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史

肺癌非癮君子專利 4類高危險群當心

肺癌非癮君子專利 4類高危險群當心#家族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連續36年為國人死因之首,肺癌更是癌症死因之首。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因肺癌死亡的國人超過9200人,平均一天超過25人死於肺癌。雖然吸菸率降低 肺癌死亡數並未趨緩肺癌與吸菸行為密切相關,已經科學界證實。我國於1997年實施菸害防制法,藉助法律約制使國人遠離菸害威脅,成人吸菸率從1990年的32.5%降至2016年的15.3%,降幅為52.9%。然而我國肺癌的死亡數並未趨緩。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彭汪嘉康表示,我國肺癌的典型與其他國家肺癌與吸菸行為相關不同。我國罹患肺癌病患不吸菸率高達55%,尤其女性有93%沒有吸菸的行為,且高達7成是與吸菸行為關係較不密切的肺腺癌。不吸菸仍可能罹肺癌 4類高危險群肺癌因為早期症狀不多,發現時將近75%病患已發生局部或是遠端的轉移,錯失治療的黃金期。彭汪嘉康院士結合國人肺癌好發族群特徵,歸納出台灣肺癌高風險族群特徵,尤其是不吸菸的高危險族群,更應警惕,希望及早發現、有效預防與治療:1) 直系血親具有家族肺癌病史/根據統計,直系血親有兩人罹患肺癌,罹肺癌的機會為一般人的5-7倍。且依我國女性肺腺癌病患近6成有表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體(EGFR)突變;同時非吸菸族群具有家族史者多半帶有相關其他肺癌危險基因。2) 曾罹患肺結核或其他肺部慢性疾病(如COPD)/肺結核結痂處及周邊容易形成腺癌,而COPD患者常與過去吸菸行為有關。香菸中的尼古丁物質抑制纖毛運動,使痰液堆積不易排出而罹病。此2肺部疾病同是罹患肺癌的高潛在危險因子。3) 煮食沒用抽油煙機/家庭廚房煮食多數為女性,目前已經科學實證指出,廚房煮食若不使用抽煙機,罹肺癌風險高於使用抽油煙機者。尤其是中式烹飪高溫油炒,釋放的化合物侵蝕長期於油鍋旁烹煮的婦女的肺部健康。抽油煙機也必須定期清洗、汰換濾網,確保抽油煙機的正常功能。4) 長期暴露於致癌環境者/長期暴露於二手菸環境,尤其是不吸菸的女性需特別注意。其他如職業環境有重金屬與毒物的如鎘、鉻,以及砷,或是石棉業者、過度處於有機化合物情境(如燃燒煤、祭拜的香)、放射線環境,及污濁空氣等。長期於上述室內或是室外致癌情境,對肺部健康必然產生不良影響。高危險族群可考慮自主篩檢醫學科學界已經證實「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為有效篩檢肺癌工具。要保護自我的肺部健康,彭汪嘉康副董事長呼籲高危險族群考慮自費自主篩檢。肺癌早期發現的民眾,有多數是在定期的健康檢查中察覺,挽救寶貴的生命。

嚇!吸菸者患妊娠糖尿病風險高2倍

嚇!吸菸者患妊娠糖尿病風險高2倍#家族史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妊娠糖尿病是孕期最危險的疾病之一,隨著母體體質變化,體內產生多種荷爾蒙,血糖會因為荷爾朋分泌濃度而改變,一但身體對胰島素阻力增加,胰島素需求量變大,妊娠糖尿病就會發生。研究顯示,除了家族史、高齡者之外,吸菸者患妊娠糖尿病的機會更高2倍!產婦身體對胰島素需求增加導致妊娠糖尿病郭綜合醫院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部長馮漢賢表示,曾遇過一名38歲的黃姓孕婦,血壓、飲食習慣皆正常,不過卻因為空腹血糖指數高達130 mg/dl確診為妊娠糖尿病。經醫師建議早晚施打胰島素各10單位,飯前血糖控制為95 mg/dl,後續產檢正常,並順利產下逾3000克的寶寶。馮漢賢部長表示,妊娠糖尿病指懷孕前沒有糖尿病病史,但在懷孕時卻出現高血糖的現象,主要是因為產婦的身體對胰島素的阻力增加,胰島素的需求量便會更加大,胰島素抗性產生而因此發生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除了疲乏還可能出現劇吐除了吃多、喝多、尿多、體重減輕等常見糖尿病症狀,也可能出現疲乏、嘔吐症狀,但這裡的嘔吐與妊娠的孕婦反應不同,妊娠糖尿病大多為劇吐,嚴重甚至還可能引起電解質不平衡。由於體內葡萄糖不能被很好利用,體能也無法得到充分補充。且除了高齡產婦、有家族史患者、吸菸者患妊娠糖尿病風險會增加2倍。注意飲食、觀察體重才能避開疾病馮漢賢部長表示,巨嬰症發生率明顯增高,容易造成胎兒窘迫及產道損傷、難產、剖腹產幾率增高。也可能導致胎兒器官發展不全,增加先天性心臟疾病、胎兒子宮內發育遲緩、先天性中樞神經發育障礙如無腦症及脊柱裂孔或其他器官畸形的可能性。為免妊娠糖尿病發生,孕期婦女一定要觀察自己的體重變化,注意飲食,才能避開孕期隱形殺手的地雷。

驚!肺癌死亡人數30年來成長近6倍

驚!肺癌死亡人數30年來成長近6倍#家族史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台灣肺癌死亡人數30年來成長5.7倍,換算下來不到57分鐘即有一人死於肺癌。另根據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國內肺癌患者有7成4發現時已為晚期,不論是家族病史、抽菸、長期接觸空汙、化學物質等高危險群都應該定期檢查,以免晚期發現時增加治療困難。晚期肺癌會使病人呼吸困難、背痛、胸悶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秘書長何肇基醫師表示,早期肺癌沒有症狀,不易發現,但到晚期一旦浸潤、壓迫或擴散,會使病人呼吸困難,產生背痛、胸悶等症狀,更會大幅降低存活率,增加治療困難。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醫師表示,因為肺癌的特性就是難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所以肺癌患者其實需要更多武器對抗疾病!標靶治療能降低死亡率 延長存活期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醫師進一步說明,在目前肺癌治療有許多武器可選擇,若要達成降低死亡率目標,除了早期發現,更應該搭配患者的病理型別,選擇適合的藥物,例如,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突變的肺腺癌病人,可選擇標靶治療為武器,其它型別或未突變的病人則以傳統化療優先,但突變病人和未突變病人比例相當,患者需要更多的治療武器來與肺癌抗戰。化療怕轉移 選擇多才能延長存率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高尚志醫師表示,臨床上曾遇過37歲、肺癌四期的病人,一路從化療、標靶、電療、放療到最新的免疫療法,經歷腦、骨等4次不同器官轉移,都得靠不斷的治療武器支援才得以存活這名患者發病時先以化療為治療準則,但化療3年後發現轉移,標靶做不到半年也再轉移,經過放療、電療苦撐到新的免疫療法出現,才又有一線生機,但病人多年來承受不斷的心理煎熬可想而知,也因此,必須給患者更多的治療選擇以延長存活。

肺癌正在年輕化!當心這些致病因

肺癌正在年輕化!當心這些致病因#家族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如果你正值3、40歲壯年期,都正在為事業與家庭打拼中,但卻發現罹患肺癌,心中必定是充滿疑惑與震驚,我還這麼年輕,怎麼會呢?!臨床顯示,近年來,肺癌有年輕化的趨勢,雖然抽菸是造成肺癌的最大危險因子,不過也別忽略了空氣污染所成的傷害,以及有家族史者也要特別注意!抽菸、空氣污染、家族史 是導致肺癌成因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內科主任王金洲表示,肺癌最常見的成因是抽菸,以前大約有八成五肺癌都是抽菸引起,但是這10年來,不抽菸者罹患肺癌比例已接近半數,其原因有可能是大環境的空氣污染,尤其流行病學研究顯示,PM2.5與PM10與肺癌有相關性,至於顆粒的嚴重程度需要有更多證據佐證;此外,就是肺癌有家族史風險,通常抽菸者大約有15%會罹患肺癌,而有肺癌家族史者,則直系血親約有千分之10至千分之13的風險。30、40歲年齡層罹肺癌有增加趨勢雖然肺癌以50至70歲年齡層居多,但是30、40歲年齡層的肺癌有越來越多趨勢!王金洲主任指出,臨床上,就有一名40幾歲女性罹肺腺癌,且有基因突變,以新一代化療藥治療無效,去年開始用標靶藥,結果出現抗藥性後要等一年才有新的標靶藥,在這等待期間,就先服用口服化療藥;另有一位42歲罹鱗狀細胞肺癌第四期,由於很排斥針劑化療藥,因而吃口服化療藥來治療。王金洲主任進一步指出,肺癌可分成小細胞肺癌、大細胞肺癌、鱗狀上皮細胞肺癌、肺腺癌等不同細胞型態,肺腺癌甚至要分析其基因型態;而治療肺癌的方法有局部的手術、放療,全身性的化療、標靶藥與免疫藥,早期發現以手術切除可以痊癒,若是晚期則以化療、標靶與免疫治療控制,尤其是大約有六成肺癌以標靶治療無效,得以化療來控制。擔心化療副作用 口服化療藥副作用低很多癌友都很怕化療,很擔心化療的副作用;王金洲主任強調,其實東方人體質進行化療的劑量不重且效果好,而且可經由止吐藥降低副作用,並且有中醫與營養師來處理副作用。若是對化療仍有心理壓力,還可以使用口服化療藥,副作用可降低,效果與針劑一樣,而且不必住院打化療。對於第一、二期肺癌主要方法是手術切除,二期b與三期a有局部擴散,手術完就要輔助性化療,以口服化療4至6個月,都有健保給付。(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七旬婦無「三多」 血糖超標4倍

七旬婦無「三多」 血糖超標4倍#家族史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年近七旬的婦人固定服用高血壓藥物長達8年,每次回診時也沒有要求做其他檢查,在一次健康檢查後發現飯前血糖竟超標4倍。原來婦人有糖尿病家族史,平時雖然沒有出現糖尿病「三多」的症狀,但追蹤發現其醣化血色素也高達12%(正常值5.7%以下)!血糖波動大 易疲勞、視力糊、手腳麻童綜合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蔡婉妮表示,除了典型「三多」症狀外,出現以下症狀也可能為糖尿病徵兆,包含容易疲勞、手腳麻痺、視力模糊等問題。另外,也會容易出現皮膚搔癢、傷口難癒合或女性陰部搔癢的現象。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內科主治醫師巫慶仁指出,糖尿病的盛行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在台灣,平均每10人有1人得病。罹患糖尿病主要跟生活型態與基因有關,以這名婦人為例,平時雖沒有糖尿病典型症狀,但是因為年紀較大又有家族史才會罹患糖尿病。這次健檢意外發現糖尿病,及早服藥治療才避免受到併發症的危害。體重偏重、有家族史 要定期檢查蔡婉妮醫師表示,除了有家族史的病患應該定期篩檢外,其他族群如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患者、體重過重、血脂異常、有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婦女也要預防高血糖,巫慶仁醫師也提醒,常喝酒、喝飲料不減糖都是罹患糖尿病的潛在危險群。體重偏重、有家族史但還沒有出現症狀的民眾也要記得定期篩檢。目前政府提供每3年一次的成人健檢,民眾可以好好利用。巫慶仁醫師指出,人到了40幾歲以後,會陸續產生代謝問題,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每3年1次,65歲以上每年1次成人健檢,成人健檢可看出潛在的問題,千萬不要忽略。

家人有胃癌 30歲後罹癌率達3成

家人有胃癌 30歲後罹癌率達3成#家族史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醫生,我有幽門桿菌,會不會容易得癌症?」40歲左右的李小姐因為在報章雜誌上看到幽門桿菌感染會導致胃癌,因為父親也是胃癌患者,而李小姐在健康檢查後發現自己也有幽門桿菌,因此到醫院尋求專業建議及諮詢治療。幽門桿菌感染 約1%至4%的人得到胃癌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胃腸科主治醫師蔡郁清表示,幽門桿菌是生長在胃部的一種革蘭氏陰性、微需氧的細菌。研究發現,幽門桿菌也是胃部淋巴瘤及胃癌的重要風險因子,世界衛生組織亦早在1994年即宣告幽門桿菌為第一類的致癌物。一旦幽門桿菌感染,約有1%至4%的人得到胃癌,患者若有胃體部為主的發炎、胃黏膜萎縮及癌前病變時,胃癌的風險將更增加。台灣人胃幽門桿菌帶原率約為5成左右,因此胃癌的防治重要性不容忽視。已產生癌前病變再治療 效果大打折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林肇堂、衛服部臺南醫院院長許博翔及台大吳明賢教授領導多位國內研究幽門桿菌的專家學者合作發表於知名期刊的研究顯示,治療幽門桿菌的感染能降低產生胃癌的風險,然而若已產生癌前病變再治療的話,降低癌症風險的效果將大打折扣。李小姐是胃癌病患的一等親,屬於胃癌的高風險族群,研究顯示胃癌病患的家屬在得到幽門桿菌後癌前病變產生的比例較高,如腸上皮化生,在30歲時就約有3成的胃癌病患一等親表現此一癌前病變,對於像李小姐一樣的胃癌病患的家屬,了解自己是否有幽門桿菌感染並及早除菌非常重要。除了胃癌病患的家屬及已經表現癌前病變的感染者,以下幾種情形也建議接受除菌治療: 1) 胃十二指腸潰瘍患者2) 胃黏膜淋巴瘤(MALToma)患者3) 患有萎縮性胃炎4) 經由內視鏡或外科手術切除胃癌後仍有幽門桿菌感染的人5) 本身具有強烈意願想接受除菌治療的帶菌者(需自費)6) 特異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患者7) 不明原因的缺鐵性貧血(unexplained iron-deficiency anemia)8) 反覆胃部不適(dyspepsia)的患者。

孩子咳不停 恐為便秘害的?

孩子咳不停 恐為便秘害的?#家族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些人認為咳嗽、哮喘的發生跟遺傳有很大的關係,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主要是因為一家人相同的生活習慣或外界環境導致的,除非孩子一生下來就喘到不行,我們才會說他或許是遺傳性的哮喘,否則,大部分都是後天環境影響導致的,而後天環境影響所引起的疾病,一般都是可以治癒的,如鼻炎、鼻竇炎、過敏性疾病等。有家族史若不注意保暖 容易出現遺傳孩子咳嗽、哮喘的發生,與家庭生活環就和習慣息息相關,例如咳嗽、哮喘多起因於寒,而有哮喘家族史者若是不注意防寒保暖,這種習慣會不知不覺延續到下一代,就容易出現家族性的類遺傳性哮喘。雖然現代醫學的各種資料顯示咳嗽、哮喘與遺傳有一定的關係,過敏性哮喘往往也有家族史,意即除了遺傳外,也不排除子女和父母生活在同樣的環境中,與沒有哮喘的患者家庭生活環境不一樣。體質雖然有傾向性但不一定會發病什麼叫後天的影響?在家裡如果爺爺那一輩有哮喘,爸爸那一輩有哮喘,孩子這一輩也有哮喘,那這樣的哮喘到底算不算是遺傳呢?我覺得還是有待商榷,當然,身體和遺傳是有關係的,但是某種病症的發作主要原因還是受外界環境影響,遺傳只是一種傾向性,傾向於發作,如果你平時注意避開那個環境的話他就不會發作。人的體質也是如此,雖然代表有傾向性,但是不一定會發病,舉例來說,小孩子容易積食,積食是一種傾向性,但並不代表他一定會積食,這需要我們認真了解,外感風寒時會咳嗽,刺激性氣味也會導致咳嗽,還有其他的因素如勞累、運動、哭鬧、飲酒、吸菸等,均會導致不同程度的咳嗽,基本上都可以控制,不需要刻意治療。咳嗽、喉嚨乾 放血治療可治好咳嗽不一定是肺的原因,其他疾病也會造成咳嗽或者哮喘,如果喉嚨發炎,也容易導致咳嗽,曾有一個14歲的孩子咳嗽數年,伴有喉嚨乾、癢甚至有黏痰,我詳細一看,喉嚨又紅又腫,扁桃腺略腫大,這是喉嚨發炎刺激所導致的咳嗽,我在少商、商陽穴放血治療,咳嗽頓時減輕許多。小兒積滯主要的原因在於脾胃,脾胃熱則肺熱,脾胃寒則肺寒,肺熱和肺寒就會造成肺熱咳嗽和肺寒咳嗽,孩子大便不通也可能導致肺部咳嗽,我在臨床上,遇見高熱、哮喘、咳嗽並伴有大便不通的孩子,給他們通便以後症狀很快能緩解。(本文摘自/兒童止咳 關鍵全書:【不用西藥】名中醫兒科的獨門治咳小妙招,迅速幫小寶貝根除易咳體質!/出色文化)

想醒卻醒不來 夢遊者多有家族史

想醒卻醒不來 夢遊者多有家族史#家族史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小朋友常夢遊,衛生署台南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林政佑指出,其實夢遊症在國際睡眠障礙分類中屬覺醒障礙之一,也就是想要醒卻醒不過來的睡眠疾病,而夢遊容易發生在4~12歲兒童身上,至15歲後會慢慢消失,只剩下0.5%成人會偶發性的發生,無男女差異,但常有家族史。夢遊症狀是患者在深度睡眠中會不自覺的自床上坐起、離床四處走動,通常夢遊者的眼睛是張開的,面部表情呆滯或茫然,行走良好,且患者通常是安靜的做著某件事情,完成後就會自己再回床睡覺,並無需喚醒患者,但夢遊者在警覺度和反應性上會較差,可能因此導致意外事故的發生,如果患者想開門出去,可想辦法讓他出不了門,如果覺得可能有其他危險舉動時,便可以溫和的方式叫醒患者。但是為什麼會夢遊?林政佑醫師表示,夢遊的原因尚未被完全釐清,目前比較認為夢遊的發生是因為意識狀態產生解離的現象,部分腦區在深睡的狀態,而部分腦區則醒來而主導了身體活動,可能包括睡眠不足、發燒、過度疲倦、使用安眠藥及一些抗精神病的藥物。但在兒童身上則較可能是因為大腦尚未發育成熟,或是因為外在原因(如聲響、光源)或是內在原因(尿意等)的刺激反應,不能將他們自沈睡中完全喚醒,處於半睡半醒狀態,而產生夢遊的症狀。另有一說即是兒童的深睡期比較多,所以發生夢遊的機會也較多。針對治療方式,林政佑醫師表示夢遊需先排除可能是藥物的副作用,如果是藥物的副作用,應慬慎評估繼續使用此藥物的必要性,針對因壓力而發生夢遊的患者可以從生活習慣上先作改變,保持良好的睡眠品質,睡前讓自己放鬆,調整生活步調以減少誘發因子出現,睡前也不從事刺激性的活動:如看恐怖片、打電腦遊戲等。如果對患者或家人造成壓力困擾,也可求助醫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