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體

嬰幼兒罹病住院率高達6成 孕婦、同住者快施打百日咳疫苗

嬰幼兒罹病住院率高達6成 孕婦、同住者快施打百日咳疫苗#抗體

百日咳初期症狀容易讓人誤認感冒,患者經常罹病不自知,無形間恐成為社區內傳染黑數。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何銘主治醫師表示,成人罹患百日咳的生命威脅較低,但免疫力尚未健全的嬰幼兒一旦罹病,有高危險演變成重症,還可能導致死亡。為了避免新生兒暴露於百日咳感染風險中,建議孕婦在懷孕28至37周接種百日咳疫苗,以利傳輸抗體給胎兒,讓孩子提早擁有保護力。此外,家中成員與照護者也建議同步接種,透過「包覆策略」替新生兒築起安全的居住環境。 百日咳難確診、社區恐藏黑數 實際病患人數恐是確診人數的10倍以上 何銘醫師表示,百日咳擴散力比新冠肺炎還高,1名病患約能傳染給15至16人,但要確定病患感染有一定難度,百日咳初期症狀不明顯很難與感冒區別,醫生必須在強烈懷疑有十足證據下,才會採檢確認,因此能合理猜測社區存在未確診病患。 何銘醫師進一步說明,百日咳在初期傳染力最強,但症狀卻與感冒非常類似,容易被患者忽略,因此,在患者沒有隔離,且多數民眾沒有施打疫苗的背景下,百日咳容易被廣泛擴散。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18年統計,全球約有150萬百日咳確診病患,但根據流行病學推算,百日咳病患應該有1700萬人,估計台灣流行狀態也很類似。 百日咳初期傳染力最強 嬰幼兒重症率高有1%至2%死亡風險 何銘醫師說明,感染百日咳病程可分成三期,剛開始為黏膜期約1至2周,症狀大多是打噴嚏與流鼻水等,但傳染力最強,接著會步入咳嗽期,病人會劇烈咳嗽1至2個月,嚴重時咳嗽聲會很像哮喘,最後則是恢復期,病人症狀開始漸漸減輕至痊癒,一般成人重症風險不高,但對於嬰幼兒卻是嚴重生命威脅。 何銘醫師強調,嬰兒剛出生2個月內,身體不具備任何百日咳抵抗能力,就算出生滿2個月開始接種第一劑百日咳疫苗,產生抗體也不足以對抗百日咳,一旦嬰幼兒感染百日咳,有很高風險引起肺炎或腦部病變,住院率高達6成,如果不能穩定控制百日咳,還會有死亡的風險。 母親打疫苗可給予胎兒抗體 周邊大人打疫苗形成防疫高牆 隨著新冠肺炎發展,民眾開始瞭解疫苗抗體會隨時間降低,何銘醫師提醒,百日咳疫苗效力約10年,因此絕大多數成人都不具有百日咳保護力,一旦接觸到病源,感染與傳染風險就非常高。為了保護孩子,家中成員與照護者都建議接種一劑百日咳疫苗。也建議孕婦在懷孕28至37周接種百日咳疫苗,藉由胎盤直接給予胎兒,讓孩子剛出生時,就能擁有對抗百日咳能力,並且在出生滿2、4、6、18個月與年滿5歲時,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疫苗,以利不間斷的維持百日咳疫苗保護力。

台灣首份第3劑疫苗研究!「這款」抗體、副作用皆最強

台灣首份第3劑疫苗研究!「這款」抗體、副作用皆最強#抗體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台灣COVID-19疫苗第3劑追加劑接種率已突破4成,朝5成邁進。究竟追加劑的效果如何呢?林口長庚醫院發表台灣第1份COVID-19疫苗追加劑接種研究成果,總計招募340位受試者,發現不論是使用哪種廠牌的疫苗當追加劑,皆可有效提升受試者體內抗體生成效果,也更能有效對抗Omicron變種病毒。而施打後的副作用,則以莫德納比例最高,高端比例最低。延伸閱讀:接種後胸悶、心悸久未好轉?醫教3招解「疫苗焦慮症」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此項試驗計畫主持人邱政洵表示,希望這項結果有助於台灣進一步推動COVID-19疫苗的施打,並建議民眾在接種完前2劑疫苗後,都應在間隔3~6個月接受第3劑追加接種,以提升疫苗對人體的保護力,預防新冠病毒變異株感染。疫苗最新研究出爐!各廠牌追加劑皆有效增強抗體邱政洵指出,林口長庚醫院自去年12月起,執行醫療照護人員施打2劑腺病毒載體AZ疫苗 (AZ+AZ)後,以mRNA疫苗(莫德納、輝瑞)或蛋白質次單元疫苗(高端)做第3劑追加接種之臨床試驗,進行受試者施打完第3劑1個月後免疫生成性分析與不良反應。此研究共招募340位已施打2劑AZ疫苗的醫療照護人員為受試者,隨機分派接受莫德納(Moderna)全劑量、莫德納半劑量、輝瑞(BNT)或高端疫苗接種為第3劑追加劑,並分析時排除了2位不符收案條件者。研究結果發現,在施打完第3劑後的第28天,追加劑不論使用哪種廠牌疫苗,皆可有效提升受試者血中之中和抗體濃度,達到體內抗體生成效果,而上升倍數分別是: 莫德納全量,47.7倍 莫德納半量,39.8倍 BNT,32.2倍 高端,12.7倍新冠疫苗第3劑副作用比例:莫德納最高,高端最低針對現今流行的Omicron變種病毒,研究也顯示施打第3劑之後產生的中和抗體能力,和接種前相比,可以更有效對抗Omicron。而和預防重症相關的T細胞免疫反應4組都有顯著上升,上升倍數分別為: 莫德納全量,4.2倍 莫德納半量,3.9倍 BNT,3.1倍 高端,3.3倍至於接種完第3劑的疫苗副作用,則是以莫德納副作用比例最高,為局部疼痛約97~100%、發燒約15.3~29.5%,高端疫苗施打後的副作用比例最低,為局部疼痛76.5%、發燒4.8%。 邱政洵表示,由實驗結果可看出,針對施打2劑AZ疫苗的醫療照護人員,不論是使用何種廠牌疫苗做為追加劑,施打後1個月的血清抗體生成性,或細胞免疫反應,都有顯著提升。以抗體增加的幅度來看,mRNA疫苗仍優於蛋白質次單元疫苗;T細胞免疫反應則是在不同疫苗追加劑之間並沒有明顯差異。延伸閱讀:「數位疫苗證明」如何申請、怎麼使用?6大QA一次看

少年得老人病 類天皰瘡爬全身痛又癢

少年得老人病 類天皰瘡爬全身痛又癢#抗體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小池前年高中畢業後,下嘴唇開始長0.5到1公分不等的水泡,之後擴散到全身,加上過敏體質,全身癢痛,影響睡眠及生活品質,經皮膚科確診為好發於50歲以上患者的類天皰瘡,醫師表示,患者這麼年輕就罹病非常少見,恐與壓力、遺傳及環境等因素有關。抗體誤把皮膚當入侵者攻擊小池剛開始下嘴唇長出水泡,之後從臉上、四肢蔓延全身,經當地皮膚科切片確診為類天皰瘡,雖持續使用類固醇治療和免疫調節劑,療效不佳,前年11月到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就醫,診斷為重度類天皰瘡,安排住院治療,去年2月復學,藥物已逐漸減量。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許寶寶表示,類天皰瘡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體內不正常的抗體誤把人體正常的皮膚當成是外來的入侵者,攻擊表皮與真皮之間的結構,而產生水泡,會又癢又痛、破皮結痂,再長出新的水泡,好發於身體與四肢甚至全身,患者多為60~80歲以上的年長族群。壓力大易復發 耐心調整用藥許寶寶醫師指出,類天皰瘡患者女性較多,水泡大約1~4公分,類天皰瘡不易照顧,傷口護理師每天用心照顧小池的傷口,先戳破水泡,塗抹抗生素藥膏,再用紗布包紮,因傷口疼痛難受,患者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會去抓,容易合併感染,院方輔以免疫制劑口服藥等治療。小池的症狀自前年12月底至今,已沒有再長新的水泡,傷口逐漸癒合,許寶寶醫師建議,患者照顧好生活品質,尤其睡眠要充足,拔牙、感染、壓力大容易復發,病情可能會起起伏伏,需家人支持與耐心地調整用藥和長期的照護才能根治。

「打疫針」防A肝 免疫力維持逾20年

「打疫針」防A肝 免疫力維持逾20年#抗體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旦得到A型肝炎,會出現全身倦怠、發燒、黃疸、食慾不振等症狀,並且會透過共飲共食及未帶保險套性行為傳染給他人,10%的病人在急性發病後6個月內可能症狀復發,造成猛爆性肝炎死亡。接種A肝疫苗可說是達到預防感染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一般而言,接種1劑疫苗後,約有95%以上的市民可產生保護抗體,而按期完成兩劑疫苗接種,產生的免疫力可維持20年以上。今年A肝確定病例明顯下降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監測資料顯示,A型肝炎疫情105年全國病例為1133例,臺北市為272例,分別為過去5年平均值的9倍及12倍,確定病例中合併愛滋病、淋病及梅毒感染者約佔6成。自105年1月1日,分別針對A型肝炎確定病例接觸者和愛滋病、淋病、梅毒感染者,施行公費1劑A肝疫苗接種後,持續監測A型肝炎疫情,截至今年7月28日,全國A肝確定病例共計293例,臺北市為44例,合併感染愛滋病、淋病及梅毒感染者分別為84例及13例,明顯下降,顯示疫苗接種成效佳。海鮮要完全煮熟、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為積極控制A肝疫情傳播,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疾病管制科科長陳少卿呼籲,接種疫苗為預防A型肝炎最直接且有效的措施。此外,民眾應注意飲食衛生,不生飲、生食,生蠔或水產貝類應完全煮熟,並保持正確洗手的良好衛生習慣,同時應避免多重性伴侶及發生不安全性行為。另外,針對餐廚人員、醫療人員、嬰幼兒保育工作者、患有慢性肝病、血友病、曾移植肝臟的病人、發生不安全性行為者、靜脈藥癮者及計劃前往A型肝炎流行地區者等高風險群,若未具A型肝炎抗體,建議自費接種2劑A型肝炎疫苗以降低感染風險。 

搞定B型肝炎 不停藥是關鍵

搞定B型肝炎 不停藥是關鍵#抗體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今年53歲的蔣先生,30年前確診患有B型肝炎,在配合的治療計畫後,蔣先生已產生抗體,確認B型肝炎治療成功,醫師表示,B型肝炎在臺灣的盛行率為20%,完全痊癒的關鍵點就在於「不間斷用藥、不要停藥!」不間斷服藥、戒菸癮、養成運動習慣53歲的蔣先生在30年前的一次捐血活動,被告知患有B型肝炎,當時只知道B型肝炎沒有特效藥,是無法治癒的疾病,一直到16年前,蔣先生開始注重自我健康,接受治療,並改變生活作息,配合醫師的醫囑,不間斷的按時服藥,更戒掉菸癮,養成爬山、拉筋等運動習慣。不管是否有家族史 都應接受檢驗花蓮慈濟醫院腸胃內科主任胡志棠表示,B型肝炎是有機會能痊癒的,患有B型肝炎的病人,能完全痊癒的機率約5%,關鍵點就在於不間斷用藥,只要配合醫師治療,待產生B型肝炎抗體,就能戰勝B型肝炎,胡志棠醫師呼籲,不管是否有家族史,每個人都應該接受B型肝炎檢驗。B肝疫苗接種 對患有B肝病人無效B型肝炎在臺灣的盛行率為20%,臺灣的B型肝炎大多來自母體傳染,胡志棠醫師表示,臺灣自1986年5月開始實施新生兒B肝疫苗接種後,B肝感染率已由10%降至1.3%,然而B肝疫苗接種,對於患有B型肝炎的病人是無效的。

年輕人無抗體 恐爆A肝群聚感染

年輕人無抗體 恐爆A肝群聚感染#抗體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罹患A型肝炎的患者節節攀升,根據疾病管制署統計,今年1至8月,全台共有780例A肝患者,新北市有259名A肝感染者,台中市則是有111人染上A肝,感染者以年輕人居多,從分布圖可以發現患者多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地方,衛福部南投醫院表示,疫苗接種是預防A型肝炎最有效的方式。疲憊、厭食、發燒、黃疸、上腹疼痛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家醫科主任莊家銘表示,A型肝炎潛伏期約2~6星期,症狀有疲憊、厭食、發燒、黃疸、上腹部疼痛等,大部分的人只有輕微症狀或無症狀,但少部分會造成急性肝衰竭。在民國6、70年代,較不注重個人及環境衛生習慣,A型肝炎是當時常見的疾病,但現今衛生環境改善,A肝的感染率大幅下降,由於許多年輕人幼時沒有注射抗體,因此未來可能大爆發群聚感染。預防A肝 最有效的是疫苗接種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表示,A型肝炎是經由糞口傳染,吃了遭到A肝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口腔與肛門接觸也是致病原因,因此同性戀、雙性戀者的親密接觸也是傳染途徑,預防A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是疫苗接種,目前疫苗的接種方式是肌肉注射,18歲以下使用孩童劑量,18歲以上則使用成人劑量,時程相隔6個月到1年。醫師提醒,外食族及要前往A型肝炎流行地區的旅客,以及感染高危險群患者建議施打A型肝炎疫苗,平時應注意飲食衛生、保持良好衛生習慣、正確洗手、避免不安全性行為。  

預防伊波拉有希望!日研究:鴕鳥蛋可製作抗體

預防伊波拉有希望!日研究:鴕鳥蛋可製作抗體#抗體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為預防伊波拉病毒,疾管署目前除了發放入境藍卡給旅客填寫,並要求健康監測外,也不斷提醒民眾,應避免前往感染疫區。而日前在日本有項最新研究發現,利用鴕鳥蛋所製作出來的抗體,可使伊波拉病毒失去活性,進而防止病毒擴散,且針對目前的防疫工作,先製造出可噴灑於手、口罩、門把上的噴霧劑,預估12月中開始販售。先將病毒作為抗原 再從中抽取純抗體而此研究主要是由日本京都府立大學塚本康浩教授的研究團隊所發現,因為此團隊長期研究於鴕鳥免疫力,所以,他們以伊波拉病毒作為抗原,注射進鴕鳥體內,進而使它們產生抗體,並遺傳給鴕鳥蛋,而專家再從鴕鳥蛋中抽出純抗體,進而製造出讓伊波拉失去活性的抗體。且目前研究小組,計畫將這種抗體製作成可預防感染的噴霧劑,提供給醫務人員及機場使用,透過噴灑於手、口罩及門把,降低感染的機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