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

不舒服卻沒病?醫:多數人都是亞健康

不舒服卻沒病?醫:多數人都是亞健康#慢性疾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於1948年提出的「健康」定義如下:「健康,是一種生理、心理、社會各方面都處於完全健康的狀態,不只是單純的不生病。」然而,隨著時代演進、環境變化、飲食與生活習慣的巨變,現代人的疾病形態變成以非傳染性的慢性疾病為主,這和生活形態脫離不了關係,也與1940年代以急性病為主的情形大不相同。健康是面對各方面挑戰時適應的最良好的狀態再加上現今的環境改變比以往更快速,每天面臨大量的資訊、更多新科技、各種不同的刺激、更細的分工、更緊湊的步調、更多元的壓力、更複雜的關係、更多的飲食選擇等,歐美學者因而針對WHO的「健康」定義做出調整,更強調個人與周遭環境的適應能力:「健康,是面對生理、心理、社會各方面的改變與挑戰時,能夠去適應並且自我做出調整。」 不妨和自己對話,誠實問問自己,單純地檢視自己的身心靈感覺和健康狀態,如果以100分為滿分,代表充滿精神活力,與周遭環境和諧運作的完全健康狀態,你會給目前的健康狀態打幾分?壓力大、睡不好 身體開始不和平共處有的人已經確診罹患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肥胖、代謝症候群、脂肪肝、自體免疫疾病、失智症、癌症等;但有一大部分的人是身體反覆出現某些症狀,如關節痠痛、慢性疲勞、慢性頭痛、消化不良、胃酸症狀、慢性過敏等,他們有可能試著和症狀和平共處而不予理會,有可能一不舒服就吃藥控制症狀,有可能做了健康檢查卻找不出明顯病因或異常,醫師也許告訴他們:「數值都還好,沒什麼大問題,可能是壓力太大、睡眠不好造成的,要注意飲食、多運動。」 如果我們畫一條慢性病光譜,在光譜最左端是最健康的理想狀態,光譜最右端是被診斷罹病的狀態,現今處於左端最理想健康狀態的人不多,處於最右端疾病狀態的人卻愈來愈多。而且有很大一部分的人正位於光譜中間,也就是「亞健康」的狀態。檢查都做了卻找不出原因「醫師,你說得對耶,我老是會有一些不舒服,很困擾,所以才想說去做健康檢查,看能不能找出原因,能做的項目都做了,抽血、驗尿、腸胃鏡、X光、心電圖、電腦斷層、核磁共振都做了,結果也沒什麼大問題。可是就是有些症狀很困擾,我該怎麼辦?」 這樣的情況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你或周遭親友也許就是其一。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愈來愈多,怎麼辦才好?是往疾病的方向走去?或是重返健康?端看自己能否及早發現問題,並且做出改變。 醫療人員不是健康的關鍵處於光譜中間的「亞健康」狀態,接下來會往「疾病」的方向走去?還是能夠重返「健康」?問題的答案,照個鏡子就會明白。門診時遇到罹患慢性病的患者,或者處於「亞健康」狀態、希望自己能夠更好、更健康、不要等到生病才被診斷的民眾,我都會花時間好好了解他們的狀況、作息、飲食,與他們溝通討論,讓他們知道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自己的健康和慢性症狀,以及該如何調整生活形態。因為慢性病和「亞健康」狀態的根源,絕大部分來自生活形態,包括了飲食營養、睡眠休息、運動活動、壓力、心理情緒等各方面。 重點是,面對這種因為生活形態造成的疾病,千萬不要以為看了醫師就能夠立刻變健康,醫療人員頂多從旁協助,給予適當的建議、必要的醫療處置,如果真的想讓自己從此刻開始往健康邁進,或者不要繼續惡化,必須從自己做起,願意改變。為什麼這麼說呢?不妨想想看,你每次就醫時和醫師討論了多久時間?3分鐘?5分鐘?半小時?事實上,許多人到大醫院就醫的經驗是,光排隊候診就花了3、4個小時,看診時間卻只有短短幾分鐘。如果以國人平均一年看診15次,每次看診時間20分鐘來計算(實際時間可能更短),那麼一年花在門診的時間頂多300分鐘,也就是5個小時。一年總共有8760個小時(365天×24小時/天),5個小時的看診時間可說是微乎其微,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你在過生活,所以決定健康與否的關鍵人物,當然是你自己,是你每一天的所做、所為、所吃、所動、所休息、所睡眠。面對這些慢性疾病,自己,當然才是真正該肩負起責任的那個人。 (本文摘自/腸漏,發炎的關鍵/時報出版)

愛滋納健保 疾管署:助去汙名化

愛滋納健保 疾管署:助去汙名化#慢性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許芝菁/綜合報導)依國際趨勢及現今醫療水準,愛滋感染可視為一般慢性疾病,因此愛滋醫療照護回歸健保以慢性疾病照護方式,依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規定,自106年2月4日起,愛滋感染者確診開始服藥2年內醫療費用由疾管署編列預算支應,2年後則由健保給付。國際上,愛滋醫療費用也多以健保支應,為愛滋平權且去歧視的作法。愛滋服藥率增84% 病毒量測不到達88%近幾年疾管署積極進行愛滋相關防治工作,每年新增感染人數呈穩定狀態,加上近年藥費也逐年下降,該署得以積極推動一天一次處方,愛滋感染者的服藥率大幅上升至84%,病毒量測不到已達88%,在良好的追蹤治療下,愛滋感染可控制和其他慢性疾病等常見疾病相同。基於疾病平權平責,醫療照護不應依疾病別而給特殊化待遇,因此愛滋治療納入健保,有助於感染者的去標籤化、去汙名化。愛滋病的治療與宣導費用於愛滋感染者,是透過感染者病毒的控制與及早診斷立即接受治療的措施,目的是防止疫情擴大,因此,以治療愛滋患者做為預防疫情的散播,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目前建議的最重要防治方式之一,並且符合成本效益。尊重、接納的態度 能有效控制愛滋疫情為達國際90-90-90之目標(即90%知道自己感染、90%感染者有服藥、90%服藥者病毒受到控制),疾管署持續加強愛滋防治工作,致力減少愛滋新增感染人數。然而,只有全民以尊重、接納的態度,營造健康、友善的性別環境,才能讓高風險族群能獲得健康資訊與正確防治觀念,並早期接受篩檢及早治療,有效控制疫情。

活動/暑期兒童體重控制班

活動/暑期兒童體重控制班#慢性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健康吃,快樂動,體重控制班,動吃動吃邁向開學好體位!三軍總醫院將於開辦減重課程,內容包含飲食教育課程與體能活動,指導兒童正確的飲食觀,預防日後的慢性疾病發生。主要招募對象為 9-12歲,體位過重或肥胖學童,將由營養部葉玲岑營養師評估、監督及指導下,改善小朋友的生活品質,在短短的暑假就能瘦身成功又有健康保障。欲知報名相關細節請洽諮詢專線。時間:106年7月13日起至8月17日每週四下午(共6週)A班:14:00~15:10B班:14:30~15:40地點:三軍總醫院B1第五演講廳對象:9-12歲,體位過重或肥胖學童報名:02-87923311#17221(呂小姐:周一至周五08:00-17:00)

6症狀現身 恐為早期風濕病

6症狀現身 恐為早期風濕病#慢性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常感到關節疼痛嗎?常感到眼乾口乾嗎?風濕病不只是風濕問題,更是一種病情反覆的慢性疾病。認識早期風濕病,可以提早預防眼睛、骨骼、甚致心肺問題。由於某種不明因素,風濕症可以影響多個系統,不正常的抗體會對患者自己的體內組織反作用,因此這疾病也稱為「自體免疫」疾病。病徵包括水種、發燒、關節腫痛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表示,患者身體的器官和組織常見的病徵包括水腫、發燒、關節腫痛及發炎、脫髮、皮膚出現紅斑或紅點,狼瘡引發的腎炎可輕可重,嚴重可能引發急性腎衰竭,甚至可能需要洗腎。另外,腦部也可能導致精神病、痙攣或中風。如何察覺風濕病的徵兆,賴寧生院長表示可由6點找出線索:1) 疾病的時間異常/如年輕女孩子腦中風,晨間背痛、關節僵硬,已休息一個晚上後還腰酸背痛,就有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2) 疾病出現頻率過高/口腔潰瘍一個星期發作2、3次,蕁麻疹持續1、2天,打針後仍未消退,一直治療都未痊癒,就要懷疑可能是紅斑性狼瘡。3) 反覆性出現/如反覆流產,或泌尿道反覆感染,一直治療不好。4) 持續進展/例如運動傷害過了一星期還不好,或關節痛、關節腫、皮疹、神經病變等5) 多器官病變/不一定同時出現,忽隱忽現6) 疑難雜症/如風濕症、免疫病、病毒感染、癌症、內分泌異常,若是在其它科都看不好,就要懷疑可能是風濕病。眼睛乾澀痠痛、有異物感、整天淚液直流除了風濕病外,一般俗稱的「乾燥症」修格連氏症候群也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過敏免疫風濕中心主任黃光永醫師表示,除了會侵犯唾液腺及淚腺,也會侵犯甲狀腺、肌肉、筋骨、關節、腸胃道、肺臟、腎臟,甚至血管及神經系統。症狀包括眼睛乾澀酸痛、有異物感、整天淚液直流、口腔黏膜乾燥、味覺改變、喉嚨乾緊、口苦、口臭、蛀牙、便秘、泌尿生殖道黏膜分泌液減少等因乾燥而產生的症狀。黃光永醫師建議,患者應避免抽菸、喝酒,使用乳霜或護唇膏以減少體液流失,使用油性肥皂或ph5.5沐浴乳,乾眼症患者避免長時間看書、看電視或電腦,使用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一旦確診為修格連氏症候群,接受適當的治療不僅能大幅改善生活品質,並可避免疾病的持續進展及諸多併發症。

驚!慢性病患罹肺炎風險高3倍

驚!慢性病患罹肺炎風險高3倍#慢性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得過肺炎就不會再次感染?研究指出,感染社區型肺炎次數越多,再次感染的風險也就越高。高齡化社會來臨,如何活得長壽又健康為當前最重要的課題之一。根據統計,雲林縣的「肺炎」為第三名死因,每十萬人口死亡率更高出全國平均1.66倍。醫師呼籲,年長者以及慢性疾病患者可與醫師討論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積極對抗肺炎。住院死亡患者中 十人中就有一人死於肺炎台大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醫師表示,據衛福部104年國人主要死因統計,肺炎為第四名死因,但在雲林縣,肺炎更高居第三大死因。台大雲林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崇裕進一步說明,以台大雲林分院為例,住院死亡患者中,十人中就有一人死於肺炎。肺炎除了威脅民眾的生命外,還會提升認知障礙及失能的風險。黃瑞仁院長表示,由於年長者罹患肺炎不一定會出現發燒或感染的徵兆,因此一旦延誤就醫恐將小病拖成大病,增加治療難度。因此陳崇裕醫師強調,除了65歲以上成人須注意肺炎感染外,慢性病患者,例如腎臟病、肺部疾病、心臟病、糖尿病、肝臟疾病或是免疫力低下者,即使是中壯年也均為肺炎感染的高風險族群,感染風險較健康成人增3倍,都應特別留意。施打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預防效果達45.6%黃瑞仁院長說,根據衛生福利部針對全台灣老人健康狀況的調查,雲林縣55歲以上成人超過七成患有慢性疾病,而55-64歲以上人口罹患慢性疾病比例更高居全國之冠,因此更不可以輕忽肺炎的威脅。陳崇裕醫生表示,導致肺炎復發的最主要致病菌病就是肺炎鏈球菌,此外,大於65歲及未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均是肺炎復發的危險因子。國外大型研究發現,65歲以上成人施打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可以對其涵蓋血清型所導致的社區型肺炎預防效果達45.6%。若能提高成人的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率,預期可以大幅減少肺炎對民眾的威脅,提升年長者的健康及生活品質。 

長痘嘴破?氣溫回暖補過頭!

長痘嘴破?氣溫回暖補過頭!#慢性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秋冬季節,民眾喜歡吃薑母鴨、麻油雞進補,體質虛寒者適合時常進補,但燥熱體質者要多多斟酌。另外,冬天天氣冷時也儘量要「早睡晚起」,尤其是老年人及慢性疾病患者,早上要等氣溫較高時再起床,起床也應等身體暖和後再下床,穿著採取洋蔥式穿法,避免風寒要特別記得頭部與腳部的保暖。進補的次數要少 進補過頭反而火氣大衛福部彰化醫院中醫師張煒東表示,今年冬天至今的情況不同於往年,冷氣團發威時短期溫度驟降,但沒有冷氣團來襲時氣溫可逾20度,所以進補的次數要少一點,以免天氣回暖時因為進補過頭而有火氣大的情況出現。一般常見的冬令進補有羊肉爐、薑母鴨、麻油雞、十全大補湯等都屬於溫熱的補法,體質虛寒、易手腳冰冷的人,可以藉此改善體質虛寒的現象,但是體質燥熱的人就不適合,若硬是要進補就容易出現口乾舌燥、口唇破、牙齦腫痛、流鼻血及失眠等火氣大的症狀。燥熱體質 易破嘴、頭皮屑較多一般而言,燥熱體質者,臉上較易冒出痘痘,加上火氣較旺,也容易破嘴,頭皮屑較多,心情煩燥,也容易便祕。虛寒體質者則血液循環較差,容易手腳冰冷,大便較軟,臉色容易蒼白。張煒東醫師指出,腸胃功能差的人要適量進補,因為有些中藥較滋膩難消化,而且藥膳中含有大量的肉類和油脂,對於腸胃較差的人,可能會有胃腸悶脹、難消化的現象。另外,感冒、高血壓、痛風、高血脂、肝硬化等慢性病者都不適宜進補,否則會出現咽喉痛或口乾舌燥等讓感冒症狀加重的狀況。老人家或慢性疾病的人 要記得避寒冬天的生活作息要避寒,對於老人家或慢性疾病與抵抗力差的人,在戶外氣溫低時,盡量待在室內,室內可以使用電暖器等電器讓室內溫度維持穩定,氣候不穩定時傳染疾病多,所以少去公共場合,這就是避開外在的影響因素。

洋蔥式穿法 調節體溫好暖心

洋蔥式穿法 調節體溫好暖心#慢性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立冬後,近日天氣轉為濕冷、早晚溫差變化大,白天天氣悶熱、清晨與夜晚溫度溫差大,是心肌梗塞、心絞痛、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醫師呼籲民眾應注意保暖,採洋蔥式穿法,注意慢性疾病(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管控,避免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急性發作。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 盡速送醫急診室主任洪世昌表示,心絞痛、心肌梗塞是急性冠狀動脈心臟病,易發生猝死,致死率高,而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BMI及抽菸是誘發心臟病及中風的危險因子,洪世昌主任表示如果民眾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左前胸有壓迫感、呼吸困難、喘、冒冷汗、暈眩、疲倦無力合併噁心嘔吐等症狀,應盡速送醫。救心藥有血管擴張作用 恐影響生命徵象民間傳言一款俗稱「救心」的舌下錠藥物,在緊急時刻服用即可改善狀況,藥劑科主任林鴻昌表示該藥物主要成分為硝化甘油,適應症是冠狀動脈疾病(心絞痛、狹心症、心肌梗塞),有強力的血管擴張作用,可能影響生命徵象。舌下錠並非所有病人都適用,且這是醫師處方用藥,病人應遵從醫囑,使用時要非常小心,林鴻昌主任提醒民眾勿自行至藥局購買、私自服用,應經專業醫師評估身體狀況後使用。經常量測血壓、利用健康檢查了解身體洪弘昌院長提醒民眾應經常量測血壓、利用健康檢查來了解自己目前的身體狀況,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如果有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等慢性疾病,應規律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治療,溫差大時可採洋蔥式穿法,在室外室內才能夠藉由衣物,隨時調節體溫。

人民保母 心肺功能異常近3成

人民保母 心肺功能異常近3成#慢性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臺中市政府警察局豐原分局,及轄內分駐所警察,3月開始進行心肺功能檢查,檢測發現警察肺功能異常比例偏高,可能是工作壓力還有汽機車排放廢氣的煙害,使得肺功能問題比例較多,有將近3成,目前受檢的200多人中,8人有心血管功能異常,比院內檢查異常的比例低,但是55人有肺功能異常,比例偏高。「動脈波」測血流 彈性好血流慢豐原醫院心臟科醫師曹承榮表示,心血管功能檢查部分,以「動派波」測試血流的速度,如果血管彈性好血流速度就會比較慢,相對地如果血管開始硬化,血流速度就會比較快,以年紀為基準檢測動脈波,就能測出血管是不是比實際年紀老。動脈波速度快 血管硬化現象另外「踝肱血壓指數」,則是透過手臂跟腳踝的血管壓力比,檢測有沒有血管狹窄或阻塞的問題,受檢員警中有8人指數異常,大部分是動脈波速度快,有血管硬化現象,少部分是出現血管阻塞現象。PM2.5 會造成肺部慢性發炎肺功能檢測則透過最大吐氣量評估肺功能,此項檢查,可篩檢出有阻塞性呼吸道疾病的潛在病人,員警可能因為工作壓力、排班值勤等作息問題影響身體狀況,另外在路口指揮交通,吸入車輛廢氣,PM2.5懸浮微粒會造成支氣管及肺部慢性發炎,影響肺功能,另一個可能的問題則是抽菸或二手菸。肺功能異常 高機率致慢性肺病受測員警肺功能異常值高達27%,比例偏高,將近3成,肺功能異常的族群,有很高的機率演變成慢性阻塞性肺病,但是如果初期及早控制,就能避免惡化,但是因為初期症狀不明顯,往往易忽略警訊,醫師建議若有異常狀況,就要回診進一步追蹤確保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