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

別小看腰間肉!「蘋果型身材」恐致命

別小看腰間肉!「蘋果型身材」恐致命#慢性疾病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隨著健康意識的興起,減肥成為了一種國民運動,但其實,肥胖造成的危害有多大,關鍵要看脂肪長在哪裡,如果身體其他部位都瘦,只是手臂有些蝴蝶袖,並不危害生命,若你是屬於「蘋果型身材」,脂肪主要堆積在腹部,合併症發生的風險較大,恐有致命危機。腰臀比=腰圍/臀圍,是幫助檢視內臟脂肪的健康指標,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即可稱為肥胖,然而當男性腰臀比超出0.9,女性大於等於0.85時,就是所謂的蘋果型肥胖又稱向心型肥胖,主要特徵為身體其他部位不明顯,但是脂肪明顯堆積在腰腹部。研究:腰圍粗 罹癌風險狂增3倍你知道嗎?脂肪分佈的位置直接影響到健康,根據美國研究證實,腹部脂肪堆積問題對人體健康傷害最大,恐導致以下4種合併症。1)脂肪肝/腹部是肝、胰、胃、腸道等重要器官的集中地,當腹部肥胖,過多的脂肪進入消化系統,會損害肝臟,導致脂肪肝。2)糖尿病/腹部肥胖會影響新陳代謝,阻礙糖分的消耗吸收,容易導致糖尿病。3)癌症/哈佛醫學院研究發現,腰圍與大腸癌的發病率相關,腰圍大於109公分比小於89公分的人大腸癌危險增加2.56倍,也就是說,腹部肥胖更易罹患大腸癌,除此之外,還會增加子宮癌、肝癌等風險。4)心臟病/《英國醫學雜誌》刊登的一個報告顯示,腹部肥胖可能引起突發的心臟病,而且會影響心臟功能,阻礙體內及大腦供血。有氧運動+腹肌訓練甩肉真簡單因此想要擺脫慢性病威脅,要擁有理想腰圍,國民健康署曾建議,處理「肚量」問題,首先應先維持健康體重,減重後全身瘦下來,腰圍自然會減少,再者怎麼運動也很重要,如果只是跑步、騎腳踏車等有氧運動,要增加運動強度才有助於消除內臟脂肪,若能搭配腹肌訓練,就能進一步雕塑腰線,像是仰臥起坐、伏地挺身、抬臀訓練等都是居家方便又實用的運動。 

嗆傷程度、慢性疾病 都會增加燒燙傷死亡率

嗆傷程度、慢性疾病 都會增加燒燙傷死亡率#慢性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皮膚不僅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也是一條攻防線,一旦當它受到大面積的破壞後,就容易增加感染機會,且身體機能也會受到改變,所以,在發生八仙粉爆事件後,就曾有醫師表示,發生燒燙傷的當下就注定了結果。燒燙傷變化分3段 皆有致命性風險因此,為讓民眾更加了解燒燙傷,台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王樹偉醫師將它的變化分為3階段,第一階段為急性期,也就是發生燒燙傷的當下,若燒傷面積大時,體液喪失快,如果此時沒有及時灌輸大量水分的話,就會發生休克、多重器官衰竭等問題。第二階段可能因急性期大量補充水分,導致肺積水,亦或因燒傷後低血容量性休克,而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所以,不管是家屬還是醫護人員,都需隨時掌控病況。第三階段則進入慢性期,容易因燒傷面積大而引發感染威脅,主要是因為受傷後,人體抵抗力降低、細菌生長、擴散,而加重人體組織的損傷,導致細菌可以隨著體液的吸收,進入血液引起敗血症。最後,醫師提醒民眾,除了燒燙傷的嚴重程度會影響死亡率外,其實就連年紀、嗆傷程度、慢性疾病等都會增加死亡率。

關懷失智長者 朱立倫揪千人看電影

關懷失智長者 朱立倫揪千人看電影#慢性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為關懷失智症,新北市於假日電影院今天播放以失智老人與兒子互動為題材的真人故事電影「去看小洋蔥媽媽」,市長朱立倫邀請近千位新北市醫事人員、照顧失智症長者的家庭及市民,一起觀賞。  新北市衛生局瑞齡學堂學員楊奶奶,也和失智症先生一起來看電影,楊奶奶眼眶泛紅的說「我就像電影中洋蔥先生一樣,永遠記得先生對我的好,未來我們也要笑著一起走下去」。朱立倫說,多數失智症長者都是由家人照顧,壓力之大也往往使照顧者成為家中隱形第二病人。因此,新北市近2年來廣設公共托老中心,也開辦專為失智症長者及家屬設計的瑞齡學堂課程,針對失智症個案藉由參與團體,增加社會互動機會並減緩疾病退化之速度。另針對失智症個案家屬,辦理家屬支持團體讓家屬有紓解壓力之機會。新北市430診所  守護失智老人  衛生局表示,今年號召新北市中、西、牙醫師公會,與臺灣失智症協會合作成立瑞智友善診所,現在已經有430家診所加入,建立社區互助照護網,專業的基層診所對失智者適時伸出援手一同守護社區長者。

醫訊/糖尿病暨腎臟病教育班

醫訊/糖尿病暨腎臟病教育班#慢性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人口結構、飲食習慣及生活型態改變,國人的十大死因已從傳染疾病轉變為以「慢性病」為主,糖尿病近幾年來更躍居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的第四位,糖尿病屬於一種慢性的代謝異常疾病,主要原因是因體內胰臟功能不良而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而對糖類的利用能力降低,而糖尿病腎病變更為引起腎衰竭眾多因素中最常見的原因。因此,預防糖尿病的併發症及延緩末期腎病變的發生已是一重要議題。糖尿病是強調自我照顧的一種慢性病,因此疾病的成因與預防都是病患及家屬需要學習與瞭解的。因此,聖馬爾定醫院特舉辦「102年度第二期糖尿病暨腎臟病教育班」,協助慢性腎臟病患者、肝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與家屬或有興趣的民眾,提升對尿酸、痛風與慢性腎臟病的認識,以及如何從飲食預防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讓民眾能重視自己身體健康的重要。該活動需事先報名,名額有限,請及早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場請自備喝水容器及原子筆。名稱:糖尿病暨腎臟病教育班時間:102年9月14日(六)上午08:30~11:30地點:聖馬爾定醫院(嘉義市大雅路2段565號)10樓學術講堂洽詢:05-2756000轉3311或05-2783865 高培真衛教師;05-2756000轉3322或05-2752940 謝秋琴、李惠敏衛教師;05-2756000轉3313或05-2779701 洪憶雯衛教師

大家跟我一起跳!有氧改善糖尿最有效

大家跟我一起跳!有氧改善糖尿最有效#慢性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為了有效預防和治療糖尿病,萬芳醫院8月舉辦一連串的講座,授予民眾相關知識和問題Q&A,昨(14)日由新陳代謝科醫師簡友梅講解如何改善和控制糖尿病的症狀,可透過有氧運動來達到最好的效果。多管齊下 運動依個人情形因應 糖尿病為全國十大死因第四位,且容易引發多種器官病變,如腎病變、視網膜病變、心臟血管相關疾病和下肢血液循環不良等,不適之症常造成患者的困擾,因此簡友梅醫師指出,糖尿病患者除了吃藥控制血糖外,還能從飲食和運動下手,運動又以有氧、消耗能量較多的運動為佳,如慢跑、爬山、快走、各種球類運動和游泳等;但若是有腎、眼底病變、心臟病和下肢血液循環不良的患者應該從事較溫和的運動,以免發生危險。患者最忌低血糖 飯前、運動間都該注意糖尿病患者在運動前還需特別注意,嚴格禁止在飯前運動、容易因血糖過低而昏迷,運動期間也要隨時攜帶糖類,在低血糖或必要時間適時補充含糖飲料120-150毫升、方糖3-4顆、隨身砂糖2包或一湯匙蜂蜜,以防低血糖發作,危及身體健康。簡友梅醫師表示,控制糖尿病可從服用藥物控制血糖、飲食、運動方面著手,並遠離危險因子菸、酒,且要維持體重、切忌肥胖,以免多種慢性疾病找上身或控制血糖不當引起的多重病變;糖尿病的改善治療需要患者和醫院配合,注意血壓、血糖、血脂的控制,並定期(每半年)檢查一次肝腎功能、監測尿中微量蛋白尿,避免病變發生,每半年至一年還要檢查眼睛、並做好足部運動以防糖尿病引起的截肢問題。

「胖」萬病之源 三高找上你?

「胖」萬病之源 三高找上你?#慢性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糖尿病是常見的慢性疾病,其中又以第2型糖尿病的患者居多,約占98%的比例,其中5成患者體重過重,因此除了先天自體免疫問題使得胰臟細胞無法自行分泌胰島素的病患外,糖尿病大多是後天因素造成,肥胖乃是關鍵的危險因子,因此醫師建議控制體重是預防糖尿病的關鍵所在。5成糖尿病患者 體重過重、肥胖萬芳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簡友梅表示,台灣有5成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為體重過重或肥胖的情形,且肥胖和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等「三高」疾病密不可分,因此控制體重和改變生活形態可以預防日後糖尿病的發生,民眾日常飲食需均衡、多吃高纖、少吃油炸食物、少喝酒、少抽煙,至少維持每週3次以上的運動習慣,就能降低被文明病找上的機率。簡友梅醫師說明,糖尿病大多和遺傳、身形、體重有關,初期症狀有時並不明顯,糖尿病患者雖短時間內不會致死,但無法根治、患者僅能靠藥物控制,且併發的多種病變也不容小覷;糖尿病可能引發大、小血管病變,小血管出血可能導致視網膜剝離、嚴重者可能失明,大血管如冠狀動脈、腦血管和周邊動脈也有可能因為糖尿病而硬化阻塞,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甚至腎臟發生病變,恐有洗腎的危機。控制體重、避免過胖 預防和治療糖尿病的關鍵因此為了遠離糖尿病和相關併發症的威脅,做好預防保健為首要條件,民眾應避免體重過重、遠離危險因子如煙、酒和高熱量食物等,並規律運動和定期健康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控制與治療;研究也顯示,糖尿病患者能透過控制熱量、血糖,讓糖尿病獲得控制,血糖若穩定、控制得當,也能減少併發症發生的機率。 

中風、腦傷患者治療後 應把握黃金復健期

中風、腦傷患者治療後 應把握黃金復健期#慢性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署統計,國內40歲以上人口,平均每9人有1人發生過小中風,且日後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0倍。另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及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全台約有25萬人中風,且隨著年齡增加有比例遞增趨勢。中風的可怕除了嚴重可能致死之外,其後遺症更往往帶給病患與家屬極大的身心負擔與生活壓力。復健專科醫師曾清祥指出,由於目前台灣醫療體系主要以照顧急性及慢性病患為主,但中風和腦傷患者,在急性治療期後,最需要把握0-6個月的黃金復健期,即亞急性的復健醫療照護,積極進行復健治療,以進行神經的修復並增強身體的功能。曾清祥表示,隨著老年人口日漸攀升,常有感於患者對於復健醫療照護需求的日增,加上復健醫療近年在全球發展迅速,應讓患者在急性住院或手術後,有個專心照護的場所,把握黃金治療期,才能讓復健之路能夠有事半功倍之效。

誘發氣喘高危險因子 菸是罪魁禍首!

誘發氣喘高危險因子 菸是罪魁禍首!#慢性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氣喘是常見的慢性疾病,依據全球氣喘倡議組織(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統計,全球大約有3億人受氣喘疾病困擾,而且大多發生在兒童時期。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9年國民健康調查,發現未滿12歲兒童經醫師診斷患有氣喘的比率為6.7%,而男童氣喘的比率為7.5%,高於女童的5.8%,以此推估國內目前約有19萬2千多位未滿12歲兒童患有氣喘,其中0至6歲有7萬6千多人,7至11歲有11萬5千多人。同時,這群氣喘兒童有1成會因氣喘而急診就醫,顯見氣喘對兒童健康之威脅。國民健康局呼籲,氣喘兒要棄喘,定期回門診追蹤很重要!有些氣喘兒童雖然看似沒有症狀,其實氣管內仍在發炎,即使表面症狀穩定,仍應定期回診追蹤。尤其是7至11歲已經就學的氣喘兒童,不要因課業繁重,而忽略了持續保養用藥及定期回診,否則一旦急性發作,為了控制病情而需要緊急就醫或增加用藥劑量,反而得不償失。健康局進一步指出,控制氣喘除了上述提及的定期回診追蹤病情,遵照醫囑服用藥物外,同時要避免接觸到會誘發氣喘的環境及行為因素。根據調查,影響未滿12歲兒童發生氣喘的主要因素前幾名依序為,塵螨(38.8%)、病毒感染(36.4%)、氣溫急遽變化(34.8%)、空氣污染(27.7%)、冰冷的食物(24.8%)及劇烈運動(15.3%)等,提醒家中有氣喘兒童的家長,要注意居家環境的改善,應使用易於清洗的寢具和簡潔的裝潢、避免二手菸、避免氣候變化對呼吸氣道的不良影響等,以減少孩子與環境中過敏原接觸的機會。另外,菸是誘發氣喘的高危險因子。媽媽懷孕期間吸菸或暴露於二手菸,可能導致寶寶出生後的肺部功能較弱;氣喘兒暴露於二手菸環境下,可能會引起嚴重氣喘發作而住院,甚至造成死亡。健康局呼籲,打算懷孕中的婦女應遠離菸害環境,尤其「家庭」更應該保護兒童免於二手菸的暴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