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感染

蔓越莓汁防尿道感染?高糖分恐惡化

蔓越莓汁防尿道感染?高糖分恐惡化#尿道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一名20歲女性與友人出門,因為在外面怕找廁所所以水又喝不多,加上天氣熱一直流汗,所以小便就變少,她最近3天開始有小便灼熱感和發燒,可是她不以為意,結果開始發高燒以及腰痛,她趕快就醫,抗生素治療下還是一直發燒,所以安排了腹部電腦斷層,結果發現腎臟膿瘍,趕緊安排膿瘍引流,合併抗生素治療,發燒才慢慢退下來。便灼熱感、下腹痛、頻尿衛福部臺南醫院感染科醫師洪元斌表示,所謂尿道感染(或是稱為泌尿道感染),指的是有細菌經由泌尿系統侵犯人體組織,包括尿道、膀胱、輸尿管甚至腎臟而產生感染,一開始症狀可能很輕微,只會稍微覺得小便灼熱感、下腹痛、頻尿甚至輕微血尿,初期不一定會發燒,不過若是因此而輕忽或是免疫力較差,例如糖尿病、肝硬化、癌症或是正服用免疫抑制劑患者,就可能造成急性腎盂腎炎。大腸桿菌、克雷伯氏菌或變形桿菌洪元斌醫師表示,最常見造成尿道感染的細菌包括大腸桿菌、克雷伯氏菌或是變形桿菌,這些細菌也常見於腸胃道、生殖道或是會陰部,部分也可能跑到尿道去,不過只要人體抵抗力強,通常可以對抗這些病原菌,加上每次小便時,尿液沖刷尿道也可以將跑到尿道的細菌帶走,所以一般人不太會尿道感染。不過如果遇到天氣非常熱的夏天時,由於體內水分都經由汗液排除,尿液量就會下降而無法適時的沖刷尿道的細菌,因此尿液不夠時尿道就容易滋生細菌而造成感染,而女性因為尿道長度比男性短,所以比男性更容易得尿道感染,不過男性通常隨著年紀變大,逐漸會有攝護腺肥大的問題,攝護腺肥大會造成尿液解不乾淨而造成尿道感染。濃縮蔓越莓碇 對特定年輕女性有效如何避免尿道感染,最重要的是補充足夠的水分,多喝水、多小便才能避免尿道感染,一些人會用蔓越莓來避免尿道感染,但是其實真正有效的是濃縮後的蔓越莓碇,而且目前只證實在特定年輕女性有一定預防效果,至於一般市面賣的蔓越莓汁,因為含有高度糖分,不只無法預防,甚至可能會惡化尿道感染。  

想戒煙卻苦無方法 試試中醫針灸戒菸吧

想戒煙卻苦無方法 試試中醫針灸戒菸吧#尿道感染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公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COPD),預估COPD至2020年將成為導致人類死亡的第三大疾病。預防COPD首先需要對致病危險因子有所了解,COPD最主要原因為抽菸,此疾病與抽菸時間長短有極大相關性,其不止死亡率及盛行率高,病人同時需面對反覆入院及困難呼吸等問題,對於病人及家屬而言不僅是經濟上的耗損,對於生理及精神上的負荷更形成莫大的壓力。 彰基胸腔內科主任林慶雄醫師表示,彰基推動戒菸不遺餘力,以去年為例,在彰基戒菸的人次約有四百多個人次,戒菸的成功率有四成以上,在全國的平均數約三成多,可見彰基在這一方面的努力。彰基醫院有門診衛教、專屬戒菸個案管理師、齊全的戒菸藥品,希望有抽菸的民眾能夠多多利用。 林慶雄醫師強調,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三個重要症狀,第一個就是「咳嗽」,如果是長期咳嗽,咳了二、三個星期都不會痊癒,千萬別把他當成是感冒症狀,如果本身有抽菸習慣,可能是「抽菸咳嗽」,再來就變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第二個就是「痰多」,早上睡醒,痰吐不完。第三個就是「喘」,爬坡或爬一層樓梯之後氣就喘,有些婦女朋友上市場買菜,菜籃仔一提就開始喘,這就要注意了,這可能就是早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開始了。 彰基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煥威表示,要戒菸,卻又苦無良方者,或許以嘗試中醫針灸戒菸;針刺戒菸是幫助病人渡過「戒斷症候群」的全身軟弱無力、煩燥不安、呵欠連聲、感覺遲鈍等症狀。抽菸的人,體內腦內啡量會上升且有止痛安神作用,一但不抽菸時,則腦內啡量即下降而產生不安,恐懼等不舒服現象,針灸治療,由於通過調和臟腑經絡之功能,提高患者體內「內啡肽」之量,平衡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從而消除吸煙所引起之隱癖。

早產兒泌尿道感染機率高 家長應多注意!

早產兒泌尿道感染機率高 家長應多注意!#尿道感染

文/媽咪窩雜誌 採訪/陳姵樺諮詢/光田綜合醫院泌尿科主任  馮超傑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  周宇光嬰兒期的泌尿道感染,在尚未有表達能力的嬰幼兒身上,是比較容易被忽略的病症。但此感染源會從尿道一路上行感染到膀胱甚至腎臟,對寶寶的身體會有不良影響,輕忽不得。根據醫學文獻,寶寶泌尿道感染依年齡而有不同的發生率。在新生兒中,早產兒的發生率約2.7%,足月兒的發生率約0.7%,1~5歲的發生率約1~3%。而性別不同也有差異,3個月內的新生兒,男生與女生的發生比例為5~8:1,男生較高;但在1歲以後則出現大逆轉,1~5歲,男生與女生的發生比例為1:10~20;到了學齡後,男生與女生的發生比例差異更大,為1:30,女生反而泌尿道感染的機率較高。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周宇光指出,早產兒發生泌尿道感染的機率較高的原因,可能是其抵抗力較差,或因其膀胱和輸尿管先天性異常的情況較多導致;而出生前3個月的男嬰,也與先天性泌尿系統異常的關聯較大,包括常見的膀胱、輸尿管逆流問題以及腎臟異位、輸尿管結構異常、高位無肛症併尿路系統異常等,這些都可能導致泌尿道感染。光田綜合醫院泌尿科主任馮超傑則指出,另一個男新生兒發生率較高的原因是包皮過長加上開口小,細菌容易在包皮內堆積而形成,西方國家有新生男嬰割包皮的習慣,所以新生男嬰泌尿道感染發生率只有0.2%左右,比國內低許多。不過雖然割包皮可減低感染率,但馮超傑主任並不建議一定要割包皮,原因是嬰幼兒割包皮必須全身麻醉,而且傷口約1週才能復原,寶寶又必須包著尿布,家長照顧起來要相當費心。其實要預防新生男嬰泌尿道感染,只要每天將其包皮翻開清潔乾淨,就可減低感染率,除非是寶寶因為這個原因反覆感染才考慮割掉,否則可等到國中再做這個半小時的手術,屆時只需局部麻醉即可,傷口也不必包著尿布,復原時間比較快。過了新生兒階段,男寶寶的尿道開始長長,嬰幼兒階段的尿道約8公分(成年男性約20公分),由於尿道長,男寶寶的泌尿道感染發生率就降低了,而且就算有細菌孳生,感染的部位也以尿道感染居多。但女嬰幼兒的尿道只有短短的1.5公分(成年女性約4公分),而且尿道附近就是肛門與陰道,不論是在肛門或是陰道孳生的細菌(以大腸桿菌為多),都很容易經由陰部侵入泌尿道而造成感染;也由於女寶寶尿道短,一受到感染就容易直接上行至膀胱,造成膀胱炎。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384

尿道發炎醫不好 原來是大腸癌作祟

尿道發炎醫不好 原來是大腸癌作祟#尿道感染

文/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蕭正文三週前60歲的林阿姨開始有頻尿且疼痛的情形,她自行前往診所看病,醫生診斷為泌尿道感染,吃了一星期的抗生素,症狀未有改善,孝順的女兒送她到某醫學中心泌尿科求診,專科醫師依然下了泌尿道發炎的診斷,給予抗生素治療,服用二星期的抗生素後,頻尿及小便疼痛的不舒服仍未有起色,更甚而有黃綠糞便的物質在尿液中,所以女兒送她到醫院求診。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蕭正文表示,病患就診時驚覺疾病的嚴重程度,因林阿姨可能有了大腸膀胱瘻管的問題(也就是原本不相通的兩個器官,大腸和膀胱,因為不知明的原因黏在一起,而且相通了。)使得原本無菌的膀胱被有細菌的大腸污染了,才導致泌尿道發炎的問題。蕭正文醫師在膀胱鏡、腹部電腦斷層及大腸鏡檢等一系列詳細的檢查後,證實大腸癌造成大腸和膀胱間的瘻管形成,也就是導致泌尿道發炎的原因竟是大腸癌!目前患者已在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和泌尿外科的合作下順利將腫瘤切除,林阿姨再也不必吃抗生素治療泌尿道感染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資料,全世界每年約有一百萬個大腸直腸癌新病例被診斷出來,更有近七十萬人因大腸直腸癌死亡!在歐美國家,大腸直腸癌是第二好發的癌症,而且是排名第三的癌症致死因。在台灣,依據衛生署的統計資料,大腸直腸癌目前是台灣第一好發的癌症,每年有一萬二百多人被診斷出罹患大腸直腸癌致死的人數有四千五百多人,是癌症致死因第三位僅次於肺癌和肝癌。蕭正文醫師說明,大腸直腸癌的症狀可能有︰糞便中帶血、排便習慣改變、貧血、體重減輕、腸阻塞等;林阿姨在這次住院前三個月開始,就有排便習慣改變了。因腫瘤所在大腸腸道位置、侵犯程度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狀表現。蕭正文醫師進一步表示,像林阿姨這種以泌尿道感染表現的症狀很少見,連專科醫師都有可能忽略掉,因為有症狀的大腸直腸癌侵犯程度多比較嚴重,所以預防大腸直腸癌最好的方法是定期做篩檢,國民健康局目前針對年滿五十歲到六十九歲的民眾提供免費二年一次的糞潛血檢查!希望國人一起來重視預防這個國人第一好發的癌症。良好的生活作息、多運動、減重、均衡飲食、每日五蔬果是我們每天可以做到用來預防所有癌症的方法,但是最好的預防癌症方式還是定期篩檢,因為有症狀再求醫,癌症多已有相當嚴重的侵犯,只有定期篩檢才可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存活率也比較好!對於大腸直腸癌的預防,在台灣已有非常專業的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可以提供各項大腸直腸癌的篩檢預防醫療,無論是糞便潛血檢查、大腸鏡檢查、大腸鋇劑攝影等都可以利用來做大腸直腸癌的篩檢和診斷。蕭正文醫師提醒所有國人,大腸直腸癌是可以預防的,只要有任何大腸直腸疑問,儘管找大腸直腸外科專科醫師協助,讓我們一起努力消滅這國人第一好發的癌症。

再忙也要上廁所

再忙也要上廁所#尿道感染

「工作實在太忙,明明很想上廁所,但又很想把手邊的事情作完,結果就忍不住一直憋尿…」這是許多上班族的心情寫照。醫師提醒習慣性憋尿的民眾,如果不改善可能會罹患慢性膀胱炎,特別是女性。一名51歲女士,家裡開雜貨店,最近因為下腹微微酸痛、頻尿(但尿量甚少),且排尿時有刺痛、灼熱感,到婦科門診作尿液檢驗才發現,她尿中白血球數高於標準值三倍,並且驗出細菌、明顯有發炎現象。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林女士雜貨店臨近體育館,遇賽事、選舉造勢時生意太好,因此忙到連喝水及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耕莘醫院婦產科胡偉敏醫師表示,「膀胱炎」是女性常見的病痛,估計超過半數女性都曾經驗過。由於女生的肛門和尿道比較接近,且女性的尿道比男性短,所以女生比男生更易罹患「膀胱炎」。這種病通常經由存在於肛門的細菌所引起,在使用衛生棉塞、性交或如廁後,這些細菌可能進入尿道,跑到膀胱繁殖,導致感染發炎。一般來說,膀胱炎的初期病徵包括:常有想小便的感覺、頻繁排尿、排尿時刺痛或有灼熱感、尿液呈深色混濁,嚴重時尿液有惡臭、尿中帶血、下背部或腹部疼痛、渾身感到不適或發燒。胡偉敏醫師指出,治療膀胱炎,病人應喝大量白開水,每天飲水至少八大杯(約2000 cc),以便沖走細菌、稀釋尿液、降低灼痛感;同時可服用止痛藥以減少痛楚,熱敷腹部也有幫助,且在痊癒前應避免性交及喝酒。另有報導指出,蔓越莓汁似乎也有助對付膀胱炎。胡偉敏醫師強調,患者的尿液一旦驗出細菌,醫師會開給抗生素,如果在藥物吃完以前病徵已消失,仍須繼續服藥以徹底清除所有細菌。否則治療不完全,患者可能罹患慢性膀胱炎,容易反覆發作,且時間持續更長。由於女性的生理構造不同於男性,對於尿道、膀胱的護理也需更仔細。除了需排尿時儘快解尿,不宜憋尿太久,如廁後,擦拭應”由前向後”,並避免使用含香水的肥皂、陰道除臭劑、泡泡浴等。此外上廁所時坐直身子,確保排空膀胱,避免穿緊身褲,內褲宜選棉質而非混紡纖維,且避免喝酒、茶或咖啡,同時少吃辛辣食物,相信罹患「膀胱炎」的機會一定大大減少。當然最重要的是:再忙也要上廁所。

「血尿」問題可大可小

「血尿」問題可大可小#尿道感染

在顯微鏡檢查下最常見的體檢問題是尿液潛血呈現陽性反應,這是利用尿液試紙測得,其原理是利用血紅素和試紙上的有機過氧化物產生作用,使試紙變色,但此項試驗對血尿的判斷準確度並不高,經常會因藥物及食物而產生偽陽性的機率頗高,故常常潛血反應為陽性,但實際上並無血尿產生。  臺安醫院腎臟內科醫師 甘耀東表示一般而言,若是血尿發生的同時,病患併有頻尿、急尿、尿道有灼熱感,甚至合併有腰痛及發燒的情況,那麼泌尿道感染的機會很大,此時尿液中發現有過多的白血球即膿尿,尿液的細菌培養會呈現有意義的菌落數。若有上述症狀、膿尿、呈現有意義的尿液細菌培養,即可輕易診斷出泌尿道感染。  若是病患有單側性腰痛或上腹部疼痛,且此時也感到鼠蹊部常會疼痛,便須考慮可能是泌尿道結石。腹部X光檢查時,常常可見不透光的鈣化結石,腎臟超音波檢查,有時可見腎臟結石,甚至腎臟水腫。但有時結石本身含鈣比例較低,使結石透光度高,此時便須藉由靜脈泌尿道攝影來作進一步的確認。所謂靜脈泌尿道攝影是利用靜脈注射顯影劑,顯影劑將會自腎臟排出,再利用X光攝影,將其泌尿道路徑拍攝下來,即找到結石。因為結石常會有復發的情況,因此過去有結石病史的患者,應謹記在心。  學校體檢也常有血尿發現,若考慮年齡因素,感染後急性腎絲球腎炎為首要懷疑的原因,而若是年齡超過40歲以上,發生腫瘤的機會則大大提高,因此除一般血液、尿液、X光的檢查以外,不要忘記要加作尿液細胞檢查及超音波檢查,甚至更積極以膀胱鏡檢追查是否有腫瘤產生。綜合前面所說,血尿的成因可大可小,甚至很多血尿的成因並非是病理性,對腎臟並無傷害,因此早期檢查,早期治療,是預防腎臟病產生的不二法門。

孩童尿床,該看醫生嗎?

孩童尿床,該看醫生嗎?#尿道感染

孩童「尿床」對大部份的家長而言,雖然不算嚴重的問題,卻是相當困擾的一件事。尤其到了冬天,面對尿濕的厚厚棉被,心中更是無奈。也往往因為這個問題,而造成親子之間的不愉快。多數的兒童在四至六歲時已能正常的控制膀胱。據統計,五歲兒童約23%會尿床,每年有15~20%的尿床兒童會自然痊癒。那到底何時該看醫生,何時又該開始治療呢?一般說來,需要開始醫療諮商的年齡為五足歲,也就是說,五歲兒童每週尿床兩次以上者,應該向醫師求診。夜尿的情況若持續到六歲以上,就需要比較積極的治療了。台東基督教醫院小兒科 蔡亞秦醫師指出尿床可分為原發性、續發性兩種。出生後一直有尿床現象者屬於「原發性」尿床;若曾經有六個月以上未尿床而後再出現尿床者則屬於「續發性」尿床。造成續發性尿床的原因可能是後天的疾病,例如:泌尿道感染、尿路畸形、糖尿病等。雖然臨床上因為這些因素造成尿床的情況並不多見,但是需要盡早就醫的原因是為了確認沒有嚴重的泌尿系統疾病,並且及早給予適當的治療。至於造成原發性尿床的原因有很多看法,目前認為大多是由下列幾個因素造成:( 1 )遺傳因素︰父母親若曾經有過尿床的情況,其子女尿床的機會將比一般人高。( 2 )膀胱容積較小︰有些研究顯示尿床的小孩膀胱容積比不會尿床的小孩還小。( 3 )抗利尿激素夜間分泌不足:抗利尿激素正常情況在夜間分泌量會上升,因而使小便量在夜間減少。研究顯示尿床的小孩可能缺乏這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因而造成夜間多尿。( 4 )睡得太熟:研究顯示會尿床的小孩較不會尿床的睡得較熟,且不容易被叫醒。在治療方面,可分為藥物治療和行為治療。常用的藥物包括抗利尿激素、三環抗憂鬱劑、抗乙烯膽鹼藥物;行為治療包括尿濕喚醒警鈴、動機治療、膀胱漲尿訓練。另外,在晚餐後限制水分的攝取,上床之前提醒小孩再去上一次廁所,都有助於改善尿床的狀況。尿床的治療是需要父母與孩童同心協力,尤其必須提醒家有尿床兒的父母親必須有耐心,以讚美和鼓勵取代責罵和懲罰,再配合適當的藥物及行為治療,相信一定能有令人滿意的效果,也能使小朋友更有自信,更快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