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

多數子宮頸癌與「病毒疣」有關

多數子宮頸癌與「病毒疣」有關#病毒感染

多數的病毒疣並無症狀,但在手掌、足底,因壓迫會有疼痛感,而扁平疣則偶有輕微癢感,疣具明顯傳染性,因此常為多發性,特別是在扁平疣,往往數目在二十至一百個,且因搔抓傳播而呈線狀排列,或是在刮鬍子時蔓延,至於生殖器疣則是靠性行為傳播。不同的疣之所以有不同表現,部分是因病毒的不同,目前已知有至少超過七十種的乳頭狀病毒,各有好發之感染部位,因此在正常人,即使以手碰觸生殖器疣,手部也不致有被傳染的危險。有些疣傳染性極高,如生殖器疣〈俗稱菜花〉,只要性接觸,常即發病,但其他的疣,則較不易傳染,與個人體質有關,就像是有人天生較容易感冒一樣。有一種體質天生就特別容易長疣,稱為「疣樣表皮發育不全」,身上常混有不同的人類乳頭狀病毒感染,也因此同時有不同型式的臨床表現。病灶表面是單一或多發小刺般突起,如尋常疣及俗稱「菜花」的生殖器疣,但也可呈肉色多角型平滑小丘疹,如扁平疣或是呈小刺般突出、絲狀疣,另一種也十分常見的是足底疣,呈現雞眼般內生繭,但仔細看則可見表面具多發性小黑點。疣需不需要治療其實倒不一定,如影響外觀社交,或是長於足底走路疼痛時自然應予治療。疣一般無害,且在小孩,多半在幾年或幾個月自行消失,但生殖器疣則可能有變成癌的可能,多數子宮頸癌都被發現與乳頭狀病毒有關。蔡呈芳 醫師指出疣的治療以破壞為主,燒灼、冷凍、雷射都十分常用,足底疣則有人以百分之三的弗馬林浸泡,效果不錯,但容易過敏。若只求症狀改善,則也可只用外用脫皮式腐蝕性藥劑,如水楊酸、三氯乙酸等,如以切除處理,要特別小心,因不只留下疤痕,疣也可能在疤痕上復發。目前較新的療法則是以干擾素注射或Aldara外用免疫增強劑,誘發患者自體抵抗力,效果也十分顯著。另一種方式則是用光動力療法,塗抹5-ALA後照射。至於口服免疫增強劑,則多半只對小孩的病毒疣有效。

小寶寶怎麼會「吐」不停?

小寶寶怎麼會「吐」不停?#病毒感染

許多父母發現寶寶在1、2個月大,常有吐奶的症狀,這是指喝奶後嘴角溢奶,或嗝一口氣後,慢慢流出來。寶寶在出生6個月內常會發生功能性嘔吐,這是因為他的胃食道括約肌(賁門)發育仍不成熟、胃容量較小且排空較慢、胃和食道的蠕動較差,只要稍加刺激便會吐奶,這種生理性的嘔吐,只要不影響成長發育,父母並不需要擔心。而寶寶在6個月大到1歲左右,胃腸發育成熟,嘔吐症狀即會慢慢改善。【臺安醫院 方旭彬醫師建議,治療吐奶的方式】1.) 選擇適合的奶嘴:寶寶太小,若奶嘴過大,則易吸入空氣,被嗆到。2.) 少量多餐:寶寶若易吐奶,可能是一次喝進太多奶所造成,可採取少量多餐的方式,減輕因胃內部壓力過大而吐奶。3.) 適時改餵副食品:若寶寶因胃食道逆流易吐奶,可在4個月大後開始添加副食品,如:米粉、麥粉,增加牛奶的濃稠度,以改善吐奶的症狀。 4.) 拍背:易吐奶的寶寶,可加強排氣,即在餵食牛奶後,把寶寶抱直輕拍背部,或上下撫摸,和奶一起喝進的空氣,就會隨著打嗝排出,寶寶就不會輕易吐奶。5.) 姿勢:餵完奶後,為避免嘔吐的奶進入氣管被嗆到,造成吸入性肺炎,可讓寶寶左側躺約20分鐘,以加速胃排空。6.) 藥物治療:少部份寶寶有嚴重的吐奶症狀,可藉由藥物來治療這個症狀。

「小弟弟」長水泡,反覆發作真惱人

「小弟弟」長水泡,反覆發作真惱人#病毒感染

疱疹可以分為原發性感染(也就是第一次感染),以及復發性感染。大多數的原發性感染症狀和復發性感染類似,少數原發性感染會有較明顯的發燒、倦怠等全身性症狀。在原發性感染後,疱疹病毒會躲到感覺神經的背神經節中,當免疫力下降時,病毒大量繁殖而在同樣的部位再復發出來。通常在復發前的1~2天患部會有刺痛、灼熱、搔癢、麻木等前驅症狀,之後患部出現群聚的小水泡,水泡底部的皮膚呈現紅色,水泡通常在8~10天癒合。陰部疱疹屬於性病的一種,傳染方式為直接接觸傳染,當皮膚有傷口時特別容易遭到感染,這也就是性行為很容易傳染的原因。通常在發疹前一天,以及發疹的四天內都具有傳染力;水泡以及糜爛的病灶傳染性最強,病灶結痂乾掉後通常就不會傳染了。兒童的陰部疱疹,還需要考慮是否為性侵害所導致。治療方面,使用抗病毒藥膏每天塗抹五次,可以加速患部痊癒的速度。水泡破掉後可以塗抹抗生素藥膏,以預防細菌感染。對於較嚴重或是免疫力較低的患者,可以使用口服的抗病毒特效藥治療。預防方面,當疱疹發作時最好不要進行性行為,如果ㄧ定要性行為最好戴保險套。避免用手接觸患部,以免疱疹傳染到手部,或是藉由手傳染到身上其他部位或是他人。疱疹最惱人的是會反覆的發作,通常第二型病毒引起的陰部疱疹復發機率最高,而第二型病毒所引起的唇部疱疹復發機率最低。對於一年發作6~10次以上的患者,可以考慮每天服用抗病毒特效藥,持續服用一年,如此可以大幅的減少復發的機率。注意事項方面,熬夜、晚睡,生理以及心理的壓力,過度陽光曝曬,容易導致疱疹發作,所以要盡量避免。另外要避免搔抓,否則可能續發細菌感染,導致疤痕的形成。

春暖花開,小心水痘悄悄找上孩子

春暖花開,小心水痘悄悄找上孩子#病毒感染

春暖花開的時節,也是水痘流行季節,在皮膚科的門診中可以發現不少水痘的病患,沒想到自己就讀大班的女兒也趕上流行,在家治療及休養了五天之後,她身上的疹子都已經結痂,且不具傳染力了,但重返幼稚園上課時,竟然連續兩天她都被隔離在教師的辦公室,老師們看到她臉上的痂皮,因為害怕她仍會傳染給其他小朋友,所以將她隔離。皮膚科診所院長彭賢禮表示,身為皮膚科醫師也是家長的我而言,雖然贊同校方保護其他小朋友的立場,卻也深深覺得水痘雖然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但是一般民眾對其仍是不甚了解。彭賢禮院長指出,水痘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傳染途徑是飛沫感染,潛伏期約為二週(九~二十一天),好發於冬天及早春,病患以小孩居多,但是近年來成人患者似乎有逐漸增多的現象,水痘症狀的嚴重程度常和年紀有關,通常小孩子的感染症狀較輕微,青少年或成人的感染則有較明顯的症狀,也容易有併發症。一般而言,水痘在發疹前的二到三天,可能有發燒、發冷、頭痛、喉嚨痛、咳嗽等前驅症狀,很多人會以為是感冒了而未加注意,小朋友通常沒有前驅症狀,或是僅有輕度發燒、頭痛等症狀,前驅期之後會有皮疹出現,疹子通常先出現在軀幹,再逐漸向頸部、臉上及四肢擴散、疹子最早為紅丘疹,並且很快的變成小水泡,而水泡的周圍併有紅暈,猶如玫瑰花瓣上的露珠一般,水泡可在十二小時內變成膿皰及乾掉結痂,約經過兩週後痊癒。水痘通常是一種會自行痊癒的疾病,所以在治療上主要常使用止癢退燒的藥物來解除症狀,當有細菌感染徵兆時,可給予抗生素治療,但是成人得水痘,併發水痘性肺炎的機率較兒童高出甚多,死亡率也高出十倍以上,加上成人患者通常發燒等全身症狀較嚴重,疹子也較多,容易留下凹洞或是突起的疤痕,對於罹患癌症或是長期使用類固醇造成免疫力低下的高危險群患者,可以考慮自費使用抗病毒的特效藥,特效藥的使用可以縮短病程,減輕症狀及減少留疤的機率。▲注意事項:1.不要太勞累晚睡,有適當的休息可以強化免疫力而加速癒合。2.洗澡以採淋浴為佳,避免泡澡或泡溫泉以防細菌感染,因為水痘非常的癢,必須按時服用止癢藥物。3.常擦止癢藥水,指甲剪短,以避免搔抓導致細菌感染及留疤。4.注意不要接近孕婦;孕婦在懷孕前五月得水痘,約有百分之二的機率會產下畸形兒,孕婦在產前五天及產後兩天內得水痘,嬰兒有三分之一的機會會發生嚴重的水痘,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二十。目前已有安全有效的水痘疫苗上市,雖然臨床上碰到少數打過疫苗後再發作水痘的病患,但對大多數的人而言,打一針即可有預防的效果,不失為一種不錯的選擇。因為病灶的演變極快,再加上最初的幾天會不斷的有好幾波新的疹子出現,所以在水痘患者的身上常可以看到紅斑、丘疹、水泡、膿皰、痂皮等不同時期的病灶,嚴重的水痘可能侵犯肺部、肝臟及腦部,甚至引起死亡,不過這種情況非常少見(據美國的統計死亡率僅為十萬分之二),常發生在免疫不全的患者身上。水痘的傳染期通常為發疹前兩天至發疹後五天,當水泡都結痂後即沒有傳染力了,水痘一般是終身免疫的,但是臨床上也碰過少數發兩次以上水痘的病例。

溼熱夏季好發「膿痂疹」

溼熱夏季好發「膿痂疹」#病毒感染

膿痂疹是常見的皮膚細菌感染,溼熱的夏季是膿痂疹最好發的時候,在小孩尤其常見。當細菌只存在皮膚表層,當病灶更深入,接觸到真皮,就稱之為瘡。膿痂疹好發在頭皮、臉部、尿布處,可分為水泡或結痂型。膿痂疹可以是原發性,只是因皮膚表面輕微的傷口,例如擦傷或癢而搔抓,使得環境中或原本潛藏在鼻腔內及喉嚨中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在皮膚表面滋生。另一種情形則是原本就有溼疹、疥瘡、水痘、蚊蟲叮咬、頭蝨或潰瘍,細菌因此得以附著再引起發炎,稱為續發性膿痂疹。膿痂疹靠著皮膚接觸及空氣傳染,帶有細菌的飛沫可散播至三公尺之遠。蔡呈芳 醫師建議在治療上如果病灶只有一、二顆,只需用外用抗生素藥膏塗抹,但別忘了同時要塗抹到鼻腔內。有時即使不治療,透過本身免疫力,經過二至八周,膿痂疹也可能自己痊癒。不過可能留下局部皮膚萎縮、色素不均勻或脫毛現象。如果因癢搔破而擴散時,則需合併口服抗生素七至十天,才能有效治療。蜂窩組織炎是最常見併發症,可高達百分之十,其他如骨髓炎、敗血性關節炎、肺炎、敗血症、乾癬、猩紅熱、腎絲球炎、風溼熱、細菌性紅皮症,甚至休克都曾被報導。膿痂疹具有相當高的傳染力,很容易傳給其他小孩。一般膿痂疹容易在落後地區流行,但因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率在先進國家增加,所以續發性膿痂疹在台灣也並不罕見。膿痂疹的治療並不困難,多數口服抗生素都有效,但目前也逐漸有抗藥菌種出現,外用則以Fucidin及 Bactroban最常用。除抗生素外,日常的優碘、消毒藥水也都有效。不過預防勝於治療,做好皮膚清潔,避免搔抓皮膚破皮,才是根本之道。

浸泡在污水中,易引起「蜂窩組織炎」感染

浸泡在污水中,易引起「蜂窩組織炎」感染#病毒感染

台灣每年夏季颱風後,整理家園時足部長期浸泡在污水中,也是蜂窩組織炎發炎的高峰。細菌的感染,除了局部因素以外,本身的免疫力也很重要。局部的免疫力可以因為外用類固醇、手術摘除局部淋巴節或先天性淋巴水腫而下降,所以乳癌的患者往往在上肢同側產生蜂窩組織炎,而曾經取下肢血管作為心臟冠狀動物繞道術者,則容易在下肢產生蜂窩組織炎。此外,下肢循環不良者及糖尿病患,都是蜂窩組織炎的高發族群,特別是在糖尿病患,容易引起出血性蜂窩組織炎,有可能危及生命。蔡呈芳 醫師表示在學術的分類上,並非所有皮膚的整片深層細菌感染都稱為蜂窩組織炎,由不同的細菌種類,或不同的侵犯深度,在醫學上常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及不同命名,如壞死性筋膜炎就是一個例子,在此情形下,感染一直延伸到脂肪層以下,初期表現如同一般蜂窩組織炎,但腫的現象更為明顯,在二至三天病灶迅速擴大,腫的範圍往往超出表面的紅腫,而由於局部組織嚴重,疼痛有時反而並不明顯,然而若不善加處理,死亡率可高達五成以上。蔡呈芳 醫師建議,輕微的丹毒或蜂窩組織炎治療時,一般是以口服抗生素為首選,雖然有文獻指出早期以注射投予抗生素,對減少日後疾病的復發有幫助。如果懷疑是壞死性筋膜炎,則需輔以外科手術清創處理。由於丹毒及蜂窩組織炎都有其復發性,在一項統計中,半年內復發者占百分之十二,而三年則為百分之二十九。每次復發時,治療常需更久的時間,因此及早且充分的治療十分重要,而對於復發頻繁者,是否需定期的投予抗生素則仍有爭議。定期服藥者較少復發,但日後產生抗藥性細菌機率也同時增高。

火氣大?惱人的疱疹

火氣大?惱人的疱疹#病毒感染

人類的單純疱疹病毒是一種DNA病毒,主要分為兩型:生殖器部位主要是第二型引起,而第一型則主要引起顏面部位的感染。一般認為人類單純疱疹病毒是經由接觸或飛沫傳染,尤其以第一型病毒來說,大部分人在孩童時期就被感染了。第一次感染的症狀,每個人有很大差別,有些人是很厲害的牙齦發炎、潰瘍,也有些人是嘴角的大膿疱(民間說法為口角炎、臭嘴角等),也有些人一點症狀都沒有,只能經由血中大量的病毒抗體而得知。新店耕莘醫院皮膚科 陳志剛醫師指出在初次感染後,即使不是在復發期,沒有可見病灶,仍然可以從唾液或飛沫中發現病毒的存在,所以,雖然沒症狀,仍然有傳染力。除了顏面部位較常見外,疱疹可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臀部、手指都很常見。第二型病毒大多經由生殖器官接觸而來,因此被認為是一種性傳染病。疱疹復發的頻率跟病毒種類、病灶位置有關,生殖部位復發率是口唇疱疹的六倍之多。在初次感染後,病毒會躲在神經根或神經結裏,伺機發作,通常可看到水疱或膿疱出現,並且長在同一個部位(同一條神經分布的區域)。就復發期的病灶而言,口唇疱疹常有明顯的病灶出現,較易診斷;而生殖器疱疹復發期病灶較為多變,水疱期較短,有的甚至沒有水疱,紅斑、紅疹、潰瘍,或是反覆發作的刺痛感,都必須懷疑疱疹的可能。某些患有大面積皮膚病的病人,如異位性皮膚炎,乾癬等,兩種皮膚病可以合併發生,並造成大範圍的疱疹病灶,此時稱為疱疹性濕疹,合併發高燒及淋巴結腫大。另外,某些病人疱疹發作時,可以引起多形性紅斑,在身上出現許多大大小小的紅色同心圓斑,筆者曾有患者就是這樣的情形,每個月發作一兩次,每次都發一堆紅斑,困擾的不得了,最後每天服用抗病毒藥物才獲得控制。疱疹的治療最有效是口服或注射抗病毒藥物,可以達到良好的控制。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