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療

B肝帶原肝癌免疫治療有新法 台研究登國際期刊

B肝帶原肝癌免疫治療有新法 台研究登國際期刊#免疫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肝癌為目前世界上第五常見的癌症,每年全世界約有85萬人罹患肝癌;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肝癌為2019年全國癌症死因的第二位,國人死於肝癌的病患中,約有70%為B肝帶原者。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教授黃怡翔領導的肝癌團隊研究發現,B肝帶原的肝癌病患,若能在免疫治療開始時,同時接受B肝抗病毒藥物治療,無人在治療期間發生B肝病毒再活化,若未同時服用抗病毒藥物,則有機會出現病毒再活化情形。 免疫治療+抗病毒藥物雙管齊下 無人病毒再活化這項重大研究結果已於109年8月發表於國際知名癌症免疫治療期刊(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提供B型肝炎帶原的肝癌患者更有效的治療模式,更安全的腫瘤免疫治療。免疫治療是近年來癌症治療的生力軍,在肝癌的部分患者也有相當好的療效,然而此治療是否會因為免疫系統的改變,造成體內B肝病毒的再活化,進而導致急性肝炎或肝衰竭則尚不明朗。另一方面,對於B肝帶原的肝癌患者,若其體內的肝炎病毒量偏高(每毫升血漿的病毒量大於100個國際單位),在接受免疫治療時,是否更容易導致B肝活化而造成肝損傷亦未可知。黃怡翔所領導的肝癌團隊,是目前國內最多肝癌病患接受免疫治療的團隊,自2017年迄今,治療人數已超過150人;其中,超過60%病患皆患有B肝。為釐清上述問題,黃怡翔教授分析近年來在北榮進行免疫治療的肝癌病患資料,資料顯示,對於B型肝炎帶原的肝癌病患,即使其病毒量大於每毫升血漿100個國際單位,若其能在免疫治療開始時亦接受B肝抗病毒藥物治療,則無人在治療期間發生B型肝炎病毒的再活化。台灣及亞太皆B肝及肝癌盛行區 助患者安心治療黃怡翔指出,反觀若病患體內的B型肝炎病毒量偏高,卻未同時在免疫治療期間服用抗病毒藥物,便有機會出現病毒再活化情形,此重大發現有助於臨床醫師為B肝帶原的肝癌患者,提供更適切的治療模式。台灣及整個亞太地區皆為B肝及肝癌的盛行區,更可嘉惠於廣大的病患族群,讓患者能在更安全的前提下,安心地接受腫瘤免疫治療。

肝癌確診多晚期 免疫治療應用起步中

肝癌確診多晚期 免疫治療應用起步中#免疫治療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為什麼肝癌這麼危險?難道是它的癌細胞特別頑強?倒不盡然。事實上,早期肝癌治癒機會很大,手術切除後和電燒的成功率很高。只是大部分的肝癌被診斷出來時,已經是晚期。睌期肝癌患者常見的症狀包括右上腹疼痛、發燒、黃疸、呼吸困難、食慾不振、腹水引起的腹部腫脹,以及因門靜脈壓力過高引起的腸胃道出血。但因為肝臟沒有神經,且只要1/4就能維持正常機能,這些症狀在早期幾乎都很難被患者察覺,等到發現不適就醫,通常腫瘤都已非常大、甚至影響到其他功能了。晚期的病患,無法手術的病患,可以利用電燒、酒精注射與血管栓塞等方式清除腫瘤。而近年來,也有很多種標靶治療的藥物可以使用。但整體來說,只要是晚期的病患,治療效果都不算太好。對付肝癌 免疫治療起步中2013年後,癌症免疫治療的觀念獲得證實,科學家找到了癌細胞躲避免疫細胞攻擊的機制,並成功地利用藥物加以阻斷。此後,醫學界幾乎都開始了癌症免疫治療的研究,腫瘤細胞可以強佔這些免疫檢查點,利用它們來壓抑人的免疫反應,降低免疫系統的作戰能力,因此,研發免疫檢查點抑制(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的藥物,阻斷免疫檢查點的活動,增強免疫系統破壞腫瘤細胞的能力,便成為重點,我們也在肝癌的應用上看到了令人欣喜的結果。國際知名的《Lancet》雜誌於2017年4月20日刊登肝癌的第二期全球臨床試驗,讓使用標靶藥物後仍無效的病患接受免疫治療(Nivolumab),竟有22%的病患能夠有效地控制住腫瘤,使其不再擴大、甚至讓腫瘤部分或全部消失。而如果挑選歷次紀錄中結果最好的數值來統計,腫瘤被控制的比例甚至可以高達到55%,2017年9月22日馬上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為肝癌的第二線用藥。在很多人眼中,也許會覺得22%的比例並不算高,但如果回過頭來看,長期被認為是治療利器的標靶藥物,對肝癌的反應率其實也只有2%而已。另一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embrolizumab)也在國際知名的《Lancet oncology》雜誌於2018年7月1日刊登肝癌的第二期全球臨床試驗,讓使用標靶藥物後仍無效的病患接受免疫治療,也約有18%的病患能夠有效地控制住腫瘤,使腫瘤部分或全部消失。腫瘤被控制的比例甚至可以高達6成,也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為肝癌的第二線用藥。至於病人的存活期,相關研究則發現,比起單純使用標靶藥物,免疫治療平均可使患者多活將近5個月。而能夠存活超過18個月的病患,也有將近3成,且在往後的2年中,這群病患的病情似乎也未再惡化。未來有更多免疫治療的試驗包括免疫藥物合併免疫藥物,免疫藥物合併標靶藥物應用於肝癌的治療,醫界預期會有更多更令人振奮的結果,讓更多肝癌病人受惠。另外接受免疫治療的肝癌病患,也比較能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根據臨床試驗的報告統計,肝癌患者在治療後的症狀以皮疹、甲狀腺亢進、腦下垂體低下及腸胃道、肝臟的免疫過度反應較為普遍。比起化療造成的噁心、嘔吐或掉髮等,這些症狀多半可利用藥物獲得控制,整體的不適感也較輕微。綜合這些成果,我們還是很看好免疫治療在肝癌的治療潛力。希望鼓勵更多肝癌的病患不要失去希望,但我們還是要提醒患者,免疫治療所費不貲,且目前只是起步階段,尚未能確保對所有人都有效,因此在接受治療前,病患還是要考慮本身的經濟狀況。而未來,免疫治療的方向勢必也會愈來愈個人化,利用各種檢測預測治療結果。(本文摘自/從零重生:抗癌鬥士的蛻變之旅,免疫療法抗癌新曙光/博思智庫出版)

第3期肺癌如判死刑?免疫治療新福音

第3期肺癌如判死刑?免疫治療新福音#免疫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8歲的蔡先生年初半夜如廁時突然昏倒,送醫後發現肺部有一顆直徑4.6公分的腫瘤,醫師告知為肺癌第3期末,並說明現有治療平均存活時間不到1年。蔡先生住院接受長達1個半月的同步放化療,原本擔心副作用太大,沒掉髮、放療皮膚也只是像曬傷。蔡先生完成同步放化療後,肺部腫瘤從4.6變成2.4公分,接續鞏固性免疫治療後腫瘤進一步縮小,目前已進行8次免疫治療,再接受4次治療,希望完成療程,順利畢業。每年新增超過1萬3千肺癌患者 75%確診已3、4期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根據歷年癌症登記統計,每年新增超過1萬3千人的肺癌患者,逾3/4確診時已屬於第3、4期,已無法像早期患者透過手術等方式達到根治。鞏固性免疫治療出現,有機會翻轉第3期肺癌患者的命運。第3期非小細胞肺癌,過去長達10年沒有任何新的治療進展。當患者不適合手術,主要選擇同步放化療作為根治性治療,但患者往往在治療後1年左右,疾病復發,僅有1成患者能存活達5年。而免疫治療的出現,接續同步放化療後作為鞏固性治療,有助於患者挑戰根治肺癌。第3期肺癌患者 同步放化療仍可能復發、惡化根據衛福部統計處公布的最新國人主要死因統計,從2007年每十萬人口34.9人攀升至2017年每十萬人口39.2人,肺癌死亡率逐年增加。陳育民教授表示,以肺癌第1、2期的患者來說,因為腫瘤較小,可開刀根除病灶。已發生轉移的第4期患者,目前也有多種類的標靶或化療藥物陸續納入健保,可幫助患者延長存活。唯獨第3期肺癌患者,無法手術時可透過傳統同步放化療,挑戰疾病根治的機會,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可能面臨枯等疾病復發或惡化的狀況。根據衛福部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國內非小細胞肺癌第4期發生率已漸趨平緩,相較於其他肺癌期別,第3期患者人數雖相對較少,但其臨床治療上的需求也應受到關注。同步放化療後接續鞏固性免疫治療 增加根治率陳育民理事長指出,免疫治療的出現,可嘉惠第3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挑戰根治的機會。一般病患接受同步放化療,可殺死大部分癌細胞甚至有機會根治,但仍可能有部分殘存癌細胞無法徹底消除。目前無法開刀的第3期非小細胞肺癌病患,約1成患者能存活達5年。如果同步放化療後接續給予鞏固性免疫治療,可望透過活化免疫系統,讓體內殘餘的癌細胞被免疫系統辨識打擊,增加根治的機會。根據今年9月世界肺癌年會公布臨床試驗結果,銜接在放化療後的鞏固性免疫治療,可降低第3期肺癌患者近5成腫瘤復發風險,死亡率較於未接受鞏固性免疫治療患者減少3成。但要注意約超過2成患者可能出現咳嗽、上呼吸道感染或皮疹,少數較嚴重者,才可能有放射性肺炎或肺炎的不良反應。別因害怕副作用而放棄治療台北榮民總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陳一瑋指出,接受免疫療法前,需要先做同步放化療,以往多數人認為放射線治療會燒焦皮膚、痛苦煎熬等刻板印象。但是放射線治療是治療肺癌的重要方法,加上技術發展,立體定位技術近年已有長足進步,透過放射線治療可有效活化腫瘤附近的免疫細胞,再接續鞏固性免疫治療,才能將藥物功用發揮到最大值。呼籲患者不要因為害怕而對同步放化療卻步,唯有積極配合醫囑,才能掌握機會,挑戰根治肺癌!

成人血癌預後不佳 免疫治療新選擇

成人血癌預後不佳 免疫治療新選擇#免疫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4歲的呂先生,5年前健檢報告顯示白血球低下,拖了近1年,直到某次旅遊發現走路氣喘吁吁,體力大不如從前才就醫。經檢查發現體內白血球數有如火山爆發般激增,確診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住院接受化療整整72天。在醫院反覆感染、發燒,化療的藥讓腸胃像被火燒,不管吃什麼通通都會吐出,呂先生的治療過程讓他爆瘦20公斤。沒想到呂先生的白血病不到2年又再次復發,對原有化學治療已失效。接受異體骨髓移植,也成功與姐姐的骨髓配對。移植前需把體內的癌細胞清除乾淨,接受雙特異抗體療法後,癌細胞緩解,順利進行骨髓移植。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成人化療存活率僅4成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台灣平均每年新診斷出230名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常見於3至5歲兒童,但成人比例逐年增加。中華民國血液暨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姚明表示,兒童的治癒率高達8成以上,但成人因骨髓造血細胞再生能力不如兒童,無法承受高劑量化療,預後不佳,存活率僅4成。姚明醫師表示,目前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第一線仍以多種化學藥物組合治療為主,再視情況進行異體骨髓移植。過去患者疾病復發或對化療產生抗藥性,常落入無藥可醫的絕境。新型血癌免疫治療藥物,讓患者活化自體免疫細胞,辨識及消滅癌細胞。臨床上可使患者體內殘餘癌細胞,避免異體骨髓移植後再次復發。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免疫治療 有條件納入健保給付「癌症免疫治療」被醫界視為繼標靶治療後癌症治療方式的一大突破,帶給癌友新希望,但完整療程費用動輒超過數百萬元。今年9月1日起,新型血癌免疫治療新藥,終於通過健保給付,適用化療無效或已復發二次以上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且計畫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患者,每位病人給付2個療程,一年可省去上百萬醫療支出,重燃患者生機。目前新型癌症免疫治療分成幾類,一類是通過衛福部公告符合「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的CAR-T免疫細胞治療;一類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適用於許多癌症適應症,但受限於須搭配合適檢驗方式,才能精準辨別出治療反應良好的癌症患者;另一類則是雙特異抗體類,如目前可適用於治療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新藥。

肝癌治療契機 免疫治療控制腫瘤生長

肝癌治療契機 免疫治療控制腫瘤生長#免疫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提到腫瘤還能談笑風生,62歲林先生先前體重驟降7公斤,就醫發現13公分腫瘤還肺轉移,病兆危險不能動手術,擔心化療副作用最後只能靠藥物治療,直到新型免疫治療才讓他腫瘤消失,鬼門關前走一遭。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侯明模醫師說,當時跟林先生討論後,提供第一線先用標靶藥物或是直接使用免疫治療等選項,林先生則直接選擇免疫治療。肝癌10年無新藥 9月起新型免疫治療藥物上路肝癌高居十大癌症死亡率第二,標靶治療是主要選項,但10年來沒有新藥出現,衛福部食藥署9月6日核准新型免疫治療藥物,成為亞洲第一個核准用藥的地區。台北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黃怡翔主任表示,就治療腫瘤的反應率而言,大約有兩成病人腫瘤會明顯縮小,另外五成病人則維持大小,腫瘤生長能受到控制。恢復殺手細胞功能 中位存活期可達16個月傳統化療好壞細胞通殺,新型免疫治療藥物恢復人體殺手T細胞消除突變細胞的能力只殺壞細胞,治療後病患中位存活期可達將近16個月,相比噁心嘔吐等化療標靶副作用,新藥少數病患可能只會出現一些身體的發炎反應。侯明模醫師解釋,身體的發炎反應是因為較活化的T細胞所造成的,最常見的症狀就是皮膚起疹子、搔癢等,只要及早跟相關醫療人員反應,絕大部分的副作用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緩解。這3種人也要注意肝癌 定期健檢及早診治很重要醫師提醒,肝臟疾病不再是B肝C肝患者的專利,有糖尿病、脂肪肝、三酸甘油酯過高也成肝癌高危險族群,定期健檢,早期診斷治療才最重要。(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腎細胞癌復發率3成 免疫治療成救星

腎細胞癌復發率3成 免疫治療成救星#免疫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5歲的陳先生16年前罹患腎細胞癌,手術切除後卻在8年後骨轉移,經頸椎開刀、標靶藥物治療,去年卻復發且惡化。頸椎疼痛造成行動不便,腋下淋巴結阻塞導致手腫脹無法抬起,惡性肋膜積水而常喘不過氣。使用新型癌症免疫治療藥物成功抑制腫瘤生長,過程中也未有嚴重副作用出現,大幅改善生活品質。腎細胞癌很常見 復發、轉移機率高臺北榮民總醫院泌尿部一般泌尿科主任張延驊表示,腎細胞癌是腎癌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占腎臟癌症的93%。即使6成患者早期發現,但術後仍有2至3成患者在3年內復發或轉移,常見轉移部位是肺部、骨骼、遠端淋巴結及肝臟。腎細胞癌目前的治療方式以手術與標靶藥物為主,針對晚期患者,通常無法以手術完全切除腫瘤。標靶藥物僅能延長病情沒有惡化時的存活期,不但難顯著增加整體存活期,還伴隨許多副作用,造成患者生活品質的低落。新免疫治療藥物 副作用更低、存活期長目前雖已有多種標靶藥物核准使用於第1、2線治療,但即便疾病沒有惡化,存活期仍不超過10及5個月。最近新型癌症免疫治療藥物被核准,可用於已接受過標靶藥物治療的晚期腎細胞癌,突破過去晚期腎細胞癌長期存活率的瓶頸,為晚期腎細胞癌患者帶來新的治療選擇。童綜合醫院研發副院長歐宴泉表示,新型癌症免疫治療藥物治療反應率高達3成,是標靶治療的5倍,副作用更低,改善晚期患者的生活品質。然而癌症免疫治療仍有可能出現藥物不良反應,可能在身體各器官組織發生發炎反應,應及早留意免疫治療藥物不良反應,密切進行常規追蹤。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