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連假即將來臨!清明掃墓祭祖會前往山區、郊外,不少人也習慣隨身攜帶各式防蚊蟲藥品,如綠油精、萬金油、曼秀雷敦⋯⋯等防範蚊蟲叮咬。藥師指出,這些藥品多含薄荷醇,對一般人來說不會有太大問題,但對於嬰幼兒來說則會有許多風險;建議使用藥品前應先詢問醫師或藥師,才能選擇適合的防蚊蟲藥品。
清明節連假即將來臨!清明掃墓祭祖會前往山區、郊外,不少人也習慣隨身攜帶各式防蚊蟲藥品,如綠油精、萬金油、曼秀雷敦⋯⋯等防範蚊蟲叮咬。藥師指出,這些藥品多含薄荷醇,對一般人來說不會有太大問題,但對於嬰幼兒來說則會有許多風險;建議使用藥品前應先詢問醫師或藥師,才能選擇適合的防蚊蟲藥品。
寶寶哭不停怎麼辦?面對寶寶哭不停,家長常感到不知所措,新聞上也偶有照顧者因寶寶哭鬧而以握住手腳、肩膀或胸廓的方式劇烈搖晃,卻因拋擲嬰幼兒而導致腦傷。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提醒育兒「5問2要」方法,先找出哭鬧原因並冷靜安撫,千萬別劇烈搖晃寶寶或將其拋到床上。
嬰兒的肌膚十分敏感,只要會刺激皮膚的成分都應該避免,尤其是成人長期使用的產品,例如濕疹藥膏、防蚊精油⋯塗抹時覺得沒有問題,但用在寶寶的皮膚上面,可能會出現副作用。《優活健康網》特摘兒科醫師傑登所撰此文,分享「不該塗寶寶身上」 的6種物品,快來看看你平常用的物品有沒有上榜吧!
2024年是屬於「龍年」,龍年可說是12生肖中最熱門的出生年分,通常都會有很多龍寶寶出生。不過,近年看時辰剖腹產減少,但少子女化衝擊不減,今年多家醫院元旦寶寶都僅有個位數,不少醫師預估今年龍寶寶紅利恐不再,甚至可能出現史上最少龍子誕生年。
你知道寶寶的包巾太緊,可能讓他長大變成長短腿嗎?台灣每1千位新生兒中,就有1、2個寶寶會出現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若未治療日後還可能造成跛行。除了先天因素,包巾太緊限制了新生兒雙腿髖關節外展及屈曲,也是造成的原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從新生兒離開母體斷臍那一刻開始,哇哇啼哭是新生兒獨特的溝通方式,面對新生兒的啼哭,總是讓新手爸媽們感到焦慮和手足無措。所謂一暝大一寸,新生兒出生後最重要的兩件事情就是睡覺和喝奶,可見新生兒的照護著重於休息品質及營養補給。根據台灣兒科醫學會嬰兒哺育委員會的建議,母乳是足月產之正常新生兒最佳的營養來源,應於出生後盡速哺育母乳,並持續純哺育母乳至4至6個月大,在這段期間內(開始添加副食品前),切記不須額外補充水分以免占了胃容量而導致營養不良或水中毒。嬰兒於4至6個月大時可開始添加副食品,建議持續哺育母乳至1歲,但不建議純母乳哺育超過6個月。寶寶奶量到底要喝多少才算足夠?親餵哺乳量:依寶寶需求哺餵,因母乳比配方奶的排空速率較快哺乳時間:平均每2至3小時哺餵一次瓶餵哺乳量:按照體重換算,平均每天依寶寶重量每公斤150至200ml哺乳時間:平均每天3至4小時哺餵一次ps.以4公斤寶寶為例,若寶寶習慣為大小餐,則可計算每天哺餵總量, 600至800ml為合理哺餵量無論是親餵或瓶餵,皆應同時評估寶寶的排尿量,每天小便量應以有重量的尿布5包以上為標準。大便顏色判斷新生兒健康狀態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醫師周昀表示,大便顏色的評估對於新生兒而言也是相當重要,國民健康局自2002年起推行「嬰兒大便卡」,目的即在於使膽道閉鎖兒能透過大便顏色的比對,及早發現及早接受葛西手術治療(出生60天內,愈早預後愈好),家長們可以參照兒童健康手冊的「嬰兒黃金九色卡」,編號7、8、9號的便便才是正常的狀況,其餘編號1到6號的便便皆為不正常,一旦發生大便顏色異常時,可拍照或將大便留下後,盡快就醫以免延誤病情。維生素D及鐵的補充新生兒及幼兒較少接受陽光曝曬,若媽媽懷孕時身體內的維生素D含量不高,嬰兒容易缺乏維生素D,有可能造成佝僂,根據台灣兒科醫學會的建議,針對純母乳哺育或部分母乳哺育的寶寶,從新生兒開始每天給予400 IU口服維生素D;若使用配方奶的寶寶,如果每日總進食量少於1000ml,亦需要每天給予400 IU口服維生素D。另外,鐵是促進新生兒發展的重要因素,缺鐵可能導致貧血進而影響幼兒動作表現、認知及學習能力等,富含有鐵的副食品可在4至6個月開始添加,4個月後尚未添加副食品之前,應開始每天補充口服鐵劑。新生兒照護須知近年來嬰兒猝死症候群的發生越來越受重視,嬰兒猝死症候群的定義是,「1歲以下嬰兒突然死亡,且經過完整病理解剖、解析死亡過程並檢視臨床病史等詳細調查後仍未能找到死因者。」其發生率在2至3個月大時達到高峰,95%發生於6個月以下的寶寶。根據美國兒科醫學會的建議,1歲以下嬰兒都應該仰睡,嚴禁趴睡,側睡亦不安全,此外,嬰兒應放置於嬰兒床,且應與父母親同房不同床,亦不建議與其他人或多胞胎手足同睡,另外,無論是懷孕時與生產後,皆須避免寶寶暴露於吸菸以及二手菸的環境中,以降低嬰兒猝死症候群的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位出生才2個月大的寶寶,因為媽媽發現他的頸部習慣歪向左側,就醫診斷才發現是「先天肌肉性斜頸」,經過9個月的治療後,目前寶寶左側的胸鎖乳突肌厚度已恢復到正常範圍,建議發現小朋友有這樣的問題,一定要盡快接受治療,大部分的患者可恢復正常的狀態,避免其它併發症發生。造成歪脖子原因眾多大千綜合醫院復健科陳克銘醫師表示,先天肌肉性斜頸又名「歪脖子」,目前成因眾說紛紜,可能是胎位異常或生產時拉傷胸鎖乳突肌導致的,其他包括先天性頸椎異常、頸椎脫位、痙攣型斜頸、頸部腫塊或感染等,也可能會造成小兒斜頸的發生。不論是先、後天的斜頸,患者都會有一側的胸鎖乳突肌特別緊縮,會讓臉轉向患側對側並合併頭頸側彎至患側,而斜頸嚴重的個案,甚至可直接在胸鎖乳突肌上摸到硬塊或纖維化組織。目前超音波影像儀及頸部X光是檢查評估斜頸時的主要工具,利用超音波影像儀可量測腫塊大小、評估預後並判斷是否需要接受手術治療,透過頸部X光則可鑑別診斷其他頸椎異常或脫位所造成的斜頸。斜頸的治療效果和斜頸的嚴重程度、開始接受治療的年齡有關,若是能夠盡早發現盡早治療,大部分的患者可恢復正常的狀態,並避免其它併發症發生。斜頸若沒治療 嚴重恐致脊椎側彎陳克銘醫師指出,斜頸若沒有經過適當的治療,將來可能會造成患側臉部漸漸變小、頭蓋骨不對稱、患側胸鎖乳突肌及頸部筋膜攣縮變形,甚至可能造成下頸部及上背部的脊椎側彎。因此提早進行保守治療,如患側胸鎖乳突肌的被動伸張運動、超音波熱療、主動運動強化對側的肌力,也可將治療原則融入日常生活中,如注意姿勢的調整和照顧等,可以讓治療效果達到最佳化,也能有更好的預後!若是年紀較大的患者,也接受過適當的保守治療,但仍然有嚴重斜頸或臉部畸形狀況時,則可考慮接受手術治療。斜頸不是可怕的疾病,若是發現有疑似斜頸的可能,或診斷為斜頸,一定要盡早就醫治療,相信大部分患者都能恢復到正常的狀態,並避免其它併發症的發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麻油雞等含酒食補,是常見月子餐菜色,但最新研究顯示:酒精會影響新生兒大腦發育,且經過烹煮的含酒料理,酒精仍會殘留在哺乳媽媽奶水,攝取酒精還會減少母奶產量,基於安全不只懷孕期間應完全避免酒精,且產後的哺乳媽媽不論剖腹產、自然產都應儘量減少酒精攝取。臺中慈濟醫院婦產科醫師鍾佩穎打破「產婦坐月子用全酒料理補身」的傳統習俗,他引用多項醫學證據,建議哺乳媽媽們減少酒精攝取。警察實施酒測的新聞常見駕駛說詞「只是幾個小時前,跟朋友一起喝了碗燒酒雞湯,不知道為什麼會超過標準」,顯見含酒料理不管燒得再怎麼開,其實都有部份酒精殘留在湯裡。產婦媽媽喝下酒精料理再哺乳,小朋友就會在乳汁喝到酒精。2001年新生兒相關醫學期刊提出「哺乳母親的合理精攝取量」--喝下啤酒12盎司或葡萄酒5盎司或是高濃度蒸餾酒1.5盎司後,應該等2小時後才能哺乳。酒精會讓人腦縮小 人體無法代謝純酒精「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與臺灣共同合作的研究( Standford-Taiwan ALDH2 Deficiency Research)顯示,高達74%的臺灣人體內基因缺乏乙醛去氫酶(ALDH2 Deficiency),以致無法代謝純酒精(乙醛),比率居全球之冠。」比較同年齡中『有喝酒的人』和『沒喝酒的人』的腦部核磁共振影像,發現前者的腦比後者萎縮約10∼20%。有喝酒者腦中充滿腦脊髓液的成對側腦室明顯變大,表示大腦整體縮小,因此,導致側腦室擴大。酒喝得越多,腦就會越快萎縮。 酒精經由哺乳傳給胎兒 恐影響胎兒腦部發育母奶裡酒精含量與哺乳媽媽血液中酒精含量接近,攝取酒精後30到60分鐘,母奶酒精含量到達最高。攝取酒精後哺乳,嬰兒喝奶量會下降20%,而且會讓嬰兒焦燥不安及睡不安穩。如果實在無法避免攝取酒精,也應等2小時以上才哺乳或在攝取酒精前先餵奶,以減少影響嬰兒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