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

孩子左撇子該矯正?3件事恐影響一生

孩子左撇子該矯正?3件事恐影響一生#口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曾經想過,慣用左手或右手對一個人學習、情緒的影響有多大嗎?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諮商的過程中,從很多當事人的回憶中發現,慣用左手的人在成長的歷程中需要面對的挑戰、克服的困難,實在超越我們的想像。在我們兩歲以前,會輪流使用左手或右手,大約到了四歲,使用右手或左手的習慣會慢慢定型,進入小學之後,使用右手或左手的習慣便很少會再改變。可能造成閱讀和情緒困擾 甚至口吃 如果父母師長不瞭解孩子的狀況,即強迫慣用左手的孩子改變成使用右手,有研究發現,這種做法不僅會導致孩子閱讀和情緒困擾,甚至會讓孩子產生口吃的習慣。另外,由於大部分的公共設施都是為了使用右手的人所設計,也因此,慣用左手的人生活中會遭遇許多大大小小的不便利,影響所及,慣用左手的人意外受傷的機率也比習慣使用右手的人高出很多,發生閱讀或學習困難的比例也高很多。 諮商的過程中,我觀察到,習慣使用左手的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後,會慢慢發現自己跟別的小孩不一樣的地方,從拿起蠟筆塗鴉開始,就會知道自己是左撇子,還是右撇子,到了學習寫字的時候,這個差別更會被凸顯出來,因為大部分老師們的教導與示範,都是以慣用右手的孩子為主,很少會有老師特別為慣用左手的孩子設計一套教學法,所以,使用左手的孩子們從小就要靠自己摸索出「與人不同」學習方法,努力寫出跟別人一樣的字體。 有些習慣使用左手的孩子由於不斷面對挫折,情緒上會變得特別暴躁易怒,如果父母不瞭解孩子的辛苦,只看到左撇子的孩子亂發脾氣就處罰他,會讓他們越發焦慮。通常這個時候,我都會引導父母看見慣用左手孩子的辛苦與努力,父母才會赫然發覺,慣用左手的孩子真的很不容易,他們需要克服非常多的學習難題,才能寫完作業。 同時我也觀察到,不少慣用左手的人長大之後,對於別人的「糾正」和「建議」會特別敏感,很容易就產生「對方是不是覺得我沒有做好」的感受,進而引發強烈的挫折情緒,這很可能跟成長過程中累積大量的挫折情緒有關。 許多知名領袖和運動員都慣用左手令人感動的是,其實很多知名的領袖和卓越的運動員都慣用左手,光是在美國就有四位總統習慣使用左手,包括福特、老布希、柯林頓和歐巴馬,還有不少頂尖的棒球選手憑著左手優勢在大聯盟發光發熱,像是左投陳偉殷等等,我都會在心裡為他們鼓掌,雖然他們成長過程遇到的困難比慣用右手的人多,但相信他們也因此鍛鍊出強大的克服困難能力。 每個人的遺傳條件都不一樣,進而造就出專屬於個人的「強項」和「弱項」,所以,觀察一個人時,不妨看看對方會善用自己的強項,勇於克服阻礙;還是受限於自己的弱項,忽略自己的強項,總是覺得自己的命運比別人辛苦。觀察一個人的「注意力」放在哪裡;「行動力」朝向何方,多少可以預測他未來的人生藍圖,如果要跟對方合作需要做好什麼心理準備,自然不會跟預期的結果差異過大。 (本文摘自/從習慣洞察人心:學會識人術,解決人際關係的所有煩惱/時報出版)

跳針跳針!口吃及早治療可避免永遠都像「曹伯伯」

跳針跳針!口吃及早治療可避免永遠都像「曹伯伯」#口吃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卡卡的咚吱咚吱咚吱咚吱跳針跳針跳針!」你也有像「曹伯伯」一樣跳針的症狀,說話總是卡卡的不清不楚,導致影響到自信心,而逃避說話機會嗎?根據統計,台灣約有二十萬人的口吃人口,小孩多於大人,如果及早治療的話,有大部分的口吃患者,都有機會在十六歲前痊癒,而不會出現「沒有畫面、沒有畫面、沒有畫面」的跳針現象!七成患者及早治療 有機會在十六歲前痊癒開業診所曾清祥醫師表示,口吃如早期介入治療,75%的患者,可在16歲前可完成復原。而口吃或語言障礙患者,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於一般大眾對於口吃的偏見、誤解、或負面刻板印象,造成患者羞於就醫,或是以消極態度面對;另一方面,由於台灣缺乏專門的治療中心,因此即使患者下定決心尋求診治,也往往不知道該看哪一科,以致求助無門,甚至因此拖延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而根據美國口吃基金會指出,口吃的發生率約5%,盛行率約1%,表示有75%至80%的口吃者會痊癒,有1%會持續變成慢性口吃者。口吃不治療 恐影響到小孩自信心而口吃治療醫師曾鳳菊指出,小孩的口吃通常比較純粹只有言語動作的障礙,但青少年和成人除了言語動作的不流暢,還多了情緒的困擾,太多的負面溝通經驗,會再影響言語動作的協調性,想到要「說話」,就感覺到羞愧、難堪和挫敗,所以青少年、成人口吃除了可聽到的言語不流暢,還有隱微次要行為和難以道出的負向感受和情緒。對此曾鳳菊呼籲,若孩子說話不流暢的時間超過六個月,建議尋求語言治療師的協助。語言治療師會針對孩子說話不流暢的現象進行評估和診斷,並給予家長和孩子合適的建議或治療,幫助孩子渡過說話不流暢的階段,達到順暢的說話。由於小孩擁有較佳的大腦神經的彈性,可塑性高,75%在16歲前可完成復原,所以早期介入治療,仍是最佳的復原保證。

ㄅㄆㄇ口齒不清 「大舌頭」4歲前矯正9成可改善

ㄅㄆㄇ口齒不清 「大舌頭」4歲前矯正9成可改善#口吃

您會因為家中的小朋友口齒不清,而擔心日後念小學被同學譏笑「大舌頭」、「臭乳呆」嗎?其實,這常是兒童學習能力、環境因素或是注意力等造成,並不是構音器官構造或智力有異,是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善的,尤其是4歲前的小朋友,有近9成只要接受矯正即可改善。家長宜儘速帶至醫院接受簡單而有效的評估,以確定是否須接受治療。臺北縣立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楊政謙說明,許多學齡前的兒童常因口齒不清而被認為是俗稱的「大舌頭」或「臭乳呆」其實這是臨床上兒童構音異常最常見的現象之一。主要是兒童對於子音如ㄅ、ㄆ、ㄉ、ㄊ、ㄍ、ㄎ等及母音如雙韻母ㄞ、ㄠ等的使用不正確。家長常聽不懂或聽不清楚兒童說的話,常是因為子音的發音不正確。因為有些子音如ㄅ、ㄆ、ㄍ、ㄎ較好模擬學習,但諸如ㄗ、ㄘ、ㄙ、ㄐ、ㄑ、ㄒ則困難度較高,因此這和兒童的年齡及能力均有關。根據國內統計,大約三歲以前ㄅ、ㄆ,ㄇ,ㄉ、ㄊ,ㄍ、ㄎ、ㄋ、ㄌ大部分會完成,而ㄓ、ㄔ、ㄕ則要等到四歲半以後。所以兒童有無構音異常,需注意他的年齡層及錯誤音的種類,而不是說不清楚就是異常。楊政謙醫師指出,兒童構音異常主要是功能性的問題,並非是構音器官構造或是智力出現異常,常是學習能力、環境因素或是注意力等造成,通常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善。所以對孩子有口齒不清的現象時,家長應帶至醫院接受簡單而有效的評估,因為有些智能異常、過動兒、聽力障礙,或是結構異常如隱性顎裂等,均有可能造成說話不清楚的現象,而須同時做進一步的評估與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