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

喉嚨痛多由病毒感染 輕忽恐引併發症

喉嚨痛多由病毒感染 輕忽恐引併發症#病毒感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媽媽!我的喉嚨不舒服痛痛的!」大家是否有這樣的經驗,家中小孩只要一開始喉嚨痛,當父母的就得擔心家中其他成員也會陸續感到不舒服,其實,避免全家人受傳染是有訣竅的!馬偕醫院耳鼻喉科呂宜興醫師表示,這是因為喉嚨痛的病毒或細菌,很容易透過空氣中的飛沫、口水、體液的接觸等傳染給其他人,所以家中一旦有成員喉嚨痛,不僅是患者要戴口罩,建議其他成員也一起戴上口罩會比較安全。喉嚨痛2原因導致 對症下藥才有解呂醫師表示,一般造成喉嚨痛的原因主要可分為病毒型感染及細菌型感染,而高達85%的喉嚨痛是由於病毒性感染所引起,如:腺病毒(Adenovirus)、鼻病毒(Rhinovirus)、流感病毒(Influenza)和冠狀病毒(Cornavirus)等等,都是臨床上常被發現的病毒,如果不積極治療,恐會造成更嚴重的併發症。諸如腸病毒、拉肚子、口腔潰瘍、扁桃腺化膿、發燒、吞嚥困難、頸部疼痛等問題。針對病毒性感染的治療方式,呂宜興醫師指出,一般醫師都會告知病患要多休息、多喝水,增加身體的代謝,免疫力提高,約1星期病況自然就會好轉;至於細菌性感染,則一定要使用抗生素治療,但因為要篩檢細菌性感染所引起的喉嚨痛,必須透過血液檢測才能確認,因此這患者的病況通常是隨著時間,越來越不舒服時,到醫院檢驗後才發現是細菌性感染。具有殺菌消毒的口腔噴劑 有助改善喉嚨痛問題當發現喉嚨痛時,許多人第一時間可能會吃喉片或喉糖、到藥房購買成藥,或選擇殺菌消毒的口腔噴劑,自行治療喉嚨痛的問題,這3個方法有效嗎? 1)含喉片或喉糖:其實喉片或喉糖的主要成分是川貝、薄荷等,讓喉嚨覺得清涼,降低喉嚨不舒服的症狀,但沒有殺菌或消毒的作用,無法用來治療喉嚨痛。2)成藥:若是細菌性感染的喉嚨痛,購買成藥就毫無效果,必須利用抗生素治療才行。3)殺菌口腔噴劑:口腔噴劑裡頭的成分含有優碘殺菌消毒成分和薄荷,和耳鼻喉科醫師常使用的成分相同,噴在患處時,可以達到殺菌消毒的作用,建議民眾一旦喉嚨覺得卡卡、腫痛等不舒服時,可以直接將噴劑噴於患部,殺死致病菌,從根源解決問題。讓喉嚨消腫舒緩不適,避免喉嚨感染的小問題惡化。最後呂宜興醫師補充,入冬日夜溫差大,建議民眾,早晚一定要做好保暖,尤其出門在外最好圍個圍巾、戴上口罩,以免喉嚨受寒,引起感冒等喉嚨痛的問題。

開學季勤洗手、多運動 預防感染腸病毒

開學季勤洗手、多運動 預防感染腸病毒#病毒感染

在歡欣鼓舞過完新年,開學後再次回到學校,透過學童間密切接觸與交流,可能引發另一波腸病毒疫情,要如何預防感染腸病毒,讓衛生局告訴您該怎麼做!腸病毒通常在春、夏季及初秋流行,臺灣地處亞熱帶,所以全年都可能感染發生,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在家庭與教保育機構(幼稚園、托兒所、安親班)等地方最容易傳播,3歲以下嬰幼兒因為免疫力較低,是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高危險群。因此,民眾平時要注意自身與嬰幼兒的衛生習慣,自外面回家後,在摟抱、餵食嬰幼兒前,大人及小孩務必正確洗手,以降低嬰幼兒感染腸病毒的機會。腸病毒在環境中是一種很穩定的病毒,溫暖且相對濕度愈高,病毒的存活時間愈久,甚至可在一般的器具表面存活超過24小時,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可達8到12週之久。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再次提醒您預防及消毒方法如下:【正確洗手】濕、搓、沖、捧、擦,尤其是「搓」的步驟,要確實施行。【增強抵抗力】平時應該多注意營養與運動,正常作息及充足睡眠,提高抵抗力,讓我們的免疫系統處於最佳狀況。【避免接觸】在腸病毒的流行期,儘量減少出入多擁擠之公共場所,並避免接觸疑似病患,以防傳染。加強個人衛生,玩具常清洗、消毒,以防感染或藉由接觸而將病毒傳染給嬰幼兒。注意家中的清潔與通風,必要時戴口罩,避免感染他人或受他人感染。【正確就醫】小孩生病時,若有可疑的症狀發生,應迅速就醫,並請假在家多休息(請假至少一星期),才不致延誤病情。【消毒方法】醛類、鹵素類消毒劑(市售含氯漂白水)可使腸病毒失去活性,紫外線亦可降低病毒活性。【泡製消毒水】以泡製200ppm含氯漂白水為例---市售家庭用漂白水(濃度一般在6~7%)1湯匙(一般喝湯用的湯匙,約15~20cc),加入5公升的自來水中(大寶特瓶每瓶容量1,250cc,4瓶即等於5公升),攪拌均勻即可。【環境消毒】對於常接觸物體表面(門把課桌椅餐桌嬰兒床柵欄極樓梯扶把等)玩具遊樂設施寢具及書本等做重點性消毒,清洗完畢的物體可移至戶外,接受陽光照射,藉由紫外線殺滅病毒。

流感病毒年年變異 施打疫苗謹慎預防

流感病毒年年變異 施打疫苗謹慎預防#病毒感染

冬天是流行性感冒經常發生的季節。流行性感冒為急性病毒性呼吸道疾病,常引起發燒、頭痛、肌肉痛、疲倦、流鼻涕、喉嚨痛以及咳嗽等症狀,但通常均在二至七天內會康復。臨床上所謂的感冒、喉炎、支氣管炎、病毒性肺炎以及無法區分之急性呼吸道疾患均有可能為感染流感病毒所引起。而在爆發流行時,約有百分之廿五受感染的學童會有噁心、嘔吐以及腹瀉等腸胃道症狀伴隨呼吸道症狀而來。流行性感冒之重要性在於其爆發流行快速、散播範圍廣泛以及併發症嚴重,尤其是細菌性及病毒性肺炎。爆發流行時,重症及死亡者多見於老年人,以及患有心、肺、腎臟及代謝性疾病,貧血或免疫功能不全者。 奇美醫院感染科 - 蘇柏安醫師表示,得了流感後,大約半天到三天會出現症狀,症狀發生突然,一開始會有高燒、寒顫、頭痛、肌肉酸痛、關節痛、倦怠、食慾不振、眼睛發紅等現象,接著有流鼻水、鼻塞、咳嗽、喉嚨痛與聲音沙啞等呼吸道症狀。發燒和全身酸痛通常會持續3~5天,但咳嗽及倦怠則可能會持續二週或更久。大部份的人在一、二週以內會痊癒;然而,有些人則會出現併發症,以肺炎為最常見。流感疫苗是一種不活化疫苗,僅含有抗原成份而沒有病毒殘餘的活性,係依世界衛生組織(WHO)每年建議更新的病毒株組成。流感疫苗之選用,具有全球一致性,係世界衛生組織 (WHO)依據每年於全球83個國家地區;超過110個監測點所偵側之流感病毒,每年2月中召集會議研商選定病毒株,公開宣佈推介,由製造廠商據以生產供應給各國使用,全世界完全相同,台灣亦涵蓋其中,多年以來,一向如此。蘇柏安醫師說,根據國外研究報告顯示:流感疫苗對健康的年輕人有70~90%的保護效果。對老年人則可減少50~60%罹患流感之嚴重性及其併發症,並可減少80%之死亡率。接種後最常見的副作用反應是接種部位局部疼痛、紅腫,另有極少數出現全身性反應,例如發燒、肌肉痛、倦怠感等。過敏及神經系統等反應則罕見發生。疫苗之保護力約可持續1年,且由於流感病毒的變異性極大,幾乎每年均會發生變異,原施打疫苗對不同抗原型之病毒並不具免疫力,致保護效果減低,即使病毒未發生變異,疫苗成分相同,其保護效果亦約只能維持1年,因此建議每年均須接種1次。 在下列情況不能接種流感疫苗:1.已知對蛋之蛋白質(Egg-protein)或疫苗其他成份過敏者,不予接種。2.年齡六個月以下者,不予接種。3.其他經醫師評估不適合接種者,不予接種。4.過去注射曾經發生不良反應者。5.發燒或急性疾病,宜予延後接種。6.懷孕者是否接種由醫師評估。 如何預防流感,蘇柏安醫師指出,首先應考慮接受流感疫苗的接種。尤其是高危險群(老年人慢性心肺疾病及糖尿病等)或居住於安養機構及長期處於易快速傳染流感地方的人。其次是「服用藥物預防」:在感染前可服用Amantadine或Rimantadine預防。唯其僅對A型流感有效。此外,流感患者的口鼻分泌物具感染力,應勤洗手,並避免到人多擁擠的場所,減少病毒感染的機會;平時注重保健、均衡營養、適度運動,均可提升身體之抵抗力。

自體輸血 手術不怕後遺症

自體輸血 手術不怕後遺症#病毒感染

自體輸血,簡言之就是把病患在手術中所流失的血,經過儀器離心分離處理過濾後,再輸回病人體內。可減少病人輸別人血液,降低輸血所引發反應,輕者如發燒、皮膚起疹,重者如肺臟衰竭(ALI),甚至過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或引起感染疾病如肝炎(A型、B型、C型)、愛滋病或其它病毒感染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麻醉科主治醫師孫揚忠說,該院區在手術中使用自體輸血已逾一年,這樣對大量輸血手術病患,降低輸血後遺症且可減輕血庫壓力。孫揚忠指出,一般大量出血手術均可適用,如骨科脊椎手術、人工關節置換術,外傷(顱內出血、胸腔出血、肝臟、脾臟及腎臟等的破裂)手術或心臟外科手術等,可用此設備。但再好儀器處置都有限制,若病人有血液方面疾病、細菌感染或癌症等手術,不建議使用,以免引起細菌或癌細胞擴散。自體輸血使用方法為:手術中將傷口流出的血,收集至海綿過濾瓶中,到一定量時,利用離心原理將被破壞血球或死細胞等排除至廢棄袋內,剩下引流至輸血袋中,輸回病人體內。孫揚忠表示,一般手術中流出1000ml血,經過離心機處理後,可回輸至體內大約500ml。也就是說,一個正常病人出血1000ml,回輸500ml血,就無需再輸別人血,因此可大幅降低因輸血而引起後遺症或糾紛。孫揚忠強調,自體輸血在歐美醫學中行之有年,在該院區因脊椎(多節及困難度高)手術甚多,降低病人輸血量,對病人而言大大減少輸血後遺症及恐懼,對該院血庫而言更可降低儲備血量壓力。

病毒疣狀似雞眼 皮膚接觸易傳染

病毒疣狀似雞眼 皮膚接觸易傳染#病毒感染

近來一位患者,腳底出現慢慢增多的皮膚硬塊,剛開始時不痛不癢。未料病灶數目持續增加,原本以為是腳底長雞眼,自行用刀片指甲剪削平處理,可是硬塊卻持續增多,而且越來越痛。初次就診時患者已經有十幾個病變,分佈位置不完全在足底承受壓力點上,仔細檢查可以見到粗糙硬皮中間有幾個像黑胡椒小黑點。經診斷是皮膚感染濾過性病毒所引起病毒疣,經過多次高濃度去角質藥物(水楊酸)塗抹硬塊治療與定期液態氮冷凍處理,病情才逐漸獲得控制。臺北市立聯合院陽明院區皮膚科主任許智恭表示,病毒疣是因人類乳突瘤病毒感染皮膚或是黏膜部位所造成皮膚病變,因為病原體是微小到要用電子顯微鏡才看得到的濾過性病毒,所以一般大眾很難想像是怎麼得到,多數人都認定是雞眼而有點忽略它的特性,傳統上有些長在手指頭上的疣被誤認為是清理魚鱗時刺傷皮膚所引起,因此有『魚鱗贅』稱呼,可是大部分患者根本沒有殺魚經驗。許智恭說,人類乳突瘤病毒類型很多,已知種類超過120種,它們可能感染不同部位皮膚。尋常疣經常是由第2、4、29型引起,足底疣常與第1、2、4、10型有關,好發於臉部扁平疣,由第3、10型所致,生殖器疣則常可找到第6、11、42-44型病毒。他指出,某些高危險性病毒類型例如第16、18、31、33、34、35、39、45型更有致癌性,長期感染會使皮膚或黏膜細胞產生惡性病變,因此一旦發現有病毒疣感染,應該積極治療,務必除惡務盡。它是經由接觸而感染到皮表或是黏膜部位,潛伏期平均為四到六個月,也可能長達壹年以上,很難回憶是何時被感染到,又經常不痛不癢而被忽略。許智恭提醒民眾,疣可能傳染給他人,有時候不是很直接接觸,而是經由物體傳遞,例如球拍、地板、毛巾、門把手、滑鼠等。生殖器疣傳染力相對較高,所以需要特別小心防範,盡量不要用手觸摸患部,而且毛巾要分開使用,以免傳染他人。因為疣本身具有傳染性,容易傳染給別人,也會傳到身體其他部位,有時新病灶把病毒傳播到鄰近皮膚。因此最好能把病灶儘速治療好,讓它沒有時間把病毒傳出去,特別是針對那些會痛或令人厭煩病灶,長期存在的生殖器疣可能會增加將來該部位得到皮膚癌機率,女性則很可能因此有子宮頸癌。許智恭說,治療方式包括冷凍治療、電燒、雷射等,破壞病變表皮。冷凍治療以攝氏零下一百九十六度液態氮,破壞病灶組織。治療時間依病情不同,有的需要好幾個月才能治癒。毅力與耐性是治療成功重要因素。

小心成就越高,肝指數爬的更高!

小心成就越高,肝指數爬的更高!#病毒感染

肝病號稱為國病,其中肝細胞癌(肝癌)是臺灣惡性腫瘤死亡的第二位。肝癌發生的三步曲是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究竟肝炎帶原者與「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之間是否劃上宿命的等號?其時未必然,只要保持身體持續處在「健康帶原」的狀態,並且勤於定期追蹤,健康帶原者不必然會得到肝硬化與肝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李育賢說,反覆肝發炎易轉成肝硬化,若能採取適當醫療,減少病毒量、延緩肝細胞遭破壞速度,爭取更多正常肝細胞新生,肝硬化的進程其實是可以被扭轉。但,如果不加以治療,還繼續讓飲酒等危險因子繼續存在,那麼新生的肝細胞,一再受到病毒感染、破壞,新生肝細胞出現基因突變和變性,不可避免的,就必須有面對肝癌威脅的準備。李育賢說,在臺灣死於肝癌者,約80%是B型肝炎引起,約10%至15%是C型肝炎所引起。感染B肝、C肝病毒後,肝臟長期在病毒的攻擊下,反覆發炎和修復,發炎的程度愈厲害、時間持續愈久,原本正常的肝細胞被發炎後所產生的結締組織所取代,就會慢慢纖維化形成肝硬化甚至肝癌。由於絕大部份的肝癌均發生於特定的高危險群,包括:肝硬化、慢性B型或C型肝炎感染者等。所以針對B、C型肝炎患者定期做血清甲型胎兒蛋白(AFP)檢查及腹部超音波篩檢,是讓高危險群可以早期發現肝癌,並接受有效治療唯一方法。肝癌(尤其是小肝癌或早期肝癌)絕大多數(95%以上)無症狀,有症狀時多已病入膏肓,治療困難存活率差,所以肝癌一直被認為是一種預後很差的疾病。近年來由於影像診斷技術的發展,肝癌已可以被早期診斷。同時由於治療方法的進步,肝癌治療後的預後已較以往改善許多。對B型肝炎及C型肝炎感染的預防及積極治療,是減少發生肝癌最有效的方法。李育賢建議,要有效保肝只要注意三件事,就可以打斷「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的惡性循環。(1)避免感染病毒性肝炎:沒有抗體之新生兒或成年人應接受B型肝炎疫苗注射,避免不必要的輸血、打針、針灸、刺青、穿耳洞、共用牙刷、刮鬍刀等。(2)積極治療慢性肝炎:抑制病毒及調整免疫系統使肝炎病情改善,使得肝炎進展至肝硬化的可能性降低。(3)肝癌篩檢:早期肝癌是無症狀的,所以除了日常生活保健外,肝硬化患者每三個月、健康帶原者每年、慢性肝炎患者每半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及血清甲型胎兒蛋白(AFP)檢查,以便及早發現肝癌。有鑑於臺灣肝癌的高發生率,台灣肝癌醫學會將於2008年12月6日與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合辦之『2008年臺北健康城市國際研討會』中,舉辦『2008年台灣肝癌醫學會第一屆第二次國際肝癌學術研討會』,會中特別邀請外賓Dr. Kiwamu Okita與Dr. David A. Brenner演講,以及國內各個對肝癌研究領域專精教授及醫師進行學術交流,會議精采可期。

大家勤洗手 病菌遠離我

大家勤洗手 病菌遠離我#病毒感染

今年五、六月時,腸病毒造成許多起較重的傷亡病例,雖然疫情在六月下旬的高峰後,已呈現下降趨勢,但仍應注意小心防範。而預防疾病的首要工作,也是非常簡單的方式,就是「勤洗手」,10月15日為「世界洗手日」,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為宣導洗手的重要性,特於10月14日假該院一樓門診大廳舉辦「大家常洗手,病菌遠離我」活動,用洗手舞、有獎徵答等生動活潑的方式向民眾宣導洗手的重要性。在「天主教仁愛社會福利基金會晨曦發展中心」熱情響應新竹醫院這次的洗手運動下,由該中心的天使打擊樂團帶來的精彩打擊樂表演中揭開活動的序幕,在一片的歡樂氣氛中,可愛的團員用他們的活力才藝,吸引了大家贊嘆的目光也獲得了滿場的掌聲。活動中,新竹醫院新張景年院長對來院民眾強調洗手的好處及重要性,表示大家若能多洗手,並且用正確的方式洗手,就能杜絕許多傳染病常保身體健康。該院感染科主任郭漢岳醫師表示,手上的細菌,一般分為固有菌叢及暫時性菌叢兩大類,暫時性菌叢為主要的致病菌。洗手主要可以去除大多數的暫時性菌叢,因而可以減少院內感染,保護自己及病人的安全。除了細菌之外,洗手可以有效防範腸病毒及其他病毒感染。這次洗手宣導活動自10/1即開始,於門診、病房推廣,用院內廣播方式及製作洗手常識海報,進行為期半個月的宣導活動,另外,製作了洗手常識問答小卡,讓就診民眾參照活動海報填寫正確的洗手知識,希望藉此讓大家更了解洗手的重要性,並於14日活動當天,從熱烈響應活動之民眾所填寫的小卡中,抽出了10名能獲得實用禮卷的幸運兒;除了抽獎活動外,活動現場亦進行有獎問答,獎品是知名香皂及擦手巾,提醒得獎的民眾能利用獎品保持手部清潔的重要性。感染科郭漢岳主任表示,洗手的時機,除了吃飯、如廁前後外,看病及前往醫院前後也應該洗手。而在腸病毒或流行性結膜炎的流行時期,進出人多的場所多洗手,也能減少自己及家人得病的機會。張景年院長另表示,除了清水的洗手外,對於一雙沒有染到髒汙的雙手,使用酒精性乾洗手液搓洗雙手具有跟洗手相同的滅菌效果,該院在很多地方備有乾洗液,希望大家探病前後及離開醫院之前使用乾洗手液來阻絕疾病的傳播。

「臭嘴邊」怎麼辦?教你對付難纏的唇部疱疹

「臭嘴邊」怎麼辦?教你對付難纏的唇部疱疹#病毒感染

唇部疱疹是由一種叫做單純性疱疹的病毒所引起之感染,這種病毒和感冒病毒不同。雖然大部分的人體內都帶有這種病毒,但並非每個人都會引發唇部疱疹之外觀症狀,不過有些人則會在一年內有2-10次發作。感染會在什麼時候發生?為恭紀念醫院皮膚科賴義傑醫師表示,第一次感染通常發生於兒童時期,比如說被已感染者親吻(父母、兄弟或其他成人),然後病毒穿過皮膚,沿著神經移動,最後躲藏在神經連接觸,一直到下次發作時再沿著原來之途徑跑到皮膚。有很多原因可使病毒再度發作,包括:著涼、流行性感冒、胃不舒服、月經、疲勞、情緒不好、神經壓力、受傷、日曬以及僅僅感到衰弱,一但病毒重新活動,病毒從神經連接觸沿著神經來到皮膚,並再度引發唇部疱疹。唇部疱疹發作時會出現下列4個階段:1. 刺痛期:在這段期間,大部分病人都知道唇部疱疹又將發作,在水泡出現前,皮膚有刺痛及搔癢之感覺。2. 水泡期:首先皮膚表面有小水泡浮現,然後膨脹成單獨或成群之水泡,水泡通常是很痛的。3. 潰瘍期:很多人在這期間內特別感到難為情或不雅觀,水泡破裂形成一個潰爛的大傷口,此時病毒很容易傳染給別人。4. 結痂期:水泡破裂後,開始乾燥並癒合形成痂,此時病人(尤其是小孩)很容易用手指去碰裂痂,痂破裂就會流血。此外要注意的是,唇部疱疹病毒會感染身體其他部位,賴義傑醫師指出,如果接觸唇部疱疹患部後再用手揉眼睛,可能會發生眼部疱疹感染,而致使眼角膜潰瘍,同樣的在發作期間也不可親吻或口交(Oral Sex),如果有口交(Oral Sex)的行為,生殖器部位可能受感染,而成為生殖器疱疹。生殖器疱疹指的是生殖器官部分受Herpes Simplex病毒感染的病發現象。生殖器官疱疹通常與HSV2型的病毒有關,偶而HSV1型的病毒也能導致生殖器官疱疹。■ 罹患唇部疱疹注意事項‧唇部疱疹是會傳染的,如果接觸唇部疱疹或塗藥後都必須洗手。‧避免接觸眼睛,婦女在化妝或卸妝時更要小心不要接觸唇部疱疹。‧避免親吻,尤其是對兒童及性伴侶。‧避免弄破水泡或破壞痂,如此會使指頭受感染,而且會使唇部疱疹患部再被細菌感染。‧不可共用飲食器具。‧不可與別人共用毛巾。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