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除

3D立體腹腔鏡手術 助精準切除囊腫

3D立體腹腔鏡手術 助精準切除囊腫#切除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宜蘭一名65歲陳姓婦人,年初因經常下腹悶痛、排便及排尿不順而求醫,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在直腸左外下側,接近肛門交界的骨盆腔深處有一個8公分的瘤狀物,造成病患的直腸及膀胱受到擠壓而偏向右方,出現排便及排尿上的困難。因位置罕見,最後決定以3D立體腹腔鏡精準切除囊腫,術後傷口小,更避免不必要的損傷。羅東博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余盈輝表示,該婦人的囊腫位置位於骨盆腔的左下極深處,又非一般直腸手術可直接截斷血管、切斷腸子;在不了解瘤狀物屬性的當下,必須保持瘤狀物的完整、需剝開並避開周遭神經,沿囊腫的邊緣切除,難度極高。為了緩解病人症狀,決定直接使用3D立體腹腔鏡為婦人手術。於腹腔鏡鏡面上安裝兩個單眼鏡頭,醫師戴上特製眼鏡進行手術,畫面便成為3D,在兩眼視覺能力下操作,比2D腹腔鏡多了立體感,更讓此次的手術進展如虎添翼。皮下囊腫一般常發生於體表余盈輝主任也發現該瘤狀物並非惡性病灶,而極可能是單純的皮下囊腫。余主任解釋,皮下囊腫為良性,一般常發生於體表,且通常體積較小,若不影響日常生活,通常不會急於處理。但此次囊腫位置很罕見,不只位於體內,更位於骨盆深處的直腸與肛門交界位置,且已讓病人直腸受壓迫而排便不順,造成生活上的不便。3D立體腹腔鏡讓腹腔視野更清晰 精準切除囊腫3D立體腹腔鏡微創手術提供腹腔內3D視野,使手術過程精確定位、徹底移除病灶,同時減少不必要的損傷、出血與併發症,手術時間縮短,且術後傷口小、恢復快。透過3D立體腹腔鏡,即便囊腫位於骨盆深處的困難位置,依然能精確且輕鬆的切除,讓婦人從此排便不卡卡,並恢復一如往常的生活品質。

大腸癌易併肝轉移 精準切除復健康

大腸癌易併肝轉移 精準切除復健康#切除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66歲陳先生,3年前因第三期乙狀結腸癌,經腹腔鏡前位切除手術後進行輔助性化學治療,但4個月後發現多處肝臟轉移,旋即接受標靶治療及血管栓塞手術,陸續經過腹腔鏡取下三處腫瘤以及部份肝葉切除。但仍無法完全擺脫右側肝臟多處轉移性腫瘤,因此決定於今年五月進行肝臟右葉全切除手術,術後恢復良好、順利出院。大腸癌容易併肝轉移高雄市立大同醫院肝膽移外科主治醫師蘇文隆表示,根據衛福部107年的統計,大腸癌發生率位居十大癌症第2位(第一名為女性乳癌),而大腸癌同時合併肝轉移的病人約佔15%-30%,原先未有肝轉移在接受大腸切除手術後的病人,仍有20%-30%的機率會產生肝轉移的情形。這是因為肝臟的門靜脈系統收集了來自腸道的血流,佔肝臟血循的75%,一旦腸道出現癌細胞,就可能透過門靜脈轉移至肝臟。精準的腹腔鏡肝切除手術 讓病患不用受化療與標靶藥物折騰蘇文隆說,大腸癌術後合併淋巴結轉移,即第三期之患者,必須接受術後的輔助性化學治療,若發現轉移性病灶時,則需要再輔以標靶藥物治療。臨床上常發現,隨著化療及標靶藥物的進步,在第一線治療失敗後,仍然有第二線,甚至第三線的藥物可以加以應用,但是在反覆往返醫院治療的期間,病患時常透露出疲憊感,承受著對於疾病治療的不確定感及藥物帶來的副作用,因此明確的手術切除治療則為肝轉移病患帶來一線生機。目前腹腔鏡肝臟切除 已為常規之手術大腸癌併肝轉移的患者在臨床上相當常見,但以「精準腹腔鏡肝切除手術」,微創手術只需打三到四個小洞,即可進行肝臟切除,微創手術傷口小、手術時間短、恢復期短。適合肝切除的病人,條件包含了腫瘤必須可以全部切除、不可以有無法同時切除的肝外轉移及肝功能可承受切除手術後的變化,然非每位患者均適合腹腔鏡,需經由外科醫師仔細術前評估才能執行。

靛氰綠ICG螢光藥劑,精準切除肝腫瘤

靛氰綠ICG螢光藥劑,精準切除肝腫瘤#切除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某66歲男性,因慢性B性肝炎及肝硬化,長期於奇美醫學中心胃腸肝膽科定期追蹤。今(108)年3經電腦斷層發現左肝有一顆疑似肝癌的2公分腫瘤,轉介到一般及消化系外科主治醫師王家豪門診,經評估後安排手術治療。病患於手術前接受靛氰綠滯留測試(Indocyanine green retention test,以下簡稱ICG) 」螢光藥物注射,且在5天後接受單孔達文西手術,在手術中使用新型螢光顯影輔助系統,發現除了左肝2公分腫瘤以外,右肝有另外一顆0.5公分的肝癌腫瘤。順利將二顆腫瘤完整切除,病人身上只有4.5公分長的單孔傷口,且術後恢復順利。利用新型ICG螢光顯影輔助系統,更容易辨認腫瘤位置腹腔鏡及達文西機械手臂切除手術以逐漸在各醫療院所普及使用,奇美醫學中心更在107年引進「新型螢光顯影輔助腹腔鏡系統」,此系統利用靛氰綠ICG螢光藥劑停留在肝臟及腫瘤的時間差,可以找到更多超音波(甚至術前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無法發現的腫瘤。可偵測到最小的腫瘤有2毫米。目前文獻統計,此系統對於腫瘤的敏感度高達96%~100%。利用靛氰綠ICG螢光藥劑,提手術成功率此外,新型螢光顯影輔助系統可以同步處理白光及近紅外光影像,在即時投影的情況下,外科醫師可以看著腫瘤的邊緣決定手術的方向,減少手術安全距離不足的情況,精準的切除腫瘤,保留其他剩餘器官,提高手術成功率。

低位腸癌需切肛?新式手術保留排便功能

低位腸癌需切肛?新式手術保留排便功能#切除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大腸直腸癌為國人常見癌症,一旦發生腸癌,最害怕莫過於必須切除肛門,不僅造成日後無法正常排便,對於患者的工作、社交也會帶來一定的影響,醫師表示,對於「低位直腸癌」患者,現有新式「經肛門直腸低前位切除手術」,讓患者得以保留肛門。電療+化療縮腫瘤 順利保留肛門現年54歲的吳先生去年檢測出罹患第3期大腸直腸癌,腫瘤大小約5公分,經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張東晟醫師評估後,透過電療及化療方式使腫瘤縮小,再進行「經肛門直腸低前位切除手術」,順利協助吳先生保留肛門,且未來能有正常的排便功能。「經肛門直腸低前位切除手術」是先以單孔腹腔鏡微創手術斷開血管,同時進行自然孔道腹腔鏡手術,利用患者的肛門為開口切除腫瘤,透過自然孔道腹腔鏡手術能保留患者的肛門,無須做永久腸造口(人工肛門)。傷口小、出血少 免去人工肛門之困擾張東晟醫師表示,過去罹患「低位直腸癌」的患者,採腹部會陰聯合切除手術,傷口約20至25公分、癒合時間長,且須做永久性腸造口作為排泄之用,不僅有造口照護上的負擔,對生活上工作、活動、社交也有一定影響。與傳統腹部會陰聯合切除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傷口小、出血量少、免除裝人工肛門、失禁的不方便。目前許多傳統腹腔鏡手術進一步演進到單孔腹腔鏡手術,其特點是將原本分散的4至5個0.5~1公分大小的傷口,減至1個1.5~2公分的傷口。同病灶位置 女性手術較男性容易張東晟醫師指出,低位直腸癌其腫瘤位置距離肛門口不到5公分,手術由肛門口進入,直接從腫瘤下緣開始進行切除,故能較徹底切除腫瘤,且骨盆腔的神經較不易受損,排便功能的影響也較少。此外,女性骨盆腔較男性大,因此同樣位置的大腸直腸癌手術也較男性容易。目前「經肛門直腸低前位切除手術」有健保補助,患者僅需自費手術耗材的部分。

驚!面部「突起物」竟是皮脂腺增生

驚!面部「突起物」竟是皮脂腺增生#切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五十多歲的張先生事業有成,但近幾年開始在額頭、臉頰上出現好幾顆淡黃、珍珠色的突起物,常會引起旁人好奇的眼光,對他來說感到十分尷尬,經皮膚鏡檢查結果發現是良性的皮脂腺增生。皮脂腺增生 好發於中年男性皮脂腺是位於皮膚真皮層裡的腺體,除了手掌、腳掌外,遍及全身,主要在頭皮、臉部、胸部和背部較多,所分泌的皮脂經由導管輸送到皮膚表面,可以滋潤皮膚、毛髮,減少皮膚水分蒸發並具有抑制皮膚表面細菌的效果。而皮脂腺的活性受雄性激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影響,幼兒時期分泌量少,到了青春期分泌活動變得旺盛,年老以後分泌量逐漸下降,故年長者皮膚容易乾燥。當皮脂腺細胞肥大造成整個皮脂腺增厚形成突起,便稱為「皮脂腺增生」,多半發生在中年以後,男性高於女性,也與個人體質有關,可視為一種皮膚老化的症狀。而皮脂腺增生最常發生在臉部,外觀是單顆或多顆淡黃白色的小突起,常見型態是中央略凹陷像小火山口,邊緣可見分岔的微血管絲。盡早就醫 傷口小 復原快皮脂腺增生雖然是良性的,但因為好發在臉部,常造成外觀上的困擾。皮膚專科段培耕醫師說,目前治療方式主要以破壞或移除腺體為主,包括冷凍、電燒、切除、刮除、藥物燒灼等,雷射治療通常選用汽化式雷射,如二氧化碳或鉺雅鉻雷射,也可使用染料雷射。至於口服A酸也能抑制皮脂腺增生,經臨床實驗發現改善效果佳,但停藥後卻有可能復發。而近年來比較常使用的治療方法,為光動力療法以及二極體雷射。光動力療法是利用感光劑加上外來光源來破壞皮脂細胞,而二極體雷射可針對脂肪組織做破壞,避免傷及正常皮膚,以降低疤痕產生的風險。但段醫師也提醒,皮脂腺增生的治療沒有唯一的方式,若症狀發生請盡早就醫,治療計畫最好和有經驗的醫師討論,才能達到期望的治療效果。

基因突變致腸癌 息肉切除恐再復發

基因突變致腸癌 息肉切除恐再復發#切除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國人外食多,常常高油高鹽,導致罹患大腸癌的人更勝過死亡率第一名的肺癌,醫師表示,大腸癌的發生與遺傳、飲食有關,然而只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治癒的機率比其他癌症來的高。APC基因突變 大腸癌機率爆增國泰綜合醫院腸胃內科簡乃宣醫師指出,大腸癌發生的原因有很多,包含基因、日常生活層面等,而造成癌症的主要原因,就屬於基因的突變,當身體中的「APC腫瘤抑制基因」發生變化,其發生大腸息肉的機率大增,進一步就會形成所謂的大腸直腸癌。一旦基因發生突變,就算將息肉切除,仍然會有復發的機率,因此有家族史,以及曾長過息肉的民眾,都是大腸癌的高風險族群,被列為應定期追蹤的對象,他也提到,追蹤的時間不一定,依息肉切片報告中,惡性細胞的比例決定,從半年到3年或5年都有可能。日常生活中,則可能受到外來的刺激,包括飲食高油脂、吃太多紅肉、抽菸、喝酒、糖尿病等都是大腸癌的高危險群,另外飲食纖維攝取不足,造成腸道中的廢物無法排出,堆積在大腸中,也會導致大腸癌風險跟著提高。初期症狀不明顯 免費篩檢好安心簡乃宣醫師表示,目前仍以遠端的腸癌較為常見,初期可能會有大便變細、排便習慣改變、糞便不成形或變的稀水狀、有便意卻上不出來、糞便有血、體重減輕等,但如果腫瘤在近端大腸,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因此,政府提供50~75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醫師呼籲大家務必把握自己的權益,定期檢查,他也強調,國人飲食西化,罹患大腸癌者的年齡有下降的趨勢,保持生活正常、多攝取高纖蔬果、減少紅肉、高油脂食物,並且多運動,以期有效預防大腸癌。

每7分鐘1人得胃癌 腹腔鏡切除恢復快

每7分鐘1人得胃癌 腹腔鏡切除恢復快#切除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根據我國國民健康局2010年最新的癌症報告顯示,目前每7分鐘就有1人罹癌,且人數持續攀升中。一般認為胃癌的危險因子包括:高鹽份及醃漬食品、低纖低蔬果飲食、第一等親親屬罹患胃癌有。行政院衛生署的統計指出,2010年國人因癌症而死亡已經超過4萬人,其中胃癌位居癌症死亡原因排名第六位,每年約有3600位胃癌新增案例,而且罹患胃癌的男女比是1.5比1,大都發生在60至70歲。  早期的胃癌並無特異性的臨床症狀的表現,無法與常見的消化性潰瘍、胃十二指腸發炎、胃食道逆流等疾病區分;加上民眾普遍對於做胃鏡的不舒服有恐懼感,常常胃癌被診斷出來時,已經是比較嚴重狀況,治療的預後並不好。一般認為胃癌的危險因子包括:高鹽份及醃漬食品、低纖低蔬果飲食、黃麴毒素、抽煙、肥胖、有第一等親親屬罹患胃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萎縮性胃炎、多發性瘜肉、以及胃曾經開過刀等。  「腹腔鏡輔助遠端胃切除術」可針對無法排除有淋巴轉移早期胃癌,一般仍會建議患者接受部分胃切除及淋巴結廓清術,和傳統胃癌手術比較,腹腔鏡輔助遠端胃切除術可以達到一樣的淋巴結廓清程度,不影響整體胃癌治療的存活率,雖有稍長手術時間,但可以讓病人術後有較美觀的傷口、較少的疼痛、較快的恢復、較短的住院日數及較快的消化道功能恢復。到目前為止,開刀仍然為胃癌治療的主要方法。手術後會建議是否合併施與化學藥物及放射線治療。雖說內視鏡及腹腔鏡手術進步,提供了許多新的選項,但並不是每一個病人都適合。胃癌的治療還是需要根據癌症分期來決定,當然也要考慮每個病人年紀及本身疾病。如果您有身體不適或是治療上的疑問時,應與專科醫師一起討論,決定檢查與治療的方向,切勿病急亂投醫或是隱忍不理。

切除腫瘤淋巴水腫 還致蜂窩性組織炎

切除腫瘤淋巴水腫 還致蜂窩性組織炎#切除

所謂乳癌或子宮頸癌切除的術後淋巴水腫,是指因手術切除淋巴結或放射線治療造成組織纖維化,而導致淋巴回流的通道出現問題,淋巴液無法藉由淋巴系統回流至血液循環,造成高蛋白組織間液不正常堆積,引起上肢或下肢水腫。根據實證研究,移除超過20顆淋巴結合併放射線治療,會增加淋巴水腫的機率。(圖:上肢淋巴水腫)49歲的林女士無其他內科疾病史,2003年罹患子宮頸癌進行子宮、輸卵管全切除及淋巴結廓清手術,手術後使用放射線輔助治療,放射線治療結束半年後,右下肢開始出現淋巴水腫,因工作因素需長時間站立,右下肢易感腫脹疼痛不適,無法穿著一般長褲及鞋子,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活動,還曾經感染出現蜂窩性組織炎三次,這段期間林女士陸續至其他醫院求治以及復健治療,但仍未見起色。2008年至他院手術治療,進行靜脈放置支架手術,術後並未改善右下肢淋巴水腫症狀。林女士長期飽受右下肢水腫困擾,2010年輾轉由其他醫師介紹,引介至林口長庚進行治療。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系顯微重建外科黃嫆茹醫師說,林女士於2010年4月至顯微重建外科門診求治,術前淋巴結攝影評估顯示右下肢淋巴循環部分阻塞,於2010年8月9日進行手術,將右下頷含有2至4個淋巴結,長約10公分寬約4公分的皮瓣,移植至右足背上,經過將近10個小時的顯微血管手術,成功完成此項手術 。在手術4個月後,林女士傷口復原得相當好,右下肢膝上15公分圓周改善17%,膝下15公分圓周改善30%,足踝上10公分圓周改善40%,追蹤1年4個月後,右下肢膝上15公分圓周改善61%,膝下15公分圓周改善85%,足踝上10公分圓周改善53%。患者在術後4個月即有不錯效果,時間愈長,效果愈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