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

接受自己的怪 天才自閉兒與恐懼共處

接受自己的怪 天才自閉兒與恐懼共處#自閉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此時凌晨兩點半,我房間黑壓壓一片,冰寒刺骨,寂然無聲。沒半個人,沒人發現我有多提心吊膽。我希望媽媽在我身邊,但她在我們家車程四十五分鐘以外的地方。縈繞我腦中的橙色、餅乾的口感、枕頭上飄來新洗髮精的味道,在在讓我焦慮重重。我睡不著而且好想回家。深夜時分,焦慮必然升到最高峰。ADHD誘發了失眠,但ASD又填滿我清醒的時候,各種念頭、恐懼緊抓著我不放。我會發現自己騎虎難下:畏懼睡著,又畏怯醒來。通常需要媽媽移動枕頭來我房間,睡在地板上,我才有安全感足以度過整夜。這種夜裡驚魂,不過只是我這輩子陰魂不散的其中一種恐懼。直至今日,顯然還是有大大影響我的焦慮觸發器,例如突然一陣超大聲響,或是出現一大群人;還有某些恐懼,至今我仍找不著源頭。我可以邊啜飲紅蘿蔔柳橙汁(我每週的小確幸),邊尋思為什麼我以前那麼厭惡這顏色。橙色的食物,橙色的衣服,橙色的塑膠椅,似乎曾經就是有毒或傳染力強的物質,不惜一切也要避免。這就是ASD一部分的運作方式,會製造出本能的恐懼,直教你打從心底排斥那事那物,無法解釋,但一定得順從。我們都會感受恐懼,也需要恐懼;恐懼是物種生存的必要條件,沒有了恐懼,就不會生疑,不會謹慎,不會檢視自身的衝動而尋求平衡。反過來看,其言也真。假使我們的感受全都是恐懼,就會麻木,完全無法清楚思慮或做出決策。你的恐懼可能很小,上班時要開麻煩的會議,等一下要向誰坦承你的感覺。恐懼可能很大:你一直以來承受的各種恐懼症,對於人生重大變化的擔憂,因為健康惡化、財務危機而提心吊膽。無論事實為何,恐懼就是如影隨形,無論是否體認得到,也無論恐懼的劑量高低。除非了解自己的恐懼,解開糾纏的根源,理性審視這些問題,否則就是把自己推向風險,反遭所害怕的事物控制,自己卻無力抗拒。恐懼可能並不理性,但更常是極度合乎邏輯;我們對於恐懼的反應,應該也要合理。亞斯伯格症的日常是,所有思緒和恐懼宛如一束刺眼光線猛然向你射去,你會在同一時間體驗到,而且缺乏固有能力,不得分割出不同的情緒、焦慮、衝動、刺激。我另一個莫大的恐懼是火警,那淒厲的噪音擾得感官翻騰,那回響似乎流竄全身,想像一下,純粹是生理方面的膽戰心驚。若在學校,學生會整整齊齊如軍人般列隊,我則老是得拔腿狂奔,盡快逃離那噪音,愈遠愈好。像這種時刻,我得在黑漆漆的房間裡度過,拉下百葉窗,戴上降噪耳機,十之八九是坐在書桌底下,當作安全頂篷。我以前是這樣活下來的,現在也是。但這樣生活可不是辦法。我必須跑在恐懼前頭,並找到地方藏身,因為我沒有內建無意識的濾鏡,知道得自行打造:以便我應對恐懼,以便我伴著恐懼也能如常運作。前文提到恐懼感對我來說彷彿刺眼光線,剛好,我研究光子學(光子是組成光線的量子粒子)時也發覺,光子其實也可以像光線折射的方式分解,呈現出許多色彩與頻率。恐懼亦然。恐懼從來不像有時感覺起來的那樣單一或令人難以招架,所以也能用相同方式來面對。有了正確的濾鏡,我們就能揭開恐懼的面紗,好好梳理─用嶄新的光打在恐懼上。就把#nofilter留在Instagram吧。在真實生活中,我們需要各種濾鏡。恐懼如光影和光,素來都教我著迷不已。家中有棵我迷戀無比的樹,只要站在樹蔭下,我就覺得安全。我一直都需要低光強度的區域,保護我免於感官超載。但我也喜愛光,因為光的屬性而心花怒放。媽媽的臥室窗臺擺了一只水晶牡蠣殼,陽光經殼反射,原本蘊藉的天然寶藏便充盈整間房,分解成七彩光譜:頂端是鋒銳如刺的紅,底部是祥和寧靜的紫藍。在這當下,萬物都活躍了起來,每天早上七點半,我匆忙跑去觀賞,生怕冬日的灰雲會奪走這種奇觀。一天之中可能布滿各種恐懼焦慮,但也有這種靜好美妙的時分。我本能上知道自己需要一副稜鏡,折射腦中那些如煮壞的義大利圓直麵般纏結的想法與感受。我得區分恐懼,拆解恐懼的所有元素,釐清排山倒海而來的感覺。我的起點是重新活過一天中最鮮明的時刻─自然是指安然自得坐在書桌下─並努力將各個情境與最強烈的情緒連結起來。哪些事物給我的感受最強烈,那些事物又對當時情況產生何種影響?我一邊繪製著情緒圖,思緒則一直回到那些早晨,望著光線透過水晶牡蠣殼折射。焦慮發作彷彿一束白色光線─遭到宰制,無法直視,只能迴避(或逃開),不過在這之中卻坐落完整的情緒光譜,有些比較強烈,又比較即時,所有情緒相互作用,糾結一塊,造出恐懼。折射即是完美的透鏡,協助我理解、分類源自「聯覺」的恐懼;聯覺意指通常不相連的感覺卻彼此相連,對某些人來說,意指看得見聲音或嘗得到氣味,對我來說,則是代表我感覺得到顏色,也看得見,每道顏色都有其個性。看見光譜上的恐懼,恐懼則變得更加清晰,也更加獨特。要得益於這種看待事物的角度,不需要有聯覺,也不需要承受那一籮筐壓得你變形的恐懼。我們有意識無意識間都會感受到恐懼,也會面臨恐懼緊抓著不放而難以掌控的時候。遭到恐懼囚禁的這些時刻,有沒有人告訴過你,要慢下腳步,或停下來,喘口氣?說起來,折射的作用就是慢下來,喘口氣。光從一物質穿越至另一物質時,會改變速度。光穿過玻璃或水時,速度比穿過空氣還慢(玻璃和水折射率皆較高),光波就會減緩。以經典的稜鏡例子而言(例如我媽的水晶牡蠣殼),光會接著分散成七種可見光:紅、橙、黃、綠、藍、靛、紫(加上紅外線與紫外線兩種不可見光)。換句話說,減緩光波速度,就能看見光的另一種面向:綻放出完整光環,呈現繽紛色彩。稜鏡效果賦予我們嶄新的角度,將某種單一面向與令人炫目的事物轉化為光譜,顯得更為清晰,甚至更為神妙。如果我們想適當理解自己的恐懼,就必須依樣行事:從嶄新的透鏡向恐懼看去,如此一來,我們就能從不同角度看待恐懼,進而改變應對的方式。換句話說,我們得探究所懼怕的事物具有何種波長。(本文摘自/人類使用說明書:關於生活與人際難題,科學教我們的事/大塊文化)

電玩成癮症 反映孩子內心缺乏愛

電玩成癮症 反映孩子內心缺乏愛#自閉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帥被媽媽帶到精神科就醫,大帥低頭不語,媽媽卻一直罵他:「整天都在打電玩,講不聽才讓成績一落千丈,再這樣下去真正就要撿角了。」大帥是古意人,個性內向,但現實生活中太過害羞且缺乏溝通技巧,所以朋友不多也無女友,以致後來迷上電玩遊戲,整天沉溺在電玩虛擬世界享受人生。 個性內向或有憂鬱症者較容易成癮安南醫院精神科醫師王文隆表示,「成癮」是指一種重複性的強迫行為,可能造成身心健康及社交生活方面的不良後果,若無法控制,比如迷戀電玩遊戲無法自拔就叫做電玩成癮,迷戀上網無法自制就叫網路成癮,如是攝取某種物質就稱為物質成癮,如毒癮、酒癮、菸癮等。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電玩成癮加入第十一版國際疾病分類之精神疾病當中,主要症狀為「無節制沉溺於網路遊戲」,「即使有負面效果仍持續遊玩」,而諸多研究亦發現人際關係困難或個性內向或有憂鬱及焦慮症狀者比較容易「成癮」。 王安南醫院精神科醫師表示,成癮可以尋求醫療協助,結合多種療法為每位患者量身打造最適合治療方式。由於成癮的成因大多有心理與社會上錯縱複雜原因,所以不像身體疾病可靠吃藥就能緩解改善。如懷疑自身或親朋好友可能有憂鬱症、恐慌症或強迫症,應盡速至精神科求助,從中找出根本原因及治療方向。 電玩成癮也是疾病 不治療病情恐加劇精神科常見療法有認知及行為療法,認知療法是指在患者認知上引導其逐漸察覺過度依賴及沉迷於電玩會造成的負面影響,行為療法則是希望讓患者改善認知扭曲問題、改變思考模式。「成癮」如沒有即時就醫,可能衍生其他成癮現象如網路成癮、自閉行為等,並影響身體、心理、家庭、社會層面。 王文隆醫師表示,子女有這樣的問題,家長可陪同至精神科求助,而不是一味責罵與禁止,若造成子女選擇化明為暗將更難解決。他也呼籲正在放暑假的學生及家長,應把電玩成癮看成是一種疾病,如同身體疾病一樣,若不及早治療,病情可能日益嚴重。大帥經過幾次心理治療後,發現其打電玩背後主因竟是因為缺乏愛及為了填補空虛,在醫師引導方向後,其更懂愛惜自己身體與學會正向思考,面對困難時亦能更加冷靜來處理,也讓人際關係明顯改善,真正邁出電玩成癮的深淵世界。

擔心孩子被嘲笑?父母應學標籤效應

擔心孩子被嘲笑?父母應學標籤效應#自閉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常常在諮詢後,告訴家長孩子的確有些「過動」現象,或是「自閉」症狀,家長便立刻像是河豚立刻充滿氣、撐起刺,一方面可能是不承認孩子的問題,一方面是抗議我把孩子「貼標籤」!父母的擔心其來有自,擔心孩子被同學排擠、被朋友嘲笑、被老師邊緣化,因此一旦遇到這些關鍵字,爸媽就緊張起來!這樣的心情我們都能體會,畢竟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跟其他人一樣,公平受教育、公平被對待。但是爸媽卻忽略了,自己平時常常就幫孩子「貼標籤」!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媽媽脫口而出的是「你怎麼那麼笨!」當孩子走路慢吞吞,爸爸可能說的是「你怎麼那麼懶惰!」這些「笨」、「懶惰」就是你幫孩子貼的「負面標籤」,或許會覺得這樣的形容是為了讓孩子能夠心生警惕,下次能更謹慎、表現得更好!但常常這樣警惕孩子,卻會造成「習得性無助」,像是泰國會利用大象來做表演,但是為什麼大象卻不跑走?原來是從小象開始,就把牠綁在木樁邊,因為小象力氣小,所以無法掙脫,久而久之牠就「認命」了!即使長大了,力量變大了,甚至不綁了,大象還是不會想要逃跑,這樣的無助就是過去這段時間所學習累積的。因此當孩子每一次的表現都被貼上這些負面標籤,孩子真的就覺得自己很糟糕,即使更努力了、表現變好了,甚至父母給了正面稱讚了,孩子還是會認為自己表現不夠好,開始放棄努力、自暴自棄!想要避免孩子「習得性無助」,我們必須要正確使用「標籤效應」!二次大戰期間,美國為了快速讓新兵能夠在戰場上有如老兵般的表現,要求他們根據規定寫家書。家書裡的內容不外乎就是說自己在戰場上多勇敢、建立了多少功勞等等。過了一段時間,這些士兵個個脫胎換骨,表現的就像是戰場老將一樣!這就是利用「標籤效應」來不斷地自我暗示,以達到想要的效果!那麼對孩子呢?父母應該適時幫孩子貼上正面標籤,即使是個惹人厭、眾人嫌的孩子,也都能找到一丁點兒的亮點,把這個亮點作為標籤,孩子就會往你期望的目標逐漸接近。對於孩子每次的表現,可以試著這樣操作:一、同理:孩子犯錯了,我們得同理他的感受,即使是覺得好玩、無聊,或甚至是故意犯錯,我們都要先能接受,並且讓孩子知道我們了解他的想法。二、相信:告訴孩子「我相信你下次不會再錯一樣的地方」、「我相信你下次可以寫字速度會更快」,這就是貼上正面的鼓勵標籤,這樣的標籤不只對孩子有效,對家長的情緒也能有安撫效果!三、持續:上述的「相信」句子不可能說一次就見效,需要看準時機多加使用,你會發現孩子逐漸在進步中,也有人說這就叫做「吸引力法則」。我們常用負面語句來形容孩子的表現,這就是把孩子貼上了負面標籤,這些標籤要比「過動」、「自閉」、「亞斯伯格」來得更嚴重、影響更大,平時得要特別小心!(文章授權提供/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

自閉兒難溝通?先從感興趣話題下手

自閉兒難溝通?先從感興趣話題下手#自閉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依據統計,2017年第三季自閉症者共有13,763人,是各障礙類別中人數增加最快的族群。因為醫療環境的進步,現階段自閉症光譜症候群特徵的孩童漸漸被發現。自閉症患者在社交溝通語言上有顯著的困難,協助他們適應環境、進行社交溝通互動是重要課題。自閉症光譜症候群 難以理解對方語意自閉症光譜症候群的孩子溝通時有語意的理解困難,尤其是抽象語彙。可能出現鸚鵡式仿說,重複複述他人或自己說過的話,或自言自語和當下無相關的話,使用代名詞你、我、他總是錯誤。多數欠缺溝通意圖、僅會使用少量的詞彙或只描述自己喜歡的話題,不太會對他人的話題討論,容易逃避溝通的環境,整體語言發展明顯落後於同齡者。南投醫院語言治療師林宛臻表示,首先須了解孩子的行為和喜好及厭惡的事,然後建立溝通的動機和行為,並且將所學活用在生活情境中不斷反覆的練習。家長要等待孩子、給予孩子反應的時間,教學過程中可透過視覺加強理解,並善用其善於記憶的優勢。不應限制說話 肢體、圖片都是溝通方式這些孩子常因為無法理解他人的話語而被誤解為不聽話,若以處罰應對反而錯誤,應該耐心引導孩子理解和表達。從孩子有興趣、有動機的內容開始,儘量清楚、直接、明確,提供孩子選擇的機會,從發聲、詞彙、詞彙組合、句子、描述事件循序漸進的建立,鼓勵孩子用任何方式,如口語、肢體語言、圖片,都是學習溝通的方式。林宛臻語言治療師表示,自閉症孩子在語言溝通上會面臨到重重困難,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耐心指導,遇到困難時應退一步或是轉念再重新建立。這些環節需要花費家長、老師很多心力,建議尋求醫院醫師或治療師的整合式建議,幫助孩子在成長中學習,適應整個大環境的社交溝通。

自閉少年社交障礙 心理諮商助改善人際關係

自閉少年社交障礙 心理諮商助改善人際關係#自閉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每個人的情緒難免都有低落的時候,只是在迷失、墮落、哀傷的當下,是否能找到光亮的時刻就很重要!而這光亮的時刻,可能只在一念之間,如果徘徊不決的當下,能透過與治療師討論,也許就能為生命找出更多機會與翻轉的可能。日前一名17歲的薛同學,從小就患有自閉症,因此,在社交功能上有所缺損,導致情緒起伏很大,且在幾個月前,更因面臨學業問題,情緒低落、許多負面想法經常旋繞在心,睡眠品質嚴重受損,白天工作經常昏沈、恍神,社交生活變得更加糟糕,所幸在接受一週一次的心理諮商後,現在的他對於學校生活更有信心,也能更為了解人際關係的經營方式。心理諮詢+調解自律神經 助緩解低落情緒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林奕萱醫師表示,其實在面臨情緒低落時,不見得一定要依賴藥物來進行治療,有時反而透過心理諮商或自律神經調節儀,能讓自己更加了解問題所在。因為心理諮商,主要是以心理治療理論為基礎,針對個案的問題,進行焦點討論、行為改變技巧、自我探索等,屬於一種個人化的治療,至於自律神經調節儀,則是透過心電圖、肌電圖等,來了解自律神經的活性、壓力程度等,作為治療目標與效果的根據。

被譏笑!胖小孩更被動

被譏笑!胖小孩更被動#自閉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小孩子也有自尊!在校園中被嘲笑的孩子,研究證實他們的生活品質會比沒被嘲笑者差,且被嘲笑後容易有不愛活動的傾向產生。董氏基金會表示,楊百翰大學連續兩年調查108位9至12歲的孩子,詢問他們在上學前、學校裡和放學後參與體育活動的情形,及從幼稚園起在運動時曾被嘲弄的頻率,藉此衡量他們之後的生活品質。結果發現,在運動時被嘲弄的小孩,其生活品質,比沒有遭到嘲弄者來得差,更可能因而變得較不活躍;此外,因過重和肥胖遭到嘲弄的孩子,接下來一年裡也較不活躍,嚴重的是,受嘲弄的胖小子之後也較少運動。機會教育 導正錯誤行為對此,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董旭英所長也表示,孩子嘲弄對方,並不一定是出於惡意,可能是開玩笑或是想和對方拉近關係,不必急著貼上霸凌標籤;但學校應積極教導,讓學童們知道每個人的身材不同,擅長的項目也不同,彼此應該互相尊重,而非嘲笑。此外,事情發生的當下,也應該適時處理,透過機會教育讓其他孩子們知道嘲弄是不對的行為,弭平傷害。

醫訊/高功能自閉特質孩童的教養

醫訊/高功能自閉特質孩童的教養#自閉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孩子的各種疑難雜症總是令人煩惱?孩子太安靜或太好動嗎?家長有這樣的疑慮嗎,也許需要有個可以一起溝通、討論、找出更好的策略的空間,來幫助孩子成長。對此,台大醫院將舉辦「早期療育中心」親職講座,此次主題為「高功能自閉特質孩童的教養」,特邀請李素貞臨床心理師主講。該活動需事先報名,名額有限,請及早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場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早期療育中心親職講座時間:102年9月10日(二)下午14:00~15:30地點:台大醫院(台北中正區中山南路8號;近捷運紅線台大醫院站出口3或台北車站出口m8)兒醫大樓4樓早期療育中心討論室(P04013室)洽詢:02-2312 3456轉70401 或 70405

醫訊/高功能自閉症兒童溝通技巧之引導

醫訊/高功能自閉症兒童溝通技巧之引導#自閉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孩子的各種疑難雜症總是令人煩惱?孩子太安靜或太好動嗎?家長有這樣的疑慮嗎,也許需要有個可以一起溝通、討論、找出更好的策略的空間,來幫助孩子成長。為此,台大醫院總院早期療育中心特舉辦102年度「親職講座」,此次主題為「高功能自閉症兒童溝通技巧之引導」,將邀請羅羿翾語言治療師主講。名額有限,需先預約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102年度親職講座時間:102年8月23日(五)下午14:00~15:00地點:台大醫院總院兒醫大樓(台北中正區中山南路8號;近捷運紅線台大醫院站出口3或台北車站出口m8)4樓早療中心討論室(P04013室)洽詢:02-2312 3456轉70401或70405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