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

別人的生活好精采?把社群當廣告就好

別人的生活好精采?把社群當廣告就好#社群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光看社群網路上的貼文,好像大家都過得非常充實。感覺他們每天都在吃喝玩樂,好朋友好玩伴也一大堆,三不五時就去海外旅遊……。看到那種多采多姿的文章,有些人可能會妄自菲薄,覺得自己的生活相比之下顯得很糟糕。七、八年前的我就是那樣。那時候我剛自立門戶,工作和心理狀態都不穩定,也沒心情祝賀別人的幸福和成功。看到別人開心的生活貼文就很痛苦,最後我乾脆不用社群網路,連手機上相關APP都刪除,不然我真的受不了。如果你跟我一樣,看到社群網路上的文章就很痛苦,那我建議你從今天開始,不要再使用社群網路了。要不要用社群網路是自己決定的,你不會一大早起床就看到新文章,一定是手機有安裝相關的APP,或是自己登入社群網路才看得到追蹤對象。既然看了很痛苦,那就乾脆別看了。把社群網路當成聯絡的工具你可能會覺得,其他朋友都有使用社群網路,所以自己不得不使用,才能與大家保持聯繫。的確,現代人工作也是靠社群溝通交流,我們也很難完全刪除相關的APP,或是註銷自己的帳號。如果是這種情況,請把社群網路當成聯絡工具就好。平常不要刻意去看社群網路,只要偶爾留意有沒有人聯絡你,至於通知新貼文的功能一律關閉,不要再被社群網路上的文章影響了。你不會一天看家裡的信箱好幾次吧?大部份的人都是早上和傍晚看一次,裡面除了傳單也沒什麼重要的東西。使用社群網路也一樣,偶爾看一下就夠了。如果你是看到即時動態上都是別人多采多姿的生活內容,心情很容易受影響的人,遇到這種情況,請封鎖特定人物的貼文吧。社群的貼文都是「打廣告」事實上,別人發在社群網路上的訊息,多半是在替自己打廣告。那些發文說自己生活有多精彩的人,也不可能每天都在吃喝玩樂,說不定他們在家無所事事的時間也很多。換句話說,他們刻意隱藏平凡無奇的一面,只把想要炫耀的部份放在社群網路上,彰顯自己有多了不起。因此,這種炫耀生活的貼文就越來越多。各位看到那種貼文,真的沒必要妄自菲薄,羨慕別人過得有多好。反正那都是廣告,當做沒看到就行了。你看到電視、報紙、網站、動畫上的廣告,也不會太認真計較對吧?社群網路上的貼文也比照辦理就好。看到那種貼文就難過的人,就不要再看社群網路了。與其浪費時間看那些東西,不如把時間拿來提升自我。(本文摘自/聚焦時間管理法/采實文化)

如何減少依賴網路社群?試試8大提案

如何減少依賴網路社群?試試8大提案#社群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社會系學者川霍特進行了一項有趣的研究,他透過臉書徵求了一千零九十五位使用者,平均三十四歲,86% 是女性,平均擁有三百五十個臉友,每天花一個多小時在臉書上。接著,將他們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禁用臉書一週,對照組則持續之前使用臉書的方式,實驗前後皆進行線上問卷調查,包括:生活滿意度、情緒,以及臉書的使用型態。 臉書使用強度:從臉友數、每天看臉書時間、每日必看臉書、關掉臉書會覺得不捨等層面評估。 臉書嫉妒程度:接受大量社交資訊而引發社會比較心理,覺得別人見識廣、更成功、更快樂。 主動或被動使用臉書:主動指貼圖、更新動態、評論他人貼文,被動指多常瀏覽最新訊息、看朋友的照片、瀏覽別人的臉書頁。結果發現:禁用臉書的這一組明顯有較高的生活滿意度、較多正向情緒,仔細區分臉書使用程度,這效應出現在中度與重度的臉書使用者,對於輕度則沒有差別。此外,臉書嫉妒達中度到強度的人,也因禁用臉書而感到生活更滿意。被動的臉書使用者,更能從禁用臉書中獲得更好的生活滿意度。事實上,被動的臉書使用和負面情緒與想法是有關的。在社群媒體中的社交比較,雖然可能引發不太舒服的臉書嫉妒,但研究也指出,也可能激發自我進步的動機,引發正向情緒,特別是擁有自信心的族群。社群媒體中有相當廣泛的主題,從大自然、旅遊、藝術、食物、體育活動等,許多素材有著美學價值與想像創意,能帶來啟發,是一種動機狀態,感到能獲得更新、更好的機會,被喚起新的想法,刺激開始付出行動。良性的嫉妒(benign envy),雖然心裡有點不悅,激發良善動機去改變自我,成長進步,能夠愈來愈接近比較的對象,是一種同化的、向上的比較。相反地,惡意的嫉妒(malicious envy),則是出現敵意動機,要把比較對象拉下來,是一種對比的、向下的比較。不用擔心,我不是建議讀者從此關掉你的臉書,但「暫時」離開臉書七天,真的可以讓你耳目一新!張醫師的小叮嚀:如何減少依賴網路社群,並重新對話? 讓社群媒體成為你人際關係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是幫友誼加分的工具,而不是逃避互動的藉口。 花在與親友真實互動的時間,建議多於與網友互動。 寧可一次看臉書看個夠,別三不五時查看臉書最新動態,能降低憂鬱風險。 禁用臉書一週:你會有更好的生活滿意度,以及正向情緒,特別是中度至重度的臉書使用者。 青少年應遵循社群媒體使用的安全指引,並限制社群媒體的使用時間。 玩「手機塔」(cell phone tower)遊戲:到餐廳用餐時,請每個人把手機交出來,堆在桌子中央,手機響起時,最先去拿手機的人,必須幫所有人買單。 珍惜面對面互動機會,減少在朋友面前滑手機,對友誼最加分。 有重要事情盡量面對面討論,少用社群媒體溝通,容易造成誤解或口出惡言,對於溝通並無正面效益。(本文摘自/APP世代在想什麼/ 心靈工坊 )

被「按讚」制約了嗎?面對面破除冷漠

被「按讚」制約了嗎?面對面破除冷漠#社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近幾年,因為社群網站、網路、電子郵件的蓬勃發展,人際關係起了很大的變化。我們能隨時隨地與親朋好友取得聯繫、共享情報資訊;此外,也可以透過網路,與長時間失聯的人再見。但我很納悶,將網路當成再聚的場所,並一頭栽進網路世界是怎麼回事?雖然會覺得懷念,但世界卻變狹隘了。畢竟那些朋友失聯那麼久,或許是因為你們本來就不熟,就算恢復聯絡也沒什麼發展性。增加朋友數量 最終總是改天再約有些人之所以使用社群網路,不管熟不熟,全部申請加入好友。或許增加朋友數量很重要,但他們能成為自己真正的朋友嗎?能有什麼新的展開嗎?幾乎所有情況,都會變成是只說著場面話「改天再約吧」這種關係的模式。雖然學生時代的朋友也很重要,學生時期的我跟現今的我是不一樣的,要如何維繫過去的關係呢?要如何取得與現今的平衡呢?若執著於虛擬世界,反而容易迷失當下的自我。有很多人在吃飯時會一一拍照、上傳。餐點一上來就應該要馬上開動,美味的料理都冷掉了,有的即便朋友或戀人就在眼前卻還要滑手機。以後的世代,人與人交往的型態是否也將改變呢?不好好珍惜眼前的人是怎麼回事?眼前的人不會感到不高興嗎?明明是情侶兩個人在用餐,彼此卻都很熱中於滑手機。還有很多人會被「讚」制約,覺得一定要幫朋友按讚、留言。你是真心想留言嗎?社群網站的方便 使得忽略面對面的交流在現代社會中,社群網站到起很大的作用。因為有很廣大的便利性與可行性,可以持續發布情報,所以可以和全世界相連結。對像我這樣在世界各國工作的人來說,是非常便利的工具。可是,若生活中隨時都在使用社群網站,就是一大問題。我希望各位能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上取得良好的平衡,或是設定一個固定使用的時間。學生時代的聯絡方式就是信件跟電話,信件中有著言語的重量以及情緒。為什麼要在意他人的眼光呢?「我就是我」。沒有秒讀秒回也無所謂。請擁有自信,以你自己的步調來利用社群網站吧。別一直盯著手機或電腦螢幕看,請抬起頭,好好觀察自己的周遭。別看著螢幕中的東西,請以自己的眼睛看看現實世界。別只和手機或電腦中相識的友人聯繫,藉由直接見面對話,將能構築起良好的關係。(本文摘自/任性與優雅/世潮出版)

社群負面經驗 恐增憂鬱風險

社群負面經驗 恐增憂鬱風險#社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你也是一起床就滑手機嗎?社群網絡方便,拍照打卡、互相留言是維持人際關係的必備技能,根據 2016 年臉書統計數據顯示,台灣使用臉書的月活躍 用戶數已突破 1800 萬人,然而許多人常有被已讀不回、簡短訊息不小心造成誤會、甚至自己成為封鎖對象的經驗。研究指出,在社群網絡上過度渴求人際互動,恐增加年輕人憂鬱的風險!82%人使用臉書後至少有1次負面經驗根據美國布朗大學一項研究指出,在臉書遭受的負面人際經驗,會增加年輕人憂鬱的風險,一項美國布朗大學的研究指出, 82%受試者表示在使用臉書後至少有1次包含被霸凌、不友善、被誤解或不想要的聯繫的負面經驗,63%的參與者表示有過4次或4次以上的負面經驗,24 %的參與者呈現中度至重度的憂鬱症狀。研究者指出,在社群網絡上有負面經驗的人,出現憂鬱症狀的風險是沒有負面經驗者的 3.2 倍,遭遇霸凌或不友善對待者有憂鬱傾向的風險是沒有負面經驗者的 3.5 倍,與不想聯繫的人互動則為 2.5 倍,經歷4次或4次以上與不想聯繫的人互動或誤解時,出現憂鬱症狀的風險則有顯著的提升。不擅與人交際的人 容易過度仰賴媒體桃園市立療養院兒童精神科主任陳質采表示,不擅與人交際且課業表現不理想的青少年,渴求人際互動時容易過度仰賴社群媒體,因此除了上述的臉書負面經驗外,當自己得到負面回饋、成為被封鎖的對象、因發表不同看法而遭受批評時,也會影響在實際生活中的人際互動。陳質采主任指出,許多憂鬱傾向的青少年選擇在網路與人互動,卻不願意實際解決問題。建議父母在孩子情緒出現轉變時,不要以批評的方式勸阻,平時可以與孩子聊聊生活狀況,了解其交友對象。社群網路容易影響自信、隱藏自己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同儕、同事都有使用臉書,在上面發生的大小事情都會影響自我認知與自信,必須意識到的是,在臉書上容易隱藏真實的自己,因此即便在臉書上有許多朋友,還是需要透過其他方式建立人際互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