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衰竭

全台飆高溫!熱衰竭、中暑多1成3

全台飆高溫!熱衰竭、中暑多1成3#熱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來連續多日氣溫達36度高溫,新竹甚至出現36.9度飆全台最高溫,位於新竹市光復路上電子溫度計看版還顯示40度!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資料,今年五月間,因為熱衰竭、中暑掛急診的就有177人,與去年同期157人相較,多1成3,因此提醒大家要多注意防中暑! 體溫調節能力弱 老人易患熱急症新竹國泰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林朝順表示,32、33度高溫的天氣,就要盡量減少出門,待在陰涼的地方,還要多補充水分,許多人被曬到頭昏、發燒、四肢無力,高溫加上排熱不良,引發熱急症。熱急症包含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和中暑等,致死率高達2到3成。天氣炎熱,在戶外工作的青壯年、體溫調節能力弱的老人家更為熱急症患者大宗。 不論戶外、室內,悶熱環境就容易中暑,醫師建議早上10點到下午4點,太陽發威溫度高,要避免外出,盡量待在陰涼地方,也要多喝水,每天補充1500C.C.水分,等於600C.C.瓶裝水要喝2罐半。 隨著氣溫持續升高,繼5月出現第一波中暑「熱潮」,7月更是高峰。新竹市許明財市長提醒市民,大熱天應避免曝曬在高溫下,並牢記「多喝白開水、保持涼爽、提高警覺」的預防中暑3要訣,避免發生致命的熱中暑。

氣溫飆熱衰竭增 謹記防中暑3要訣

氣溫飆熱衰竭增 謹記防中暑3要訣#熱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年來,因氣候變遷的關係,氣溫持續升高,因中暑與熱衰竭等熱急症之急診就醫人次增加。澎湖縣衛生局保健科呼籲,應避免曝曬於高溫之下,尤其年長者、慢性病患者應多注意並牢記預防中暑3要訣「多喝白開水、保持涼爽、提高警覺」,以避免發生致命的熱中暑。 1)多喝白開水/ 每天至少1,500㏄白開水的好習慣,不僅可維持體溫恆定預防中暑,並有促進腸胃蠕動預防便秘等功效。不論活動程度如何,都應該隨時補充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水分;但若醫囑限制少量或者,應詢問醫師天氣酷熱時,應喝多少量為宜。 2)保持涼爽/穿著輕便、淺色、寬鬆的衣服,選擇透氣的衣物;室內加裝窗簾,避免陽光的直接照射;不可將任何人留在密閉、停泊的車內。 3)提高警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並塗抹防曬霜、戴寬邊帽以及太陽眼鏡。若覺得輕微頭痛、精神混亂、虛弱、昏厥應儘快至涼爽的地區,或至陰涼處休息。 體溫升、心跳加速是中暑警訊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發生中暑等熱急症,衛生局提醒,當疑似出現中暑等熱急症的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防止熱傷害 上午11點~下午3點應避免外出

防止熱傷害 上午11點~下午3點應避免外出#熱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炎炎夏日,氣溫直直升,至今台灣已有十多位民眾因為太熱而導致死亡,醫師提醒,上午11點至下午3點是一天最炎熱的時段,應避免外出或長時間待在豔陽下,防止中暑或熱傷害。大林慈濟醫院家醫科醫師賴育民表示,常見的熱病有高熱暈厥、熱抽筋以及致死率較高的熱衰竭、熱中暑。熱暈厥常發生於站立在炎熱環境下過久的人,因過度流汗造成血液濃稠,無法流進腦部,而產生暈厥現象。熱抽筋則是因為在高溫潮濕的環境大量出汗使水分及電解質流失,導致體內電解質不平衡,造成虛弱及肌肉無法自主的抽搐及疼痛。而熱衰竭、熱中暑則因為體溫調節中樞失常,引發體溫急劇升高及多重器官竭,是一種很可怕的緊急狀況。大林慈濟醫院急診科蘇詠程說,熱中暑是在高溫的環境中工作運動,或長久處於高溫且通風不良的場所導致。身體溫度調節中樞因慢性疾病,藥物或脫水而失去功能,過高的體溫也無法有效降低。常出現的症狀有疲憊、頭痛、意識混亂或有幻覺、腳步不穩及失去方向感,有時還會痙攣、昏迷,甚至低血壓、脈搏和呼吸淺快、體溫上升,嚴重會造成多重器官衰竭。由於熱中暑死亡率非常高,發現類似症狀應該要盡快送醫。雲嘉地區老農多,老人家由於體溫調節的退化,散熱能力較差,較易中暑,賴育民醫師提醒農友,可以早點出門,中午最熱的時候則待在家休息,以減低熱傷害發生的頻率。另外,患有慢性病或是老人常用的某些藥物,如利尿劑,及一部份精神科用藥,則可能因藥物效果減少身體對熱的耐受力進而提高中暑的危險,平時可多補充水份,並可在水裡加入一點鹽或幾顆酸梅,有效補充人體排汗後失去的鹽分。最重要的是,若發生中暑現象時,最高原則是馬上送往醫療機構治療。

抗高溫加強宣導 彰縣加開熱衰竭門診

抗高溫加強宣導 彰縣加開熱衰竭門診#熱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最近氣溫不斷地創新高,據媒體報導,秀傳醫療社團法人秀傳紀念醫院近日有6位老人因疑似熱衰竭並有心臟血管疾病,又逢氣溫居高不下,以至於身體不適至秀傳醫院就醫,其中,有2位患者因心肺衰竭死亡,另外4位仍在加護病房觀察中。彰化縣衛生局協請縣內三家區域級以上醫院,加開「預防高溫暨中暑、熱衰竭」門診外,亦提供相關緊急醫療處置。衛教宣導民眾預防高溫資訊。高溫會引起中暑與熱衰竭兩種症狀:中暑係因長時間陽光曝曬或處在高溫的環境中,體溫調節機轉失去作用,導致體溫上升,其症狀為皮膚乾熱、潮紅、流汗不多、躁動、意識模糊、抽搐、昏迷、嚴重高體溫(體溫40.5○C)、排汗不良等症狀。而熱衰竭係因在熱環境中,體內水分與鹽份流失過多,體內的循環系統無法維持正常功能時,呈現休克狀況,其症狀為皮膚溼冷、蒼白、精疲力盡、虛弱無力。彰化縣衛生局葉局長提醒民眾夏日高溫盡量不要曝曬在正午烈日下,務必注意:適當防曬及遮陽、適時補充水分、小心-注意潛在性疾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慢性疾病等),以免發生高溫造成身體不適;另本縣27個鄉鎮市區衛生所皆有「1防、2補、3小心 慎防中暑3秘訣」之衛教單張供民眾索取;此外,衛生局亦規劃行動宣導車,即日起至各鄉鎮市村里巡迴加強宣導預防高溫。

預防熱衰竭 注意防曬補水

預防熱衰竭 注意防曬補水#熱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酷熱夏季來臨,天氣日益增高,衛生局特別呼籲,面對愈來愈熱的天氣,大家必須要防範環境性熱疾病,為讓大家能有效預防熱衰竭、熱中暑,應適當防曬及遮陽、適時補充水分、及注意潛在性疾病。衛生局提醒,如果在烈日下或酷熱天氣時,發生大量出汗、虛脫無力、頭暈、噁心等症狀時,應儘快到蔭涼處所,躺下休息;並放低頭部,鬆開衣物,及平躺休息,用水擦拭身體及搧風,以幫助患者降低體溫,並按摩四肢肌肉,讓痙攣的肌肉休息,給予適度按摩即可;且注意患者意識狀態避免強力拉扯鬆脫身上衣物,並稍微抬高足部。如有嘔吐現象,應讓患者側躺並採左側臥姿勢,以保持呼吸道暢通,避免嘔吐物吸入造成呼吸道阻塞或導致吸入性肺炎。也可給予含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之電解質飲料,但意識不清醒者應避免由口進食,送醫事後最好能休息1至3天,持續補充鹽分並避免劇烈的運動或工作。特別注意千萬「不可」自行服食一般的退燒藥,如普拿疼、阿斯匹靈等,或採用酒精拭浴。

消暑最好別吃冰 小心熱衰竭甚至中暑

消暑最好別吃冰 小心熱衰竭甚至中暑#熱衰竭

炎炎夏日走在戶外沒幾分鐘就汗如雨下,想吃冰消消暑?注意了! 中醫師提醒,常常吃冰品不但讓女性經期不順或經痛,過敏的人還會誘發過敏鼻炎;腸胃不好者更是容易受影響,建議盡量以溫水來代替。其實,熱衰竭跟中暑是不同的,一般人常會以為是同一樁事,但兩者症狀是有相當大差異,在消除症狀的處理上,也有部分差異,香港紅十字會特地針對香港炎熱天氣,製作影片教大家如何處理中暑與熱衰竭,相當實用。炎夏大家都靠冰品消暑,以中醫的觀點來看,吃入溫度和體溫相去甚遠的冰冷食物,會耗掉許多陽氣來提升這些食物的溫度,除了耗氣,冷食還可能產生氣血運行受阻或不順暢的各種病變,常吃冰會越吃越渴,若飲水量不夠,反而可能造成熱衰竭。夏天除了要少吃冰以保健身體外,注意中暑與熱衰竭也相當重要;熱衰竭是指人體在高溫的環境中工作或運動,為了散熱而排出大量的汗水後,如水分補充不足,造成身體虛脫的現象,若熱衰竭處理不當,會惡化為中暑。熱衰竭的人會出現疲倦、軟弱、面色蒼白、皮膚濕冷、出汗的症狀,中暑則是會出現皮膚潮紅、乾燥而無汗、體溫非常高、脈搏短促而強等,兩者症狀並不相同。香港紅十字會製作了一支當發生熱衰竭或中暑狀況時的處理方法,熱衰竭者必須讓他到至陰涼處休息、以冷水擦拭頭臉及身體,若病患意識清醒,就為他補充水分與電解質飲品,若意識不清或有嘔吐現象則不宜給水,如果患者有出現身體顫抖情形,要為他進行保暖動作。至於對於中暑患者的急救,除了與熱衰竭的處理相同外,還可以為患者進行噴水、放冰袋於腋下與腹股溝間進行散熱,情況許可也可將患者浸於冷水中降溫,並誰注意他的呼吸道是否順暢,儘快送醫處理。

預防夏季熱衰竭 需細心抗中暑

預防夏季熱衰竭 需細心抗中暑#熱衰竭

近幾年因溫室效應、地球暖化,感覺夏天一年比一年炎熱,而因熱病死亡的案例也明顯增加,像2003年8月歐洲熱浪來襲,便造成將近兩萬人死亡,而台灣地處亞熱帶,四面環海,夏季氣候炎熱潮濕,更容易造成熱傷害,不得不慎!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家醫科許馨文醫師指出,常見的熱病包括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及最嚴重的中暑。熱痙攣是因身體大量出汗,鹽分流失造成電解質不平衡,以致肌肉抽筋痙攣;熱昏厥則因高溫造成皮膚表面血管擴張,使腦部血流減少而昏厥,特別是在炎熱環境中長時間站立者更容易發生。熱衰竭是因人體在炎熱的環境中過度產熱及流汗,最後超過體溫調節中樞代償機制的負荷,使體溫上升,加上脫水和電解質不平衡,會出現非常口渴、疲倦、焦躁不安、噁心嘔吐、頭痛暈眩、四肢無力、皮膚濕冷、臉色蒼白、脈搏微弱、全身不適等症狀,此時測量肛溫或口溫約37-40゚C。許馨文醫師強調熱衰竭若未適當處置,就可能惡化成為致命的中暑,中暑時的中心體溫(肛溫或口溫)會超過40゚C,且合併中樞神經異常如意識混亂、幻覺、步態不穩、抽筋甚至昏迷,也會造成多重器官衰竭,不儘快處理,死亡率非常高。若不幸發生中暑,應趕緊將病患移至陰涼處,除去衣物,用冰水拭浴,若有風扇吹拂更好,可將手腳浸泡在冰水中,或以冰袋放於主要血管流經的頸部、腋下、鼠蹊等部位幫助散熱;意識不清者若嘔吐,應使其側躺,避免嘔吐物阻塞呼吸道,若呼吸困難則應儘快請求救援並施以人工呼吸。中暑雖然可怕,但卻可事先預防,許醫師提出以下幾點常見方法:(1)避免在炎熱潮濕的天氣下從事戶外活動,特別是較激烈或長時間的活動,應儘量安排在室內進行,若在戶外活動應避開下午一時到三時最熱的時段。(2)平時要補充足夠的水分及鹽分,若從事劇烈的戶外活動,飲水中可加一點鹽或喝稀釋的運動飲料,因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是造成中暑的重要危險因子。(3)衣服不要穿太厚,儘量穿著寬鬆、淺色系且吸汗的服裝,並戴遮陽帽。(4)從事劇烈戶外活動前,應確認自己身體狀況是否許可,活動前7-10天即先離開冷氣房,至戶外有計畫的進行體能訓練,使身體提早適應熱環境,活動時若有不適應立刻休息勿勉強。(5)老人、小孩及慢性病患的身體調節功能差,是中暑的高危險群,在炎熱的天候下即使未至戶外活動,亦有中暑可能,平時家人應多注意他們是否補充足夠的水分、有無中暑的相關症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