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

壯年突發腦中風 有慢性疾病史須注意

壯年突發腦中風 有慢性疾病史須注意#慢性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腦中風好發於65歲以上銀髮族的觀念要改了,現代人因為工作、生活型態、飲食等因素,腦中風患者的年齡有下降的趨勢。日前彰化一名50歲的陳先生,清晨起床時發現自己左臉麻木、左手左腳無力,不聽使喚,緊急送醫經醫師安排檢查,診斷為急性缺血性腦中風,轉至神經內科住院治療。署立彰化醫院神經內科林嶸洲醫師說,陳先生經抽血檢查後,發現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的疾病,陳先生卻不知道,加上是勞工,長期處於高溫環境、水份補充不足,可能是誘發腦中風的主因,陳先生住院治療10天病況穩定已出院,但仍須長時間的復健與休養,左側活動能力才有機會復元。 林嶸洲醫師表示,腦中風的危險因素很多,只要好好地控制並接受治療,就可以大大地減少中風發生的機會。腦中風的危險因素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建議定期檢查早期治療,超過40歲以上民眾可以定期安排作免費成人健檢。有心臟疾病例如心律不整或心衰竭應於門診治療,有不良啫好習慣抽菸、喝酒的民眾特別要注意,愈早戒煙,對身體愈好,也要避免飲酒過量造成血壓上升過快,導致腦出血。 另外,有腦梗塞的病史,更應重視腦梗塞再次復發的危險,一定要接受治療,其實部份病人中風前是有徵兆的,如暈厥、暫時性失明、暫時性肢體無力等症狀,有以上情形,就要立即到醫院神經內科門診診治。 林嶸洲醫師呼籲,高危群民眾要隨時注意天氣變化,冬天注意保暖,夏天避免中暑;年輕族群要改善不良的生活型態,如電腦族或麻將族宜避免長時間久坐,每小時休息至少10分鐘;一般民眾也要隨時注意身體狀況,適度喝水補充水份,少喝飲料,讓身體更健康,預防勝於治療,不能輕忽。 

青少年過胖 罹患心血管疾病年齡下降

青少年過胖 罹患心血管疾病年齡下降#慢性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一般認為,除非是先天性的心血管疾病,其他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通常被認為是中老年人比較容易發生的,但根據荷蘭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小學生(12歲左右)的兒童因為肥胖問題,竟被檢測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徵兆,如血壓偏高。(照片/翻攝自BBC News)在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收集了來自荷蘭兒科監察組的數據,值得注意的是,未滿12歲的重度肥胖兒童,當中62%已經有了一個或多個危險因素,這些因素將會導致心臟病、高血壓、膽固醇過高、糖尿病等問題提早發生。家醫科洛桑加參醫師說,BMI值大於35的都屬於重度肥胖,而過多的脂肪對身體的傷害很多,包括會影響荷爾蒙、血糖、代謝問題,嚴重還會導致癌症;因此青少年的肥胖問題,值得大家有所警惕!

慢性病患養寵物 有助強健心臟

慢性病患養寵物 有助強健心臟#慢性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編譯)過去確實有研究指出,養寵物可以讓心情放鬆,甚至可以安慰憂鬱症患者的情緒,或讓自閉症患者敞開心胸,從照顧寵物中學習,最近根據日本一項最新研究進一步發現,無論飼養貓、狗、魚等寵物者,心率變異(HRV)都比那些沒有飼養寵物的人高出一些,意思是養寵物的飼主,心臟較能因應環境變化,也較不容易死於心臟病發,更有助於慢性病患的健康根據日本東京北里大學研究發現,在冠狀動脈疾病病患中,相較於沒養寵物的人,有養寵物的病患有較佳存活率,饗庭尚子和他的研究團隊針對191名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血脂病患,24小時全程監測他們的心律變異,這些人平均年齡為60~80歲,研究發現,養寵物的病患,心臟跳動約5%,時間間隔差距五十毫秒,未養寵物的病患則只有2.5%,這表示位養寵物的人心跳率改變較少,較無法適應環境。雖然造成這項差異的原因不明,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公衛學院教授席Judith Siegal認為,寵物是一種社會支持,因此能減輕壓力,儘管寵物無法滿足所有事,但寵物確實能滿足某些社交陪伴的需求,這篇研究發表在「美國心臟病學期刊」(AmericanJournal Of Cardiology)上。

拒絕肥胖 別讓慢性疾病危及健康

拒絕肥胖 別讓慢性疾病危及健康#慢性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依據國民健康局「2005至200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44.1%,其中男性比率為50.8%、女性比率為36.9%。肥胖不僅是外觀的問題,而且是危及健康的主要原因。根據統計有百分之四十肥胖者其存活壽命是正常體重者的一半。肥胖和許多慢性疾病有關,例如: 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和中風,而一般社會對人的表現通常以外觀來評論,尤其是身材姣好的女性大受歡迎。因此肥胖患者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隱約透露出好吃懶惰的訊息,這樣的刻板印象對肥胖者不但是一種成見和歧視,也造成了肥胖者的心理壓力,尤其在面對群眾、同儕時,排拒、害羞及情緒低落是常見的。一般而言,男人體脂肪超過25%,女人超過30%皆認為是肥胖,成人的BMI大於27屬於肥胖,BMI數值超過30以上則視為中度或極度肥胖。造成肥胖的原因:有先天性遺傳、生活型態及飲食行為、心理因素等。如何用正確方法減重、且無副作用又不會復胖是有方法的,基隆市七堵區衛生所將於今年7月18日於百福宮、101年7月25日於堵南關懷據點推出減重體驗活動,邀請運動教練說明運動注意事項、示範運動方法、帶領民眾運動及營養師教導飲食注意事項、食物熱量算法、飲食控制之情境練習,歡迎民眾踴躍報名參加。

醫訊/打擊慢性疾病 體重控制要做好

醫訊/打擊慢性疾病 體重控制要做好#慢性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體重過重或肥胖(身體質量指數(BMI)在24kg/m2以上(含))者,罹患疾病的風險與死亡率都比健康體重者要大,腹部肥胖也是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因子,為打擊肥胖,擺脫慢性疾病帶來的威脅,署立基隆醫院特別辦理體重控制班,為民眾打造健康人生。署立基隆醫院減重班,結合營養、醫療及運動三管齊下,設計了一套完整的減重課程,歡迎有減重需求,有興趣的民眾參加。活動時間:7/17~9/4日每週二或三下午13:30~16:00活動地點:署立基隆醫院門診大樓七樓/社區復健中心一樓活動洽詢:(02)2429¬-2525轉3392 營養室

小年夜起濕冷到初五 考驗三種慢性疾病

小年夜起濕冷到初五 考驗三種慢性疾病#慢性疾病

春節連續假期開始,天氣又開始轉濕冷,從小年夜開始氣溫只有14~15℃,到大年夜受到冷氣團發威,氣溫更是下探到11℃左右,這樣濕冷的天氣就一路冷到初四,初五才會稍稍提升2℃,而雨則是下滿整個春節連假。提醒民眾過年期間要注意保暖,有過敏源的小朋友要注意呼吸氣管疾病,老人家注意心血管疾病。中央氣象局預報顯示,從22日受強烈大陸冷氣團影響,氣溫偏低;臺灣中部以北及東北部地區有雨,東部、東南部地區、南部山區及澎湖、金門、馬祖有短暫雨,其他地區雲量較多。這樣濕冷天氣對於三種人最容易有身體病痛影響健康,一為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容易過敏性鼻炎或是氣喘,輕則咳嗽打噴嚏、鼻涕直流,醫師建議要吃暖穿暖睡暖,做好三暖避免呼吸道過敏或感冒。另外就是有風濕性、痛風性或退化性關節炎等疾病者,盡量待在暖氣房,避免濕冷引發疼痛。最後就是高血壓及腦心臟血管疾病的人,多半都是老人家,更是要全面防止濕冷,避免心臟受負荷引發狹心症、心肌梗塞,甚至腦溢血等致命危害。22日起至26日氣溫皆低,馬祖及金門有10℃以下低溫,苗栗以北、東北部沿海空曠地區夜間及清晨也會出現攝氏10℃左右之低溫;22日至25日中部以北及東北部地區有雨,東部、東南部地區及南部山區有短暫雨;27日、28日強烈大陸冷氣團稍減弱,氣溫仍低,北部、東北部、東部及東南部地區有短暫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到晴的天氣。

現代人越來越懶得動? 推廣「健走」護健康

現代人越來越懶得動? 推廣「健走」護健康#慢性疾病

日前台北市與新北市、高雄市舉辦了市民健走活動,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林奇宏指出,臺北市與新北市6-11歲兒童肥胖比率為21.1%;而到了成人,過重或肥胖則高達40.1%,除造成體能衰退,還會導致代謝症候群、三高、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等疾病。因此維持健康體重要注意健康飲食以及規律生活外,也要多多運動。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英國國民健走、散步時間的越來越少,是英國人的健康的隱憂之一。新北市衛生局健管科長賈淑麗強調,「健走」在所有的運動中是簡單、經濟又實惠。不但可以燃燒脂肪、強化心肺功能;也能愉悅心情、提升睡眠品質,每天健走30分鐘以上則更可幫助減重及降低血壓、心血管疾病罹患機率,是國人目前最普遍的運動方式。至於高雄市則響應世界衛生組織活躍老化(active ageing)的概念,除了積極辦理老年健康促進活動,衛生局也透過今日的活動,呼籲市民多關懷身邊的長者,多傾聽他們的心聲,多陪伴他們到戶外走走。英國交通部門調查發現,平均每個英國國民一天只有走960步,相較於1995年少了292步,而且達到15年來的新低點。調查也發現,英國人過度依賴交通工具,而疏於行走,甚至只有41%的英國人走路超過20分鐘。世界癌症基金會(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的雷切爾湯普森博士(Rachel Thompson)表示,如果一個人的運動量太少,可能會引起許多健康的問題,像是慢性疾病與癌症,看起來走路似乎很浪費時間,但是卻是無可替代的活動,所以如果有時間一定要出去多走路。入秋時節「整理門面」好時機 3D飛梭雷射除斑、去痘疤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910&HN_Yr=0&HN_Mon=0保持清潔、避免啃咬食物 渡過牙齒矯正尷尬期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911&HN_Yr=0&HN_Mon=0頸肩痠痛做頸椎拍打 婦人竟無法行走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924&HN_Yr=0&HN_Mon=0

「熊貓眼」是因有慢性疾病?醫師:要多觀察才能判斷

「熊貓眼」是因有慢性疾病?醫師:要多觀察才能判斷#慢性疾病

黑眼圈時常困擾著愛美的人,不僅影響美觀還讓人看起來沒精神,大陸網站報導指出,黑眼圈可能也是人體某些疾病的信號。開業中醫師鄧正梁表示,黑眼圈是因為血液循環不良所致,一般人出現黑眼圈又沒有其他症狀伴時,就不是什麼大病,民眾不用過於緊張。鄧正梁醫師表示,不應該單用黑眼圈作為判斷是否罹患慢性疾病的依據,還要審視伴隨而來的病象,才能夠決定是不是有疾病。比如肝病患者還會有口乾舌燥、臉色發青等症狀;慢病胃病患者會胃痛;過敏性鼻炎的人,容易一早起床打噴嚏與流鼻水等。鄧正梁醫師提醒民眾,並不是所有的慢性疾病都會出現黑眼圈,也不是所有的黑眼圈族,都有慢性疾病。特別是很多人認為鼻竇炎的人一定會長黑眼圈,其實這樣的說法並不正確,大該只有三成的鼻竇炎患者會有黑眼圈。鄧正梁醫師說,失眠、喝酒也是造成黑眼圈的原因,只要是單純的黑眼圈而沒有其他病症就不必過於擔心。他提醒,血液循環不好除了容易有黑眼圈,還可能引起各種疾病,像是腦血管疾病與心臟病,除了黑眼圈,如果舌頭呈紫色或有紫斑黑斑產生,腳表面皮膚出現網狀紋路,都是血液循環不良的徵兆,要特別小心。中醫美白護膚保健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1015聚左旋乳酸療程拯救淚溝困擾?畢業生改頭換面增自信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1164美國哈密瓜驚傳遭感染 疫情已致13人死亡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480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