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今年22歲的小志是個早產兒,一出生就發現罹患先天性心臟病中的開放性動脈導管,使得小志即使沒有劇烈活動也會喘咳,這個早產兒常見的併發症是導因於動脈導管未自動完全閉合,使血液流動路徑從原先主動脈至肺動脈反向逆流,增加心臟與肺部的負擔,到小志高中時,醫師給予PDE5i類藥物治療,但肺動脈壓力指數仍未控制在理想範圍內。坐著也喘、嘴唇發紫、無法呼吸當症狀嚴重時,小志幾乎是坐著都會覺得很喘、嘴唇發紫、頭暈,感覺無法呼吸,體育課也無法參加,只能孤零零地一個人坐在教室,有時甚至連到學校上課都有困難,使用藥物治療後才有所改善,後來在醫師建議下,決定依照國際治療指引,再加上ERA類藥物,才終於使肺動脈壓力指數有所改善。利用4功能分級 評估生活影響台灣兒童心臟學會理事長暨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執行長王主科解釋,肺動脈高壓依病情嚴重程度,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分為4個功能分級,以評估肺動脈高壓對於患者的生活影響:‧ 第1級 /病患身體活動沒有限制,一般的身體活動無明顯症狀。‧ 第2級 /日常活動正常但從事體能活動時有些侷限,如爬樓梯會喘、疲勞、胸痛,休息時感到舒適。‧ 第3級 /從事少量活動會造成過度呼吸困難、疲勞、胸痛或幾乎暈厥,休息時才會感到舒適。。‧ 第4級 /患者可能於從事各種活動,甚至包括休息時都能感覺到症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維持第1、2級 可降低8成相對風險在治療肺動脈高壓時,主要的治療目標包括致力於改善相關功能症狀,若可能應盡量將症狀長期維持於最低的第1級或第2級,並延後且避免惡化至更嚴重級別的風險,且應接受肺高壓專屬藥物妥善治療,可降低8成相對死亡風險,因此及早確診肺動脈高壓,以適合藥物治療,才能有效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