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健康

我生病了嗎?為健康儲值,從善用健康檢查開始(上)

我生病了嗎?為健康儲值,從善用健康檢查開始(上)#亞健康

遊走健康與疾病之間,如何愈活愈健康許多人有種觀念:不生病就表示身體健康。除非察覺到自己身體有異樣或明顯不適,才會進一步就醫檢查,來瞭解本身的健康狀況。然而,許多疾病在早期發展階段通常無聲無息,一旦逐漸形成具體的疾病症兆,發現時卻錯過治療的關鍵時期。為掌握提早發現、及早治療的黃金良機,康聯預防醫學院長陳皇光醫師以多年對預防醫學之研究與臨床經驗,解釋什麼是常聽到的「亞健康」,做健康檢查對於我們身心健康有何幫助,以及當檢查結果發現異常,該如何面對與處理。Q:做健康檢查跟門診看病有什麼差異?是不是被稱為「亞健康」的人才需要做健康檢查?A:我常將健康檢查比喻為車子進廠保養,表面上車子能發動能前進,但整個保養程序結束後,修車師傅就會一一報告有哪些地方可能未來故障率高、車開到一半容易出問題。健康檢查便是如此,即使我們沒有察覺到任何異樣,但透過檢查可以把疾病早期、甚至尚未顯現出徵兆的潛在問題篩檢出來。一般大眾經常耳聞「亞健康」(Sub-health),這個名詞並不是正式的醫學名詞,而是某些醫療專業人員用來描述身體機能已經出現問題、卻未表現出明顯疾病的狀態;或者明明具有很多慢性的不適症狀,卻無法在就醫過程中依據病史及常用的檢查方法發現健康問題的所在。這跟健康檢查所針對的首要族群很接近,都是在描述目前沒有疾病特徵,但透過健康檢查中的各項醫師會診問診、實驗室檢查、影像檢查或所謂的「功能醫學」檢測,將沒有症狀的重大危險因子(如高血壓、高血脂與高血糖)、早期腫瘤或病變(子宮頸病變、乳房、大腸、胃部或甲狀腺腫瘤)、個人賀爾蒙分泌失調、營養攝取不均衡等,這些可能造成未來嚴重疾病的潛在性問題在第一時間篩檢出來。Q:很多疾病無法從一開始就覺察到明顯徵兆,往往經過一段演變的過程而形成真正的疾病;而所謂「亞健康」的人是否將來生病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高?A:簡單的說,因為檢查結果出現異常,疾病風險也跟著提高。這些異常的狀況可以從影像檢查或抽血等具體檢測中加以判讀。檢查結果通常可以歸納出兩種狀況,一種是病患自己感受的不適症狀,如疲倦、頭暈、皮膚癢、疼痛等,稱為症狀(Symptom);另一種是患者本身毫無知覺,卻可以用客觀指標測量,如血壓、肝炎指數、尿蛋白、內視鏡或超音波偵測出腫瘤等,這類稱為徵候(Sign)。有些已經可以明確指出健康問題所在的,即處於「疾病」狀態;若毫無不適症狀或明明有許多不適症狀卻無法用醫師會診或常用的檢查方法偵測出疾病的,稱之為「亞健康」族群,或許問題來自於荷爾蒙問題、營養素問題,或者來自於心理或睡眠問題。很多疾病的起始點其實是一個危險因子,我們稱之為「替代終點」,比如高血壓在未來容易引發中風、心臟病,B型肝炎帶原者最後會導致肝癌、肝硬化;彷彿選舉時登記為候選人之一,這些人將來真正生病的機率就會比一般人高。當這些替代終點出現時,並不會有任何不適的症狀,但卻需要積極改變生活習慣、就醫及安排定期健康檢查的計畫。Q:從健康檢查報告中的紅字發現自己健康可能有問題時,是否必須做些改變來回到標準值?A:健康檢查中的標準數值都是經由專科醫師統計,並且分析未來罹患疾病的機率所歸納而來的平均值。當你發現自己的檢驗結果不在標準範圍時,無須感到驚慌或焦慮;重要的是要先確認嚴重程度及準確性,所以尋求好的醫師提供完整解說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我要特別強調,單從一個檢測數值,往往無法推斷出你身體實際的狀況。以肝炎指數為例,假設數值偏高,其引起的原因可能是本身為B、C型肝炎帶原者,也可能是過胖、飲酒過量、或用藥不適當等而造成肝指數偏高;甚至有時即使我們發現肝指數過高,其影響健康的未必是肝功能,而可能是心血管功能。確認了原因才能提供有效的治療及預防方法。一般大眾的刻板印象認為,我們必須仰賴藥物或其他醫療方式來解決問題,其實,多數時候我們只需調整平日生活中的飲食習慣、作息時間,或是工作環境,身體狀況就能獲得很大的改善。Q:檢查報告中哪些顯示不正常的紅字是需要立刻處理、治療,或是持續追蹤?A:健檢結果最常需要立即處理的狀況有二種,一是急性感染或發炎疾病,例如尿道炎或急性肝炎;一種是疑似腫瘤的情況,其中以後者最容易引起恐慌。如果從影像檢查或抹片切片檢查中發現疑似惡性腫瘤或疑似惡性細胞,就需要馬上轉診就醫做進一步檢查或病理切片,來確認未來治療或追蹤方式。要提醒的是,千萬別置之不理,而錯過及時治療的黃金關鍵時期。此外,如遇到偏離正常指數過高的個案,比如飯前血糖(AC)指數190mg/dl、總膽固醇285mg/dl或三酸甘油酯(TG)720mg/dl時 ,一般人不容易覺察到身體不適,但已經漸漸威脅到未來健康,此時也應該就醫治療。通常上述的狀況可以經由儀器設備加以診斷,但是有些民眾的不適狀況不是靠儀器檢查就能察覺,像是一般人常發生的頭痛頭暈、皮膚病變或淋巴結腫大等,就要透過醫師問診、理學檢查及判斷,才能快速找出問題的所在。Q:如何改善身體狀況、遠離疾病?A:中醫稱為養生調息,而西醫除了透過檢查、找出病因之外,往往鼓勵大家透過均衡的營養與適當的運動,再配合放鬆與休息以重新調整生活的方式。此外,只要對患者的心理具有正面提振的效用,即使是宗教上的祈禱拜佛、參加心靈療癒課程,甚或是看到醫生就感覺藥到病除,都可以稱為良藥,這也是近年時下所謂的身心症,認為生理症狀與心理反應是一體兩面、相互影響,如果身心達到均衡,那麼健康就水到渠成了。延伸閱讀「我生病了嗎?(下)」: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032

沒生病,不表真健康!75%的人屬「亞健康」族群

沒生病,不表真健康!75%的人屬「亞健康」族群#亞健康

ㄧ、何謂健康人活著,一輩子就在疾病與健康之間拔河,彼消我長──健康多ㄧ點時,疾病少一點;健康少一點時,疾病多ㄧ點。真正健康者實在不多。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所謂「健康」並不只是沒有疾病而已,更要一個人的身、心、靈,能夠和週遭的環境,達到平衡與和諧,這種狀態才算是真正的健康。二、毒多就影響健康為什麼現代文明、科技、醫藥日益進步,人類的健康狀況卻沒隨著改善,慢性病、癌症、精神狀態異常越來越多,反有越來越差的趨勢?為什麼在日常生活中影響我們身、心、靈的「毒素」日益增多?我們應該從以下幾部分來分析與檢討:① 不尊敬、不愛惜大自然:自以為人定勝天,合成製造成千上萬的新化學物質及無數電磁輻射,改造、污染大自然的健康與環境。② 不重營養:沒有節制,吃得太快、太多、太雜、太不均衡、太不營養(雖然全球每ㄧ天約三千人死餘熱量、營養不足)。③ 不愛保養:排便習慣差、不運動、不流汗、淋巴循環差、生活作息不正常、肝臟轉換體內毒素能力減弱。④ 不自我修養:貪、恨、怨、自私自利、負面思考、心靈遭受污染。像這樣,每天生活在毒海之中,身、心、靈ㄧ點一滴、不知不覺地長期受到侵蝕、危害而不自知。真是名副其實的「毒你千遍也不厭倦」啊!三、毒何以致病、致癌毒素在人體內形成、累積、為害及人體將之排除的過程,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① 排除期當毒素剛進入人體內的時候,身體就會有自然的生理防衛反應去排斥、排除這些不好的外來入侵者。排除方法分為生理和病理兩階段。第一階段是生理性排除。例如:第一次抽香菸時,會嗆得咳嗽或薰得流淚;第一次喝大量烈酒,就會覺得胃部灼燒想吐。這些都是人體對毒素入侵人體內最初步的掃毒反應──立即而完全的排除與抵消。如果長期抽菸與飲烈酒,形成慢性發炎,人體就進入第二階段病理性的排除,延緩但持續加班地排斥日益累積的毒素及反應物:雖然已戒菸,仍然咳嗽有痰,因為氣管已慢性發炎;雖然已戒酒,胃部仍然悶脹不適,因胃已慢性發炎。若持續下去,身體再也排不乾淨持續入侵的毒素時,就轉入第二期沉積在體內了。    ② 沉積期剛開始第一階段,毒素會被擋在細胞膜外的體液中(細胞膜是人體細胞的最後ㄧ道防線),導致細胞所生活浸泡的環境內自由基增加、電解質不平衡、淋巴液滯留,生物能量與信息的傳導遲滯……等現象,於是體質開始改變。這時,人會開始感覺不對勁:容易疲倦、痠痛、睡不好、四肢軟弱、體力變差、記憶力衰退……。但是因為細胞還沒有被破壞,細胞內成分沒有釋漏,所以西醫檢查都正常,診斷不出病來,只是整體細胞的功能已大不如前,病人症狀ㄧ大堆。醫師知道病人健康狀況變差,但是因為診斷不出病因,所以只好症狀治療:頭痛、肌肉痠痛、就給止痛藥;睡不好,就開安眠藥。症狀也許臨時被壓抑、緩解,但因不了解深層變化,沒治病根,讓毒素繼續累積,最後進入第二階段,入侵細胞並沉積於內,細胞才真正開始中毒生病了。細胞內成份大量不正常的釋放進入血液,此時才被醫師科學驗證,認為並非「無病呻吟」!若仍不夠嚴重到找出病因,繼續採症狀治療,毒素在細胞內累積得更多、更久,就再進入下一階段的細胞變性期了。③ 變性期當細胞內外毒素充斥,沉積越來越多後,量變轉而質變,人體的細胞一一變性,快速轉變成為不健康的細胞:細胞發炎、病細胞、老細胞、癌細胞、死細胞,人開始得慢性病、重病、癌病,甚至死亡。人們總是到了這個階段才開始去看病。醫學院也多只教這一期的疾病怎麼診斷、治療與復健。雖然也可能醫好,但浪費的醫療資源、社會資源、時間、精力完全不符合成本,極為可惜。至於病患肉體及與家人精神上的痛苦,更是無法以金錢來衡量!四、掃毒為健康之本總之,要追求健康,一定要在體內毒素尚未沉積、細胞未變性前,就先做好體內環保和掃毒,這才能「事半功倍」。「攻擊」是最好的防禦,追求健康就是最佳防癌之道。制敵機先,掃毒要趁早,一登陸就殲滅掉:「垃圾不落地」「垃圾不過夜」,已進入體內的毒,要迅速掃除掉。更高段的則是敵人尚未發動,就已經被我們消滅,所以平日要注意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運動、睡眠與心情,減少毒素進入體內。最高境界則是健康國力強大,沒有毒素敵人會來侵犯我們,這才是百毒不侵、金剛不壞之身的真健康了。五、預防疾病VS促進健康這是一個很奇怪的事情。如果問學生:「到學校讀書的目的是什麼?」答案若是:「預防留級!」通常會讓人覺得學生不夠好學、不上進、沒多大學術發展潛力;老師怎麼教的?學校校風怎麼這樣?但如果問病患:「為什麼來醫院?」若答稱:「當然是希望把病治好!」都會覺得是理所當然。偶有幾個人說:「我是自己花錢來做健康檢查,預防疾病的!」就會多稱讚他:「真有健康概念。」為什麼?預防留級,差!預防疾病,好!都是預防,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是我們在學問方面對學生的要求太高,希望個個能做資優生進一流大學唸書,將來再繼續到國外深造,所以對「唸書只是為了預防留級」的消極心態極難認同?還是我們在健康方面對自己的期許不高,對醫師的要求很低?只要沒生病就很好了,能預防疾病就很滿意了,哪還想到當個「促進並能常保健康的資優生」?六、你我都是「亞健康」的候選人?現代人類社會中,約10%的人是正在生病的,15%的人是真正健康的,剩下的75%則屬亞健康或亞疾病,指的是既不是完全健康又不是正在生病的狀態,當下絕大多數的你我都屬於這個族群。10%生病的人,是現代主流醫學,講究實證、科學的「西醫」來照顧的。75%的人,沒有生病,但又不是真健康,偏亞疾病這邊的人常有一些症狀:酸痛、睡不好、腸胃脹、排便不暢、經期不順、四肢無力、腦子遲鈍、人沒精神……,西醫各種檢查都查不出病,但功能已出了狀況,是屬於功能醫學的領域。15%的健康族群是所謂主觀上自覺健康有活力,客觀上各種當下檢查疾病的西醫檢驗都正常者。但有的也未必真健康,有的人已開始有所謂信息傳導異常的問題,就像講話時捂著嘴或沒捂嘴,講的人講了,聽的人也聽了但捂著嘴講話的效果就不像沒捂嘴時那麼清晰,是屬於所謂「生物能信息醫學」的領域,內容主要是聲、光、熱、電、磁……等偏物理學(俗稱能量醫學)的波動與能量。七、整合醫學,讓健康反璞歸真10%生病的人,西醫多採取「對抗療法」的方式治療:胃酸過多就吃胃乳中和胃酸;頭痛就吃止痛藥;水腫就用利尿劑;罹患癌病就將腫瘤開刀切除、用化學藥物治療,放射線治療……有時候癌症細胞尚未殺光,病人就已承受不了對抗療法先走了。75%的功能異常與15%可能有信息傳導障礙的人,功能醫學與生物能信息醫學則是採用「自然醫學」的原則與方法來處理:包括祛邪掃毒的腸道水療、淋巴排毒、水療、高溫療法、斷食療法;扶正的飲食療法、果汁療法、營養療法;偏能量醫學方面的光療法、磁場療法、聲音療法、催眠療法、花精療法、瑜珈、氣功、運動等,用自然、順勢、誘導、少侵害的方法,讓人的身心健康反璞歸真,重拾當年身體未受污染時的健康狀態。八、志為健康資優人,莫做疾病留級生從「疾病」的角度,談的是診斷、治療及復健;從「健康」的角度,則是評估、調理及促進。因觀念不同(病理VS生理),重點不同(疾病VS健康),了解方法不同(化學、影像VS物理、能量),處理方法也不同(吃藥、打針、手術…VS營養食品、掃毒、飲食、運動…)。但殊途同歸,都在減輕病痛,促進健康。醫療人員,如何證實後加以整合運用,由下醫、中醫、而上醫;ㄧ般民眾,如何改變思維,由已病、將病而未病:ㄧ學期十八週,如何在第三、四週就看到學生天天上課睡覺、不寫作業而及早加以糾正、採取輔導?還是傳統的等到第十七、八週,根據學生所有大、小考都不及格、作業都沒繳時,果然準確的做出可能留級的診斷,才開始協助準備補考?補考沒過,頂多留級!病沒治好,可是要走人的!不再消極地不求生病,不得癌症,而是主動積極地追求健康,實在是當下你我一起應審視並努力的重要課題。

你聽過「非24小時睡醒症候群」嗎?!

你聽過「非24小時睡醒症候群」嗎?!#亞健康

很多人都知道,地球自轉一圈是24小時。我們的體內也有個生物時鐘,隱藏在大腦內,叫做下視丘,負責指揮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多人卻不知道,有些睡眠障礙是因為下視丘出了問題。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 睡眠中心醫師徐崇堯舉例,王同學每隔一陣子就不能來學校上課,起先是上午的課來不了,原因是他睡過頭了,即使勉強來學校,也只是趴在桌上睡一整堂課而已。後來王同學連下午的課也無法出席,室友以為他得了嗜睡症,仔細詢問,他反而告訴同學是晚上睡不著,必須到天亮時分才能入睡,一睡就睡過頭了,一陣子之後,王同學又恢復正常上下課。室友決定幫他掛號求診,經過詳細詢問病史,並且讓王同學記錄一段時間的睡眠日記,以及施行兩次睡眠多項生理檢查和白日入睡時間測定之後,才確定他得的是「非24小時睡醒症候群」,也就是他大腦內的生物時鐘,是以約莫25小時的週期運行,然而生活在一天24小時的地球上,造成每天自然晚睡約1小時,約莫一周後,王同學到天快亮才能睡得著,患了失眠症,但是一睡就睡到下午,白天到了學校又被當成嗜睡症。入睡時間繼續往後延,又過了三周左右,才能回復到正常的作息。從這個例子我們知道,原來失眠症和嗜睡症可以發生在同一個人的身上。「非24小時睡醒症候群」的病人往往每天自然入睡的時間延後1到2個小時。其實人體內的生物時鐘並非24小時,如果把一個人關在與外界日出日落隔絕的環境裡,讓他按照自己的意思作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便發生了,他的生物時鐘約莫25小時。生活在地球上,我們的大腦是很有彈性的,可以自動調整配合環境24小時的節律,如果你的生物時鐘很固執,堅持維持原狀,那就是得了「非24小時睡醒症候群」,這就是「大家都變你不變」的下場。得了這種睡眠障礙的人,較不容易生活在現實的環境當中,學業或者工作也會造成困擾,因為社會對這樣的疾病的認知有限,往往得不到父母,師長或老闆的諒解。少數這樣的病人被發現原來是腦下垂體或下室丘長了腦瘤,而大部分的人並無明顯的腦部病變。徐崇堯醫師提醒民眾,為確保自己的健康,如果懷疑自己得了這樣的睡眠障礙,請盡速就醫;醫師會請你記錄一段時間的睡眠日記,並協助安排神經學與睡眠生理檢查,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

談美齒的要件

談美齒的要件#亞健康

牙齒在五官當中,對於"美貌"的貢獻還真是不可或缺,牙齒整齊是最基本的"美齒要件",那除了牙齒整齊之外還有那些條件會使我們更具吸引力呢,臺安醫院牙科醫師 吳碧礽提供建議如下:一、當我們說話微笑的時候必需看到上排牙齒,但不要露出太多齒齦;看不到牙齒宛如"無齒之徒"是不會吸引人的,露出上排牙齒會顯的較年輕樣,為甚麼?因為地心吸引力之故,當我們年齡增加時臉部的肌肉會往下墜,而牙齒是不會跟著往下墜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年紀越大的人上排牙齒遮蓋的愈多,而下排牙齒也露出來愈多。有的先天上唇便較長會覆蓋較多的齒面因此在做矯正或假牙時便要特別注意上排牙齒一定想辦法讓它們多露出些。但相反的牙齦也不應露出太多,如果牙齦有露出太多的情形,可以藉由矯正治療,正顎手術甚或牙周手術來改善。二、當我們微笑時上排牙齒的弧形線與下唇的弧形線是一致的,這是較具吸引力的笑容。如果你的上排齒列弓弧形線不是很理想的話,可以找牙醫師利用牙齒復形的方法,或找齒顎矯正科專科醫師利用矯正牙齒的方法,讓你看起來有較動人的牙弓弧形線。三、上排六顆前齒的高低不管牙齒的下緣(切端線)或上緣(齒頸線),應為兩正中門齒與兩犬齒約等高,而側們齒略短。下排四顆門齒則均等高且左右應對稱,中線不要歪到一邊。四、上排六顆前齒的大小比例要適中,大慨是兩正中門齒與兩犬齒的寬度約相同,而側門齒略窄,其黃金比例應為五比四,如果你的側門齒太小,牙醫師也可以幫你把牙齒加大。五、牙齒與牙齒之間無空隙,無缺角,無異常的磨損。有異常的磨損通常由於咬合不良所引起,有這種現象的人,要趕快找齒顎矯正科專科醫師替你解決咬合不良的問題,才可以避免牙齒的磨損更加惡化,而使你的牙齒失去健康及美觀。六、牙齒表面要潔白無黃斑或黑斑,更不可有齒垢,煙垢,檳榔垢堆積其上。牙齒不潔白可以找牙醫師替你漂白。先天的黃黑斑點則可以用水晶磁片貼於牙齒表面,牙齒便會亮麗動人。當然抽煙吃檳榔都是"美齒"的大敵。如果你有抽煙吃檳榔的習慣,最好戒掉,因為抽煙與肺癌,而吃檳榔與口腔癌有絕對的關係。七、牙齦必需呈有彈性的粉紅色,才可以與潔白的牙齒相得益彰;牙齦不可以氾紅腫漲,一碰就出血的情形,有這種情形是牙周病的現象,要趕快請牙醫師替你治療牙周病,以免病情惡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八、有蛀牙或牙神經壞死會使牙齒變色,不但影響美觀也影響健康,定期請牙醫師洗牙檢查是必要的,以便提早發現牙齒的毛病,而即時給與治療,以維護牙齒的美觀與健康。

21世紀文明流行病「憂鬱症」

21世紀文明流行病「憂鬱症」#亞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99年初曾宣布未來21世紀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中,憂鬱症赫然高居第二位(癌症是第一位、愛滋病是第三位),而在台灣這個日漸高度現代化的社會中,憂鬱症更是像「心的感冒」正悄悄地在人群中流行蔓延開來,讓我們相信正確認識憂鬱症狀並及早接受專業醫療甚為急迫。憂鬱症從兒童到老人都會發生,但一般好發在20至50歲的青壯族群(特別是40歲上下,女男比率是2:1,平均每一百人中就有三人重度罹患憂鬱症,有15~25人罹患輕型憂鬱症或低鬱症,這比任何一種疾病都要來得多,其中因為憂鬱症所帶來的身體疾病,甚至付諸自殺的例子更是令人觸目驚心。憂鬱為人格特質及人際關係帶來負面的想法,同時也會影響感受、思考及行動方式。臺安醫院 許正典醫師指出,憂鬱症狀有大部分出現並持續達二週以上而不見好轉時,就該尋求精神科專科醫師診斷評估並進一步治療,由於憂鬱症基本上是大腦神經荷爾蒙的作用失調,特殊人格格質及負面思考習慣加上重大壓力事件等三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藥物治療再配合心理治療是治療及預防憂鬱症的最佳方式,服用抗憂鬱劑需2至4週才見得療效,故不可僅吃幾天藥無明顯改善就輕率停用,通常三個月內可達令人滿意的療效,當症狀改善後,仍需繼續服藥4至6個月以預防再發,並與醫師討論減藥的速度和方法,然後漸進式減藥(不可突然停藥)同時療程中輔以個別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或團體人際互動治療,來修正個人不利的人格特質及扭曲的認知,更能鞏固復原的療效及改善。憂鬱症是可以好到完全沒有症狀,並且恢復身心運作及社交職業功能,但由於復發率不低(約50%),因此有必要在復原後持續注意維持健康的情緒及適當修正自己的負面思考,才能走出憂鬱的幽谷迎向生命的陽光。

突然聽不見,小心耳中風

突然聽不見,小心耳中風#亞健康

最近天氣越來越冷,各大醫院中風的病人也越來越多,如果突然單耳聽不見,要小心這可能是「耳中風」。中風根據定義,就是因為腦血管突然的阻塞或破裂,造成大腦局部的功能失調。耳中風就是內耳的微小血管阻塞,造成聽力功能喪失。【為什麼血管會阻塞】《年齡》腦中風通常發生在五十歲以上之病人為主,因為此時多半已有血管硬化之現象,醫學上稱為動脈粥狀硬化。《高血壓》高血壓是腦中風發生的最危險因素。如果血壓沒有適當控制,會對心臟、腎臟、腦部血管造成負擔,發生動脈硬化,如果因為動脈硬化使血管內壁增厚,血液循環不良,產生血栓,就會產生中風。《心臟疾病》心臟的肌肉或瓣膜出現病變,或是心律不整,血液流動就會不順暢,容易凝固,最後造成腦栓塞。《糖尿病》會加速腦血管阻塞與血管硬化。《高血脂症》一般認為低密度脂蛋白(LDL)過量會增加中風的機率,而高密度脂蛋白(HDL)則有預防的效果。 《香菸》統計顯示,抽菸會增加心肌梗塞、腦梗塞的機會,吸煙會增加2倍腦中風機率。 《肥胖》容易併發高血壓和糖耐受異常,增加罹患腦梗塞的機率。 《缺少運動》適當的運動可以預防冠狀動脈疾病,降低血糖和血脂,也可以減輕體重,避免中風危險因子的危害。 《紅血球過多》血球容積比過高者,會增加血液黏稠度,使血液循環不流暢,而增加腦缺血或梗塞的機率。 《藥物》如口服避孕藥、興奮劑、減肥藥、迷幻藥、可能會造成血管收縮,而增加中風的機率。 《壓力》壓力是導致血壓上升的要素。 《季節性的影響》中風好發在冬天,因為天氣冷會使血管收縮,造成血管阻塞或破裂出血。天氣寒冷時,人的血壓容易升高,尤其是年紀大的人,在冬天時,不要處在溫差極大的地方;另外,吃太鹹的食物也容易使血壓上升。臺安醫院 黃尚本醫師指出如果有耳中風的症狀,需住院觀察,醫師會安排緊急電腦斷層CT或核磁共振MRI檢查,如確定診斷為急性耳中風,醫師會視病人情況安排抗凝血劑、抗血小板製劑,如阿斯匹靈,或類固醇、血液循環促進劑、或維他命B12來治療。中風病人出院後要按時服用阿斯匹靈或抗凝血劑等預防二次中風的藥物。如有胃不舒服要提醒醫師加胃藥。要定期量血壓、血糖、膽固醇並紀錄,按時服用降血壓、血糖、或降血脂的藥物。多補充水分,注意季節變化,避免太冷或太熱時外出。

用愛支持癌症患者,擺脫憂鬱迎接新生命

用愛支持癌症患者,擺脫憂鬱迎接新生命#亞健康

每個人在得知自己罹患乳癌時,整個心情會是錯綜複雜的。然而,當面臨不可改變的事實,如何化解心中的疑慮,正確的診斷,抓住最佳的治療契機,早期治療,這才是良策。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總監 蔡愛真女士說,曉葳在台大醫院乳房外科診斷為第三期乳癌後,隨即接受乳房切除手術,術後就開始參加乳癌基金會為剛接受乳房手術姐妹們所辦的『乳癌新病友聯誼會』。在會前的電話訪談後,護理師已把每個人各類的問題分項,在會中由各專業人員,包括乳房外科醫師、整型外科、物理治療師、藥師、護理師及營養師等,在現場給予專業的輔導。無形中可以吸收到很多治療相關的資訊與注意事項。尤其本來對化學治療藥物茫然無知、如何為治療期間的營養把關、如何做復健預防淋巴水腫等因應措施,均有了深一層的認知,這無不受益良多。曉葳話不多,但是一個勇敢得讓人心疼的女孩,年輕未婚。她也是基金會『真愛合唱團』的一員,也是一位不缺席的勇者。有幾次上課前一天才接受治療,人較虛弱不舒服,可是她還是強忍著痛堅持來唱歌,以她的真心唱出心中的愛與對生命熱切的期盼。每次看到她那份認真與陶醉的表情,都不免讓我動容,從曉葳的言談裡,我們可以感受到她病後因參加病友支持團體,找到自己『生命的出口』,揮別久埋於心中隱憂。真的是感恩又感恩。感謝有這麼個機緣,以基金會的功能來造福更多的病患,是辛苦但很值得。蔡愛真總監表示,每個個案背後都有不同的故事,但是有些罹患癌症的人,常容易陷入一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狀況中,常常會表現出憂慮、容易受到驚嚇等現象,特別是年紀比較輕就罹患乳癌的女性。這樣的人,其實是非常需要專業的支持人員來協助患者走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目前的病友團體其實就肩負了這項功能。蔡總監說明,乳癌防治基金會與相關病友團體成立的目的,主要是針對乳癌病友,提供專業的講座及心靈成長課程,對於疾病的治療及生活照顧,都透過全盤性的規劃與完整機制,協助病友重新建立生活目標並提升抗癌的信心。像是曉葳也分享說,「還好有基金會和合唱團中姐妹們的支持與鼓勵,讓我真的有煥然一新的感受,重新獲得生命的力量,這種感覺真好!」。蔡總監也進一步說明,癌症病友除了在生理上透過專業醫師的治療計畫外,心理上的紓壓更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 《近期乳癌講座訊息》http://www.uho.com.tw/A20071207/

中藥四氣五味研究對糖尿病治療的初探

中藥四氣五味研究對糖尿病治療的初探#亞健康

『中藥只是吃起來苦苦的,看起來黑黑的』這是大家對於中藥材的初淺印象,其實其中學問很大,除了各種藥材經過不同炮製會得到不同的療效之外,中藥材本身就很有個性,一般我們將中藥依其氣味作出初步分類,如五味:酸、苦、甘、辛、鹹。藥物依其味不同,而有不同類型的作用,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澀,甘味能補能緩,鹹味能軟堅潤下,苦味能瀉能燥。 四氣又稱為四性:寒、熱、溫、涼四種藥性。<神農本草經>:『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溫與熱,寒與涼,只是程度上的差別,此外,還有平性藥,性質比較平和,其中也有微寒微溫者,仍屬四氣之內,故稱四氣而不稱五氣。 <千金方>中的黃連丸,由黃連、生地兩味藥組成,黃連味苦性寒,功能清熱燥濕;生地味乾微苦性涼,功能滋陰清熱。一補心體,一瀉心用,兩者相得益彰。現代藥理研究顯示,黃連含小檗鹼,能促進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促進周邊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並能對抗升糖激素的升糖作用。生地含地黃素、梓醇,能降低血糖。 唐代<外台秘要>黃耆湯中的黃耆,味甘性溫,功能大補元氣,升舉清陽;現代藥理研究顯示黃耆含黃耆多醣,不僅能雙向調節血糖,還能雙向調節免疫。腎氣丸中的山茱萸,味酸性微溫,功能補肝益腎,澀精固脫,歷代醫家視為消渴要藥,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中含微量元素鉻、釩及熊果酸,具有維持胰島細胞功能和降糖的效果。 利用中西醫的結合,更能將四氣五味與現代藥理研究結合,幫助患者對抗糖尿病,無疑是提高糖尿病療效的另一關鍵。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