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

芮氏7.2強震》大地震後「身體常感到搖晃」是餘震嗎?醫教1招判斷

芮氏7.2強震》大地震後「身體常感到搖晃」是餘震嗎?醫教1招判斷#地震

花蓮今天上午7時58分傳出芮氏規模7.2強震,全台有感災情頻傳,震央更有至少2棟大樓倒塌傾斜,突如其來的大地震及餘震連續不斷,讓許多民眾惶惶不安,心理上甚至陷入防衛、警戒狀態。醫師指出,地震後,有些人會出現失眠、恐懼等焦慮症狀,也可能導致大腦受到影響,身體常會感覺到不明搖晃、暈眩等「假性地震」現象⋯

全台都在搖!花蓮7.2地震「921後最大規模」氣象署:未來恐有7.0餘震

全台都在搖!花蓮7.2地震「921後最大規模」氣象署:未來恐有7.0餘震#地震

地牛翻身了!花蓮近海3日上午發生規模7.2地震,最大震度達6強。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表示,這是地震震度改制之後,台灣首次達6強的地震,後續3、4天可能會有規模6.5以上至7.0的餘震,這起地震也是自921大地震之後最大的地震規模。至於部分地區沒有收到國家級警報,後續還在了解原因。

地震後大停電怎麼辦?千萬別做「這動作」超危險!復電恐爆炸引火災

地震後大停電怎麼辦?千萬別做「這動作」超危險!復電恐爆炸引火災#地震

花蓮在4月3日上午7時58分傳出芮氏規模7.2強震,全台有感災情頻傳,震央更有至少2棟大樓倒塌傾斜,突如其來的大地震及餘震連續不斷,讓許多民眾惶惶不安,台灣位在活動頻繁的地震帶上,地震發生後的安全避難也很重要,《優活健康網》依台灣電力公司提供的相關資訊,整理在室內因遇地震停電後,需做到3件事避免更大災害。

半夜遇大地震驚醒「先做3動作」專家:千萬別離開床舖

半夜遇大地震驚醒「先做3動作」專家:千萬別離開床舖#地震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今(23)日凌晨1時6分起,台灣花蓮近海發生芮氏規模6.6地震,之後接連發生高達57次餘震,相信很多人沒睡好,在睡夢中驚醒或被手機國家級警報簡訊叫醒。 ​ 遇地震記住「趴下、掩護、穩住」 消防署表示,地震發生時應立即採「趴下、掩護、穩住」3動作來避難: 地震避難3動作 1. 趴下:將頭部和身體壓低。 2. 掩護:盡量用雙手或物品保護頭部與頸部,躲進堅固的桌子或家具下方。 3. 穩住:雙膝跪地、雙肘觸地,雙手緊握桌腳。 消防署說明,當民眾躲在桌下或是牆角時,若是躲在桌子下則可握住桌腳,當桌子隨地震移動時,桌下的人也可隨著桌子移動,形成防護屏障,避免受傷;如果是躲在牆角或柱子旁邊等地方避難時,要小心家具、電器、燈具、書櫃或貨架等。 深夜大地震!睡前、睡夢中驚醒應變方式 而近年除了發生在白天的地震,消防署也在FB紛絲專頁特別提醒民眾,像這次規模6.6的大地震是在深夜發生,若地震當時是在睡夢中驚醒、身處在房間床鋪上,應如何迅速保住性命: 睡前防震準備 1. 床鋪位置要注意:不要在電視、書架或大型家具前 2. 手電筒放置在床邊 3. 床邊準備拖鞋或鞋子:以防震後誤踩物品或玻璃 4. 手機放在隨手可及的地方 睡時地震應變 1. 驚醒時,請勿驚慌,不要離開床鋪 2. 翻身臉部朝下趴著,並用枕頭護住頭、頸部,保護自己 3. 維持姿勢直到搖晃停止 (睡夢中因大地震驚醒時,趕快翻身並用枕頭護住頭頸部保護自己。圖片提供:消防署FB粉絲專頁)

調適震後創傷 心理師教安定5字訣

調適震後創傷 心理師教安定5字訣#地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數天前的天搖地動,讓過往的平靜安全泛起不安。在寒冷的天氣中,心中的擔心不免加劇。可能會覺得緊張、對環境較為敏感、甚至出現夜不成眠的情況。幫助調適緊張心情  心理安定5字訣此時要如何幫助心裡安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全觀式社區預防暨心理健康中心臨床心理師林宛玲表示,可依循美國心理學家史蒂芬.霍布福爾提出的心理安定5字訣「安、靜、能、繫、望」,來幫助調適:1)安-促進安全感/確保自身與環境安全,避免過度接觸會引發不適的資訊與畫面,可促進安全感,降低因地震帶來生理上的創傷壓力反應,減少災難性認知(如整個世界都很危險)。2)靜-促進穩定與平靜/從事促進正向情緒的活動,例如腹式呼吸、靜坐、緩和運動、聽音樂等,促進內在穩定與平靜,減輕因地震帶來的創傷焦慮,降低因焦慮引發的強烈負向情緒或影響與睡眠、飲食等日常生活。3)能-提升自我與集體效能感/透過從事讓自己感覺有價值和能力的事情,產生「我有能力做到」的效能感,增進抗壓能力。4)繫-促進聯繫/尋求社會支持,透過親友陪伴與支持,地震創傷經驗帶來的情緒能被瞭解接納,也有助於獲取災難應變資訊,實際解決問題。5)望-灌注希望/已發生的災難避免自責,專注在可協助個人達成目標的資源與力量,找到未來希望。親友互相陪伴 或是尋求專業協助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全觀式社區預防暨心理健康中心沈孟筑諮商心理師表示,可先透過這些方式自助,也將這些方法傳給親友,互相訴說、陪伴,建立安心網絡,共度艱難時刻。若緊張、不安或是失眠情況持續存在,並已影響到您的生活、學業或工作,建議可前往身心科接受心理諮商專業協助,或是撥打衛福部24小時安心專線0800-788-995求助。

常感到地震?恐潛在對人恐懼症

常感到地震?恐潛在對人恐懼症#地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對人恐懼症是青年期容易罹患的精神官能症之一,雖然感覺上這2、30年以來,對人恐懼症的患者有減少的趨勢,但是它很適合作為我們討論的起點,對人恐懼症雖然有各式各樣的症狀,但共通點就是患者在與他人接觸的時候,感到強烈的不安。和一般認識的人相處時感到困難比方怕自己會因緊張而臉紅,不安得説不出話來,或者以為自己身上有一股奇怪的臭味,擔心受到周遭人的嫌惡,跟家人在一起時不會不安,有時候面對完全陌生的人也不會有事,唯獨和一般認識的人相處時感到困難,不曉得自己和他人之間應該保持多少距離、如何保持距離,嚴重的時候,甚至害怕出門,一直把自己關在家裡。自己産生變化 接觸他人關係也在改變進入青年期以後,所謂的「自己」有了相當大的改變,當我們説這就是「我」的時候,這個「我」到底是什麼?自己也變得不明白,這個「我」可以説每天都在變化,難以捉摸,自己産生變化,同時表示自己與所接觸的他人之間關係也在改變,然而站在當事者的立場所感覺到的,卻是他人發生了急遽的變化,不知道如何應對,比如説過去覺得很溫暖的人突然變得冷淡,或是原本親近的人突然感到疏遠。經常感覺發生地震 受到驚嚇一位女學生突然對外界感到恐懼,待在宿舍裡一步也無法外出,於是來找我諮商,期末考就快到了,如果再這樣下去,她將因無法參加考試而留級,因此拚了命地努力出門,來尋求我的幫助,明明就在不久之前,她都還可以很平靜地上學,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束手無策。我仔細聽她的述,原來她經常感覺發生地震,受到驚嚇,步行來找我的途中,也以為道路開始搖晃,地面好像要裂開,害怕得不得了,她稱呼自己的症狀是「地震恐懼症」,常常心裡想「啊!地震了!」回過神來發現地面一點都沒有搖晃,這樣的情況一天要發生好幾十次。與母性大地的一體感中 處於安定狀態在「山窩」(譯按:日本在山林、河岸過著漂泊生活的遊居民)的語言中,稱呼地震為「」(母親的搖動),母性的大地搖動了,人們原本身在與母性大地的一體感中,處於一種安定狀態,現在卻感覺到地基逐漸崩塌的不安,我認為這位女學生的對人恐懼症,就呈現了這樣的樣貌。(本文摘自/青春的夢與遊戲:探索生命,形塑堅定的自我/心靈工坊出版)

地震痛失家人卻異常平靜 創傷後症候群作祟

地震痛失家人卻異常平靜 創傷後症候群作祟#地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年前的南台大地震發生後,也震碎了許多家庭,救援與復原清理工作持續進行,災區不再滿目瘡痍,許多事物都須漸漸回到常軌,而媒體與社會關注也將隨之散去,但災民內心的恐懼可能短時間內將揮之不去,甚至正要開始攀高而已。災後心理創傷:無法集中注意力、失眠大地震結束後,零星的餘震不斷,草屯療養院沈政男醫師表示,經歷過震災恐怖景象的災民,容易因此產生焦慮症狀。擔心再次發生災難,對任何聲響、晃動與地震訊息容易繃緊神經、過度焦慮,也因此靜不下來,無法集中注意力,感到疲憊、肌肉酸痛,甚至失眠等。沈醫師進一步表示,這次震災造成許多家庭破碎,一位受重傷的倖存災民接受手術後醒來,面對家人死去,只有自己獨活的景象,表現得異常平靜,但這並不代表其內心真的這麼堅強。有些人在經歷鉅變,遭受重大災難心理創傷後,會暫時產生麻木的感覺,直到面對現實生活時,才開始錐心之痛,有些甚至延遲至災後數月才開始產生創傷症狀。找尋情緒抒發口 避免衍生憂鬱、自殺風險另外,在重建過程,災民仍不可避免地須一再碰觸及回憶起當時地震的慘狀,會產生厭煩及逃避心理,刻意避免任何可能引發創傷記憶的訊息。沈政男說,適度的逃避是人的自我保護本能,但若是創傷情緒一直得不到紓解,長期下來仍會對心理健康造成影響。沈醫師也呼籲,若創傷症狀持續不退,甚至已經影響日常生活,最好尋求精神醫療的協助,接受心理諮商,緩解心理創傷症狀。縱使當下未有災後創傷症狀產生,也應持續追蹤觀察,留意後續心理反應。面對親人逝去及家園毀滅,須注意是否產生沮喪、憂鬱、自責或愧疚情緒,避免衍生憂鬱症及自殺風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