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覺

喜歡「吃苦」和黑暗人格有關?研究揭「1類人」是為了享受刺激感

喜歡「吃苦」和黑暗人格有關?研究揭「1類人」是為了享受刺激感#味覺

你喜歡吃苦嗎?事實上,味覺系統與人格之間存在密切關係,研究發現苦味偏好與惡意人格特質呈正相關,特別是與日常虐待狂和精神病關係⋯屢獲殊榮的科學記者艾瑪.楊恩(Emma Young)蒐羅完整的科學研究,於《超級感官》一書中,分享人體感官的知識,幫助讀者保護、調整自身的感知能力,在生活中做出改變。以下為原書摘文:

長新冠害「食不知味」中醫建議「5穴位」鼻塞、鼻過敏也有效

長新冠害「食不知味」中醫建議「5穴位」鼻塞、鼻過敏也有效#味覺

42歲莊小姐在5月確診新冠肺炎,隔離期間咳嗽嚴重,有時甚至咳到胸痛、肋骨痛。康復後,雖然咳嗽症狀減緩許多,但卻發現飲食儘管還聞得到氣味,卻已品嚐不出味道,求助台南市立醫院中醫康復門診,經中醫師張維麟針灸合併中藥治療,約莫2週療程,莊小姐味覺逐漸恢復,不再食不知味。

口味愈吃愈重鹹嗎?這招讓味覺重開機

口味愈吃愈重鹹嗎?這招讓味覺重開機#味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不知道你是否過剛起床後吃早餐,覺得食物的味道好像不太夠的經驗呢?明明平常喝起來還滿甜的奶茶,這時候怎麼沒啥甜味;或是覺得淋在蛋餅上面的醬油糕不夠鹹,忍不住多擠了幾下呢? 像我會覺得沒差,味道淡了照樣吃掉,但還是會有些人會多加點糖或是多加調味料,想辦法調整到記憶中的口味;如果長期這樣加料的話,其實會給身體健康帶來相當深遠的影響,例如多吃糖可能會增加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加鹽或其他鹹味調味料,則會增加鈉的攝取,會有水腫與高血壓的風險;也就是說,基於健康考量,我們應該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 但,說到底為什麼會有這種味覺改變的事情發生呢?答案或許跟你的睡眠品質有關係喔! 幫助你吃東西的基本能力–味覺與嗅覺 正常的味覺與嗅覺不僅能讓我們感覺這世界的美妙,同時也是促使我們獲取營養與食物,相當重要的感官能力,能正確的感知酸、甜、苦、鹹、鮮,就能對食物有正常的感覺,可確保營養獲取,也能避免對身體有壞處的化學分子入口,為什麼這麼說呢? 事實上,每一種味覺都有對應的作用,例如甜味幫助人類確保「糖」,也就是提供能量的碳水化合物;鹹味,感知鈉是維持人體體液重要的礦物質,只是現代人大多攝取過多的關係,它才變成比較需要被限制的礦物質;鮮味代表蛋白質的食物來源;酸能幫助辨識有機酸,或是食物有沒有腐敗;苦味幫助我們避免吃到有毒物質。 另外,要能完整吃出食物的味道,嗅覺也很重要。你可以試著捏著鼻子吃東西,然後再跟平常的吃法作比較,應該會發現食物的味道會變得很不一樣;本來吃起來美味的食物,捏著鼻子吃之後,就會覺得少了些什麼,變得沒那麼好吃。 睡眠與味覺/嗅覺之間的關係 我們的味覺與嗅覺的感知能力並不是固定不變,會受到一些因素影響,例如刺激疲乏、飽足或飢餓、運動前後…,有許多情境會影響人類的味覺;因此睡眠不足也能影響味蕾的感官能力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先前已經有研究發現,人體內某些荷爾蒙,例如昇糖素類似胜肽(glucagon-likepeptide1,簡稱GLP-1)、瘦體素(leptin),和神經胜肽Y(neuropeptideY),能影響味覺與嗅覺;有趣的是,這些荷爾蒙與神經胜肽可能受睡眠問題而影響;此外,也有研究發現睡眠短缺很可能引起影響味覺,變得偏好更鹹、更甜或是更酸。 睡眠品質與味覺的研究 先前已經有相關的小規模臨床研究,但卻少必較大規模的調查;新發表於《JournaloftheAcademyofNutritionandDietetics》的研究不同以往,規模較大,參與人數超過1萬人。 研究者以25歲以上,且未罹患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成人為對象,於2012年6月到2013年10月期間,在醫院進行問卷與相關檢測;研究團隊以問卷評估參與者們的睡眠品質與味覺感知變化。 其中睡眠品質評估是以失眠、日間嗜睡、睡眠時間、打鼾等四種指標,評估參與者的整體睡眠品質分數,計分方式請見下表:根據參與者的整體睡眠品質得分,分成「小於3分」、「3~5分之間」和「大於5分」三群,分別代表睡眠品質最佳、中、最差。 經過統計分析後,發現相對於睡眠品質最佳,睡眠品質最差的人,有較高風險的味覺感知改變;而這情形跟失眠、白天想睡覺和睡眠時間短等三種情形特別有關。至於睡比較久或打呼,就沒有顯著的關係。 食之無味?從提高睡眠品質開始 回過頭來,在台灣有睡眠問題的人還不少,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9年的調查發現,全台慢性失眠症盛行率為10.7%:此外,兒童福利聯盟2020年公布的台灣學生睡眠及使用提神飲料調查報告裡,台灣國高中職生平均每天睡眠時數為6.9小時,而這樣的時間其實不太夠。 假設未來有更具規模與證據品質更好的研究,證實了睡眠品質與味覺之間的確切關聯,那麼從這個地方著手的話,也能幫助人們吃得更健康,減少肥胖與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 下次要去吃美食之前,記得那幾天要睡飽飽喔!不然味蕾無法發揮敏感度,那可就浪費錢了呢。 (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

漱口水用到沒味覺?醫曝影響味蕾成分

漱口水用到沒味覺?醫曝影響味蕾成分#味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想要口腔清新,很多民眾會選擇使用漱口水,清潔牙縫及其他刷不到的死角。有人以為漱越久越好,遠超過建議的30秒,結果竟失去味覺。葡萄糖酸氯己定與味蕾結合 數日可恢復正常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口腔醫學部主任李雅玲醫師指出,使用漱口水導致失去味覺,可能是因為漱口水含有酒精成分,對味蕾過度刺激而讓敏感度下降,導致味覺暫時性的障礙。 李雅玲醫師也提出另一種可能,一些漱口水中含有藥物成分「葡萄糖酸氯己定(CHX,Chlorhexidine)」,這種成分證實能抑制牙菌膜生長,防止牙周病。研究發現有0.1~0.2%的人使用後,成分會與味蕾結合而導致味覺改變,一般幾天內就能恢復正常。夠辣殺菌效果才強?醫澄清:無直接關係也有民眾抱怨漱口水口感太刺激,有人甚至會稀釋使用,才能在口腔內漱口30秒。究竟不夠辣,或是稀釋過的漱口水會不會清潔度不足?李雅玲表示,大部分漱口水口味刺激是因為酒精成分,辣不辣與清潔強度沒有直接關係。而漱口水的成分,也都有一定的濃度比例要求,若自行稀釋,可能會影響殺菌或抑菌效果。含有藥效成分的漱口水建議僅在療程內使用,不適合長期天天使用。目前大多數牙醫都建議患者選用不含酒精成分的漱口水,只要能正確刷牙與使用牙線,不用漱口水也沒問題。(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預防偏挑食 訓練味覺黃金期報你知

預防偏挑食 訓練味覺黃金期報你知#味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針對全台1,193位媽媽進行《面對成長中孩子,媽媽大調查》結果顯示,高達76.3%(910位)的媽媽面臨孩子有偏挑食習慣。針對小孩的偏挑食狀況,媽媽最常以改變烹飪方式試圖解決問題,也常上網查詢資料尋找解決之道,更有超過5成的媽媽選擇到醫院就診、諮詢專家建議。6個月至1歲​及早進行飲食衛教及訓練味覺新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劉明發建議,讓孩子於6個月至1歲及早進行飲食衛教及訓練味覺,可降低日後偏挑食問題。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營養室主任侯孟伶強調,均衡飲食、攝取優質蛋白質、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有助消除孩子成長的疑慮。劉明發醫師說明,首先需要把握孩子6個月至1歲訓練味覺的黃金期,給予多元的副食品,預防偏挑食。針對1歲以上有偏挑食問題,導致成長曲線表現不佳的孩子,媽媽也無需過度擔心,此時要多留意孩子的飲食均衡,確保不會因為未攝取到重要的營養素而影響成長。對於擔心孩子在身高、體重方面有生長落後的媽媽,侯孟伶營養師整理「追趕成長三要素」,包含均衡飲食、優質蛋白質及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協調溝通成長三要素的重要性侯孟伶營養師強調,在有壓力的用餐情況下,恐造成親子之間關係緊張,孩子們較不能接受蔬菜,若出現有挑食行為的孩子,只要家長有正確的營養知識,可由其他食物補足該營養元素,像是不吃綠色花椰菜,則可提供高麗菜等其他蔬菜。家長可透過孩子參與烹飪過程,或透過同儕、手足之間的互相鼓勵,增加對食物的認識與興趣。根據調查,74.6%的媽媽曾因孩子的成長問題和長輩或其他家人有不同的意見,劉明發醫師表示,建議把長輩或家人一起帶來診間諮詢,透過溝通、能有效改善拉近彼此觀念的落差。侯孟伶營養師則強調可透過專家協助溝通「追趕成長三要素」的重要性,以有效幫助媽媽減緩對孩子成長上的擔憂並滿足長輩、家人的期待。

正念飲食練習 這樣吃也不發胖!

正念飲食練習 這樣吃也不發胖!#味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讓我們探索味覺覺知,這時候以你在減重時從來不會想要吃的輕脆、油膩食物,如炸物等,由你來選擇吃薯條、炸雞、洋蔥圈或其他的食物。依照你所選擇的食物,可以在家中或速食店進行這項練習。花些心思想想如何選擇地點、時間,以及當下有多餓(建議選擇讓自己處在稍微餓但並不是過度飢餓的狀態)。建議第1次先選擇獨自練習,因為這可能需要做特定的安排:1) 將一小分量你所選擇的食物放在面前。幾根薯條或幾塊雜物就足夠。2) 按照前面2項練習的步驟。慢慢享受每一口,嘗試留意是什麼特質讓這類食物這麼誘人?是脂肪嗎?輕脆的口感?鹹味?味道?嘗試辨識味蕾什麼時候從「哇,真美味」轉換成「咦,好油膩喔」。相信我,這一定會發生的。無論什麼時候吃這些食物,最終會遇到食物味道太油膩或太鹹或不再誘人的時候。3) 來到這狀況時就可以停止進食。留意味覺滿足感量表分數什麼時候減少,這等熱量不值得再繼續吃這個食物了。留意當下浮現的想法、情緒及其他經驗。自行比較健康及不健康的食物選擇留意不同食物油膩程度的質與量,炸雞與烤雞、瘦肉與肥肉、品質好與不好的甜不辣(美味與噁心的差別)。思考看看高脂食物的口感是否值得你吃下它的熱量。若把肯德基炸雞胸肉去皮去屑,熱量就會從350大卡下降到140大卡。但是少了皮及屑,你還能夠享受這塊雞肉嗎?如果不行的話,何不只吃半塊連皮雞肉,熱量跟去皮的整塊雞肉差不多。然而,一些高脂肪的主食熱量可能高達1000大卡。它們的味道值得讓你吃下這麼多的熱量嗎?可以參考《吃這個,不吃這個》(Eat This, Not That)的書籍系列,然後經常在同個餐廳中比較健康及不健康的食物選擇。它們大部分的差別都是因為脂肪的總量。書中顯示,起士蛋糕工廠鮮蝦義大利麵(Cheesecake Factory Bistro Shrimp Pasta)(聽起來很營養對吧?)含2800大卡,77克飽和脂肪酸;馬格立特披薩含609大卡、13克飽和脂肪酸。那爆米花要加上較多或較少的奶油?高脂沙拉醬還是高品質的低脂醬?去脂、低脂還是全脂優格?阿比火腿瑞士起士三明治含268大卡、8克脂肪、超級生鮮三明治則含779大卡、45克脂肪。不用低脂牛奶,在咖啡加2湯匙的全脂牛奶多10大卡。因此,對於某些選擇,高脂食物的影響,會知道如何選擇比較合理。但是,對於某些選擇,兩者差異不大,你也許可以選擇享受濃郁的滿足感。(本文摘自/正念飲食/橡實文化)

臉麻眼下垂 貝爾氏面癱作怪!

臉麻眼下垂 貝爾氏面癱作怪!#味覺

(撰文/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 (諮詢/恩主公醫院中醫部針傷科主治醫師陳麗蓮、奇美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典佑、亞東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黃彥翔)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半夜都不睡,小心突然面癱!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臉不聽使喚,我是中風了嗎?熬夜加班要注意,半邊臉麻痺、失去味覺,突如其來的顏面神經失調,常讓許多人誤以為自己突發中風,就診後才發現,原來眼角下垂、眼瞼無法閉合、無法抬舉眉毛、口角下垂等症狀都是貝爾氏面癱作怪!貝爾氏面癱常與中風搞混,而2種疾病同異之處在哪裡?又該如何分辨呢? 顏面神經麻痺 這些族群有潛在發病可能 奇美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典佑表示,「顏面神經」是12對顱神經中的第7對,掌管整個臉部的表情,貝爾氏面癱是病毒感染到顏面神經導致器官停止運作,是一種原發性的顏面神經麻痺,年輕人到老人家都有可能會發生。近年來因為壓力過大、免疫力差,年輕患者有增加的趨勢。亞東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黃彥翔表示,除了抵抗力弱的患者外,糖尿病患者、懷孕婦女、老年及免疫力不全患者也有潛在發病可能。 造成顏面神經麻痺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是「特發性顏面神經麻痺」,亦稱「貝爾氏麻痺」。此名的由來是來自查爾斯‧貝爾爵士在西元1821年發表文獻,指出臉部的運動和感覺是由不同的神經支配的。 雖然此症的描述已有150年以上的歷史,然而其病因至今仍未有定論。理論之一便是「病毒」說。曾經被提出過的包括單純泡疹病毒、Epstein-Barr病毒及其他許多不同的病毒。雖然有一些血清中病毒抗體變化的證據,直接卻很難證實。 氣溫驟降時,會不會更容易發生?黃彥翔醫師表示,一般民眾容易對於此疾病有誤解,但根據2001年國外醫學期刊報告(BMC Neurol.2001;1:7.),氣候因素並不會對貝爾氏面癱的發生率產生影響。   (病毒秋冬活性高,容易入侵抵抗力弱的老人,因此面癱也常被認為是中風症狀。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病 症狀侷限臉部 根據國外統計,面癱的發病率約為萬分之2,主要是因為免疫力低下導致病毒入侵,與冬日易發作的中風不同在於,貝爾氏面癱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病,且症狀侷限臉部,不會出現中風一樣有四肢麻痺的症狀。 林典佑醫師表示,一般的貝爾氏面癱,只要經過神經傳導檢查判斷嚴重程度予以治療,大部分的患者在三周到一個月內都可以痊癒。若是特殊病毒如帶狀皰疹引起的面癱,可能會出現耳廓起水泡情形,嚴重會影響到聽神經導致耳鳴。雖然由帶狀皰疹導致耳鳴的發生機率不高,但把握時間及早治療仍是抗病上上策。 增強免疫力 西醫藥物治療合併針灸治療 除了西醫利用類固醇搭配維他命B群的藥物治療之外,恩主公醫院中醫部針傷科主治醫師陳麗蓮也表示,把握機會增強免疫力,西醫藥物治療合併針灸治療,也能有效紓緩症狀。 由於面癱症狀是免疫力下降同時受到風邪入侵頭面部經絡,利用針灸治療四白、地倉、迎香、下關、顴髎、頰車穴位能夠補養氣血、增強免疫力;至於陽白、本神、童子髎、風池則可以祛除風邪、舒緩筋肉緊繃。此外,四肢穴道如合谷、外關、陽陵泉、足三里也是輔助治療重點。   (除了西醫的藥物治療,中醫針灸治療也能有效紓緩筋肉緊繃、增強免疫力。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預防復發的中醫5撇步 黃彥翔醫師提醒,因為是病毒入侵引起的疾病,即便治療過後,仍有病人會復發,想要預防面癱,一定要顧好生活細節,陳麗蓮醫師說明,最重要的是避免熬夜,睡眠充足才能建立免疫保護網,另外,現代人壓力累積,最嚴重的文明病就是放假不放鬆,只要適度放鬆身心,就能避免長期壓力降低免疫力。 1) 活化經絡 / 適度熱敷、按摩顏面肌膚、穴道,活化氣血、暢通經絡。 2) 適度運動 / 常做體操可增強對風邪的抵抗能力。 3) 補氣飲品 / 取2~3片的黃耆、防風、黨參、紅棗等藥材泡茶飲用,可以達到補氣養血扶正祛邪的功效。 4) 頭面保暖/ 冬天利用圍巾、口罩保護好頭面部,避免強風吹襲,夏天也要注意冷氣、風扇不要直吹臉部。 5) 少喝飲料/ 夏日避免攝取過多冷飲,阻礙經絡氣血循環。    (保護好頭面,避免強風直吹臉部。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臉麻眼下垂 5撇步防面癱!

臉麻眼下垂 5撇步防面癱!#味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熬夜加班,半邊臉突然麻痺、失去味覺,我是中風了嗎?突如其來的顏面神經失調,常讓許多人誤以為自己突發中風,就診後才發現,原來眼角下垂、眼瞼無法閉合、無法抬舉眉毛、口角下垂等症狀都是貝爾氏面癱作怪! 顏面神經麻痺 這些族群有潛在發病可能奇美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典佑表示,「顏面神經」是12對顱神經中的第7對,掌管整個臉部的表情,貝爾氏面癱是病毒感染到顏面神經導致器官停止運作,是一種原發性的顏面神經麻痺,年輕人到老人家都有可能會發生。近年來因為壓力過大、免疫力差,年輕患者有增加的趨勢。亞東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黃彥翔表示,除了抵抗力弱的患者外,糖尿病患者、懷孕婦女、老年及免疫力不全患者也有潛在發病可能。至於氣溫驟降時,會不會更容易發生?黃彥翔醫師表示,一般民眾容易對於此疾病有誤解,但根據2001年國外醫學期刊報告(BMC Neurol.2001;1:7.),氣候因素並不會對貝爾氏面癱的發生率產生影響。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病 症狀侷限臉部根據國外統計,面癱的發病率約為萬分之2,主要是因為免疫力低下導致病毒入侵,與冬日易發作的中風不同在於,貝爾氏面癱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病,且症狀侷限臉部,不會出現中風一樣有四肢麻痺的症狀。林典佑醫師表示,一般的貝爾氏面癱,只要經過神經傳導檢查判斷嚴重程度予以治療,大部分的患者在三周到一個月內都可以痊癒。若是特殊病毒如帶狀皰疹引起的面癱,可能會出現耳廓起水泡情形,嚴重會影響到聽神經導致耳鳴。雖然由帶狀皰疹導致耳鳴的發生機率不高,但把握時間及早治療仍是抗病上上策。增強免疫力 西醫藥物治療合併針灸治療除了西醫利用類固醇搭配維他命B群的藥物治療之外,恩主公醫院中醫部針傷科主治醫師陳麗蓮也表示,把握機會增強免疫力,西醫藥物治療合併針灸治療,也能有效紓緩症狀。預防復發的中醫5撇步面癱症狀是由於免疫力下降同時受到風邪入侵頭面部經絡,利用針灸治療四白、地倉、迎香、下關、顴髎、頰車穴位能夠補養氣血、增強免疫力;至於陽白、本神、童子髎、風池則可以祛除風邪、舒緩筋肉緊繃。此外,四肢穴道如合谷、外關、陽陵泉、足三里也是輔助治療重點。想要預防面癱,一定要顧好生活細節,陳麗蓮醫師說明,最重要的是避免熬夜,睡眠充足才能建立免疫保護網,另外,現代人壓力累積,最嚴重的文明病就是放假不放鬆,適度放鬆身心,才能避免長期壓力降低免疫力。1) 活化經絡 /適度熱敷、按摩顏面肌膚、穴道,活化氣血、暢通經絡。2) 適度運動 /常做體操可增強對風邪的抵抗能力。3) 補氣飲品 /取2~3片的黃耆、防風、黨參、紅棗等藥材泡茶飲用,可以達到補氣養血扶正祛邪的功效。4) 頭面保暖/冬天利用圍巾、口罩保護好頭面部,避免強風吹襲,夏天也要注意冷氣、風扇不要直吹臉部。5) 少喝飲料/夏日避免攝取過多冷飲,阻礙經絡氣血循環。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