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

2024世界抗生素認知週:林口長庚醫院呼籲抗生素應朝精準治療發展,從醫師扎根正確觀念、促進醫病溝通

2024世界抗生素認知週:林口長庚醫院呼籲抗生素應朝精準治療發展,從醫師扎根正確觀念、促進醫病溝通#病毒感染

為響應每年11月的「世界抗生素認知週」,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特別舉辦「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旨在喚起民眾對抗藥性問題的關注。陳建宗院長表示,抗藥性細菌已對全球公共衛生體系構成嚴峻挑戰,包括導致治療選項減少、延長住院時間、增加醫療成本,以及導致患者死亡。解決此問題需要政府、學界、醫療機構以及民眾的緊密合作,共同應對。 陳建宗院長表示,根據最新全球研究,每年有數百萬人因為抗藥性細菌而喪命,為全球醫療系統帶來壓力,這次透過衛教展版、互動小遊戲與影片播放,正是希望提升大眾對抗藥性的認識與警覺,並響應2024世界抗生素認知週。 抗生素濫用恐讓好菌也變壞菌 陳建宗院長提醒,細菌具有高度適應力,當抗生素被濫用,人體腸道內的正常細菌可能也會轉變為抗藥性細菌,造成未來治療的困難。當抗藥性細菌持續增多,病患面臨的是無藥可用的危機。 邱政洵副院長指出,許多感染症狀,如喉嚨痛和發燒,大多由病毒感染引起,並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然而,抗生素的濫用已成為抗藥性細菌滋生的主要原因。門診中常見家長帶孩童就醫時,誤以為任何感染症狀都需要使用抗生素,甚至將抗生素當作退燒藥使用,這是一種嚴重的錯誤觀念。邱副院長特別強調,即使感冒伴隨黃鼻涕,也不一定代表細菌感染,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必須經由醫師的專業評估。 「四不一要」、「診間三問」共同迎擊抗藥性 邱政洵副院長說明,許多感染性疾病,如腸病毒、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及流感等,雖然可能引起發燒症狀,但通常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過度與不當使用不僅無助於治療,還可能讓原本共存於人體內的正常細菌產生抗藥性,進而導致抗藥性細菌的擴散與傳播,對公共健康構成更大的威脅。目前民眾對於抗生素的正確使用仍存在許多誤解。例如,不少人將「消炎藥」等同於抗生素,甚至在症狀未明時自行使用抗生素。這樣的錯誤觀念不僅需要透過民眾教育改善,更應由醫事人員帶頭,以科學專業為基礎,深植正確用藥觀念。林口長庚醫院長期致力於感染控制與抗生素教育,透過傳遞專業知識,確保每一張抗生素處方都經過嚴謹評估,既必要且有效。 陳建宗院長補充,細菌無所不在,除了抗生素的正確使用,更需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是預防細菌傳播最簡單且有效的方式,不僅醫院醫護人員需落實,民眾也應主動參與。此外,針對食物安全的管理與稽核,醫院內的標準作業流程也需持續落實及優化,以全面降低感染風險。 抗生素的正確使用已推廣多年,政府近年來也積極倡導相關正確觀念。邱政洵副院長呼籲,未來抗生素應朝向精準醫療發展,透過醫師的專業評估採用最有效的治療方式,縮短療程,並強調民眾需嚴格遵守醫囑。唯有醫病雙方共同努力,才能長期落實正確用藥的目標,從根本上遏制抗藥性問題。 活動最後,感染醫學科謝顯森主任更以活潑的方式帶領團隊以熟悉的旋律,配上衛教歌詞提醒民眾落實「四不一要」:「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自己買抗生素吃、「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另外也鼓勵民眾在診間實踐「三問」:我的藥有抗生素嗎?抗生素應服用幾天?使用抗生素時需注意什麼?透過深化醫病溝通,推動正確用藥觀念,林口長庚醫院希望為對抗抗藥性細菌問題貢獻更多力量,落實精準治療,確保公共健康的永續發展。 觀看更多:https://www.facebook.com/share/r/shk6oRJwm8TFeahL/ 

嘴歪眼斜、口水流出⋯是顏面神經麻痺或腦中風?醫教簡單1招判斷

嘴歪眼斜、口水流出⋯是顏面神經麻痺或腦中風?醫教簡單1招判斷#病毒感染

眼皮下垂、法令紋消失和口水流出,是腦中風症狀還是顏面神經麻痺?《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神經內科醫師指出,兩者雖容易令人混淆,但症狀辨別關鍵為:顏面神經麻痺主要表現在臉部,而不會影響手腳功能;腦中風則會導致手腳無力、言語不清等全身性症狀。顏面神經麻痺多因病毒感染引起,尤其在春秋季節易發,提醒免疫力較差的老年人應特別當心。

口唇皰疹中醫治療行不行 專業中醫教你從口唇辨健康

口唇皰疹中醫治療行不行 專業中醫教你從口唇辨健康#病毒感染

現代人最在意的是氣色好不好,每個人都希望容光煥發,脣紅齒白、皮膚透亮就成為大家最羨慕的樣貌,門診中經常遇到患者希望透過調理改變「唇色」,到底不同唇色是不是跟健康有對應相關? 睿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周大翔表示中醫臟腑理論提到:「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脾胃機能好壞往往表徵會顯現在唇口周圍,《靈樞‧脈度篇》:「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脾胃功能正常則舌頭感官能識別五穀的味道,因此脾胃機能失調會影響味覺或唾腺的分泌,典籍中提到脾虛者易覺得口中淡而無味,脾有濕熱則易感到嘴中有黏甜及膩的感受,脾陽虛者,其唾液分泌也多,脾陰虛者,唾液分泌量較少。所以口腔的許多徵象皆起源於後天之本的脾胃機能,透過唇色的表現可以提供中醫辨證身體健康哪裡出了問題。 周大翔中醫師解釋嘴唇色澤與樣貌大多是天生的,從健康角度我們需要注意當唇部外觀起了變化時,代表身體發出警訊。健康的嘴唇樣貌呈現透亮微紅,色澤均勻,上下唇顏色差距不大,表面潤澤且有光澤亮度,唇肉飽滿而不腫脹,不會過度乾燥龜裂。 周大翔中醫師將唇色歸類為幾個類型: 唇色淡白而蒼: 唇色淡最直接顯現的有脾氣虛無法布達血氣於唇、血虛造成無材料養分供給於唇,因此,現代人不正常飲食、不健康節食減重、病理性的貧血等都會造成唇色白淡。常見養生中藥可以調理脾氣虛的有黃耆、黨參、白朮、甘草等,周大翔中醫師也會透過常見方劑黃耆建中湯、四君子湯、歸脾湯等健脾養血來改善唇色蒼白的症狀表現。常見保養穴位有足三里穴、中脘穴、神闕穴,每日透過深按足三里穴10~15分鐘,丹田灸中脘穴、神闕穴有助於升提脾胃氣以資水穀運化,新生氣血,唇色就會慢慢因為氣血充足後轉為紅潤樣貌。 唇色鮮紅: 唇色紅赤主熱症,中醫將熱症分為實熱及虛熱,又利用臟腑辯證將熱症源頭歸類為不同臟腑形成,源頭臟腑形成熱症火氣之後可能會往腸胃系統蔓延,甚至影響全身,火氣透過腸胃系統傳導至舌及唇口就會顯現於唇色而表現紅赤狀態,中醫會根據不同臟腑用藥給予清熱藥物並且反佐使用一些藥物來平衡,避免寒涼藥物傷及脾胃,當身體有熱症時,民間常用青草茶、苦茶、椰子水或甘蔗汁等來清熱,短期飲用可以達到解熱生津效果,但應避免長期使用,寒涼茶飲久服仍會傷及脾胃,過度飲用寒涼類茶飲轉成虛症也可能轉為產生虛熱,建議尋求中醫師辯證處理給藥較為合適。火熱型唇色的人平常需適量多飲水,每周1~3次足量有氧運動,透過運動流汗幫忙代謝體內累積的火氣。 唇色青紫暗: 唇色暗青屬寒症,中醫典籍描述的寒症為因陽虛、氣虛或是氣滯血瘀造成的不通,因不通導致局部血流循環效率不佳都歸類為寒症範疇,食物上我們可以挑選一些具有溫通效果的來對應唇色青紫症狀,如薑、蒜、洋蔥、茴香、胡椒或香料等,適量加入食物中烹調輔助食物改變寒熱調性,藥物使用上常見肉桂、附子、乾薑等溫陽藥,丹參、赤芍、當歸等活血養血藥物可以改善局部循環。平日保養可以透過溫水足浴或丹田灸神闕穴、氣海穴、關元穴來達到保健溫通效果。 唇表面乾燥龜裂: 唇燥主津少陰虛,津液不足可以分成脾不生津及肝腎陰虛兩個層次,中醫使用滋陰潤燥藥物幫助生津存陰,常見使用方劑包含沙參麥冬湯、甘露飲、六味地黃丸等,常見藥物如麥門冬、玉竹、生地、玄參等藥物需要良好脾胃機能支撐,透過脾胃運化能力可以將藥性及飲食中所含津液轉化成身體能存下來及使用於細胞及黏膜表層所用。平日保養除了在皮膚黏膜適當使用乳液保濕外,飲食避免多食油炸及難消化食物,保持脾胃機能運化順利。透過丹田灸中脘穴、神闕穴、關元穴有助於升提脾胃氣以資水穀運化,新生氣血津液,幫助皮膚黏膜新生。 唇泡疹: 唇周圍泡疹屬於免疫力低下造成病毒侵襲,中醫調理透過臟腑辯證、陰陽平衡用藥治療,急性期以清熱宣透降低局部發炎反應,局部炎症緩解後,平補平瀉一邊穩定免疫系統一邊加強身體代謝,以利加速排出身體與病毒作戰後的病理產物,最後回歸到核心透過調整體質來強化免疫系統作戰能力及穩定度。平日保健需注意勿過度熬夜、適度尋找適合自己的宣洩壓力方式及健康低油低糖飲食,每日按壓合谷穴、足三里穴、太衝穴10~15分鐘,或透過針灸、艾灸、丹田灸等方式,有效強化免疫系統,減低外來病毒侵襲感染。

是感冒還是腸胃炎?「這症狀」為判斷關鍵:1表搞懂病毒型腸胃炎

是感冒還是腸胃炎?「這症狀」為判斷關鍵:1表搞懂病毒型腸胃炎#病毒感染

半夜忽然上吐下瀉,一人傳染全家都中,小心是得了病毒性腸胃炎!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指出,近兩週以來,兒童急診明顯以「嚴重嘔吐」症狀為大宗,其中大部分皆為諾羅病毒引發的「病毒型腸胃炎」,有時會合併腹痛、腹瀉、或發燒,嚴重時可能演變成脫水或低血糖。

發呆恐是兒童癲癇徵兆?耐心治療助控制

發呆恐是兒童癲癇徵兆?耐心治療助控制#病毒感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相較於成人癲癇,兒童癲癇發作表現並不明顯,常會被忽略而錯失及時治療!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小兒部副主任林光麟指出,臨床上曾有失神性發作的兒童,因為功課退步,學業跟不上一段時間後,經過診斷後才驚覺,原來以往曾經發生的「吃飯突然放空、說話到一半忽然停止」等情況,就是癲癇失神性發作的典型症狀。兒童癲癇盛行率低、原因多 需仰賴家人細心觀察林光麟醫師表示,根據估計,國內兒童癲癇盛行率約為千分之六到七左右,但由於兒童癲癇種類複雜,必須仰賴家人細心觀察才能發現,但類似上述失神性發作的兒童,通常放空時間僅有20秒左右就恢復正常,若不細心觀察確實很難發現。國泰醫院副院長洪焜隆指出,兒童癲癇發作的原因很多,除了遺傳因素外,後天因素,包含腦部外傷、腦膜炎、及先天性腦部障礙與缺陷(如先天性中樞神經發育異常、先天性代謝性疾病等)等病灶,一旦發生某些特殊情況如病毒感染、睡眠不足、情緒緊張刺激下,就容易造成腦部急速放電而產生癲癇。林光麟醫師以癲癇的失神性發作為例,只要及早發現,就可由腦波檢查、吹氣實驗等確認診斷,治療成效佳且預後良好。新型抗癲癇藥物降低發作頻率達50%目前治療癲癇的藥物需視癲癇的種類而定,許多患者與家長會擔心藥物治療帶來的副作用。洪焜隆醫師指出,在醫學進步下,新的癲癇治療藥物可針對發病機轉用藥。尤其是對於治療頑固型、較複雜的癲癇型態,新一代的抗癲癇藥物能抑制啟動癲癇發作的活性,減少對正常腦細胞或組織的干擾,高達50% 降低癲癇患者發作頻率,且一天僅需服用一至二次,改善患者的服藥順從性,提升患者與照顧者的生活品質。洪焜隆醫師表示,兒童癲癇患者通常經過2至4年的藥物治療後,只要腦波正常、沒有再次發作,可在醫師的指示下,逐漸減少服藥劑量直到完全停藥。洪焜隆醫師進一步表示,癲癇雖屬慢性疾病,但治療並不困難,只要長期遵行醫囑、規律用藥,同時避免可能誘發癲癇發作因素,如睡眠不良、病毒感染或過度情緒刺激等等,一般治療效果可達70% 左右的控制或減少癲癇發作。

頸部腫腫的 吸菸恐致唾液腺腫瘤

頸部腫腫的 吸菸恐致唾液腺腫瘤#病毒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45歲的張先生,發現自己右側有頸部腫塊達10年,近來1個月腫塊有逐漸增大的趨勢,因擔心為惡性腫瘤前去就醫,醫師檢查發現張先生右側頷下腺有一硬塊,電腦斷層顯示右側頷下腺有一陰影,疑似唾液腺腫瘤,建議手術切除,病患住院接受頷下腺切除後,術後恢復良好,病理報告證實為混合瘤。可能會發燒疼痛 也可能沒有症狀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朱原興表示,常見的頸部腫塊原因可分為先天性,發炎性及腫瘤,先天性腫塊不一定在出生時就會發現,有些會在青春期或成年時續發感染才腫脹變大,發炎性的腫塊和自體免疫疾病及微生物的感染有關,會伴隨著發燒,疼痛,紅腫,也可能完全沒有症狀。頭頸部癌症,淋巴癌或身體其他部位的腫瘤轉移,均可能單純在頸部以無症狀的腫塊表現,治療頸部腫塊需藉由完整的病史詢問及仔細的耳鼻喉部理學檢查,必要時可進行內視鏡,電腦斷層,細針抽吸或切片檢查來找到明確病因才能有效治療,若發現有頸部腫塊超過2週未消失,建議到耳鼻喉科門診進一步檢查。風險因子包括基因、放射線、病毒感染人體的唾液腺有3對分別為腮腺,舌下腺及頷下腺,另外有小的唾液腺體分布在口腔及口咽部,主要功能除了潤濕口腔,消化食物,協助味覺,外尚有保持口腔酸鹼度及抵抗微生物的功能3對唾液腺及其他小的唾液腺均可能產生唾液腺腫瘤,形成唾液腺腫瘤的風險因子包括吸菸,放射線,病毒感染,及基因,但大多數原因不明,雖然大多數唾液腺腫瘤為良性的腫瘤,但仍有潛在變為惡性腫瘤的風險,不可因腫塊長期沒有變化而疏忽延遲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