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

天氣轉涼 腸病毒重症個案仍零星出現

天氣轉涼 腸病毒重症個案仍零星出現#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昨(30)日公布上週新增2例腸病毒71型重症個案,分別為居住於北部之2歲大女童及居住於南部之11個月大男童,101年度截至10月29日止,累計共151例重症個案,其中148例為腸病毒71型感染所致,並造成2例死亡。疾管局指出,雖然氣候逐漸轉涼,腸病毒就診人次下降,但重症個案仍零星出現,民眾應持續關注疫情。疾管局指出,新增二例個案中,兩名患者自十月中旬開始出現持續發燒、四肢紅疹、口腔潰瘍,赴診所就醫後診斷為腸病毒,後因出現疑似重症病徵,轉往大醫院就醫,經妥善治療,兩人皆已康復出院。疾管局表示,依據監測資料顯示,隨著天氣逐漸轉涼,腸病毒輕症就診人次持續下降,但是重症個案仍零星出現,且較容易造成重症的腸病毒71型仍在社區流行,併發重症的風險無法完全免除。因此,疾管局提醒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以及教托育機構,環境應定期進行清潔,兒童常接觸物品及玩具,應時常清洗消毒,並應教導學童,無論在家在校,都應做好個人衛生,落實正確勤洗手。當學童生病時,應立即就醫,並遵照醫師建議,請假在家休息,期間不要到補習班、安親班或其他擁擠的公共場所活動,避免將病毒傳播他人。疾管局呼籲,家中有五歲以下嬰幼兒的家長及教托育機構,若幼童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要注意病人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一旦出現上述病徵,務必立即將患者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腸病毒疫情持續 新增兩例71型重症

腸病毒疫情持續 新增兩例71型重症#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疾病管制局公布上週新增2例腸病毒71型重症個案,分別為居住於北部及南部之3歲及6個月女童,自10月上旬開始出現四肢紅疹、持續發燒、口腔潰瘍,赴診所就醫後診斷為腸病毒,後因出現嘔吐、肌抽躍等疑似重症病徵,轉往大醫院就醫,經妥善治療,已康復出院。根據統計,今年截至10月21日止,累計共149例重症個案,其中146例為腸病毒71型感染所致,並造成2例死亡。疾管局表示,依據監視資料顯示,腸病毒疫情目前已經趨緩,但是腸病毒71型仍在社區活動,感染與重症的風險仍未完全消除。因此,疾管局呼籲民眾及嬰幼兒照顧者,需隨時注意個人衛生習慣、做好自我保護,自身或嬰幼兒如有身體不適徵兆,應儘速就醫,並與其他嬰幼兒適度區隔,以避免感染或將病毒傳染給他人。疾管局指出,腸病毒傳染力強,容易在人口密集且互動密切的場所傳播。因此,家庭及教托育機構常見群聚感染,提醒民眾及教托育機構,環境應定期進行清潔,兒童常接觸物品及玩具,應時常清洗消毒,並應教導學童,無論在家在校,都應做好個人衛生,落實正確勤洗手。當學童生病時,應立即就醫,並遵照醫師建議,請假在家休息,期間不要到補習班、安親班或其他擁擠的公共場所活動,以降低感染與傳播的機會。疾管局再次提醒家中有5歲以下嬰幼兒的家長及教托育機構,若幼童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要注意病人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一旦出現上述病徵,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腸病毒疫情週報 新增一例71型重症

腸病毒疫情週報 新增一例71型重症#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疾病管制局公布上週新增1例腸病毒71型重症個案,為居住於東部的6歲男童,自9月底開始有抽筋、手部紅疹症狀,赴診所就醫後診斷為腸病毒,後因出現肌抽躍之疑似重症病徵,轉往大醫院就醫,經妥善治療,已康復出院。本年截至10月8日止,累計共147例重症個案,其中144例為腸病毒71型感染所致,並造成2例死亡。疾管局表示,據監視資料顯示,腸病毒疫情目前已經趨緩,但腸病毒71型仍為目前主要流行病毒株,感染與重症的風險仍未完全消除。適逢10月慶典,各地舉辦多場大型活動,且近期百貨業年度活動陸續展開,將吸引大批人潮聚集,因此提醒民眾,應盡量避免攜帶嬰幼兒前往人潮擁擠的公共場所,如必須前往,請做好戴口罩、勤洗手等防護措施,以降低感染腸病毒的機會。疾管局指出,腸病毒容易在人口密集且互動密切的場所傳播,家庭及教托育機構常見群聚感染,提醒民眾及教托育機構,環境應定期進行清潔,兒童常接觸之物品及玩具,應時常清洗消毒,並應教導學童,無論在家在校,都應做好個人衛生,落實正確勤洗手。當學童生病時,應立即就醫,並遵照醫師建議,請假在家休息,期間不要到補習班、安親班或其他擁擠的公共場所活動,以降低感染與傳播的機會。疾管局表示,由於較容易造成重症的腸病毒71型仍在社區流行,感染導致重症的風險仍未消除,因此再次提醒家中有5歲以下嬰幼兒的家長及教托育機構,若幼童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要注意病人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一旦出現上述病徵,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寶寶嘴巴痛痛 疱疹性口齦炎是壞蛋!

寶寶嘴巴痛痛 疱疹性口齦炎是壞蛋!#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家中有五歲以下小朋友的家長請注意,如果小孩出現發燒情形,且口腔起紅疹、潰瘍的話,可能是「疱疹性牙齦口腔炎」引起;成大醫院小兒部沈靜芬醫師表示,此病症與腸病毒雷同,所以常造成家長誤會罹患腸病毒,雖其嚴重性不比腸病毒來得高,但此疾病傳染力高,因此呼籲抵抗力弱的孩童應小心口沫的接觸。沈靜芬解釋,「疱疹性牙齦口腔炎」亦簡稱為「疱疹性口齦炎」,主要是第一型單純性疱疹病毒感染引起,是一種常見的口腔粘膜發疱性病變。疱疹病毒的傳染途徑主是直接接觸到有傳染力的唾液或口腔黏液而感染:,如親吻、或者共用食物器皿而被感染。她進一步說明,此疾病好發於5歲以下兒童,尤以6個月至2歲的幼兒為多見。兒童在發病初期,常會有反覆發燒、唾液增多、躁動不安、啼哭以及拒食的現象; 在開始發燒後一至二天,病童會陸續出現口咽舌處潰瘍、牙齦紅腫及潰瘍的情形,嚴重的個案甚至輕輕接觸牙齦即流血,病童可能會因為口腔劇痛而導致無法進食、脫水及口腔惡臭的併發症。而「疱疹性牙齦口腔炎」在治療方面主要是保持口腔清潔及給予適當的鎮痛、退燒藥物。照顧病童首重飲食方面,因為口腔疼痛的關係,孩童多半會有食慾下降或拒食的情形,可嘗試餵食冰涼流質的食物,如較涼的牛奶、布丁、果凍、果汁、奶昔、或口服電解質水,可減少孩童在進食時的口腔疼痛感。 沈靜芬醫師特別提醒家長,疱疹病毒傳染力強,因此更要注意衛生,若接觸過患者或塗藥後都必須洗手;家中若有人感染,應避免親吻其他家人,或者與其他家人共享食物以及共用食物器皿。

腸病毒開學後升溫 學校宣導洗手運動

腸病毒開學後升溫 學校宣導洗手運動#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腸病毒疫情每年約自4月進入流行季,於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而後於9月份開學後再度出現另一波流行,以年齡層分析,患者以5歲以下幼童居多,約佔所有重症病例90%。因此嘉義縣衛生局希望在腸病毒高峰期之前能有效預防並維持低發生率,特別與「麥當勞兒童慈善基金會」訂於9月27上午分別在梅山鄉梅北國小、平林國小、溪口國小舉辦「一起洗手趣」、「落實五時機」為腸病毒宣導活動主軸,開始為嘉義縣展開洗手運動學校巡迴宣導。 嘉義縣衛生局為加強腸病毒防治宣導,特別邀請麥當勞叔叔下鄉,教導大人小孩如何正確洗手,預防腸病毒,本年度將陸續於山區梅北國小、平林國小、溪口國小及海區貴林國小、朴子國小、文昌國小舉辦「一起洗手趣!」宣導活動,現場除了有麥當勞叔叔還有嘉義縣的大家長張花冠縣長,都將巧扮洗手大使,現場示範「勤洗手預防腸病毒」的正確觀念。 衛生局長鍾明昌表示,腸病毒對幼童的傳染性極強,尤其感染的兒童多為五歲以下的幼兒,因此預防腸病毒最佳方法便是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提升自體抵抗力,也是預防腸病毒很重要的一環。因此活動除了繼續強調「洗手」這個基本的防疫動作外,更要教導小朋友養成「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的好習慣,「勤洗手 吃得巧 動得好 」才是增強身體免疫力的三大法寶,希望藉由此一活動的推廣,小朋友們都能身強體壯、健健康康!

開學後學童密切互動 腸病毒仍然活躍!

開學後學童密切互動 腸病毒仍然活躍!#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依據疾病管制局監視資料顯示,開學後學童密切互動,增加感染與傳播機會所致。由於較容易造成重症的腸病毒71型仍然活躍,呼籲民眾須持續小心防範。 今年截至9月20日止,累計共146例重症個案,其中143例為腸病毒71型感染所致,並造成2例死亡。腸病毒容易在人口密集且互動密切的場所傳播,如家庭及教托育機構內,均常見群聚感染發生,民眾及教托育機構應教導學童,無論在家在校,都應做好個人衛生,落實正確勤洗手,環境應定期進行清潔,兒童常接觸物品及玩具,應時常清洗消毒,當學童生病時,應立即就醫,並遵照醫師建議,請假在家休息,期間不要到補習班、安親班或其他擁擠的公共場所活動,以降低感染與傳播的機會。家中有5歲以下嬰幼兒的家長及教托育機構,若幼童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要注意病人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等。一旦出現上述病徵,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以雲林縣來說,今年至9/21止1重症個案,教保育機構總共停課135班次(托兒所36所85班、幼稚園16所21班、國小15所29班)。腸病毒71型較會併發腦幹腦炎、心臟衰竭、肺水腫與肺出血等重症,請提高警覺加強各項防治措施,防範群聚發生。

腸病毒疫情週報 新增一例71型重症個案

腸病毒疫情週報 新增一例71型重症個案#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疾病管制局本(25)日公布上週新增1例腸病毒71型重症個案,為居住於南部的9個月大男童,自9月中旬開始有發燒、手足及臀部出現紅疹症狀,赴診所就醫後診斷為腸病毒,後因高燒不退,且出現肌抽躍之疑似重症病徵,轉往大醫院就醫,經妥善治療,已康復出院。本年截至9月24日止,累計共146例重症個案,其中143例為腸病毒71型感染所致,並造成2例死亡。依據監視資料顯示,腸病毒疫情自本年7月中旬達到高峰後持續下降,不過較容易造成重症的腸病毒71型仍在社區流行,無法完全免除感染及併發重症的風險,因此疾管局呼籲民眾不可大意,須持續小心防範。疾管局指出,腸病毒容易在人口密集且互動密切的場所傳播,家庭及教托育機構常見群聚感染,疾管局提醒民眾及教托育機構,環境應定期進行清潔,兒童常接觸物品及玩具,如課桌椅、書本、遊樂設施、娃娃車及玩具(特別是絨毛玩具)等,應時常清洗消毒,並應教導學童,無論在家在校,都應做好個人衛生,落實正確勤洗手。當學童生病時,應立即就醫,並遵照醫師建議,請假在家休息,期間不要到補習班、安親班或其他擁擠的公共場所活動,以降低感染與傳播的機會。疾管局提醒,家中有5歲以下嬰幼兒的家長及教托育機構,若幼童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要注意病人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一旦出現上述病徵,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民眾如有腸病毒相關疑問,可至該局全球資訊網或撥打國內免付費疫情通報及關懷專線1922洽詢。

醫訊/常洗手保健康講座

醫訊/常洗手保健康講座#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腸病毒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如感冒、手足口病、泡疹性咽峽炎等。主要傳染來源經由腸胃道或呼吸道,亦可經由皮膚水泡的液體感染。預防的方法主要是經常洗手、飲食均衡、注意個人衛生等。為了守護當地社區民眾健康,不受腸病毒侵害,雲林長庚醫院特地舉辦「常洗手保健康」講座。邀請護理部陳育瑜護理師主講,教導民眾要如何正確洗手,歡迎社區民眾「鬥陣」來參加。名稱:門診衛教講座-常洗手保健康時間:101年9月25日(二)下午13:30~14:30地點:雲林長庚紀念醫院門診第一候診區洽詢:05-691-5151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