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檢查

到底該不該長期服用女性荷爾蒙?

到底該不該長期服用女性荷爾蒙?#健康檢查

到底該不該長期服用女性荷爾蒙?許多人在門診會很疑惑的問:「長期服用荷爾蒙不是會致癌嗎?」因而質疑為何還要長期服用荷爾蒙?臺安醫院婦產科周輝政醫師指出,對於患有嚴重更年期症狀的婦女,服用荷爾蒙的好處是毋庸置疑的。許多更年期婦女長期因為熱潮紅、心悸、失眠而嚴重影響生活,甚至產生精神的症狀,經過一段時間的荷爾蒙補充以後,這些症狀都能豁然而癒或是減輕到最低的程度,也能夠恢復正常的生活,因此女性荷爾蒙對他們而言是必需的補充品。有些因為更年期陰道炎和尿道炎所苦的婦女,也能在補充荷爾蒙以後減少頻尿、白帶、或是局部搔癢不是的症狀,使得生活品質得到良好的改善。對於沒有更年期症狀的婦女呢?是不是真的有必要補充荷爾蒙?相信許多人心中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好好的沒有任何不舒服為什麼要長期服藥?周輝政醫師表示,有些人在例行的骨密度檢查之中,發現罹患了厲害的骨質疏鬆症,在醫師建議之下服用了一段時間的荷爾蒙之後,再次的檢查發現骨質不再繼續流失,甚至有些改善,因而對於這樣的結果感到相當的欣慰。更年期許多生理變化並不會表現於外,而是在體內持續不斷的進行,骨質的加速流失導致骨質疏鬆症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例子。目前的醫學研究已經獲得強烈的證據證實:更年期婦女長期服用荷爾蒙可以預防骨質疏鬆,甚至改善骨質密度。周輝政醫師把文獻上所報告的,關於長期服用女性荷爾蒙優缺點都加以列出來,讓民眾可做個比較:◎ 長期補充女性荷爾蒙可能的不良影響:可能會增加罹患乳癌的機會;可能會有不舒服的症狀(包括:出血、腹脹、乳房漲痛…等等);需要長期服用藥物(荷爾蒙)。◎ 長期補充女性荷爾蒙可能帶來的優點:減少更年期症狀(熱潮紅、心悸、失眠、盜汗、以及相關的情緒變化或是精神症狀);防止骨質疏鬆;減少掉齒、心臟血管疾病、子宮內膜癌、卵巢癌、更年期陰道炎和尿道炎、減緩皮膚老化、老年癡呆症;提升性生活。以上這些是屬於定性的比較,更進一步的深入了解,會使我們更清晰的看出優缺點的比較。舉例來說,和長期補充女性荷爾蒙有關的乳癌大多屬於惡性程度較少,預後良好的癌細胞,因此許多學者認為只要每年接受例行的乳房檢查,長期補充荷爾蒙並不會帶來太多的風險;再從另一方面來說,假設台灣更年期婦女乳癌的發生率大約是十萬分之十左右,假設長期補充女性荷爾蒙會增加百分之三十的乳癌罹患率,那麼所增加的危險不過是十萬分之三,或許比穿過馬路時被酒醉駕車撞到的機會還小。雖然大部份的研究都肯定更年期婦女長期補充女性荷爾蒙的益處遠大於不良的副作用,質疑的聲音並未從此消失。有些學者認為會長期補充荷爾蒙的女性原本就較注重保健,也會在保健人員的指導之下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保持有恆而適量的運動,保持均衡的飲食、並且革除像抽煙、喝酒這些有害健康的習慣;極可能這些保健原則的遵循才是健康和長壽的來源,而非荷爾蒙的作用。即使像醫學這樣講究證據的科學,對於許多事情仍然往往存在著兩面的看法,尤其是牽涉到像「更年期婦女需不需要長期補充荷爾蒙」這種龐大的預防保健措施。因此使用荷爾蒙的優缺點,更必須被詳細評估,也必須視個人的體質或是健康狀況來決定。周輝政醫師建議,當女性考慮長期使用荷爾蒙時,應先和醫師討論各種狀況並且評估自己適不適合使用。以下幾項家庭作業,可將自己使用前和使用後的各種狀況記錄下來,包括:1.服用前先記錄自己的更年期症狀發生的情形和嚴重的程度。2.記錄自己是否有任何不適合使用荷爾蒙的疾病或是症狀。3.服用荷爾蒙以後有沒有出現不適應的情況或是副作用?4.服用荷爾蒙後更年期的症狀是否改善?有哪些症狀明顯改善?哪些症狀的改善不明顯?5.心裡任何相關的疑慮。有了這些記錄,更方便您和醫師互相討論。醫師也更能了解您適不適合使用荷爾蒙以及服用荷爾蒙前後的改變,找出最合適您的補充方式,並注意到可能的異常現象,讓您的健康得到最好的保障。

出血經痛、骨盆腔疼痛 當心子宮肌瘤

出血經痛、骨盆腔疼痛 當心子宮肌瘤#健康檢查

子宮肌瘤是最常見的一種婦科腫瘤,根據統計,生育年齡的婦女大約有百分之二十都有子宮肌瘤。。臺安醫院婦產科周輝政醫師表示,超過40歲的婦女當中,有百分之四十到五十都患有"無症狀的子宮肌瘤"。所謂無症狀的子宮肌瘤,指的是子宮長有肌瘤,但是沒有經血過多、腹痛或是頻尿等等症狀,所以患有無症狀子宮肌瘤的婦女,通常不會因此去找醫師,往往是在例行的健康檢查當中,發現子宮肌瘤的存在。許多人會感到奇怪:為什麼子宮長了一個很大的子宮肌瘤,卻沒有什麼不舒服的症狀?周輝政醫師說明,子宮肌瘤的症狀除了和肌瘤的大小有關以外,肌瘤的位置也很重要。長在子宮內層,靠近子宮腔的肌瘤特別容易發生出血的症狀,長在子宮外側的肌瘤,症狀較少,也就比較不會引起注意。子宮肌瘤最常見的症狀包括以下幾點:一、出血與經痛:這是子宮肌瘤最常見的一種症狀,也是患者尋求診斷與治療最主要的原因。通常患者會有各種程度的貧血。會造成痛經的通常是一種稱為「子宮腺肌症」的良性子宮瘤,外觀上和子宮肌瘤不容易區分,但是有經驗的婦產科醫師可以藉由病患的症狀和超音波的影響,把它和子宮肌瘤作一區分。開刀前區分這兩種腫瘤相當重要,尤其是想要保留子宮,只切除腫瘤的患者。因為子宮肌瘤可以很完整的切除下來,但是子宮線肌症的腫瘤和子宮肌肉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線,往往無法完整切除。二、慢性骨盆腔疼痛:有時子宮肌瘤太大,造成骨盆充血或是子宮肌瘤的組織壞死,往往造成骨盆腔慢性疼痛,月經時間以外,也會有疼痛的症狀。三、壓迫的症狀:子宮肌瘤大到某一程度以後,就會產生壓迫的症狀。最常見的是因為壓迫膀胱產生頻尿的症狀,有時會也壓迫輸尿管導致輸尿管水腫或是腎臟水腫;較少的情況會壓迫大腸,造成便秘甚至腸阻塞;極少數情況下也會壓迫下肢的血管,造成血管栓塞。四、不孕:真正因為子宮肌瘤引起的不孕症相當少,佔所有的不孕病人中不到百分之三的比例。大部分的子宮肌瘤可以經由婦產科的門診檢查以及腹科超音波檢查而被發現,有經驗的超音波醫師可以經由超音波檢查,區分出子宮肌瘤和子宮線肌症,準確度相當高。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子宮肌瘤是一種良性的肉瘤,只有大約有千分之三是屬於惡性的腫瘤。雖然腫瘤的良性還是惡性,必須手術以後經由病理檢查才能知道,但是並不是每一位有子宮肌瘤的患者都必須接受手術。沒有症狀的子宮肌瘤通常不需要開刀,但是如果有下列的情況時,則必須考慮接受手術:‧異常子宮出血,導致貧血,而且無法用保守的療法改善。‧慢性的骨盆疼痛,合併有嚴重的痛經、性交疼痛,或是下腹部不舒服。‧急性下腹部疼痛。‧頻尿或是輸尿管水腫。‧子宮肌瘤長的很快,或是停經以後還繼續長大,這時候必須考慮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大的子宮肌瘤,並且有壓迫的症狀。‧不孕,除了子宮肌瘤以外,沒有找到其他的異常。過去許多人認為,子宮的大小到懷孕三個月以上,最好就要開刀拿掉子宮,但是有一些教科書認為,只有在不想要生育而且有明顯症狀的情形下,才必要因為子宮肌瘤進行子宮切除手術。子宮切除的方式包括將子宮整個切除的全子宮切除術,以及保留子宮頸或是少部分子宮下半段的次全子宮切除術,除了子宮切除術以外,也有一些保守的內科療法,被用來處理子宮肌瘤的問題。例如一種荷爾蒙製劑GnRHa,可以用來讓身體處於一種「假停經」狀態,在六個月內讓子宮肌瘤的大小減少40-60%,但是因為費用相當高,健保並不給付,打針以後會出現更年期的症狀,因此頂多只能用藥六個月,停藥以後,子宮肌瘤的大小仍會恢復。周輝政醫師強調,由於子宮肌瘤的治療,必須依據個人的狀況以及相關檢查的結果而定,決定手術之前,應該詳細和您的醫師討論。即使暫時不需要開刀,仍應定時回醫院檢查。

懷孕24周菜花發作 新生兒險遭產道感染

懷孕24周菜花發作 新生兒險遭產道感染#健康檢查

台南市一名30歲的李小姐(化名)在懷孕24週時,發現外陰部有兩三個小突起,由於李小姐自己是醫療從業人員,知道懷孕時因荷爾蒙改變,臉部及身體可能會出現面皰及粉刺,而且外陰部突起物不痛也不癢,所以不以為意,在產檢時還跟醫師打趣說自己的粉刺居然長到陰部去了,但醫師為確保萬一,建議李小姐接受內診,這才發現外陰部的突起物就是生殖器疣(俗稱菜花),而且已蔓延至子宮頸,醫師建議李小姐必須立即進行雷射燒灼手術,並且至少每四周就必須回診追蹤,孰料懷孕第28週及32週產檢時還是發現有零星病灶,到38週臨盆時,李小姐一共接受了3次雷射燒灼手術,最後李小姐決定選擇剖腹生產,以避免新生兒受到感染。接獲此病例的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張炯心醫師表示,生殖器疣及子宮頸癌與人類乳突病毒(HPV)息息相關,一般多是藉由親密接觸傳染,懷孕期間產婦因荷爾蒙影響,免疫力會比平時還低,這時就有可能讓病毒有機可趁,若生殖器疣生長在產道中,而產婦又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自然生產的話,胎兒在生產過程經產道摩擦擠壓時,就有可能遭母體感染,新生兒較常見的好發部位分別為口腔、聲帶及眼部等黏膜較多的地方,其中最致命的便是靠近氣管的聲帶部位,一旦病灶開始叢生,就可能必須氣切急救以保住新生兒的小命。由於台灣民風保守,大部分女性對於「內診」聞之卻步,張醫師建議,在婚前或準備生育前的健康檢查中也應該詳細檢查HPV相關疾病,30週以上的孕婦不妨在定期產檢時主動要求醫師順便內診,幫助確保母體及新生兒的健康。張炯心醫師表示,目前已知人類乳突病毒(HPV)的型別共有一百多種,其中較常見的分別為6、11、16、18四種型別,主要途徑是因性接觸而傳染,由於病毒潛伏期因個人體質不一,雖然大部份HPV感染可靠自體免疫清除,但若免疫力不好且長期感染的話,便有機會導致HPV相關疾病,且帶原者及被感染者未必會在生殖器外觀出現任何症狀,所以往往會在雙方都不知情的狀況,造成「乒乓傳染」的情形發生。目前上市的四價HPV疫苗適用於9 – 26歲女性,預防由第6、11、16及18型HPV所引起的相關疾病,包括子宮頸癌、原位腺癌、子宮頸癌前病變、外陰癌前病變、陰道癌前病變以及生殖器疣(菜花),張醫師也強調,女性平時就應該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或考慮更積極的預防方式:依醫囑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可以大幅幫助避免感染HPV的機率,即使在產後也應按時回診接受抹片檢查,在完整的「雙重保護」下,才能更確保女性健康。

寒冬送暖~聯醫免費健檢 照護身障者健康

寒冬送暖~聯醫免費健檢 照護身障者健康#健康檢查

今年度由社團法人中華(臺北)生命勵關懷協會捐款,指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為身心障礙者及其家屬免費健康檢查。這是首次針對臺北市低收入戶不分障別持有中度(含)以上身心障礙手冊者及其辛苦照護的家人(除配偶外,應為二等親以內親屬),提供免費且詳盡的健康檢查,期望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健康照護目的。以往對身心障礙者的醫療保健服務,只有全民健保針對35歲以上之小兒麻痺患者,每年可接受ㄧ次免費成人健檢。對於其他障別的民眾,僅限於提供優待掛號費或部分負擔,且每家醫院的規定不盡相同。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就醫的身心障礙者,掛號費優免且部分負擔只要繳納50元。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表示,希望透過提供免費健康檢查,協助身心障礙者及其家屬及早發現病徵,以掌握黃金治療期,並藉由提供醫療照護機會維護市民健康,落實公立醫院照顧弱勢族群社會責任。身心障礙者常因疾病造成生活不便,也容易缺乏敏銳病識感,錯失最佳治療時機而導致健康問題。另根據內政部2006年身心障礙者生活需求調查結果顯示,身心障礙者目前有92.96%住在家庭,主要照顧者以配偶占27.04%最高,父母占21.14%居次,其中主要照顧者有78.91%為女性,每天平均照顧時間長達14小時,突顯出許多家庭照顧者面對繁重照顧工作下,身體常會產生極大的負荷,間接影響健康與日常生活品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配合這項捐贈,特別擬訂「臺北市聯合醫院健康關懷照護計畫」,協助對象為設籍臺北市低收入戶,且持有中度(含)以上身心障礙手冊者及其主要照顧者一名(除配偶外,應為二等親以內親屬),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保健套餐式健康檢查,每戶至多補助2名,共計可補助1,000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表示,符合本計畫補助對象者,可檢具身心障礙手冊、低收入戶卡、戶籍謄本或戶口名簿影本,以親自或電話方式向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仁愛、和平、中興、陽明等五家院區社會服務室提出申請,實施期間自即日起至經費用完為止。由於本次的受檢對象包含各類障別民眾,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貼心的依受檢者不同需求,選擇不同會診科別的個人化服務,如聽障者,可依需求提供耳鼻喉科會診。除了身體檢查外,對於身心障礙者及主要照顧者心理狀態,我們使用了簡式健康表問診,希望對有需求的受檢者,提供進一步的協助。如有相關問題,請撥打電話1999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社會服務室洽詢。

預防心血管疾病 用食物護心、以運動強心

預防心血管疾病 用食物護心、以運動強心#健康檢查

依據臺北市96年十大死因統計結果,心臟疾病為僅次於惡性腫瘤死亡率之主要死因,也是45-64歲中年人主要死因第2位。許多研究證實,造成心臟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除年齡、家族史有密切關聯外,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如高膽固醇或高三酸甘油酯),以及有吸菸習慣、肥胖更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臺北市內湖區健康服務中心97年積極推動內湖區「珍愛我心~心血管支持團體」,招收社區40-65歲具有心血管疾病之高危險群成人,分別於3月及7月開辦2梯次各連續10週的團體互動課程,聘請前國泰綜合醫院內湖分院邱淑娟營養師擔任領導人,並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運動保健系彭雪英老師合作,精心設計一系列健康飲食及運動的健康促進課程,採用團體分組互動及專業課程並行方式,教導學員建立預防心血管疾病之相關知能,促使學員從自身健康管理開始做起。團體課程學習內容包括認識「四低一高」飲食原則及實作、健康的外食選擇、居家運動指導及以計步器紀錄每日運動量、紀錄飲食運動日誌等技巧,並幫助學員自我評估。在10週課程結束後評估成效,其中以減輕體重成果最為顯著,有4成以上學員體重皆減輕5%以上,其中減重最多達10.2公斤、體脂肪也降低6.7%以上。學員對於支持團體的進行反應熱烈,回饋如下:『能注意飲食種類和份量、安排作運動變成每日的功課,使精神變好。』、『知道怎麼吃、量要多少,因為體重有減,心情跟著輕鬆很多。』、『了解自己發胖的原因,是錯誤用油,原來以前自以為吃的清淡,還是超出標準。』、『團體活動改變無聊生活,減少看電視時間,健康也覺得改善少許。』、『以前看電視時都坐著,現在會利用看電視時間做些運動。』、『更了解飲食的方法,也因團體的力量更加強運動的實踐..』、『戒掉宵夜、養成走路、作健康操的習慣,體力有進步。』近日天氣冷、氣溫下降,這時節請民眾特別注意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內湖區健康服務中心98年度將持續推動「珍愛我心」保健課程,希望民眾更珍愛自己且藉由『新(心)的體驗』,妥善控制血糖、血壓、血脂、體重及戒菸,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標準體重、健康飲食,適度運動,就能夠顯著的減少並延緩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髓緣真奇妙 捐髓、受髓雙喜臨門

髓緣真奇妙 捐髓、受髓雙喜臨門#健康檢查

髓緣真奇妙,花蓮慈院成立成立骨髓資料庫已滿15年,至今年十一月止,志願捐髓者已將近31萬9000人,骨髓捐贈移植案例數已有27國近1768例。近幾年,除了自骨髓取造血幹細胞之外,也開始自周邊血收集造血幹細胞、且逐年增加的年捐贈者已超過7成,幹細胞中心因此自去年起規劃第二收集室,並在12/8上午由石明煌院長持鑰匙啟用,提供捐贈者更舒適、人性化的收集空間 石明煌院長說,周邊血幹細胞捐贈已在多數先進國家廣泛進行,而且有20年以上經驗,技術發展已成熟穩定,在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近幾年的每年捐髓案例已有7成多;根據研究顯示周邊血造血幹細胞與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比較,對受贈病人而言,中性球及血小板恢復較快、移植毒性較小、無疾病存活率對部分疾病較高、免疫系統恢復較快、復發機會減少等;對於健康的捐髓者,周邊血幹細胞的安全性較高,且疼痛不適感恢復較快,無麻醉相關危險性。 這兩位捐贈者中,一位由妻子及骨髓關懷志工陪同到花蓮慈院的塗先生,他是在2001年跟父母親一起參加驗血活動,對於捐髓救人並沒有特別的想法,今年接到配對到捐髓的通知還以為是詐騙集團的電話,趕緊請母親協助查證,確定之後便歡喜等待取髓這一天的到來。塗先生說,父母親都是慈濟人,他和妻子也都很認同慈濟活動,以及證嚴法師號召捐髓救人的觀念,尤其這次捐髓的機緣,父母親比他還開心,讓他很感動,心中只有歡喜沒有任何害怕。塗太太也指出,骨髓關懷志工無微不至及貼心的照顧,也顯現慈濟幹細胞中心完善的組織服務,她和丈夫都很開心有這救人的機會,也祝福對方趕快恢復健康。 另一位住在西部的李先生,是個自行車愛好者,他是在2003年參加慈濟驗血活動,半年前接到配對成功,隨即興奮地參加進一步的抽血、健康檢查活動,但因受髓者相關療程尚未完成,遲遲未再接到確定抽取幹細胞的通知,他曾有一段時間以為因緣不足,因此當他再接到關懷志工的電話時,「可以救人的心情」完全無法以言語形容。 陪伴李先生的志工陳惟琤指出,因為抽取幹細胞的時間未定,李先生小心翼翼地在九月下旬至十月上旬完成自行車環島的計畫,而且過去十天來在關懷志工精心烹煮的大補湯補身過程,更是讓同事羨慕不已,也打算加入驗血行列,成為下一個捐髓者。 李先生指出,這次他很幸運地只需抽取周邊血幹細胞即可,因此,他的父母親也毫不擔心地支持他捐髓的決定;只要是救人的事他都樂意做,所以他也是一個快樂的捐血人,當時也是因為這想法參加慈濟骨髓庫驗血活動,他祝福受髓者可以很快地重新享受生命,走出病房,擁抱陽光。

麻醉無痛內視鏡檢查

麻醉無痛內視鏡檢查#健康檢查

「如果胃鏡、大腸鏡都能在無痛的狀況下完成,您還有甚麼理由,拒絕健康檢查呢!」這是一個最近在廣播節目上一再重複的廣告,「痛苦」畢竟仍是人類心底的最怕,由於恐懼對痛苦的恐懼,很多人雖然擔心自己的腸胃出了問題,卻因為害怕檢查的痛苦,始終不敢嘗試,這個廣告很顯然地,打動了不少人心,由於無痛,對檢查也不再恐懼,也因此吸引了不少人參與檢查。果然沒多久,報章媒體就刊出各個大醫院莫不躍躍欲試,紛紛推出了麻醉無痛內視鏡檢查,讓大家多了一個選擇。那麼麻醉無痛內視鏡檢查,究竟是一個甚麼樣的檢查方式呢?是不是大家都適合呢?無痛方式的鏡檢其實早就有了首先,靜脈注射無痛內視鏡檢查在國內並不是一個嶄新的檢查,許多醫療院所都早已行之有年,其次,內視鏡檢查並不是腸胃科的專利,許多科均使用內視鏡作為檢查工具,只是一般民眾較熟悉胃鏡或大腸鏡罷了!在清楚靜脈注射無痛內視鏡檢查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內視鏡檢查究竟是怎麼做的。以腸胃科內視鏡檢查而言,大體上可區分為兩種:就是管子從嘴巴進入,或是從肛門進入。從嘴巴進入的,必須克服咽喉反射,這是一種異物在咽喉時產生的自然反應,雖然檢查前會以局部麻醉藥物減少咽喉的敏感度,對時間短的檢查,如胃鏡四至六分鐘,也許受檢者還可忍耐,但對於做更久或是做更深的檢查,除了咽喉反射,檢查時造成的脹氣,管子對腸胃的撐展,往往讓病人覺得度秒如年,此時就不要期望病人能配合得很好。從肛門進入的,就屬大腸鏡檢查,大家畏懼大腸鏡的態度比起胃鏡有過之而無不及,但事實上,如果操作得宜的話,大腸鏡的不舒服程度是比胃鏡的好多了!但如果操作的醫師施予過度的壓力在大腸上,受檢者是會非常不舒服的。亦即注射麻醉藥物後再做檢查全身麻醉內視鏡檢查,在國內,一般是指靜脈注射全身麻醉內視鏡檢查,目的當然是希望病人或受檢者能在無痛或最小痛苦下完成最詳盡的檢查,需注意的是目前國內健康保險並無此項給付,因此受檢者或病人需自行負擔麻醉費用。姑且不去討論這些檢查是否有需要於全身麻醉狀況下完成,靜脈注射全身麻醉內視鏡檢查牽涉到幾個問題。第一是給什麼樣的藥物,用什麼方式給予,而這些藥物給予是否可達到無痛,令病人或受檢者或醫師滿意;第二是麻醉藥物本身是否會造成病人或受檢者身體上的危害,哪些人不適合接受麻醉;第三是內視鏡的操作在麻醉狀況下是否會造成特別或更多的併發症;最後就是到底由誰來施行麻醉,麻醉醫師、麻醉護理人員,還是腸胃科醫師,對病人或受檢者而言,當然是挑結果對自己最安全的,當然這也牽扯著責任問題,若是麻醉產生併發症時,萬一有醫療糾紛時,法律歸屬責任的問題。注射麻醉藥劑後真的就無痛?目前全身麻醉內視鏡檢查,討論最多的就是大腸內視鏡檢查,一般大腸鏡檢查前給予藥物是一針buscopan肌肉注射,目的在於使大腸蠕動減緩,另一針則是為了產生鎮靜作用,例如demerol肌肉注射。許多做過大腸鏡的病人都知道,這樣子的鎮靜效果,事實上遇到疼痛時,還是無法止住痛苦的,相反的,靜脈注射麻醉就完全不同,即使內視鏡在大腸內左撐、右扭,在適量充分的藥物劑量之下,病人也祇是覺得睡了一覺而已。常使用的靜脈注射藥物很多,如midazolam、propofol、demerol、ketamine,也許是單獨使用或是合併使用,當然這些藥物的價錢可能相差極大,但使用的目的,當然是為了達到良好且安全的麻醉效果,此外大部分接受大腸內視鏡檢查的病人或受檢者,均為門診病人或為了健康檢查而來,大腸內視鏡檢查也不需要住院檢查,因此麻醉後的意識恢復也必須很快速,能夠很快的把病人叫醒,使用的藥物自然需要作用快速,短暫。安全嗎?有沒有那些人不宜?接下來是第二個問題,靜脈注射麻醉安全嗎?給予靜脈注射麻醉時自然必須密切監視病人的生命現象,也就是心跳、呼吸、血壓、血中氧氣濃度。麻醉本身目的即在於產生意識喪失,此時病人會因為呼吸中樞受到壓抑,而產生體內氧氣濃度降低,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現象。當偵測到血中氧氣降低時,可以另外給予病人氧氣,可惜的是,一般的監測裝置並不能得知血中二氧化碳的情況,因此無法得知病人血中二氧化碳是否已達到危險狀態,所幸大部分的文獻均指出這樣子的情況一般並不會造成身體明顯的傷害。但是對於某些病人還是需要特別小心,包括心臟病特別是冠狀動脈疾病的病人,或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人,一般建議是不要採行靜脈注射麻醉方式進行大腸內視鏡檢查。第三是麻醉下的大腸鏡操作是否會造成更多的併發症,大腸內視鏡有兩個主要的合併症──破裂與出血,出血一般與內視鏡做治療有關,麻醉與否並不會增加出血的機率,但是破裂就有點相關了。內視鏡大腸破裂的原因中,一部份是內視鏡鏡管本身造成的,原因是鏡子在大腸穿梭時,也許鏡頭碰撞,也許鏡身過度牽扯大腸,而造成大腸破裂。內視鏡大腸破裂與許多因素相關,也許是病人本身情況不好,骨瘦如柴,長期臥床,也許病人過往曾經動過腹部手術,但是,麻醉也是一個重大因素,沒有麻醉狀況下的大腸鏡操作,如果病人覺得痛時,腹部肌肉會自然收縮,收縮的肌肉可以避免大腸被過度牽扯、伸展,這是一種保護機制,此外病人的痛苦,往往也意識著大腸被牽扯的程度,醫師會因病人的不適,而比較小心操作,但是一旦麻醉之後,首先腹部肌肉的保護機制就消失了,而且反正病人也不會痛,如果大腸內視鏡的操作方式還是前進,前進,撐!撐!撐!破裂的可能性就會增加了!到底要不要採用麻醉無痛法對於講究人道的歐美國家,無痛的檢查,特別是大腸內視鏡,靜脈注射麻醉就如同例行般,但是近一兩年來,諸多研究卻又發現:其實沒有麻醉,病人也可以不會感到過度的不舒服,對於檢查的準確性也沒有影響。如果能夠不用麻醉,也能沒有痛苦的完成大腸內視鏡檢查,這樣的方式不是很好嗎!如果痛是危險的警訊,不改變大腸鏡操作的手法,只是用麻醉的手法去消除這個警訊,那麼麻醉無痛的做法,就有可能如同歐美的研究報告,反而造成更多的併發症。到底有沒有需要靜脈注射麻醉內視鏡檢查呢?首先需注意的是,不管是操作者或是被檢查者都是希望這個檢查是最完整,最詳細,不會遺漏什麼的,操作醫師希望受檢者能夠好好配合,讓操作的醫師能夠從容地檢查,另一方面,要受檢者能夠好好的配合,醫師就不能讓受檢者過度不舒服,以免受檢者受不了,不能忍耐。試想,如果做胃鏡時,病人一直做嘔,整個胃糾結在一起,醫師如何能夠有把握說這個胃沒問題呢!如果大腸鏡深入時,病人產生劇烈疼痛,以至不能到達大腸小腸交界的地方,那麼這也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大腸鏡檢查。靜脈注射麻醉從檢查的必要性上來看,如果說一個檢查,比如說治療性內視鏡超音波檢查,耗時很久,一檢查總會花個半小時一小時,沒有適度的麻醉,如何能要求病人,丫著嘴巴,跟醫師好好配合呢,此外,病人躁動不停時,醫師也很難做出精準的檢查與治療,在這樣的情況下,麻醉就應該是必須的。從人道立場來看,如果因為檢查會造成不舒服,但沒有重大併發症,為了求得更仔細,準確的檢查結果,麻醉是可以考慮的。

金融風暴襲全球 上班族抗壓避風險

金融風暴襲全球 上班族抗壓避風險#健康檢查

臺灣在全球金融風暴的影響,上班族的職場生活壓力升高到不容忽視的地步。依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7年對各行各業的綜合職場心情溫度計調查顯示(施測期間97年4月-8月):有23.04%職場員工達輕度心理困擾,另有17.00%(13.27%中度心理困擾、3.73%重度心理困擾)職場員工則有較顯著心理困擾。也就是說,在全球金融風暴未來臨前,在臺北市每5個上班族就有1個背負沉重的職場壓力,可能需要心理諮商或醫療方面的協助,在全球金融風暴影響下,前述有沉重職場壓力人數比率更將急速攀升。面對這樣的生活壓力,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以下幾點建議,希望能幫助上班族調適。一、面對壓力勇於求助提醒有憂鬱傾向的上班族,不能逃避,無論是財務或職場面的問題,面對它才能對症下藥,否則若是對身心狀況造成太大的影響,恐增加陷入四面楚歌的風險!建議先從舒緩壓力、提昇工作效率及照顧身體做起,也不用強逼自己孤軍奮戰,尋求各方協助,以避免影響正常生活。 二、提供管道釋放壓力提醒在面對金融風暴影響的企業單位要能重視並引進職場心理衛生的概念,在工作環境中能提供可以讓員工了解壓力與情緒管理的資訊,不管是成立相關的負責部門或是定期邀請心理專業人員多提供相關之衛教資訊,讓整個企業能夠有適當的壓力與情緒管理知識與相配合的管道,如此必能使企業員工更增加抗壓性發揮潛能,化危機為轉機。 為促進民眾的身心健康,建構健康職場,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臺北市政府勞工局、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即將在12月3日(三)上午九點到下午四點於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科技產業服務中心(臺北市內湖區洲子街12號2樓),共同合辦的「職場元氣GENKI UP」宣導活動。活動當天除安排「元氣職場員工協助方案規劃諮詢」、「紓解壓力工作如意─辦公室紓壓健身」及「勞保年金Smart全攻略」等精采課程外,另結合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臺北市政府勞工局勞工教育中心、臺北人力銀行、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發展協會及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管理聯合會等民間單位,於會場提供”職場心理衛生諮詢”、”健康檢查”及”求職求才媒合”等宣導攤位,歡迎企業及員工踴躍參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