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躁

懷疑另一半外遇 潛藏失智危機

懷疑另一半外遇 潛藏失智危機#暴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異常焦慮、容易暴躁、易怒是失智症很重要的參考症狀。如果家人經常莫名地認為別人偷了他的東西,或是嫉妒妄想,懷疑另一伴外遇;特別是認為「另一半外遇」這一個徵兆,一定要特別注意,因為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很大。「老爸最近對老媽一直惡言相向,還以為我媽外遇?怎麼可能?老爸最近的行為越來越奇怪了......」上班族許小姐擔心地表達自己這幾個月的觀察。如果家中老人老是覺得東西被偷,或懷疑太太或先生有外遇,而且為此焦慮不安,這些行為和心情的改變,一定要特別注意!有可能是失智徵兆。目前在失智症的衛生教育中,也會經常提醒民眾:如果家中老人出現異常焦慮、暴躁或是個性改變,便要注意,很有可能是「失智症」的徵兆。「異常焦慮」不可忽視根據美國精神病學期刊,刊登由哈佛大學大腦老齡化研究計劃研究,印證目前學界認為-焦慮可預測早期失智症症狀的理論。而在布萊根婦女醫院針對健全老人的追蹤研究也證實,這種異常焦慮的症狀和大腦中β類澱粉蛋白,以及濤蛋白堆積很有有相關性。他們的研究以270位認知健全,年齡從62到92歲,無明顯精神障礙的老人為對象,進行長達五年的追蹤;包括30項標準化老年憂鬱症問卷調查,以及腦部影像檢查。結果發現,老人如果有出現「煩躁不安」、「興趣缺缺」和「感到焦慮」的情緒項目時,他們大腦影像顯示通常有較大量的β類澱粉蛋白堆積,由此更加證實,當家中老人有異常焦慮症狀時,一定要審慎懷疑是否有失智症?懷疑另一半有外遇,是「腦」變了振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嚴烽彰說,異常焦慮、容易暴躁、易怒是失智症很重要的參考症狀。如果家人經常莫名地認為別人偷了他的東西,或是嫉妒妄想,懷疑另一伴外遇;特別是認為「另一半外遇」這一個徵兆,一定要特別注意,因為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很大。為什麼失智患者會焦慮?嚴烽彰說,因為失智症患者疾病的主軸是記憶變差,而患者記憶不好時,他們並不會覺得是自己記憶不好,反而是覺得:「為什麼我說的事情大家都不相信?為什麼大家都說是我忘記?」當他認為「是」的事情一再被否認、否定,就會越來越生氣,覺得:「別人不相信我、大家都不了解我。」覺得別人會錯他的意,導致他越來越焦躁,有許多本來是很文靜的患者,甚至因此個性完全轉變。尤其是患者老是覺得自己的東西不翼而飛的時候。失智患者容易「補記憶」嚴烽彰說,因為患者記憶差,可能自己把存褶藏起來卻忘記了,但是他們會自己「補記憶」,認為是有人進來房東把東西偷走。尤其對於有嫉妒、妄想的患者要特別當心。而且,他們有些人,可能是太愛另一伴,失智後對時間和地方的定位出問題,可能太太或先生才跟人家說一下話,他們會以為伴侶和對方講很久、很親密;加上患者的記憶停滯,經常忘記自己已經七老八十了,常以為自己還停留在年輕氣盛為愛衝動的年代,氣極了會想玉石俱焚!有時候連太太是跟自己的兒子在說話,他也不記得那是自己的兒子?如果沒有好好處理,患者很容易暴力相向,更嚴重的就會鬧出社會案件。(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暴躁、不認得人 慎防失智症6大警訊

暴躁、不認得人 慎防失智症6大警訊#暴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精神專科醫師列出「失智症六大警訊」,如果發現家中長輩有出現以下症狀,很有可能是已經進入初期失智症的階段,建議即早到精神科門診進行詳細檢查,詳加了解失智症病情的發展,因為除了藥物治療外,家人的陪伴與耐心也是延緩失智症惡化的重要關鍵唷!老年人口激增 老化疾病如失智症案例變多近來,知名作家瓊瑤的家務事搬上大螢幕,成了許多人茶餘飯後的話題......加上假期一結束後,就有許多銀髮族病急急忙忙來到診間詢問醫師:「醫生啊,我常常忘東忘西,比如說忘記眼鏡放哪裡、忘了帶手機出門,這樣就是失智症嗎?」醫療科技的日新月異,使得臺灣正快速地邁向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的激增,也意味著許多因老化而產生的疾病將隨之而來,但是不論是患者本身,或是家屬,都往往因為對於這類型疾病不夠了解,而延誤了治療的黃金時期,或是導致家人間的關係頻頻出現摩擦,其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就是失智症。失智症除記憶衰退 語言、判斷皆出現問題人類的大腦功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慢慢老化,不少人一旦上了年紀,或是過了更年期以後,就會明顯感覺到記憶力大幅衰退,但偶發性的忘東忘西,不至於影響日常的生活作息,這其實只是老化所帶來的健忘現象。精神專科醫師進一步說明,臨床上,失智症屬於疾病的一種,失智症除了記憶力衰退,往往還伴隨著語言能力、判斷能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行為能力或情緒控制能力等各方面的退化。簡而言之,失智症患者除了記憶力變差之外,多半也會出現幻想、妄想、時空錯亂、情緒波動過大等會影響日常作息與社交生活的症狀。失智症6大警訊 可能已進入初期常常一提到失智症,許多人便會聯想到阿茲海默症或巴金森氏症,這兩種其實都屬於退化性失智,退化性失智雖然可以透過藥物來控制病情、延緩惡化速度,但都無法完全治癒。因此,精神專科醫師也列出「失智症六大警訊」,如果發現家中長輩有出現以下症狀,很有可能是已經進入初期失智症的階段,建議即早到精神科門診進行詳細檢查,詳加了解失智症病情的發展,因為除了藥物治療外,家人的陪伴與耐心也是延緩失智症惡化的重要關鍵唷!失智症六大警訊 言語能力或是書寫能力退化(例如:講話開始無法說出完整句子。) 情緒或是個性突然間有極大的轉變(例如:突然變得很暴躁。) 對於時間或空間無法辦別(例如:會不斷說出自己在非現實所在地之處。) 判斷能力大幅降低(例如:無法分辨家人。) 日常生活能力退化(例如:無法自理。) 可能看到幻覺(例如看到蛇、昆蟲或死去的家人等等。)(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愛亂發脾氣 恐為間歇性暴怒症

愛亂發脾氣 恐為間歇性暴怒症#暴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身旁的親友會經常出現壞脾氣嗎?小心可能是有間歇性暴怒症。有名37歲男子就時常會莫名的發脾氣,不但會對家人兇,也會和同事起衝突;沒想到就是因為腦部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以致出現間歇性暴怒症惹禍!會有難以控制的衝動行為收治這名男子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陳大申表示,該名罹患間歇性暴怒症男子的為人其實很好,但就是會有壞脾氣,並且還可能會有難以控制的衝動行為;他甚至還曾經與同事起衝突,被控告有傷害罪。常合併憂鬱與酒精濫用陳大申醫師指出,間歇性暴怒症也常合併憂鬱與酒精濫用,由於衝動行為難以控制,也會容易出現有家暴行為,以致婚姻、家庭、工作等都會受到影響,並會導致生活有很大的壓力,若是不治療,預後會不好,對家庭的威脅很大,要非常注意。腦部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導致如果發現自己容易脾氣暴躁,最好還是就醫診治,確認是否有間歇性暴怒症或是有其他病況。陳大申醫師進一步指出,間歇性暴怒症是因為腦部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導致,是可以服用抗憂鬱劑以及心理治療來獲得改善。(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找不到病因?低體溫10病徵自我檢測

找不到病因?低體溫10病徵自我檢測#暴躁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身體不舒服卻找不到原因,多數與「自律神經」有關。現今正常體溫低於36度的「低體溫族群」越來越多,大部分是老年人和女性。不過,這不表示年輕人與男性沒有低體溫的問題。因忙碌導致運動量不足,再加上生活環境、飲食習慣及壓力等,現代生活充斥著讓人陷入低體溫危機的負面因素。體溫下降1度 免疫力就降低3成醫學證實人的體溫下降1度,免疫力就降低3成。身體與生俱來的自然治癒力也會隨之下降,不只變得容易感冒,還會出現過敏症狀,或是感到不適遲遲無法治癒,難以維持健康狀態。現在醫院的門診病患,有7成左右的人是因「不定愁訴症候群」求醫。不定愁訴症候群是指原因不明的不適症狀,與自律神經息息相關。人體遍布許多神經,連結腦部且貫穿脊椎內部的「中樞神經」是所有神經的根基,從中樞神經分支出的「末梢神經」布滿身體各處。自律神經失調  「低體溫」就是萬病之源末梢神經又分成2種,一種是由將刺激與感覺傳達至大腦的「知覺神經」,以及接收大腦指令活動身體的「體性神經」,負責控制手腳活動與眨眼等動作。多數情況下,人可以透過自我意志控制體性神經。另一種末梢神經則是負責調節呼吸、血液循環、消化吸收、荷爾蒙分泌、調節體溫等生命功能的「自律神經」。自律神經不受個人意志控制,但我們的呼吸與心跳從未休止,就是因為自律神經不眠不休持續運作的關係。自律神經有「調節體溫」的作用。一旦自律神經失衡,人體就無法確實調節體溫;也就是說,只要維持穩定的自律神經平衡,就能維持最適體溫。值得注意的是,當自律神經功能異常,便會引起血液循環不良,導致體溫偏低。長期睡眠不足、工作繁重、精神壓力大的人,很容易因自律神經失調,產生各種的不適症狀與疼痛。千萬不要小看「體溫少一度」的影響,不改善低體溫問題,自律神經失調就會引起慢性的身體不適與疼痛。隨之而來的免疫力降低也讓人容易生病、代謝遲緩、提早老化,百害而無一利。虛寒體質vs.低體溫的比較虛寒體質與低體溫看似相同,事實上完全是兩碼子事。一般來說,虛寒體質是指體表的一部分變冷,例如手腳冰冷,自己會有明顯的感覺。相對於此,低體溫則是指體內溫度較低,自己不會有「冰冷感」。無論哪種情形都會影響身體健康,不過相較之下,「低體溫」對健康造成的傷害比虛寒體質更嚴重。正常體溫約36℃/虛寒體質=末梢神經障礙:手腳等肢體末梢冰冷正常體溫約35℃/低體溫=中樞神經障礙:身體內部冰冷「低溫族」自我檢測/請在下列符合描述的選項打勾1) 老是覺得身心倦怠、容易疲勞。2) 曾經為了減肥不吃正餐。3) 有肩膀痠痛、頭痛或便祕等任一問題。4) 觸摸腹部時感到冰冷、肚臍以下特別冰涼。5) 肌膚與頭髮沒有彈性、光澤。6) 早上爬不起來。7) 一到晚上雙腿就會水腫。8) 吃很少卻容易發胖。9) 動不動就感冒。10) 脾氣暴躁易怒、容易情緒低落。勾選項目越多,代表你可能是「低體溫」危險族群。(本文摘自/神奇熱敷法:一條毛巾治好痠痛!/采實文化出版)

躁鬱症無關遺傳? 醫:基因體質所致

躁鬱症無關遺傳? 醫:基因體質所致#暴躁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一般俗稱的躁鬱症也叫做雙極症,雖然盛行率不高大約1%,但在春季氣候詭變的季節容易好發。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蔡尚穎表示,由於躁症的臨床特性,受雙極症所苦的並非只有病患一人,其周遭的親朋好友都會受到影響,因此,該如何面對雙極症的病人就是一個課題,其最重要的就是有賴家庭與社會的支持。為什麼會發生雙極症?蔡尚穎解釋,主要因素為基因體質,導致腦部發炎,無關遺傳基因,但與家族病史恐有相關聯,若是家族中曾有過相關疾病患者,那麼有躁鬱症的基因體質機率可能就會相對高一點;而因創造力、想像力與雙極症有關,因此也有越聰明越容易有躁鬱症的說法。蔡尚穎表示,雙極症大部分的發病年齡約在20-30歲左右。躁鬱症在發作的時候,稱為躁期,會表現出情緒高亢易怒、精神充沛、好說話等症狀,最明顯的跡象可從睡慾減少發現;鬱期時則會有情緒極低落、話少、畏縮、沒自信、自殺意念、睡慾增加等情形。它是一種陣發性疾病,雖然有可能再復發,但治療後是可以完全緩解正常的。蔡尚穎更表示,其實只要把握「三不過度」原則,不要過度干預、過度保護、過度敵意,就可自然與個案相處,若是過度的情緒介入病患生活(High EE),可能會導致不良心情衛生環境,更升高復發率。一名32歲的小蕾,曾因在大學學測時躁症發作,在考場脫序而送至精神病院住院,因而中斷求學路,人際關係也漸崩解。蔡尚穎說,很多雙極症患者在發病後,可能都會經歷害怕強烈情緒、羞於面對原來的社會網絡、過分敏感擔心復發、因年輕罹病,對自己喪失希望等心理反應。因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開辦「雙極症療癒團體治療」已逾15年,協助患者面對生活壓力、結交新朋友,建立規律的社會節奏。蔡尚穎也表示,雖然這是可以完全康復的疾病,但要避免復發最重要的還是賴於家人及社會的支持。蔡尚穎表示,雙極症透過藥物與團體治療,可穩定患者的情緒,使病情完全緩解,恢復正常的生活,與一般人沒什麼不同。但社會貼上的精神疾病標籤,對病患來說,會造成一輩子的影響,呼籲各醫療院所、政府等,應保護病人的隱私,而我們該做的,是自然的與患者相處,並且給予關懷與幫助。(圖片來源/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提供)

脾氣暴躁睡眠惹禍? 研究:女性需要較多睡眠

脾氣暴躁睡眠惹禍? 研究:女性需要較多睡眠#暴躁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編譯)一項研究表示,女性比男性需要更多的睡眠,且女性在早晨較易脾氣暴躁。科學家們表示,若是女性得到很少的睡眠,所受的折磨會比男性來的多,不管在心理、身體層面。此外,罹患心臟疾病、抑鬱症和心理問題的風險也較高,睡眠不足的女性,其血液裡易有凝血因子,可導致中風。她們也有較高的炎症標誌物,這顯現了發展中國家的健康問題。睡眠專家邁克爾博士指出,由於炎症標誌物也與疼痛有關連,所以這可解釋為什麼當她們醒來後,脾氣特別易怒。北卡羅萊納州杜克大學科學家對男性進行相同研究,卻沒發現任何疾病風險的增加。如果夜晚無法得到足夠的睡眠,那就盡量採取小睡戰略。不過睡眠時間應在25分鐘至90分鐘之內,若補眠時間過長,醒來後可能導致感覺更糟。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專家建議,女性的睡眠要比男性更多,英國領導機關更對睡眠研究發現,女性需要20分鐘的時間才能進入睡眠,這是因為女性的多任務大腦。英國拉夫堡大學睡眠研究中心主任吉姆‧霍恩教授表示,睡眠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讓大腦得到恢復和自我修復。在深度睡眠時,皮質(大腦中負責的部分想法、記憶、語言等)會從感官上分離,進入修復模式。因此,你的大腦在白天若使用越多,晚上就需要更多的睡眠。而女性往往多任務,她們在同一時間做很多事情,或是做靈活的事情,大腦的使用實際上比男性多。若男性有個複雜的工作,涉及到很多的決策和橫向思維,可能他的睡眠要比一般男性平均睡眠時間來的長,但可能還不及一般女性所需的睡眠時間。

女個性陰晴不定讓男友抓狂 原來是「經前不悅症」搞鬼

女個性陰晴不定讓男友抓狂 原來是「經前不悅症」搞鬼#暴躁

佩佩剛過三十歲生日,平常個性隨和開朗,是個大而化之的女生,這次卻哭哭啼啼的到門診,說男朋友嫌她個性陰晴不定,決定放掉多年的感情,跟她分手。才發現佩佩的壞脾氣有周期性。生理期來臨前心情特別暴躁,焦慮、不耐煩,很想生氣、蠻不講理,令人難以忍受;經期過後,又恢復成小女人。經醫師診斷為「經前不悅症」,在服用藥物後已獲得改善,笑瞇瞇的說兩人又回到剛認識時的好感情。苗栗大千綜合醫院南勢精神分院精神科王瑋璨醫師指出,約有超過五成以上女性曾經出現「經前症候群」,程度較輕微若未影響到生活,許多女性則視為理所當然;但不是每個女性都可以這麼幸運,約有6%的女性,經前不適的現象已嚴重影響到生活;上班時,精神不濟,注意力不集中,冷著一張臉,擺明「生人勿近」,不愛與人交談,其日常生活、人際關係、工作效率都受到影響,稱為「經前不悅症」。經前症候群在治療的方面,可分為:非藥物治療:對較輕微之經前症候群,下列的方法能改善:(1)生理期期間規律的生活。(2)減少鹽分、咖啡之使用,避免抽菸或喝酒。(3)規律的運動。(4)放鬆訓練。(5)補充維他命E或鈣片。藥物治療:若上述方法無法改善,或出現嚴重症狀,可使用藥物協助,如抗憂鬱劑、抗焦慮劑、利尿劑或荷爾蒙補充。經前不悅症對心理層面影響較大,可藉由每日的症狀紀錄,預測身心變化而重新安排生活,以減少生理期影響。

感覺放假沒放夠 小朋友恐有「開學症候群」

感覺放假沒放夠 小朋友恐有「開學症候群」#暴躁

歡樂的暑假即將結束,要收心念書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想要避免孩子出現「開學症候群」嗎?營養師提醒家長趕緊利用最後的假期來幫孩子調整飲食,再透過適度的運動來擺脫精神不濟、食欲不振,甚至暴躁易怒的惱人心病。 九月即將到來,學子因假期過度放鬆,不規律的睡眠及飲食,一旦當面臨步調緊湊的開學生活,除了精神不佳與容易嗜睡外,更嚴重者甚致影響生理系統之運作,也就是所謂的「開學症候群」,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王子南提醒家長,幫孩子多選用一些抗壓食材,並搭配衛生署所公布的新版飲食指南,來對抗開學症候群。 王子南指出,纖維質含量高的糙米、胚芽米、薏仁、麥片、小麥胚芽等五穀雜糧可平穩地提供身體血糖,維持腦部敏銳的思考,另一方面,由於緊繃的生活常導致能量代謝增加,造成維生素B群的過度消耗,而全穀類富含維生素B群,能提供足夠的營養素來持續面對壓力,因此建議每日1.5至4碗的主食並平均分配於三餐,其中可選擇三分之一的全穀類來取代精白米。 延伸閱讀「開學症候群」: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925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