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怎麼越活越健康?不如去散步吧!經常散步可以喚醒你的身體,達到生理和心理上的健康。知名健康養生專家莊靜芬於《50歲,怎樣生活最健康》一書中,融合多年來的養生智慧,包括中西醫學知識,從飲食、運動與起居改變,幫助銀髮族打造舒適的高齡生活。以下為原書摘文:
老了怎麼越活越健康?不如去散步吧!經常散步可以喚醒你的身體,達到生理和心理上的健康。知名健康養生專家莊靜芬於《50歲,怎樣生活最健康》一書中,融合多年來的養生智慧,包括中西醫學知識,從飲食、運動與起居改變,幫助銀髮族打造舒適的高齡生活。以下為原書摘文: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日行萬步是許多人當成運動的方式之一,但若誤把走路散步當運動、或是走路速度1秒低於1公尺,甚至覺得走路常常被路人超越,可能就是健康警訊。醫師提醒,除了追求步數,走路的「速度」才是最大關鍵。走路散步可以當運動嗎?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王凱平破解一般民眾迷思:「其實走路僅能維護心肺功能,但對於肌力的維持及訓練可說是遠遠不夠。」他指出,肌肉流失其實從25歲之後就開始,台灣「肌少症」盛行率在60歲有25%,80歲以上就來到60%,最明顯的症狀就是: 肌肉質量減少 肌肉強度降低 生理表現變差,如走路速度變慢、常跌倒「走路速度」怎判斷?根據台北市醫師公會資料指出,正常狀態下,步行速度1秒應大於1公尺,建議民眾可試著走6公尺並計算秒數來粗估自己的步速。台灣研究也顯示,高齡長輩若1秒約走0.8~0.9公尺,可能有體力不足的現象,因此走路「速度」是測試體力的重要指標之一,不可輕忽。王凱平表示,想自我判斷肌肉流失有3方式:走路速度、起身速度、握力大小。過往多數民眾不認為肌肉會生病,因此忽略提供身體肌肉足夠的養分或訓練,他說:「肌肉流失引發跌倒並在2年內引發死亡的風險,其實比癌症還高,而走路速度就是檢測肌肉流失的最簡單方式。」除了平時就要觀察長輩的走路速度外,王凱平表示,肌力訓練才是銀髮族的運動重點,可透過正確及規律的重訓、訓練核心肌力來增強身體的穩定性。至於運動的效果,若沒有維持一定速率、心跳120次/分鐘、流汗,那麼可能沒有達到真正運動的標準。民眾可從3個標準來自我檢視: 是否有流汗 是否有微喘 是否有感覺到疲累?長輩增強肌力3方法,更要補充蛋白質為了搭配運動有更好效果,補充營養素也是增強肌力的一大關鍵。若挑選營養品,王凱平也提醒,在飲食上要著重攝取優質蛋白質並補充支鏈胺基酸(BCAA),「成人蛋白質的攝取標準是,體重每公斤每天應補充1.2克。不僅好消化吸收,更可幫助促進肌肉生長。」而其他多數台灣民眾缺乏的營養素如:鈣質、維生素D等,適當補充也有助維持骨骼和肌肉健康。王凱平總結,年紀自然老化想預防體力流失,不僅要避免長期久坐不動、營養攝取不均衡2大因素,更要透過落實肌力訓練並正確補充營養素,來保持好體力。以下建議「補、測、動」3方法:1. 補充足夠營養含優質蛋白質並有效補充BCAA的營養品,挑選應注意是否含有「優質3蛋白」(蛋白質消化率校正胺基酸評分 PDCAAS=1)才好消化好吸收,又能幫助肌肉生長,增強體力。2. 自我檢測步行速度有益身體健康的步行速度,只要能在1秒鐘內走1公尺,都是合格的。舉例而言,只要6公尺步行速度為1公尺/秒,或是能在15秒內走完四線道(約12~15公尺)的斑馬線,甚至更快的速度,就能代表身體體能在平均水準之上。3. 多運動健走以4公里/小時的速度快走10分鐘(約1千步),取代散步來累積日行萬步,健走步行約6公里,只要90分鐘,就可以消耗約300大卡熱量,鼓勵民眾養成健走生活習慣,一起走向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家有養狗的民眾,每天都有帶狗出門散步嗎?會因為心情愉悅而增加遛狗的頻率嗎?出人意料的是,研究指出,影響主人遛狗的動機是為自己帶來快樂,而非為了健康和社交。遛狗快走30分 提升身體活動量研究結果發現,主人認為遛狗是因為對狗好,主人因遛狗改善的快樂和幸福感顯而易見。遛狗除了滿足主人情感需求也滿足狗的需求,增加體能活動以及與其他狗主人的社交互動是連帶效益。養狗者體能表現活躍,主人遛狗至少快走 30分鐘,容易達到每周運動 150 分鐘,大幅提升身體活動水平。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保健學系教授徐錦興表示,寵物治療對身心有一定幫助。寵物扮演教練及伴侶的角色,不但是稱職的陪伴者,時間到了提醒飼主外出散步、也會帶著主人或走或跑。鼓勵民眾每天固定帶寵物去外頭散步,一天 3到4 次很容易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週運動 150 分鐘的身體活動目標。狗與主人同享散步樂趣 還可維持體能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狗主人幸福的感覺取決於他們飼養的狗是否也能享受散步。主人會為了讓狗快樂而增強散步的動機,是種利他行為。這種現象也常見於親子或伴侶間,當孩子或另一伴感到高興有成就,父母或夫妻另一方也會有相同感受。葉雅馨主任提醒狗主人,當面臨狗狗生病或活動量減少時,仍要提醒自己維持原有的散步習慣。當狗狗離開自己,別忘了自己擁有很多與牠的美好時光,建議仍延續先前共同建立的運動習慣。
(優活健康網記者許芝菁/綜合報導)炎熱的夏天,只想久坐在冷氣房,用看電視、吃東西紓壓嗎?久坐可能無法紓壓,甚至越坐越憂鬱!康乃狄克大學發表於《健康心理學期刊》研究發現:長時間的久坐恐造成較低的主觀幸福感,及較高憂鬱情緒風險!過去經常久坐的人,在從事輕度或中度體能活動後,整體幸福感和情緒呈現大幅改善。輕、中、劇烈運動 能減輕疼痛研究結果發現,輕度身體活動(散步,呼吸、心律沒有明顯增加或出汗)與改善心理健康和憂鬱症狀的緩解有關;中度(15至20分鐘內走完1.6公里,呼吸與心跳頻率增加,但仍能對談)至劇烈(跑走13分鐘完1.6公里,呼吸與心率明顯增加,且難以長時間談話)的身體活動更能提升整體身心健康,同時具減輕疼痛的效果。提高身體活動量 易增加幸福感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教授徐錦興表示,只要提高身體活動量,就能提升正向情緒,降低憂鬱風險與疼痛感受。對於習慣久坐或沒有運動習慣的人而言,最重要的是改變生活型態!只需減少久坐的時間,就能提高身體活動量。運動並非汗流浹背、氣喘吁吁才有效,只要改變坐式的生活習慣,就能增加幸福感。 2簡易目標 討厭運動也能越做越快樂 找到自己喜歡的運動類型及可接受的強度,會較容易持續執行,進而養成習慣,無論逛街或逛書店,都能有此效果。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該研究對於討厭運動的人而言是個好消息!建議培養習慣時,設定簡易達成的目標,可從以下2點試著練習看看:1) 少量且低強度的運動/悠閒地散步、戶外遛狗、走到遠一點的超商選購商品、上班時提早一個捷運站下車等。2) 懶人不想出門、做戶外活動/不妨選擇可以在室內進行的運動,立定跑步、跳繩,或一起逛超市、百貨公司、量販店等。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為什麼散步對達爾文來說這麼重要?他確實和其他維多利亞時期的人一樣,深信「走路有益健康」,但原因不只如此。也不是因為他是個失敗的父親,無法忍受待在家裡-正好相反,他是個溫和爽朗好相處的爸爸。熱愛親近自然也並非主要原因,雖然他確實一直偏愛大自然,看看他多麼鄙視倫敦就知道了:「又髒又煙霧瀰瀰漫,人住在那裡根本會損失生命中大部分的樂趣。」當然,散步也不是光為了躲起來吸他每天都要吸的鼻煙。(他曾經對朋友植物學家約瑟夫.道頓.胡克﹝J.D. Hooker﹞抱怨過,沒有鼻煙他就變得「昏昏欲睡,又笨拙又憂鬱」。)散步是一種反思運動 可說是移動式的冥想達爾文的散步是一種反思運動-可說是移動式的冥想。散步幫助他完成科學工作,滿足他旺盛的好奇心。他說話直白的兒子形容,散步對達爾文來說,就是「重度思考」時間。法蘭西斯用這個詞,很容易使人產生蹣跚沉重的印象,但達爾文自己說他散步時帶著「悠哉的心情」,聽起來比較能激發創造力。神經科學家已經證實,運動可以促進創新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不是因為運動能讓人讀更多書,而是因為運動能使心智稍微放鬆,沉澱下來思索已知事實和理據。散步時腦的運動區和感覺區活躍起來 研究者形容這種狀態是「暫時性額葉功能低下」(transient hypofrontality):大腦的前額葉皮質負責理解概念和規則,這個區域會暫時減少運轉,同時大腦的運動區和感覺區則活躍起來-這就是所謂「散步者的遐想」狀態。此時人忙著擺動手臂、踏出步伐,心智中原本壁壘分明的界線暫時消失,原本被區隔開來的概念和印象就可以自由融合-身兼神經心理學家和小說家的凱莉.萊德(Kylie Ladd)形容這是「新穎而未經篩選的思想和念頭自由流動」。這正是開創新理論的科學家最需要的,有這樣的靈感,他才能從生物物種持續不斷、看似漫無目的的型態轉變中,歸納發展出一套全新的理論。(本文摘自/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運動鍛鍊你的思考力/時報文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許多資料可以佐證平靜與散步的關聯。古今許多偉大的思想家和藝術家都對散步抱持一股熱情,將他們的隨筆歸功於散步提升的工作生產力與重拾的平靜感。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宣稱:「所有偉大的思想均源自散步」;而英國作家威爾‧塞爾夫(Will Self)也是近代的散步熱愛者,他曾如此描述散步:「自然地拓展……你與世界的關係。」散步時會釋放腦內啡 緩解疼痛、提高放鬆感當我們散步時,會釋放作為鎮定神經傳導物質的腦內啡。它會緩解疼痛,提高積極度與放鬆感。許多研究顯示,散步二十至三十分鐘,與輕度鎮定劑具有相同的鎮定效果。作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也是以經常在夜晚的倫敦街頭進行長途漫步而聞名。他相信散步是維持理性的關鍵,他曾寫道:「如果我不能走得又快又遠,我想,自己應該會爆炸,然後腐爛。」從他發表的文章<夜遊>(Night Walks),就能看出他多麼享受在月光下漫步、觀察人們,並從中獲得鼓舞人心的洞見。我們說散步能「釐清思緒」或「吹散煩惱」。散步這種行為,更與人類的基本需求及修復息息相關。為了到達某地,你往前踏出一步,這是一個人能做到最簡單的動作,被視為有行為能力的身體理所當然能做到的事。從嬰兒時期過渡到孩童時期,最值得慶賀的發育里程碑也許就是學會走路。有了行走的自主能力,「靠自己雙腳站起來」,正是展現我們自由意志最明顯的標記。努力嘗試 很快就能變得更平靜、快樂、健康然而,要拋開散步的習慣卻很容易。也許你需要重新思考你的眾多習慣,在一天的行程中擠出更多散步的機會。搭乘電車或巴士時,嘗試早一站下車,走一條迂迴的路線回家;將車子停在稍遠一點的地方;或是午餐時散步到不同的咖啡廳。如果你努力嘗試,很快就能變得更平靜、快樂、健康。「夜間漫步」是義大利人發揚出來的概念,意謂在與家人共享一頓悠閒的晚餐後,在家附近進行夜間漫步。「夜間漫步」有一股隨性且優雅的氛圍-它不是正式聚會,但人們通常喜歡精心打扮、盛裝出席。它也是一個社交活動:每個人都走到街上,你肯定能在涼爽的暮光中看到一些熟悉面孔。這個儀式完全屬於正常規律作息的一環-它不是一個難得的享受,也不是一件被輕忽的苦差事;它是一項正常的每日娛樂。義大利的精神-「無所事事的甜美幸福」「夜間漫步」的傳統如此簡單,然而它對營造社區意識相當重要。鄰居碰面隨性聊天,人們感覺與自己居住的街道有了更密切的連結。年輕人與老年人都加入,使世代融合在一起,也打破了社會界線。最重要的是,它使每個人在每天結束前保留一段時間,可以柔和且自由地放鬆。它是一種沒有目的地的旅行,代表義大利的精神-「無所事事的甜美幸福」。(本文摘自/擁抱平靜:在每次呼吸中享受生命/大好書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想各位當中有很多人都曾有以下的經驗,當疲勞累積時,人就變得容易發怒,疲勞與壓力會讓自律神經呈現混亂,因此人累積疲勞當然就容易發怒,為了控制怒氣,就要每天下工夫自我修復,以免疲勞累積,這點很重要,所謂的自我修復,其實並不需要特別的道具。30分鐘放空自己 自律神經就趨於安定為了有效地自我修復,我建議把所有的活動以30分鐘為單位來分割,然後化為行動,因為30分鐘不會太長也不算太短,是整頓一項工作剛好夠用的時間,過了下午4點,我想很多人就會因為疲倦導致工作停頓不前,但是即使如此還是得繼續手中的工作,我通常在這時候會設法休息30分鐘。設定鬧鐘或計時器,剛好就在30分鐘內,什麼都不做、只是放空自己,這樣做之後,自律神經就趨於安定,30分鐘後身體就可以重新開機,當然無法消除全部的疲勞,但是一旦自律神經可以重開機,就可以恢復精神集中力。夜間輕微運動 可以解除肌肉僵硬至於解除因工作產生的疲勞的方法,我的建議是晚間走路30分鐘,在吃過晚餐到就寢之前,請以緩慢的速度走路,我大概都是以30分鐘走完大約2公里的路程,或許有人會擔心工作之後已經累了,回家之後根本沒有體力可以運動,但是晚上運動好處很多呢!白天會因為工作感到疲累,主要是長時間採用相同的姿勢導致肌肉僵硬、血液循環變差的緣故,如果在夜間做點輕微的運動如散步,就可以解除肌肉僵硬,末梢血液循環也會變好,結果是運動反而比不運動更可以消除疲勞。血液循環變好 自律神經的活動會改善利用晚上運動比不做任何運動,夜間的睡眠品質更好,在睡眠時間內消除疲勞的效果也比較高,但是請不要從事太劇烈的運動,例如,可以散步但不要慢跑,晚上是副交感神經應該活絡的時刻,如果做劇烈運動會導致交感神經活躍,產生反效果,走路時也建議選擇安靜的場所,以免交感神經受到刺激。大家總認為早上運動比較好,不過就結論來看,晚間運動的效果比早上來得好,因為早上運動可是伴隨著許多風險呢!早上是交感神經較活躍的時刻,此時血管收縮、肌肉較僵硬,因此比較容易受傷,以前很多運動部門都喜歡在早上練習,但是因為受傷的風險很大,目前多數的案例顯示,最早至少也要超過早上10點,才開始展開晨間練習。早上運動 容易變得焦慮早上是最容易發生心肌梗塞的時刻,跟醫療有關的人應該都知道,早上運動是相當危險的,早上做運動還有一個缺點,到了開始工作時身體也開始感到疲累,我過去也曾試過早上運動,但是因為在疲倦的狀態下上工,明顯感覺到工作的精準度下滑了,因為疲勞,所以也容易變得焦慮,我認為早上運動對工作絕對沒有幫助。(本文摘自/打造身體一生不動怒的方法/天下雜誌出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對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來說,散步時機很重要,紐西蘭一項研究發現,每天三餐飯後花10分鐘散步,比每天其他時間花30分鐘散步更能幫助降血糖。三餐飯後散步 降血糖效果最好這項研究含括41名18歲到75歲成年人,患者平均年齡60歲,糖尿病病史時間平均約10年,研究人員發現,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若在三餐飯後馬上散步,血糖下降幅度會比一天其他時間花30分鐘走路更下降12%,這代表散步時機點在三餐飯後,且散步時間縮短、散步頻率增加,對降血糖較有幫助。有助患者控制體重 減少胰島素注射研究人員更進一步發現,晚餐若攝取較多碳水化合物,晚餐後散步,降血糖效果更好,這樣的族群,平常運動量往往也較少。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糖尿病學〉期刊(Diabetologia)。研究作者並沒有解釋為什麼飯後散步可幫助降血糖,不過研究作者認為,每餐飯後散步,有助患者控制、管理體重,進而減少注射胰島素需要。攝取碳水化合物 更該運動控制血糖研究作者認為,目前的運動指南應做點調整,飯後運動這部分應納入指南當中,特別是攝取麵包、米飯、義大利麵、馬鈴薯等碳水化合物食物後,更需要運動一下,幫助控制血糖。1星期花150分鐘進行中度運動研究作者表示,糖尿病患者更應規律運動,目前建議糖尿病患者一星期花150分鐘進行快走、騎腳踏車等中度運動,參與研究患者在30天休息後分成2組,1組1天花30分鐘走路,另一組是三餐飯後花10分鐘走路。研究人員測量患者飯後血糖濃度,並了解參與研究民眾的飲食狀況,研究人員也請這些民眾戴上運動紀錄儀器,測量研究14天當中這些民眾的運動量,因而得到上述結論。(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