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檢查

台商上陸五年健康掉1成 ”食”在要謹慎!

台商上陸五年健康掉1成 ”食”在要謹慎!#健康檢查

中國大陸爆發毒奶事件後,台商也慌了!根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統計,9月毒奶新聞曝光後,短短一個半月內台商返台健診人數已較去年同期增加1.6倍,9月、10月個人化健康管理療程,月平均人數也比今年上半年成長1.3倍。聯欣診所林美秀院長表示,台商腸胃健康愈來愈差,主因之一即是不良的飲食習慣及環境。■ 台商腸胃異常逐年增加1-2成 飲食問題為元兇聯安追蹤近五年台商受檢者的主訴問題與健診數據,發現腹脹、腹瀉、便秘、胃痛等「腸胃不適」症狀,持續高居台商健康困擾首位。進一步分析台商十大健康異常,發現五年來健康異常不外乎是「胃發炎、痔瘡、脂肪肝、體重過重、食道發炎、三酸甘油脂偏高、大腸瘜肉、十二指腸潰瘍、食道逆流以及肝臟指數GPT過高」,其中腸胃道相關疾病就佔了6項之多!而五年前、五年後,罹患大腸瘜肉從18.9%上升為42.7%,增加2成4;痔瘡則從66.9%上升為89.5%,增加2成3;而胃發炎、食道發炎、食道逆流的異常比例也都增加了近1成左右;數據顯示五年來台商腸胃問題越趨嚴重,異常比例有逐漸上升的趨勢。林美秀表示,台商面臨諸多危險因子,其中不良飲食習慣與環境不佳對於健康影響最深,雙重影響下構成台商腸胃、肝臟的健康異常元兇之一!《台商常見不良的飲食習慣》1.高達74%的台商烹調方式不佳,習慣以煎、炒、油炸、碳烤、煙燻、醃漬方式處理食物2.55%仍有睡前3小時進食的習慣3.51%每日飲水量低於2000c.c.4.44.5%礙於交際應酬需時常飲酒5.31%用餐時間少於10分鐘6.29.4%偏好鹹、辣、酸、甜等重口味。《台商常見的飲食環境》1.常駐工廠,三餐加宵夜只有重油重鹹的大鍋飯選擇2.員工餐廳裡蔬菜、水果比例低3.料理鹹度也比台灣的口味重4.下班時間晚,晚餐幾乎成了宵夜,睡前3小時進食為常態5.整體飲食衛生環境普遍不佳(水質差、廚工衛生習慣不佳,黑心食品多)一對長期在大陸工作的王姓兄弟(化名),在毒奶事件爆發後,哥哥特地帶著弟弟、弟媳做健康檢查。檢查後發現,在大陸經商最久的哥哥問題最少,但弟媳,除了腸胃問題外,也出現血管壁肥厚和膽固醇偏高的情況。林美秀院長發現問題癥結在於飲食,因哥哥三餐由私人廚師烹調,食材新鮮、烹調方式少油炸、多蒸滷;弟弟與弟媳則多在員工餐廳吃大鍋飯,烹調方式多快火炒、油炸,食材也常是加工肉品,因此造成三人的健康落差。林美秀建議調整員工餐廳的烹調方式,以蒸、滷取代油炸,以新鮮肉類取代香腸等加工食材,目前兩人腸胃不適症狀已逐漸改善,心血管相關指數也在穩定控制中,健康也已逐步恢復。■ 落實1+364天健康管理 長期身處異地打拼的台商,不像台灣民眾可隨時安排健診或就醫,因此林美秀提出定期健診三對策:1.掌握自身健康狀況,除了基本健康檢查之外,應加強腸胃、肝臟、心血管的篩檢;2.有不明原因的疲倦、頭痛、水腫、腹瀉等症狀,或深受慢性疾病困擾者,可進行細胞功能醫學檢查找出不適原因;3.工作忙碌而容易忽略追蹤健康異常的企業經理人,更應具備全方位的健康管理與照護觀念。林美秀指出,擔憂大陸飲食環境的台商,可參考「4321黃金均衡健康法則」,即用餐時餐盤分成四等分,其中三等分應為植物性食品,即二等分攝取四類不同顏色的蔬菜,另一等分盛裝非精緻的五穀雜糧做為主食,最後一等分則是肉、蛋、奶、魚、豆腐(豆類製品)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只要掌握飲食中植物性食品與蛋白質食品的攝取比例、注意食材新鮮度等原則,適時搭配補充如肝解毒輔酶、不飽和脂肪酸、植物纖維及益生菌、消化酵素等保健食品,就可儲備健康本錢、全力打拼。

美麗”蟹”逅的後遺症 膽固醇檢測破表

美麗”蟹”逅的後遺症 膽固醇檢測破表#健康檢查

38歲的傅先生(化名)在太太的安排下,第一次到聯安診所做全身健康檢查,身型體態保持良好的他,除了胃部偶有不適,對自己的健康狀況頗為自豪。沒想到,檢查結果膽固醇數值為270mg/dL,超過正常值50 mg/dL之多。營養師追究發現,原來是因為擋不住肥美秋蟹的誘惑,近一個月內只要聽聞哪個餐廳有螃蟹大餐就號召同好前往品嚐,不論是大閘蟹、毛蟹、紅蟳或處女蟳等一隻隻送入口,雖然滿足了口慾,卻換來膽固醇檢測破表成績。美食背後的健康陷阱肥美的螃蟹總讓人食指大動,不論是清蒸、鮮炸、鹽烤或佐奶油等醬料熱炒,各有不同風味,也因此不少民眾和傅先生一樣,每到秋天總想來一場美麗的”蟹”逅,只是若對這個邂逅對象了解不夠深入即一股腦的栽進去,就得要有心理準備面對享受美味後的可怕後遺症,如膽固醇急速攀升、痛風及過敏發作等症狀發生。螃蟹的膽固醇含量相當驚人,每100克的蟹肉含有100 毫克的膽固醇,蟹黃部分更高達200-466毫克。根據衛生署的飲食建議,成人每日膽固醇攝取量應低於300毫克,患有心血管疾病者應低於200毫克。一般來說,一隻蟹約300克,扣除不可食用的肺部等部位,品嚐一隻螃蟹,每日膽固醇攝取量即超過標準,若是一隻接著一隻吃不停,不僅使膽固醇數值飆高,更可能加重動脈硬化、冠心病、中風、高血壓、高血脂等健康問題。此外,螃蟹屬高普林食物,尿酸偏高的民眾食用過量即可能促使痛風發作而寸步難行,對海鮮過敏者也可能引起紅腫,陷入這裡也癢那裡也癢的窘境。找對方法 享受“蟹”逅的幸福其實螃蟹並非吃不得,因蟹肉的脂肪含量不高、營養很豐富,其蛋白質含量高於豬肉及魚肉,另外含有菸鹼酸、維生素B12、維生素A、 維生素C、鐵及磷等營養素,但建議老饕們,金黃的蟹膏與鮮嫩的蟹肉雖然美味,還是要依照自己的健康狀況酌量淺嚐,一般建議吃半隻至一隻滿足口感最好。此外,挑選蟹時要注意新鮮度,避免選購死蟹以免將細菌一併吞下肚;烹煮的方式以清蒸為佳,最能品嚐蟹的鮮美,也可避免熱炒等方式攝取過多的油脂,並可沾薑醋一起食用,因為醋能延緩血糖上升的速度避免身體負擔,且有改善酸性體質的效果。“蟹”逅是美麗而幸福的,但不要因為一時衝動、無法節制而引發健康的後遺症,使快樂的“蟹”逅成為一種遺憾!

署苗醫院成立「醫學雷射美容中心」

署苗醫院成立「醫學雷射美容中心」#健康檢查

衛生署苗醫院為了擴大服務苗栗地區的鄉親,結合整形外科、醫學雷射美容專科醫師,和醫學美容師等專業人員,成立「醫學雷射美容中心」,於昨(8)日舉辦開幕茶會。遠從台北專程趕來的中華民國美容醫學醫學會理事長王尊彥,和苗栗縣籍立委徐耀昌、立委李乙廷的夫人,及苗栗縣衛生局長羅財樟,均親臨會場剪綵,共同見證苗栗醫療服務邁向新的里程。苗栗醫院院長李源芳表示,醫療服務層面應該含蓋身、心、靈的照護,因此為讓苗栗鄉親能享受在地優質的醫療服務,近年來苗醫陸續成立了「高級健檢中心」、「磁振造影中心」、「醫學實驗室」和「腫瘤病房」等,如今引進新式無痛式磁波拉皮機等新穎精密美容雷射儀器,成立「醫學雷射美容中心」,就是希望能滿足民眾追求身體內、外皆美的需求;而苗醫專業的醫學美容團隊,亦將盡心針對民眾膚質狀態和個別需要,以客製化量身設計專屬的美容療程,幫助大家實現顧好面子又省銀子的願望。該中心由兼具外科和醫學美容專科醫師的林哲民負責,位在門診醫療大樓2樓,佔地約40坪,環境佈置幽雅舒適,是一個可以幫助民眾放鬆身心,量身打造美麗與自信的私密空間。林醫師指出,現今美容科技突飛猛進,目前經由不斷改良美進步的美容雷射儀器,廣泛運用在雷射除斑、除刺青、洗眉、點痣、除毛、換膚、美白等,且可視個人的皮膚問題,搭配不同的雷射美容,發揮完美的功效。

林森開幕多樂活 中西聯手護健康

林森開幕多樂活 中西聯手護健康#健康檢查

位於中山區林森北路、民權東路口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於10月2日上午由市長郝龍斌、衛生局長邱文祥、聯合醫院代總院長陳潤秋及悠遊卡公司董事長連勝文共同主持開幕啟用典禮,同時舉辦多項慶祝活動。未來民眾至林森院區就醫,不僅在診間就可享悠遊卡刷卡繳費的便利,還能接受全國首創的中西醫聯合門診服務,以標本兼治的方式,鎖定肝炎、睡眠障礙、疼痛、代謝症候群等國人常見疾病對症下藥。林森院區為原臺北市立慢性病防治院,自94年聯合醫院成立後,即逐步由專科醫院轉型為社區型的地區醫院。為提供市民更完善的醫療服務,甫完成門診區及住院病房整建,未來將朝中西醫結合醫療照護的方向發展。此外,並於臺北市各醫院中率先引進悠遊卡小額繳費功能,未來民眾在本院區各診間看診後,可以直接在診間持悠遊卡感應繳費,再到專屬櫃檯領取收據及領藥,將能節省不少等候批價繳費的時間。捷運新莊線通車營運後,大臺北地區民眾可僅持悠遊卡搭捷運輕鬆至本院區就醫,將進一步落實「一卡在手,方便生活」的目標。鑒於主流醫學與替代輔助醫學的合作已是國際潮流,加上國內民眾常有自行併用中西醫藥治療的情形,因此林森院區的發展是在既有的基礎上,「結合實證與經驗醫學,兼容現代與傳統特色」,以中西醫聯合的醫療照護模式,逐步開辦中西醫聯合門診、中西醫聯合住院照護以及中西醫聯合健康檢查。首先推出的中西醫聯合門診是由中、西醫相關專科醫師針對特定疾病共同診療,期能在明確診斷之下加強療效,並提升安全性。10月起首先開設週一下午的疼痛特別門診、週四上午的肝炎特別門診以及週五下午的戒菸特別門診;未來還將陸續增開代謝症候群、睡眠障礙等中西醫聯合門診。享有「一次就醫,雙重服務」的便利性。年底前開辦的中西醫聯合住院照護以雙軌並治取代目前西醫住院會診中醫的方式。其特點在於中、西醫並無主次之分,主治醫師透過迴診與定時討論方式對病患施以最佳的診療照護。開辦初期將以腦血管疾病後遺症、肝炎、嚴重退化性關節炎或嚴重坐骨神經痛,且無法或不願手術治療者為收治對象。林森院區目前已提供老人健康檢查及一般體檢服務,如將西醫生化、血液、尿糞、影像等「形質」的檢查,加上中醫望、聞、問、切等「功能」的檢測,未來還將加入中醫現代科技儀器檢查項目,如經絡能量儀、脈診儀、舌診儀等,將能夠提供民眾更全方位的身體資訊,並落實「治未病」的預防醫學精神,與養生保養概念,提供全方位的診治。

「市民健康卡」集點換取健康服務

「市民健康卡」集點換取健康服務#健康檢查

為建立臺北市民健康生活型態,提醒市民重視及加強個人健康管理,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特別於96年7月推行「市民健康卡」集點政策,鼓勵市民「多用健康卡、少用健保卡」。為擴大服務市民,97年度新增「市民健康卡」服務項目,希望提供更多元可近性服務,促進民眾自我健康管理之行動,以預防疾病發生。新增服務包含:每集2點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16個院外門診部就醫,可免「門診掛號費」1次,且不受次數限制,同時邀請臺北市立關渡醫院、萬芳醫院一同加入提供「市民健康卡」集點後健康檢查服務等。同時結合捷運公司及市立聯合醫院的合作,更進一步將「市民健康卡」結合悠遊卡,使「市民健康卡」除了具備集點及換取健康服務功能外,更具有搭捷運、看診批價的便利性,只要「人手一卡,就能悠遊自在,成為健康好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首先推出中西醫聯合門診,由中西醫相關專科醫師針對特定疾病共同診療,使市民朋友享有「一次就醫、雙重服務」的便利性,該院更率先引進悠遊卡繳費功能,未來民眾在林森(中醫)院區各診間看診後,可以直接在診間持悠遊卡完成批價作業,再到專屬櫃臺領取收據及領藥,可減少市民等候批價繳費的時間。

動脈未老先衰 4成熟男變硬漢

動脈未老先衰 4成熟男變硬漢#健康檢查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歷年統計,心血管相關疾病,持續高居十大死因第二位,而醫學研究顯示,心血管病變養成期長達20-30年,40歲後即潛藏危機,65歲後嚴重威脅生命。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心臟科主任蔡忠文醫師表示:「心血管病變初期幾無病徵不易察覺,動脈硬化是一個前兆,一旦罹病隨時有血管阻塞、爆裂的可能,嚴重者更會引發心肌梗塞、心絞痛、腦中風等後果。」4成熟男變硬漢 動脈平均超齡24歲!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特別針對810位45-64歲男性的動脈硬化檢測數值進行分析,發現近4成受檢者動脈硬化程度已超過同年齡層的標準值,推算平均動脈年齡已高達78歲,足足超出實際年齡24歲之多,已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進一步分析動脈超齡者的日常飲食與生活習慣,發現導致其動脈異常的五大危險因子包括抽煙、低密度脂蛋白過高、血壓過高、血糖過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不足。若以美國國家衛生院研發的「評估未來十年內罹患心臟疾病風險」計算公式推算,發現動脈超齡者較正常者罹病風險竟高出4倍。預防心血管疾病第一步 從檢視血管健康做起蔡忠文醫師表示,心血管相關疾病的產生,肇始於血管病變,一般傳統檢測多著重於血糖、血壓、血脂的檢測與抽菸習慣的影響,然而血液數值正常並不代表可與心血管疾病絕緣。57歲的蘇先生(化名)動脈年齡卻高達76歲,頸動脈血管狹窄程度已達40%,他說:「以前在醫院抽血檢查結果都正常,完全沒想過自己的心血管會有問題,要不是女兒夠細心替我安排全身健康檢查,真不知道後果會如何。」蔡忠文醫師指出,透過動脈硬化儀檢測,民眾可測出脈波傳播速度(PWV)了解四肢週邊血管的硬化程度,進而推算出動脈年齡,以評估血管健康狀況。而動脈硬化現象是可逆的,醫學研究顯示,若持續追蹤受檢者PWV值及存活率的相對關係,發現PWV獲得改善者的存活率約60%,而PWV未獲改善或惡化者僅約20%,相差甚多。定期健診+安心飲食+護心運動 是血管健康金三角一般建議男性40歲起即應定期檢視心血管健康,包括基礎的血液及心電圖檢測,幫助初步了解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再進階到如動脈硬化儀、頸動脈超音波、心臟超音波、電腦斷層掃瞄等影像醫學檢查,透視血管影像並了解心臟功能。在日常飲食上,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營養師洪雅容建議,每日至少攝取兩份蔬果,每週攝取五色蔬菜、3次深海魚,並採行低GI飲食法,避免體內胰島素過渡分泌,進而減少脂肪屯積,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此外,規律的運動習慣可增強心肺功能,進而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蔡忠文醫師建議,一般民眾應掌握「531原則」:每週運動5次、每次30分鐘、心跳速度達每分鐘110下,但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或高危險群,應由醫師先評估個人運動時的心肺負荷量,再選擇適合的運動以達到護心運動的效果。蔡忠文醫師強調,平時多保養並定期健康檢查以及早發現病變徵兆,心血管相關疾病是可以避免的!

無故長期虛弱疲累 小心”慢性疲勞症候群”

無故長期虛弱疲累 小心”慢性疲勞症候群”#健康檢查

在家醫科門診經常可以聽到病患除了主要症狀之外,還會描述最近感覺很累,或者容易疲勞這些伴隨的症狀。雖然多半疲勞隱含著病患本身可能罹患了某種器質性的疾病,但是臨床上發現有越來越多的病患,其疲勞的症狀反反覆覆,有時後可以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的功能,但是往往給予病患進一步檢查後,其身體檢查以及實驗室的檢查結果皆為正常。因此這種無法將疲勞歸因於特定的病因時,便應該要考慮病患是否罹患了「慢性疲勞症候群」。為恭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陳乃釧醫師表示,日前有諸多相關的文章討論慢性疲勞症候群,除了疾病本身的複雜性之外,類似症狀的病患逐漸的在家醫科門診或健康檢查中增加,職場上也發現勞工因為疲勞造成無法專心工作,降低了生產力,也會間接導致產業界的損失。臨床上所謂的疲勞包括了三個主要的部分,無法參與活動(沒有特別原因的感覺全身乏力)、無法維持一般的活動(亦即容易疲勞)、難以專心、記憶力下降及情緒的不穩定(心智上的疲勞),這些疲勞的症狀要和嗜睡,呼吸困難、肌肉無力作一個區分,雖然這一些症狀也經常伴隨著疲勞的發生。而依據疲勞的時間長短可分為,(1)近期性疲勞:疲勞症狀持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2)長時間疲勞:疲勞症狀持續超過一個月,(3)慢性疲勞:疲勞症狀持續超過6個月。【慢性疲勞症候群臨床診斷標準】1994年美國疾病管制局將慢性疲勞症候群的診斷標準重新定義為:臨床上經過診斷,無法解釋,反覆發作且持續一段時間的虛弱疲勞感,和病患日常生活活動沒有關連性,無法因為臥床或休息而緩解,症狀嚴重影響並降低了一半以上原本的工作能力及效率或其他社交的活動等。並且在慢性疲勞發生後,伴隨以下四項或四項以上的症狀超過6個月的時間包括:自覺短期記憶力或注意力降低喉嚨疼痛頸部或腋下疼痛性淋巴腺腫肌肉疼痛 遊走性的非發炎性關節痛(無紅腫現象) 不尋常或者嚴重性的頭痛 睡覺後起床感覺更加疲倦 即使從事過去可以勝任的活動,也會產生持續24小時以上之全身疲倦感慢性疲勞症候群好發於中年女性,其主要特徵為虛弱、疲勞伴隨著全身無力,淋巴結疼痛,關節疼痛,發抖,身體微熱,運動後不適感,肌肉疼痛。陳乃釧醫師說,病人多半也會描述當疲勞發生時,經常伴隨著一些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惟其感染症狀消失後,疲倦感更加嚴重,導致睡眠和認知功能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其日常工作。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病因有許多的推論,包括感染引起,尤其是EB病毒感染、免疫系統功能障礙、自律神經失調、精神疾病的問題,特別是重度憂鬱症、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及過敏等等。但是目前為止,尚無法用任何單一原因來解釋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病因。目前比較認同的是慢性疲勞症候群為一個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失調的多因性疾病。陳醫師指出,由於其他疾病合併有疲勞的相關鑑別診斷非常多,因此在診斷慢性疲勞症候群之前,必須先排除包括感染性疾病、神經內分泌系統疾病、精神疾病、血液或風濕免疫系統等診斷後方能確立;大量的實驗室檢查對於沒有病史及身體檢查正常的疲勞患者來說是沒有幫助的。慢性疲勞症候群治療目前對於慢性疲勞症候群病人的治療,以維持病人日常生活的功能及避免繼續惡化為主,尚未有治癒的方法。其中則以認知行為治療及漸進式的運動治療法被認為最有效控制症狀且維持較久的方法。研究顯示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病患癒後雖然不佳,即病患經常會有反覆發作的情形,但卻沒有因為慢性疲勞症候群而導致器官衰敗或死亡的案例。陳乃釧醫師說明,認知行為治療是指治療師在每一次一小時的治療內,針對患者對於疾病的認知想法及行為因應加以調整改變,在許多的臨床實驗中都證實,此療法可以明顯改善病人疲勞的嚴重程度及減少生病的感受。漸進式的運動雖然可以改善疲勞的症狀,但是相反的,研究結果也顯示過度的運動,亦可能會因為使免疫系統失去調節而加重疲勞的感覺。因此漸進式運動治療法是請病患依照自己身體狀況,以不增加現有疲勞感覺的運動時間安排適當的體能活動,逐漸增加病患的運動耐受性。( 1 )支持性療法: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病患因為疾病造成日常生活功能的下降,經常會出現憂鬱症狀,除了給予抗憂鬱劑之外,應該給病患更多的時間,予以同理心及支持,讓病患了解慢性疲勞症候群及身體的極限,以減輕疾病對病患的衝擊。( 2 )藥物及飲食療法雖然有眾多的藥物包括三環抗憂鬱劑(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或更甚至於低劑量的類固醇(每天5~10mg )發現可以改善病患的症狀,飲食方面則有月見草油、維生素B12、低糖低酵母菌飲食方法等等,惟目前沒有任何的藥物或飲食方法成功的證實可以用來治療慢性疲勞症候群。

口腔癌友中秋團圓 一個都不能少

口腔癌友中秋團圓 一個都不能少#健康檢查

對一般人來說,每年迎接春節、歡度中秋,都是再自然不過的期許,但對於高死亡率的口腔癌病友而言,隨時都必須做好離開的心理準備。中秋佳節前夕,口友們只有一個簡單的心願:「中秋節當天,每個家庭成員都能聚在一起,一個都不少」,如此渺小的心願,莫不抱持最深切的冀望。 口腔癌為發生在口腔的惡性腫瘤之總稱,大部分屬麟狀細胞癌,可出現在口腔的任何部位,在台灣地區以舌癌與頰膜癌為大宗。口腔癌的發生與口腔長期受到刺激而產生細胞變性有密切的關係,其中以嚼食檳榔為最主要的原因,其他如:抽菸、喝酒、梅毒、過度陽光照射、長期營養缺陷、口腔衛生不良、尖銳的蛀牙、破損的補綴物、製作不當的假牙與牙套等,都可能造成口腔癌。 台大醫院牙科部韓良俊教授指出,醫學研究已明確證明,嚼檳榔、抽菸、酗酒是最主要的口腔癌危險因子。如果不幸罹患口腔癌,即使僥倖能留住生命,還是可能在顏面、口腔造成外觀上明顯的損傷和變形(破相),以及咀嚼、言語、表情等口腔功能的部份或全部的喪失。而能不能保住生命,與口腔功能喪失程度的大小,又與是否早期發現、早期接受正規治療密切相關。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所做的96年死因統計結果分析,惡性腫瘤持續居十大死因之首,其中口腔癌位居第六。單就男性而言,更高居男性癌症發生率第四。而從勞委會在95年對我國勞工所做的主要死亡原因分析中可看到,男性勞工前三大癌症以肝癌、口腔癌及肺癌為主,且死亡率最高的是建築工程業、陸上運輸業、漁業等,推測與男性職場工作類型、工作場所文化、健康習慣(如:飲酒、抽菸、吃檳榔等)有關。細究前三高行業,勞工常見吃檳榔情形,顯示出口腔癌與工作性質密不可分。陽光基金會專案經理莊麗真表示,病友常說吃檳榔是為了工作提神、禦寒與社交,所以才會長期養成此習慣,但並不知道檳榔會危害健康,如果時光能倒流,他們不會再碰這些東西。 另外亦可從97年陽光基金會一到六個月服務分析調查發現,上半年度陽光基金會新開案的三百四十名案例中,有一百五十四名為口腔癌,燒燙傷傷友共七十八人,兩者比例已持續拉大到將近2:1。而這一百五十四位口腔癌病友的年齡分佈,以35~64歲為高峰群,占整體之88.3%,且教育程度在國中小以下者共有六十二人,占四成之多,呼應了上述的統計結果。 韓良俊教授鄭重呼籲,預防口腔癌就要遠離檳榔、菸、酒這三大惡習,希望有此三大惡習中之一種乃至二、三種的人,一定要配合家庭,跟家人充分合作,而家庭成員也要努力協助個人,務必做到遠離這些惡習之外,也要定期接受口腔黏膜健康檢查,或主動參加口腔癌篩檢活動,尤其是還未完全戒除這些惡習的人,更需要如此,這樣才能有效預防可怕的口腔癌。【陽光口腔癌友分享】現年39歲的陳昌志,96年因覺得口腔右側內有硬塊而就醫檢查,發現是口腔癌,開刀切除並接受放射治療,97年6月再發現唇黏膜處有癌細胞,再次開刀切除。兩次的切除都拿取大腿的皮瓣補在臉上,因此造成外觀上很大的改變,目前進食不方便,講話也受影響。陳昌志表示自己10多歲為了幫忙家計外出工作就開始吃檳榔,退伍後從事貨運工作,努力打拼的他不到30歲就當了老闆,但也因此菸酒檳榔吃更多。 陳昌志個性開朗、幽默,但罹患癌症的打擊加上術後顏面外觀的損傷,令其無法接受、相當沮喪,陳昌志說他開完刀後幾乎躲著不敢見人,失去了信心;後來在陽光社工邀請下參加了陽光口友宣導服務隊,當志工讓他重新找回自信,他說:「因為開刀臉變了樣,本來是硬著頭皮來當志工,沒想到一次次的宣導,讓自己能夠走出來重新面對人群、找回自信,同時又能幫助人,覺得很有意義。雖然民眾有的講話很直接,我就當作修身養性!」 宣導時看他從不敢正眼看民眾,到能夠對不友善的民眾談笑以對,那番勇氣與坦然令人動容,我們也真切感受到他重新走進人群的喜悅,當志工的驕傲以及最重要的希望感!陳昌志說:「已經發生的沒辦法後悔,只能往前看,現在當志工讓他找到信心和勇氣,更不能停下腳步,免得又退回去!」 陳昌志相當認同口腔癌預防宣導的理念,因為當年他並不知道吃檳榔會對健康造成如此大的危害,當他「嘴巴感覺硬硬粗粗」的時候,他也不知道那就是口腔黏膜下纖維化,因為不會痛加上還未出現顯著影響,也就沒立即就醫。現在當志工,他都直接勸導民眾不要再吃檳榔,並傳達口腔黏膜自我檢查、定期接受口腔黏膜健康檢查的概念。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