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

腹膜透析帶著走 讓洗腎病患重拾人生

腹膜透析帶著走 讓洗腎病患重拾人生#血液透析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當腎臟的功能只剩下不到正常人得十分之一時,體內的代謝廢物和水份就無法被腎臟有效地排除,當這些廢物和水份累積到相當程度,患者就會出現噁心、嘔吐等所謂的尿毒症狀,此時即應求醫,考慮接受透析治療。透析治療可分為血液透析與腹膜透析兩種方式。我國洗腎人口逐年攀升!依據台灣腎臟醫學會統計顯示,自2000年起,我國每百萬人口,約有314名腎臟病患者須透析治療,到2015年達到每百萬人口476人,成為國人健康隱憂,除了血液透析治療之外(俗稱洗腎),還有另一種選擇—腹膜透析。血液透析俗稱『洗腎』或『洗腰子』,是應用體外循環的方式,讓血液流經管狀的人工腎臟,進行血液淨化後再流回病患體內。進行血液透析需先在病患肢體上建立可讓血液方便流出的血管通路,最常用的方法是用外科手術建造一條動靜脈廔管,術後4至6週廔管成熟後便可用於血液透析。透析時,在廔管處插入兩支針頭,血液由其中一支針頭流出體外,進入人工腎臟,淨化後的血液出人工腎臟再由另一支針頭流回體內。更方便的腹膜透析分2大類腹膜透析俗稱『洗肚子』,是利用人體內的天然半透膜──腹膜(為一層覆蓋在腹腔內壁及臟器上的薄膜)來代替腎臟排除身上產生的代謝廢物和水份。使用腹膜透析,需先藉由外科手術的方式,將『腹膜透析導管』經由腹壁植入腹腔之中,約經過一至二週後若手術傷口癒合良好,即可進行規則腹膜透析。相較於每週3次定點治療的血液透析方式,腹膜透析更方便,可在家使用並自行操作,目前我國核准的腹膜透析產品有2大類:(1) 連續可活動式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 CAPD)預先在腹部植入導管組後,經過1~2週的訓練後,患者即可自行操作,每次須先將廢液流出再重新導入2000 c.c.透析液,過程所需時間約30~40分,新的透析液滯留腹腔約4~5小時,便需再次更換,一天約需更換3~5次不等,視體型、透析效果等狀況而定。(2) 全自動腹膜透析(Automatic Peritoneal Dialysis, APD)同連續可活動式腹膜透析,須先植入腹腔導管組,患者在透析時僅須連接腹膜透析機,後續交由機器自動執行換液程序,療程時間約8~10小時,視體型、透析效果等狀況而定,因此可選擇夜間休息期間治療,而白天時間正常活動,維持原本的生活作息。腹膜透析的優點,就是在人體不斷新陳代謝產生代謝廢物的同時,腹膜透析同步不斷進行血液淨化,透析進行和緩而持續,血液中成分變動速率較緩,較不會產生透析引起的不適症狀。可以自我掌控與安排。由於病患可自行操作、換液場所沒有嚴格限制、且每次換液時間短,可以配合各自工作、上學等需要而彈性調整換液時間。飲食限制較血液透析少。不需要扎針、貧血情形較不嚴重。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很小。雖然腹膜透析較方便,但也有腹腔感染的高風險,如果操作不當或不良的衛生習慣,可能在每次導管組插拔時,造成致病菌侵入導致腹膜炎,故有污染細菌的機會,所以操作時的雙手清潔非常重要。若有長者接受腹膜透析,請務必諮詢醫師,注意搭配的零件與耗材是否相容,並留意操作時的環境清潔,如有任何不適,請儘速就醫。

慢性腎病難發現 易喘、水腫恐是警訊

慢性腎病難發現 易喘、水腫恐是警訊#血液透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慢性腎臟病早期症狀不明顯,民眾對此疾病知識有限,常見病患不知道患慢性腎臟疾病、聽到要洗腎就認為人生已毫無希望。然而只要好好配合治療,可以提升自我照護能力及生活品質。充足了解慢性腎臟病是對抗疾病的第一步!慢性腎臟病除規律用藥 也要良好生活習慣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陳奎篤表示,慢性腎臟病的病況可依照腎臟功能分為5期。慢性腎臟病早期除了規律用藥治療,也要特別留意控制血糖、血壓,同時維持規律運動與作息。腎臟功能即將邁入第5期的患者們,應該將腎臟的「工作人員」顧好。腎臟功能逐漸惡化時,會有疲勞、易喘、水腫、皮膚搔癢,甚至引起高血壓、貧血等症狀。只要能維持健康飲食、運動習慣,洗腎的患者還是能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再加上「腎臟替代療法」,血液透析治療、腹膜透析治療、腎臟移植治療都可幫助病友們展開新生活。慢性腎衰竭 政府有福利補助管道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衛教師謝秋琴衛教師分享院內案例,曾有病友從腎臟功能第5期的狀態,在控制良好的狀況下,腎臟功能進步至第4期的狀態。患者身體發生警訊時應立即就醫與醫師配合控制,做好飲食控制,避免尿毒症狀提早發生,錯失及早治療的寶貴時機。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社工師劉佳羽表示,政府機構對腎友福利補助有很多管道,如慢性腎衰竭(尿毒症)必須接受定期透析治療者,可藉由申請重大傷病證明卡減免醫療部分費用負擔;患者至戶籍地公所申請身心障礙鑑定表單,藉由醫院醫師及專員鑑定、衛生局及社會局審核通過後即可享有社會福利服務資源。如有問題可撥打內政部免付費福利諮詢專線1957詢問。

瘻管成熟手術 延長「腎」命線

瘻管成熟手術 延長「腎」命線#血液透析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7歲的林阿公,3個月前因為腎臟功能不佳,接受動靜脈瘻管形成手術,以免要進入血液透析時要置放臨時雙腔洗腎導管,經評估後施行自體瘻管形成手術,術後醫師囑咐練習握球運動讓瘻管成熟。沒想到林阿公即使每天練習握球,瘻管還是不夠粗,經血管超音波檢查才發現血管吻合處後3公分處有狹窄現象,導致血流無法有效讓瘻管成熟。接受「經皮氣球輔助瘻管成熟手術」3周後,瘻管就足夠成熟施行血液透析。自體瘻管術後 仍有1到2成的不成熟率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蔡鴻麟表示,國人洗腎人口眾多,每年病友以每百萬455人的速度成長,目前若可以做自體瘻管者以自體優先,不僅可以使用的時間較長久、併發症也比較少。但自體瘻管術後,即使病人努力做握球運動,由於並非所有吻合的血管都是健康的,因此還是會有1到2成的不成熟率,一定要配合術後追蹤,當發現血管未成熟可先以血管超音波診斷病兆,在加上「經皮氣球輔助瘻管成熟手術」可以讓9成以上的未成熟自體瘻管達到可以使用的目標。維護良好的血液透析品質 延長「腎」命線蔡鴻麟醫師表示,開始使用後也建議每3個月定期追蹤,搭配洗腎室裡護理師每次上針的檢查,包含:聽聲音是否有變尖銳、震動感是否減弱、洗腎時血流是否下降、靜脈壓力是否上升、拔針後是否困難止血等現象,及早發現問題,趁瘻管還沒完全阻塞時及時介入處理,可以維護良好的血液透析品質,延長「腎」命線。

洗腎透析治療 也有客製化

洗腎透析治療 也有客製化#血液透析

中央健康保險局自100年起共提出4億元預算,增辦「初期慢性腎臟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將慢性腎臟病的照護提前至第1至3a期的病患,截至目前已有超過4萬5千名stage1-3a的慢性腎臟病患受惠。另研究建議,民眾如為慢性疾病患者(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長期服用腎毒性藥物(lithium、calcineurin、NSAID)者、透析家族史或家族性腎臟病,應定期檢測尿液與血液,如果發現有腎絲球過濾速率異常(eGFR小於60 ml/min/1.73m2)或血尿或蛋白尿者,可就近至基層醫療體系就醫以早期控制病情惡化。      健保制度下的透析治療計畫,可依據病患特性提供透析治療選擇,將提升透析照護效益。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黃秋錦副院長主持的「國人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治療效果及其成本效果分析比較」研究,利用全國透析院所病患登錄系統,分析比較2000至2005年透析病患的資料發現,整體而言末期腎臟病患接受腹膜透析治療的生活品質優於血液透析,但實際上,70歲以下且合併有糖尿病患者,其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存活率卻較腹膜透析高;而70歲以上患者,不論有無糖尿病,選擇血液透析治療的病患,存活率亦皆優於腹膜透析。換句話說,透析治療選擇宜客製化,如果病患需要接受透析治療,70歲以下且非糖尿病患者可優先評估採用腹膜透析;若當年齡超過70歲或其原發疾病為糖尿病者,則宜優先評估採用血液透析的治療方式。為加強末期腎臟病患選用合適的透析治療方式,減少透析治療方式轉換,確保照護品質,建議在進入透析前,醫生應依病患個人體質特性與病患討論較適當的透析治療方式。另因腹膜透析病患的生活品質較好,故國民健康局協助中央健康保險局推動腹膜透析的選擇,發展「慢性腎臟病健康管理手冊」,提供即將進入透析的患者相關資訊,並期望患者能夠在知情的情況下選擇適合自己的透析方式。藉由研究成果所獲得的實證資料及建立相關技術、模式,將可提升慢性腎臟病預防及照護成效,因此,行政院衛生署邱文達署長指出,衛生署將比照結核病10年減半計畫,由中央健康保險局邀請署內相關單位、腎臟病友團體及專家學者共同研擬「慢性腎臟病患照護品質提升計畫」,並訂定4項目標(1.降低洗腎發生率、2.提升腎臟移植率、3.提升腎臟病患5年存活率、4.提升腹膜透析之執行率)與推動策略,持續推動腎臟病防治。

在家就能洗腎 腎友活出自我人生

在家就能洗腎 腎友活出自我人生#血液透析

在家自己洗腎可行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邀來三位腎友,證明絕對可行。中國附醫腎臟醫學中心腹膜透析室主任王怡寬說,治療末期腎病,只剩換腎和洗腎兩種選擇。洗腎又分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存活率兩者相當。不同的是,血液透析每週須到院三次,腹膜透析則可免除舟車勞頓,且維持住殘餘的腎功能,生活品質會好一點。該院在廿五年前為中部地區導入腹膜透析服務,受惠者至今已達一千五百人。 

喝水過量、鈉太低 當心引發”水中毒”

喝水過量、鈉太低 當心引發”水中毒”#血液透析

一位有20多年精神分裂症病史的47歲男性患者,不久前才剛從精神病房出院返家。據病患的哥哥表示,患者認為大量喝水可以沖掉人體吃太多藥物的副作用,可以免於洗腎的恐懼,於是從五月底起拼命喝水,一個早上可以喝6至7瓶700c.c.礦泉水,一天下來可以喝下8,000~9,000c.c.的水。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加護病房陳憲青醫師表示,日前哥哥因覺得患者走路不太穩定,全身倦怠,講話變得遲緩,好像大舌頭,於是緊急送該院急診室,急診醫師擔心腦部病灶的問題,於是安排頭部電腦斷層,沒想到竟然在電腦斷層室內痙攣發作且發紺,臉部瞬間變黑,呼吸困難,血壓心跳曾一度量不到,施以緊急心肺復甦術後,送至加護病房照顧。後來經詢問病史、詳細理學檢查及實驗室檢查,證實為喝水喝太多所引起的低血鈉導致痙攣發作合併呼吸衰竭,還好急救得宜,鈉離子已矯正回來,目前已拔管並轉至一般病房照顧。 陳憲青醫師指出,低血鈉的定義為小於135mEq/L,這位病人的低血鈉為119 mEq/L,低於標準甚多,根據教科書記載,神經學症狀嚴重程度與血中鈉離子降低速度有關,也就是短時間喝太多水,引起血中鈉離子降太快,也就俗稱”水中毒”,一般而言,急性低血鈉症(發展二天左右),病人會有噁心、無力感,此時鈉離子度約125 mEq/L,然而隨著鈉離子往下掉,症狀會更嚴重,包括頭痛、疲倦、意識混淆、走路不穩,當鈉離子小於115 mEq/L,會產生痙攣昏迷甚至死亡,所以不可輕忽。 陳憲青醫師表示,精神分裂症者大量飲水行為的成因,至今仍未有定論,早期認為是鉀鹽或抗精神藥物引起口渴之副作用,也有學者指出可能是下視丘或海馬廻的功能障礙所引起,像此病患大量飲水是受到聽幻覺及妄想所影響,在精神症狀改善後,其大量飲水也跟著減少,因此,精神病人按時服藥,有問題至精神醫師詢問及調整是非常重要的。 

血尿現象可能是癌症警訊

血尿現象可能是癌症警訊#血液透析

血尿是尿液中呈現過多紅血球即為血尿,一般人聽到血尿都以為只是尿中有血,其實有些病人血尿肉眼並無法看見,而是透過尿液檢查發現,其原因可能從最輕微的感染到嚴重癌症都有可能。腎臟科醫師說,大部分血尿都會自然痊癒,但也不可不防是由癌症所引起的血尿。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腎臟科主任陳達隆表示,該院區洗腎(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病人近兩年下來,約有十位病人有腎泌尿道癌症發生,病人通常都會伴有血尿現象,若沒注意可能會當成其他原因所造成的血尿,誤以為是泌尿道感染或是抗凝劑使用過多,延誤癌症治療時機。陳達隆說,血液透析病人因為是將血液引至體外,透過機器將血液中毒素及多餘水分排出,因此都會使用到抗凝血劑,以避免血液凝結造成阻塞。但抗凝血劑用多了,有時身體會有出血現象,其中一個特性就是血尿或是皮膚瘀青,如果發現血尿,除了可能是抗凝血劑造成外,也可能是其它原因如腎泌尿道癌症,尿毒症病人本身免疫力就比較差,而且很多人都有糖尿病,所以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癌症。所以洗腎病人更應多注意血尿現象,因為無法從血尿嚴重性而判斷引起血尿原因。陳達隆指出,腎泌尿道腫瘤很多沒有症狀,或者只以血尿表現,但如果有腰痛或腹部腫塊,則要考慮腎細胞癌。而泌尿道的上皮癌症典型表現則為肉眼可見的無痛性血尿。他提醒每個有血尿的病人,都應該做一個完整檢查,尤其是有尿毒症的病人更是癌症高危險群,所謂的完整檢查包含:腹部X光、腎臟超音波、靜脈泌尿道攝影、膀胱鏡、尿液細胞學檢查…等。文獻報告年齡超過40歲,泌尿道上皮的惡性腫瘤機會巨幅增加。其他泌尿道上皮腫瘤危險因子有:1.大於四十歲 2.抽菸 3.職業暴露(塑膠或染料工業以及精煉工業) 4.藥物 5.骨盆放射線暴露。針對長期洗腎患者,陳達隆建議:若尿液中有血或是驗出血尿,必須馬上與主治醫師討論,千萬不要因為血尿現象消失以為沒事,延緩癌症治療時機。

洗腎高危險群 應每年接受一次尿液檢查

洗腎高危險群 應每年接受一次尿液檢查#血液透析

罹患尿毒症的鄭姓病友自從八十一年檢查出罹患腎衰竭後,就非常重視身體的保養,飲食作息規律,定時運動,只是過了十年,身體還是不敵疾病的侵襲,鄭謙彥還是得靠血液透析,來維持身體的機能。 鄭姓病友的妻子看著丈夫多年的洗腎生活,不論是在心理上或是身體上,都有很大的負擔,所以來自越南的她在電視劇場中了解腎臟可以移植的時候,馬上拉著先生,到醫院接受手術。在去年一月完成腎臟移植手術的鄭姓病友,剛開始恢復的情況良好,原本以為從此可以遠離病痛的折磨,但是在八個月後,看見自己的小便泡泡有異狀,不敢大意,就趕緊到醫院做檢查。 花蓮慈院腎臟內科主任方德昭醫師表示,尿是腎臟健康的晴雨計,正常健康的人每天排泄到尿中的蛋白約100-150毫克,若是小便泡泡突然增加而且不易消失時,就表示健康可能有了變化。他建議,40歲至50歲民眾應每三年至少接受一次尿液檢查,五十歲以上、糖尿病、高血壓等高危險群,應每年接受一次尿液檢查,並嚴格控制血壓、血糖。 台灣目前的洗腎病患約有五萬四千人,而且洗腎比率每年增加6%。根據研究,慢性病患的人數急遽攀升,和台灣人口老化、飲食西化、過量攝取高油脂食物,都脫不了關係。洗腎高危險群,包括有糖尿病、高血壓或是痛風等慢性病病患。花蓮慈院腎臟內科主任方德昭醫師表示,這類病人服用藥物要小心,因為服用過量藥物最傷腎,此外,相關研究也顯示,洗腎病患的配偶,罹患腎臟病的機率,大約是20%,比一般人高出兩倍。 今天(十五日)晚上九點半至十點,在大愛電視台由花蓮慈院主任秘書梁忠詔主持的現場節目「志為人醫守護愛」,將節目中將邀請腎臟內科主任方德昭分享愛腎良方,並探討洗腎高危險群應如何保健生活,並每年做尿液檢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