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癢

換季皮膚癢增3成 冬季癢、蕁麻疹最多

換季皮膚癢增3成 冬季癢、蕁麻疹最多#冬季癢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天氣忽冷忽熱的冬春交接時分,許多人都會有皮膚發癢狀況,為此問題就診的民眾更是增加了2~3成,醫師指出,季節交替之際,冬季癢跟蕁麻疹的病患特別多,也有病患感冒伴隨背部皮膚癢,甚至還出現疼痛感,檢查才發現是帶狀皰疹病毒惹禍。提醒,造成皮膚癢的原因繁多,嚴重者還可能是肝腎問題,不可不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家醫科顏正中醫師表示,皮膚癢可能由完全不同疾病所產生的類似症狀。如果是冬季癢,四肢容易脫屑,提醒勿用太熱的水洗澡、每日勤擦乳液,而乳液建議選擇植物性、低敏性的產品 。冰敷、輕拍 別抓癢顏正中醫師說,吃了特定食物、藥物,或是皮膚接觸特定物品導致的發癢或起疹,可能是過敏症狀,嚴重的甚至會氣喘發作導致呼吸困難。而過敏性蕁麻疹,造成原因更是百百種,跟食物、藥物、氣候、粉塵都有關係。如果是長期全身發癢,要小心是否有肝腎功能方面異常;此外,少數久病不癒的癢,可能是甲狀腺問題、自體免疫問題、貧血,甚至有可能是淋巴癌。最後,顏正中醫師也提醒,皮膚癢、脫屑,可別用手抓,以免破皮流血造成感染,若當下搔癢難耐,也可先以冰敷鎮靜或拍打的方式,來降低瞬間搔癢感,而若搔癢狀況持續6個月無改善,就要小心恐不是單純的皮膚問題,應速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春節專題/吃什麼都癢?原來是冬季癢

春節專題/吃什麼都癢?原來是冬季癢#冬季癢

今天是大年初二,根據氣象局的天氣預報,大年夜因受到冷氣團發威,氣溫下探到攝氏11度左右,這樣濕冷的天氣將持續到初四,估計要到初五才會稍稍回溫。在年節期間,民眾享受各式各樣的美食,但怎麼覺得吃這個癢、吃那個也癢呢?就醫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是罹患了俗稱「冬季癢」的冬季濕疹,皮膚癢的情形寒流過後尤其明顯!醫師解釋,冬季癢又稱為冬季濕疹或乾燥性濕疹,是冬天最常見的皮膚病。起因是皮脂腺分泌減少及皮膚水份減少,造成皮膚乾燥,使神經變的敏感,造成皮膚癢的症狀。而皮脂腺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退化、分泌油脂減少,容易發生在中年以及老年人的皮膚,特別是下肢皮膚部份。每當冬季氣溫降低時,皮膚血管收縮造成皮膚水分含量下降,加上皮脂腺及汗腺分泌減少,而且空氣濕度也較低,皮膚便開始產生乾燥、緊繃、搔癢、甚至脫皮等狀況,這就是所謂的「冬季癢」。醫師指出,四肢是人體最容易乾燥的部位,小腿往往是最早出現冬季濕疹的地方,其他像大腿前面、前臂外側也都是好發部位。此外,容易磨擦的部份,像男士繫腰帶的部位、女士穿戴太緊的胸罩,或是緊身衣物壓迫摩擦的部位都容易發生。臨床上可以見到的症狀就是皮膚乾燥,合併大量的脫屑,因為搔癢難忍,所以往往抓得遍體鱗傷,更嚴重的情況會乾裂流血。要如何改善冬季癢的情形呢?醫師建議,在預防方面,第一,可以補充大量水分,如果老人家怕睡前喝太多水,晚上會常起來上廁所,可以在白天多喝水。第二,要增加皮膚油份,防止水份蒸發,老人家因皮脂腺功能退化,皮膚油份往往不夠,因此建議儘量減少洗澡次數,水溫不可過熱,少用肥皂或只用適合乾性皮膚的肥皂、沐浴乳。此外,醫師也建議一般乾燥的皮膚,可以乳液塗抹,但嚴重的乾燥皮膚,則須擦凡士林才能解決。保濕的時機相當重要,應在浴室中剛洗完澡擦乾身體時就擦,這樣才能將身上的水份鎖住,達到最好的效果。※以上資料為優活知識庫提供,欲知更多關於「冬季癢」的資訊,建議可至優活健康網鍵入關鍵字搜尋。※圖為一名年輕男性冬季癢患者,喜歡穿著低腰褲,因此患處在下腹部與膀胱交界處。且該名患者因難忍搔癢,時常用指甲去抓患處,造成破皮、感染。(記者陳茂軒/攝影)

怎麼預防冬季癢? 專家告訴你

怎麼預防冬季癢? 專家告訴你#冬季癢

苗栗大千綜合醫院皮膚科蕭毓良醫師表示,冬季濕疹屬於慢性濕疹,因為氣候乾燥而引起的皮膚變化,可能會有皮膚紅、脫皮,甚至皮膚變厚、苔蘚化等症狀,又稱之為、「冬季癢」,或「缺脂性皮膚炎」。蕭毓良醫師說,臨床上可以見到的症狀就是皮膚乾燥,合併大量的脫屑。因為極癢難忍,所以往往抓得遍體鱗傷,更嚴重的情況會乾裂流血。四肢是人體最容易乾燥的部位,小腿往往是最早出現冬季濕疹的地方,其他像大腿前面、前臂外側也都是好發部位。預防冬季濕疹,最重要的就是避免皮膚的乾燥,包括1.乾燥的季節,洗澡應少用肥皂或是清潔劑;2.不要用太熱的水持續沖洗容易乾燥的部位; 3.早晚擦適量的乳液或凡士林來補充皮膚的油脂;4.避免直接穿著毛料或麻的衣褲;裡面最好先穿一件純棉的衣服。

天冷泡溫泉 泡太久小心皮膚會癢癢癢!

天冷泡溫泉 泡太久小心皮膚會癢癢癢!#冬季癢

隨著東北季風逐漸增強,天氣越來越冷。除了陣陣寒意,您是否也感受到,原本光滑細緻的皮膚,慢慢的變得粗糙脫皮,悄悄的出現細紋?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皮膚科王佳珍醫師表示,皮膚的最表面是角質層,角質層的細胞間有磷脂質,也就是所謂的天然保濕因子,可以鎖住水份,防止皮膚水份喪失。日常清潔沐浴時的過程會洗去一些磷脂質,不過,皮膚的皮脂腺會分泌新的油脂來補充,如果能夠即時補充,皮膚就不會變得乾燥。冬天的溫度、濕度驟降,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功能也降低,王佳珍說明,如果油脂補充的速度跟不上流失的速度,皮膚就會變得乾燥、龜裂,而乾燥的情形又以腿部、手和腳這些皮脂腺天生數量較少的部位最為嚴重,手指、腳跟這些角質層較厚的部位甚至可能產生疼痛的深裂。當乾燥越來越嚴重,皮膚會發紅,甚至引起癢感,也就是乾燥性皮膚炎,俗稱「冬季癢」。「我以前從來不會這樣!」有些人可能無法接受事實,發出喟嘆。王佳珍解釋其實,一個人的膚質會隨著年齡、環境、季節變化而改變;年輕的油性或中性肌膚到年老時可能會變成乾性,夏天的油性或中性肌膚到冬天可能會變成乾性,在台灣的油性或中性肌膚到了乾燥寒冷的國家也可能會變成乾性,所以肌膚的保養也應該隨著年齡、環境、季節的變化而改變。至於要如何避免皮膚乾燥和冬季癢的情形呢?切記冬天清潔沐浴不應洗太熱的水,不要洗太久,也儘量不要用太多沐浴乳和肥皂,皮膚極乾燥的人甚至只能用清水洗澡;許多人喜歡在寒冷的天氣泡溫泉驅寒,但是泡溫泉也會使皮膚變得乾燥,應酌量而行。王佳珍建議,平時應多塗抹保濕用品做保養,保濕用品依基劑的油水比例不同又可分為乳液、乳霜和油膏,中性肌膚的人使用乳液即可,皮膚極乾燥的人應塗抹油脂含量高的油膏類保濕用品。保濕用品中添加的保濕成份包括石蠟、蜂蠟、礦物油、綿羊油、膽固醇等可以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油脂,鎖住水份,或是一些可以結合水分子的物質如甘油、尿素、玻尿酸、乳糖酸等,最好是洗澡後馬上擦,效果最好。王佳珍提醒民眾,如果皮膚發紅發癢,就是產生了乾燥性皮膚炎,就要求助皮膚科醫師,開立止癢藥和皮膚炎藥膏,總之,如果您想要在寒冷的冬天一樣亮麗可人,可能要多花點小功夫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