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潛血檢查

最適當的大腸癌篩檢方式

最適當的大腸癌篩檢方式#糞便潛血檢查

許多民眾常問大腸癌篩檢的方式應如何進行?奇美醫院肝膽胃腸科 陳志州主任表示,大腸癌篩檢方法包括非侵襲性的直腸指檢、糞便潛血檢測及下消化道攝影,侵襲性的乙狀結腸鏡或大腸鏡等,這些篩檢方法各有不同的檢測率及優缺點。另有一些方法可以替代大腸鏡檢查。■ 直腸指診醫師用帶上手套的手指經肛門口進入直腸,用手指去偵測直腸黏膜上是否有腫瘤。這個方法最為簡單而且在診察室就可執行,缺點是只能檢查距肛門十公分以內的腫塊,所以這樣檢查的範圍是不夠的。■ 糞便潛血檢查多數的結腸直腸癌是良性腺瘤瘜肉轉變而成,如果將這類具有癌變潛力的瘜肉摘除的話,就能預防繼發的大腸癌,而瘜肉或是大腸癌大多會有微量的出血,這些少量的出血肉眼是看不出來的,因此可以用糞便潛血檢查做初步的篩檢,如果糞便潛血出現陽性反應,再進一步進行大腸鏡檢查或是其他替代的的檢查方式,但有「家族瘜肉症」或大腸癌病史的高風險病人,建議直接接受大腸癌檢查。糞便潛血檢查一般的檢測率約20-30%,缺點是檢查結果常受到受檢者飲食習慣影響,陳志州醫師說,若受檢者在檢查前三天攝取較多含鐵之飲食,則偽陽性大為提高。近年來使用免疫方法檢測潛血,偽陽性已大為降低。但這個方法只能檢查出正在出血的大腸癌或大腸瘜肉,有接近一半的大腸癌病人和百分之九十的大腸瘜肉病人,如果檢查的時間正好沒有出血則用糞便潛血檢驗檢查不出來。■ 大腸鏡大腸鏡是一種細長、可彎曲、具有光源、並能攝影的管子可安全且有效的檢視直腸和結腸。檢查方法先在大腸鏡檢查前要做正確的清腸準備,以避免阻礙病灶的尋找、觀察和處理。在檢查前一天要先空腹禁食,吃瀉藥以排出大腸內含的糞便。檢查時將大腸鏡從肛門放入,進入直腸、沿著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到達盲腸,甚至迴腸末端,經這樣的步驟可以做全大腸的檢查。大腸鏡檢時如果發現瘜肉或是腫瘤,能立刻執行瘜肉切除術或是摘取一小塊組織,送病理檢驗室作化驗,病理檢驗的結果可依細胞癌化的程度再來決定如何做進一步的處理。大腸鏡檢查可能會不舒服,大多數情況為輕微疼痛或是腹脹的感覺,一般人都可以忍受。但腸子較彎曲或是腸道神經較為敏感的人可能會很不舒服,這些人可以在安排檢查時選擇「麻醉無痛性大腸鏡檢查」。陳志州醫師指出,目前奇美醫院的「麻醉無痛性大腸鏡檢查」是由專科麻醉醫師於大腸鏡檢查前先評估心肺等機能,並做相關的檢查以評估麻醉的風險。有些人會認為「麻醉無痛性大腸鏡檢查」較容易造成腸道穿孔,奇美醫院經上萬病例的分析發現「麻醉無痛性大腸鏡檢查」造成穿孔的風險並未高於一般大腸鏡檢查。腹腔或是骨盆腔經多次手術的人風險較高,在安排「麻醉無痛性大腸鏡檢查」之前須告知相關病史,由醫師評估其風險性以決定是否進行該項檢查。但此項檢查需自費麻醉費用與相關藥物費用。其他替代方法,陳志州醫師說,有些情況會造成大腸鏡無法全部完成,例如腸道過度彎曲,或因手術或腸道粘黏,大腸鏡強行穿過可能有穿孔的風險,這時需要借助大腸雙相鋇劑攝影檢查(下消化道攝影)。(1)大腸雙相鋇劑攝影檢查:鋇劑攝影在檢查前也要做清腸準備,以免糞便混淆檢查結果。檢查方法:將液體狀的顯影劑(鋇劑)和空氣,經由肛門灌入大腸中,讓鋇劑充分粘附於大腸黏膜上,再用X光攝影以間接觀察大腸內壁是否有異常的地方。對於偵測比較大的腫瘤,效果和大腸鏡一樣好。但是,對於比較小的腫瘤和瘜肉,則大腸鏡比較好。此外,如經由這項檢查發現病變時,仍需大腸鏡檢查進行切片以確定病變性質。 (2)虛擬大腸鏡虛擬大腸鏡是使用「多方位電腦斷層掃描」,快速收集大量的人體影像數據,藉由高階電腦的軟硬體程式,將2D的影像轉成3D的影像,可以顯示出類似內視鏡的影像,稱為「虛擬大腸鏡」。虛擬大腸鏡的優點是,沒有大腸鏡檢查的不舒服或是疼痛感,也沒有腸穿孔的危險,且大腸發生阻塞病變時,用此方式,可以檢查阻塞部位以上的大腸及腸腔外的病變。不過虛擬大腸鏡也有缺點,主要在於較微細的病變無法檢查出來;發現病變無法做切片檢查,仍然需要安排大腸鏡;有時也有偽陽性的結果,如糞便、大腸痙攣及大腸皺摺處,可能會被誤以為有病變。此外檢查需要自費,費用較高。陳志州醫師強調,大腸癌如能早期發現治療的成效相當的好,因此,針對各人的情形可依上述介紹的原則,於適當的時機接受篩檢;至於篩檢的方式,則依個人的特質來考慮,在與醫師討論後,選擇最適當的方式檢查。

輕輕一碰就骨折?小心骨鬆要你命!

輕輕一碰就骨折?小心骨鬆要你命!#糞便潛血檢查

前第一夫人日前意外骨折的新聞,引起許多民眾對骨質疏鬆症導致骨折議題的重視。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文哲醫師表示,門診中經常遇到相似的案例,這幾天就有一位長期臥床的脊椎損傷患者,只因為看護進行例行性的搬動,就發生大腿骨折的意外。這種輕輕受到外力碰撞就導致骨折的案例在臨床上其實很常見,而最主要發生的原因,其實就是平常感覺不出來的「骨質疏鬆症」。陳醫師表示,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的沉默殺手,經常導致髖部、脊椎等部位的骨折,而復原的時間及耗費的醫療支出更是無法想像。以髖關節骨折來說,每年就花掉健保巨額的經費,造成龐大的社會成本之餘也為患者家人帶來沉重的照護負擔。根據國民健康局調查顯示,老年人一旦發生骨折,約有高達20%會在骨折發生一年內死亡,超過40%必須長期仰賴他人生活。另外,曾經發生脊椎骨折的患者也要擔心第二次骨折的問題,據統計,脊椎骨折患者發生二次骨折的機率,比其它未曾發生過骨折的人高出4至5倍。若要有效預防骨鬆導致骨折的發生,持續接受藥物治療才是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目前國內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患者,僅有15%接受治療,國人對於骨質疏鬆症的危機意識可說是嚴重不足!其實,骨質疏鬆症只要按部就班治療是一種可控制的疾病,目前已有許多治療藥物供選擇,在主要的鼻噴、口服及針劑三大類型中,患者最常使用口服式藥物。然而這些藥物必須遵守諸多服用上的限制較不適合癱瘓、長期臥床,以及腸胃道不好的病人,或是需要同時服用多種藥物以及記憶力較差的老年人。因此,醫師往往會建議這類患者使用針劑式的藥物來治療骨鬆。陳醫師表示,不管選擇哪一種藥物,骨鬆的治療目標還是需要患者長時間的配合用藥才能達到明顯的效果,但陳醫師也表示,能達成這個目標的患者人數實在少之又少,患者一旦停止服藥,骨鬆就會持續惡化。陳醫師也透露,為了降低患者治療上的不方便,今年預期將會有一年只需施打一次的骨鬆藥物上市,屆時除了可以提供骨鬆患者一個更方便的選擇以外,也可以幫助改善患者中斷治療的問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