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

驚!大腸癌6度蟬聯 癌症發生人數第1名

驚!大腸癌6度蟬聯 癌症發生人數第1名#息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癌症時鐘快速轉,據國民健康署日前公布2011年最新資料,每5分鐘40秒就有一人罹癌,比前一年快了8秒。其中大腸癌發生人數再創新高,6度蟬聯癌症發生人數第1名。醫師表示,導致大腸癌發生的重要因素,還是來自於國人飲食西化,加上工作壓力、長期作息不規律等,久而久之就會增加大腸癌前兆的瘜肉好發率。近年來大腸直腸癌發生率持續居高不下,花蓮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賴煌仁醫師表示,罹癌年輕化也是一大隱憂,雖然大腸直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但從花蓮慈濟醫院近3年來的統計資料也可發現,50歲以下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比率,也從10%上升至13%~14%之間,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愛吃燒烤、作息不正常 當心腸癌先找上你目前大腸直腸癌患者年輕化應與飲食、環境改變有關,像是長期喜歡吃燒烤、紅肉,或是加工肉類與高脂肪等食物有關;加上工作壓力、長期作息不規律、缺乏運動等因素,久而久之就會造成體內出現問題,使腸道菌數大量減少,影響腸胃道健康,增加瘜肉好發的機會。定期篩檢別忽略賴煌仁醫師也提醒民眾,若是有排便出血、排便習慣不正常、腹脹、腹痛、貧血、疲勞及黃膽等不正常現象的人,一定要接受大腸直腸癌篩檢外,若是曾患有大腸直腸癌且接受手術治療的人、或有家族史的人,更應積極接受大腸直腸篩檢。

好重要!加入篩檢行列成為人生勝利組

好重要!加入篩檢行列成為人生勝利組#息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台灣消化醫學會今日發布一項長達10年的監測研究結果,發現「癌症事前篩檢」可以顯著降低死亡率的風險,其中大腸直腸癌的死亡風險可以降低10%,且有做篩檢的人比較不容易罹患大腸癌,可惜的是,目前的篩檢率僅33%,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有做真的有保佑」!學界跟政府共同呼籲50-74歲的民眾把握每2年1次「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免費篩檢服務。台灣消化醫學會副秘書長暨台大醫院腸胃內科主治醫師邱瀚模醫師表示,癌症的死亡率可以經由一項方式(篩檢)顯著減少,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提高大腸直腸篩檢率需要更多人一同推廣;目前大腸直腸癌已是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更是死因第3位,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大腸直腸癌防治最重要的原則,且不同期別的存活率更是不一,越晚期發現,存活率越低,如0-1期大腸直腸癌治療5年存活率,高達8成以上,而第3期才發現者存活率僅56.9%。篩檢率、參與率高 死亡率就降低 邱醫師進一步說明,根據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研究指出,接受大腸鏡檢查的比例每多1%,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則降3%,因此國內外的研究都指向,民眾的篩檢率、參與率越高,越能降低罹患風險。除此之外,篩檢的好處不僅有明顯較佳的存活率外,還能盡早發現大腸直腸癌前病變,如息肉、腺瘤需要5-10年的病程演變為大腸癌,所以提早發現切除息肉與治療,能減少發生不可逆的風險。採樣方便、採檢過程簡單、敏感度高 有效篩出高危險群目前「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對於大腸直腸癌的敏感度高達8成,但仍有些腺瘤(癌前病變)和早期癌可能因為只有輕微出血,未被糞便潛血檢查偵測到,因此唯有藉由2年1次的反覆篩檢才能避免重要的病灶被遺漏;可惜的是,約有3成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的患者,因種種原因未進一步接受大腸鏡確診檢查,錯失治療契機。針對民眾調查沒有意願進一步做大腸鏡篩檢的原因,最主要是過於忙碌,且接受大腸鏡篩檢過程容易產生不適、疼痛,有時甚至需要麻醉,更是排斥的因素;而有些民眾是根本不知道篩檢的重要,因此更需要政府部門和消化醫學界通力合作,提倡篩檢的重要性,造福國人健康。

農民三餐都吃山藥 腸子竟長二十多顆息肉!

農民三餐都吃山藥 腸子竟長二十多顆息肉!#息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提醒民眾,不論是哪一種食物,都可別長期大量食用,小心身體出事情!日前,花蓮有一名五十多歲種植山藥的農民,因長期食用山藥過量,導致腸子裡出現了二十多顆的小息肉,且出現腹痛的情況才北上就醫。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糠榮誠表示,這是他遇到的第2名男性因食用過量山藥引起發炎性息肉。這名農民家住花蓮,因出現血便、腹瀉、絞痛,經朋友介紹北上就醫。 糠榮誠說,患者就醫檢查發現有20到30顆發炎性小息肉,經詢問農民生活及飲食習慣,認為可能是因本身種植山藥、長期三餐都以山藥為主而引起,建議停止食用3個月後,再檢查息肉數目已減少。 糠榮誠指出,由於收治的2名患者都是男性,山藥具有女性荷爾蒙雌激素,食用過多刺激大腸黏膜,形成息肉。此外,有一些藥物如止痛藥,也會引起發炎性息肉,不過,發炎性息肉是良性,不會變成癌症,停止食用後一段時間會改善。 他說,山藥是養生用途,在食品及商品應用範圍廣,但任何食品過量都不好,若身體出現症狀應立刻就醫檢查,同時告知醫師飲食習慣,患者也應定期回診追蹤,做好健康管理。

肉吃太多! 大腸癌成我國癌症榜首

肉吃太多! 大腸癌成我國癌症榜首#息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有鑑於大腸癌已逐漸成為國人隱憂,健檢中心針對800多位施做大腸鏡民眾進行調查,發現約兩成的息肉患者中,高達七成以上都是需要切除的腺瘤型息肉,而腺瘤型息肉正是大腸癌前身,再者透過一連串的年齡統計與交差分析,更發現腸道中有息肉的患者年齡下降至39歲,最年輕的息肉患者甚至只有25歲! 而根據國健局公佈國內大腸癌篩檢數據,發現在50至69歲的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陽性的民眾中,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後發現有將近三成六發現有息肉,更有約8%被確診為大腸癌! 健檢中心院長楊培鎮表示,雖然大腸癌是國內十大癌症之首,實際上大腸癌卻是比起其他的癌症更容易預防,甚至是可以近乎完全治療康復的癌症,不過現階段大腸癌爬升至癌症榜首,患者平均年齡更是持續下降,最大的原因除了飲食、生活習慣之外,更重要的是未能有正確的定期健康檢查觀念,導致能夠早期預防的大腸癌人數居然比其他僅能及早發現、治療的癌症人口來的多。楊培鎮指出,想要預防大腸癌最好從每年定期的健康檢查著手,許多民眾雖然有定期健檢的習慣,但檢查項目卻漏了重要的腸胃鏡,導致在健康報告上一切看似健康,卻讓危險、致癌的惡性息肉持續潛伏在腸道內,痛失預防與治療的黃金期。有感於大腸癌年輕化,楊培鎮建議民眾除了平時應減少紅肉、高油脂類食物(如炸雞、薯條等)的攝取之外,應多攝取疏菜水果達到飲食均衡,並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與運動習慣,降低息肉生成的機率,若有排便習慣、血便等大腸癌症狀時,應儘速就醫檢查。若是25歲以上大腸癌高風險群(愛吃肉、少吃纖維質食物、有大腸癌家族病史、有家族性大腸息肉症、發炎性大腸疾病)的民眾更應定期進行腸胃鏡檢查,確保腸道健康與息肉問題,進而預防癌症產生。(圖片來源/健檢中心提供)

怪哉!醫師自己動手割直腸息肉 割完繼續看診

怪哉!醫師自己動手割直腸息肉 割完繼續看診#息肉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中國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科一名劉姓醫生,15日在微博上發佈了一條自己動手切除自己直腸息肉的消息,留言表示「昨天看書時突然發現一個體位不錯,於是決定自己給自己摘息肉。」奇妙的是,割完還能繼續看診!這名劉姓醫生大約2個月前,發覺自己有便血,做腸鏡後發現直腸上長出了一個息肉。作為一名入行15年多的專家,這類手術他天天在做。「有一天在辦公室看書的時候,我把兩腿蹺到了桌子上,發現從這個位置動手術很方便,就想自己嘗試一下,反正風險也不大。」手術時,他先用探測儀摸清了息肉位置,然後請其他醫生固定好探測儀。接著,他手持「高頻電圈套」伸入了自己的直腸,切除了息肉。由於息肉生長的位置比較特別,一般只需15分鐘的手術,最終花了半個多小時。完成時,劉醫生汗流浹背:「沒打麻醉還是很疼,不過還能忍受,總體很順利。」由於當天病人較多,手術後,他匆匆地吃了幾口飯就又繼續上班了。劉姓醫生認為這項手術,完成了對自己的一個挑戰。PO上網路後,大批網友回應,直呼簡直五體投地了,膜拜。(圖片:翻攝網路)

排出粉紅色便便! 當心直腸息肉出血

排出粉紅色便便! 當心直腸息肉出血#息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55歲許先生,長期以來都是開著卡車南北來回奔波。幾個月前剛開始大便帶有些許淡紅色,自認是痔瘡出血不以為意,漸漸淡紅色的血便變成粉紅色,且血量及大便次數也漸次增多,因此到門診檢查,發現兩個大腸息肉,一個直腸息肉,其中位於直腸的息肉已有早期惡性病變,幸好經過局部直腸息肉切除手術保住了肛門。書田診所大腸直腸肛門科主任胡煒明指出,在大腸直腸科門診中,最常見的主訴就是「大便帶血」,約佔門診的8成。大多數的出血均為痔瘡或肛裂所引起的,而糞便的顏色與疾病有何關聯?胡煒明醫師說,糞便呈現鮮紅色、排便時伴隨著血,這時較可能是內痔或肛裂等良性疾病;若呈現粉紅色、淡紅色血便,則可能是較大的息肉或直腸發炎;深紅色、暗紅色、咖啡色的大便,同時排便次數又增加,或又夾雜著鼻涕般黏液的糞便時,患直腸腫瘤的可能性就增加許多。除疾病會造成糞便顏色改變外,有部分食物,如番茄、火龍果等,有時也會出現紅色的大便。一般大腸息肉與早期腫瘤可以說是無症狀的,且據目前的研究指出,腸息肉未做切除會增加罹患大腸直腸癌症的機率。腸息肉的高危險群:年齡大於50歲、大腸息肉病史、家族史、抽煙、喝酒、高脂肪飲食習慣、體重超重,都是需要特別注意的。而血便、息肉高危險族群、大便潛血陽性反應、排便習慣改變、缺鐵性貧血男性、更年期後缺鐵性貧血女性等,建議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最後,胡煒明提醒,罹患大腸直腸癌的年齡逐年下降,平時日常生活應避免高脂肪飲食,多攝取高纖維飲食,戒菸酒,適度運動及體重控制,高危險群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萬一發覺排便習慣改變,或是有血便,不論顏色深淺,一定要接受檢查,早期檢查、治療,才是回復健康的不二法則。

家族基因!男得癌,家人也「中獎」

家族基因!男得癌,家人也「中獎」#息肉

臺中市李姓男子腸道多達十四顆息肉,化驗結果已有兩顆演變成大腸癌,由於大腸直腸癌有家族性基因,全家族跟著拉警報。結果李姓男子的弟弟「中獎」,得做人工肛門,他卅多歲的兩個兒子也發現息肉與腺瘤。臺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劉張惠泉醫師強調,不痛不癢的息肉有可能演變成大腸直腸癌,早發現早切除才是預防之道。臺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劉張惠泉醫師採用「亞全結腸切除手術」,切掉李先生五分之三的腸子,原本一米多長的腸子留下30公分,以剩下的結腸接小腸,仍能維持生活品質。李先生有癌症家族史,劉張醫師建議,家人都要檢查比較安全。意想不到的是,李先生的弟弟根本沒有症狀,一檢查,發現他的直腸癌腫瘤更大、距離肛門更近,醫師宣判必須要做人工肛門,目前在化療中。李先生三個年滿30歲的兒子,有兩個已各長出大腸息肉與腺瘤,而腺瘤形同是大腸癌前病變,更要當心。民眾發現血便、經常性拉肚子、排便習慣異常的現象,應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為免息肉演變成惡性腫瘤,愈早發現切除愈安全。

聲帶息肉、喉嚨痛 教師常見職業病

聲帶息肉、喉嚨痛 教師常見職業病#息肉

研究結果估計,約有三分之一國小教師常有嗓音問題,大多是使用過度的功能性嗓音障礙,約十分之一有聲帶病灶,如結節或息肉,約有五分之一老師曾因嗓音問題而需請假。該調查亦顯示,嗓音問題與上課環境噪音、不良說話習慣、緊張型性格特質、以及授課年資皆有關係。教師因職業需求,為嗓音障礙的高危險群。嗓音異常,除影響言語溝通,也可能造成咽喉或身體不適。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耳鼻喉科主任張欣平針對台北市士林區所有國小約1,400位教師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1.  35.8%常有或持續有嗓音問題,只有6.6%從來沒有嗓音問題。2.  嗓音問題,以「話說多喉嚨會乾緊痛」(62.0%)及「話說多會沙啞」(44.7%),這些屬於「使用過度功能性嗓音障礙」的症狀最多,但持續性沙啞也有8.9%。3.  9.4%的老師表示有聲帶結節,1.3%有聲帶息肉,5.9%確定沒有聲帶病灶,但有83.2%從沒檢查過聲帶,不知道是否有聲帶病灶。常有或持續有嗓音問題的324位老師中,23.5%檢查過聲帶,76.5%還是從來沒有檢查過。4.  47.4%常被嗓音問題所造成咽喉或其他身體不適困擾、18.4%曾因嗓音問題請假。延伸閱讀「教師職業病」: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2320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