物治療或注射類固醇外,也可藉用物理治療包括電熱療來降低疼痛和放鬆;徒手治療來放鬆緊繃,最後配合運動治療來達到最佳效果。王醫師也呼籲民眾,維持良好坐姿與站姿、避免久坐、選擇軟硬適中的床、避免太硬或太矮椅子,以免症狀反覆發作,甚至長期壓迫導致肌肉萎縮、下肢無力、跛行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