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統合

醫學工程技術打造優生學寶寶違反倫理 育嬰師”感覺統合”培養資優寶寶正夯

醫學工程技術打造優生學寶寶違反倫理 育嬰師”感覺統合”培養資優寶寶正夯#感覺統合

近幾年醫學工程界吹起基因改造胚胎議題,藉由改造人類遺傳因子來體現生物學家所謂的生殖細胞工程(germ-line engineering),生殖細胞其實就是卵子和精子,這兩種細胞結合後才會有胚胎。透過編輯卵子和精子細胞,或胚胎的DNA,科學家或許能夠修正致病的基因,讓修補過且優良的基因被傳遞給後代子孫。更甚至可藉由基因改造來創造出更高智力的寶寶,因為「每個人都會想做出完美的下一代」,也因為世界各國的科學家紛紛投入了此技術的研究,在國際間卻引發了一些反彈的聲浪,到目前為止,考量到人類社會的道德與倫理,很多國家明文禁止生殖細胞的遺傳工程改造,而科學界也一致同意這種技術的風險過高;歐盟的人權與生物科技公約也說,竄改基因庫會侵害「人類尊嚴」和人權。所以在2024年的現今,醫學工程技術打造優生學寶寶是違反倫理且不可行的 我們能做的就是儘早規劃好適齡發展的寶寶學前教育。 生得巧倒不如教得好,為人父母心心念念的就是自己的孩子,舉凡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希望把最好的都給他 yesma月嫂媒合平台執行長孕王思涵表示孩子要能贏在起跑點,所以當孩子睜眼後,如何提供營養豐沛的母乳來哺餵寶寶是第一優先課題,更讓這些家長費心的就是教養。隨著寶寶一天一天的茁壯長大,寶寶也需要經過適齡適性的發展訓練,尤其是在7種感官系統中,觸覺、本體覺和前庭覺所謂的「感覺統合」對寶寶學前教育影響力最大,啟蒙教育更甚至是學前資優教育,紛紛在此願意投入更多的資源來養育下一代。 「感覺統合」是什麼?王思涵孕產規劃師說明其實它就是一種大腦執行整合的能力,環境中豐富感覺的訊息包含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前庭覺和本體覺等。感覺統合有狀況的孩子,可能引發專注力不足、情緒障礙,以及社會互動技巧不佳等問題,感覺統合的訓練能幫助他們及早預防這些問題的發生。但往往這黃金的訓練期就重疊在孩子的學前居家照護期,也就是說,一個孩子的未來發展,或多或少與他的從小生活環境息息相關,不管是居住的環境空間、接觸的人事物文化或者是接受到的任何訊息,都可能是影響孩子未來的一個因子。 但現今社會結構雙薪家庭為大宗,學前育兒教育的工作已不僅僅只是落在父母親的身上,父母們紛紛尋求支持系統協助,好比是聘請保姆或是尋求長輩幫忙或更是送托照護,不管是軟體還是硬體的協助,不免都需要有好的育兒照護教育者在其中,傳統托育模式已無法再滿足如今競爭的社會形態,王思涵說明有一職類人稱「育嬰師」,經由專業訓練與實務經驗累積培養成的,不論是寶寶的學前感統教育或是學前銜接教育,他們皆能利用標準的評估工具和服務經驗,快速評估出孩子的感統問題,也能根據孩子的不足類別,設計規劃出最能「對症下藥」的居家照護教案,此乃現今最夯也最缺乏人手的一塊人力資源職缺,也希望政府能有朝一日更為器重此育嬰教育事業的發展。 王思涵最後表示,身為孩子父母的我們,我們的責任就是規劃與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除了提供書本上知識學習的機會,生活品格教育更不能少,助孩子長大後能對得起社會,對得起自己的人生,擁有一技之常在社會上能有所立足,做一個願為自己人生負責且擁有幸福的人。

平衡感差常摔跤 遊戲治療助五感統合

平衡感差常摔跤 遊戲治療助五感統合#感覺統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歲小亞從小經常絆倒、摔跤,也無法在快跌倒時,試圖恢復平衡;5歲陽陽在學校玩帶動唱時,總是同手同腳而被同學取笑,令他感到相當自卑,亞大醫院復健部運用「感覺統合」概念,打造遊戲關卡,讓前庭系統發展不良的孩童,也能透過體驗享受互動樂趣,藉此增強協調性,譜出悠揚「5感協奏曲」。引導孩子發展合適行為反應 誘發大腦學習路徑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部長周立偉表示,人類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適應和生存,透過身體感官系統探索環境,諸如觸覺、視覺、聽覺、嗅覺與味覺等,並與外在的人事物互動。人類的神經系統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與生俱有整合感覺和動作訊息的能力,能將從身體和環境接收的感覺訊息加以組織和整理,使人類在環境中有效運用身體,和外界產生互動並做出適當反應,即為「感覺統合」。復健部職能治療師施益湋指出,感覺統合不僅是盪鞦韆和滑斜坡而已,職能治療師愛爾絲博士(Dr. Jean Ayres)依據神經心理與發展理論提出「感覺統合理論」,臨床上協助神經行為發展問題(感覺統合失調)的孩童,如泛自閉症障礙症候群、過動兒、情緒行為異常等,運用「感覺餐」(Sensory Diet)引導孩子發展出合適的行為動作反應,和誘發大腦學習路徑,找到最佳的互動方式。許多孩子出現感覺處理障礙的情況,會影響其生活、學習等各方面表現,為改善此類感覺處理障礙,職能治療師替孩子量身訂做「感覺餐」,依照每位孩子不同的感覺處理表現,制定個人化計畫,協助其順利與環境互動,並感到滿足。透過遊戲探索環境 學習如何生存、學習院內安排遊戲與環境文化因素結合,將感覺整合的概念融入遊戲中,提供視聽覺、觸覺、本體運動覺等,帶給孩童不同的感官動作刺激,利用環境體驗與探索之情境,訓練提升孩童的注意力及學習動機。施益湋表示,孩童的學習是透過遊戲,以自己的方式和步調探索和體驗世界,並於探索環境過程中,學習如何生存、學習,而職能治療師的角色如同大腦的主廚,運用適當的環境因子,將感覺與動作元素,以遊戲的方式融入生活環境中,使孩童成功適應各種不同的挑戰和獲得發展。

自閉兒上感覺統合課程 有效嗎?

自閉兒上感覺統合課程 有效嗎?#感覺統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每當接到自閉兒評估時,總會有媽媽問到「做感覺統合有沒有效?」這時我會先問兩個問題,一是「感覺統合指的是課程還是治療?」二是「怎麼會有這樣的疑問?」感覺統合指的是兒童發展過程中的一項基礎能力,而這基礎能力的完整建立,代表大腦能夠有效處理環境中的各種訊息,好讓個體(兒童)能夠做出正確的反應與行為,小至能把水杯正確拿起來喝水,大至上課能專心聽講、回答。當孩子感覺統合發生了問題,也就是「感覺統合失調」,此時就需要受過專業訓練的職能治療師來提供治療,才能幫助孩子改善問題與困擾。而坊間有許多感覺統合課程,它們與「治療」的不同在於,治療是根據每個孩子的需求訂定計畫並執行,就像是醫生必須「對症下藥」一樣。而「課程」則是有固定的進度、大綱、教案,就像是學校上課一樣,老師根據課綱進行教學。如果遇到有特別學不會的孩子,那就可能需要家教或補習,而這「家教」、「補習」在這裡就等同於「治療」了!很多自閉症家長遇到「感覺統合課程」就誤以為是「感覺統合治療」,所以就繳了費上課,結果發現沒有進步,就開始認為職能治療無效、感覺統合無效,導致職能治療師在進行治療時,有家長特別盯場,一但觸碰到「感覺統合」界線,家長就開始質疑治療師專業!除此之外,感覺統合理論中認為感覺統合能夠發展良好的第一條件就是「中樞神經功能的健全」,而目前醫學認為自閉兒是整個大腦出了狀況,所以中樞神經一定有了狀況,那麼感覺統合一定發展不好,治療也一定無效。這樣的論點導致有些人認為自閉症不需要接受感覺統合治療,而治療專家則從大腦發育的論點,認為只要繼續給予刺激,將有助於神經增生及連結,感覺自然能統合。曾有自閉症相關教育老師,為了推廣自己的理念與課程,大力鼓吹「感覺統合無用論」,認為科學認證少,是項偽科學。但從多年臨床經驗,我認為自閉症兒童可以多嘗試各種教育或治療,因為的確有些孩子接受感覺統合治療有效,有些則沒有。「自閉症研究」期刊在2019最新的研究中,有學者集結了2006年到2017年有關感覺統合與自閉症的研究,以美國特殊兒童委員會的實證醫學標準來探討。經過層層篩選與核對標準,結果發現,職能治療師所執行的感覺統合治療可作為4-12歲自閉兒治療選項之一,也就是證明了感覺統合治療對自閉症兒童是有療效的。期刊中也特別說明,有效的「感覺統合治療」指的是經過專業訓練的職能治療師所進行的療法,非一般從感覺統合理論所設計的遊戲或課程。感覺統合是兒童成長的發展項目,家長、老師、保母都可以幫助孩子感覺統合發展,但一旦發現感覺統合發展落後、失調,則需要尋找職能治療師協助,而非聽信一般課程宣傳而報課。如果真的不知道孩子是否感覺統合有問題,或者不知道是否需要感覺統合治療,那也可以尋找職能治療評估!這樣不僅降低家長焦慮、減少經濟負擔,重要的是,對於孩子才能有效率地提供協助!(文章授權提供/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

體適能、感覺統合是什麼?「超級小英雄」來解答!

體適能、感覺統合是什麼?「超級小英雄」來解答!#感覺統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請問在感覺統合和體適能課都會讓孩子跑、跳、翻、滾、爬等,有甚麼不同嗎?家長該如何幫孩子選擇適當的課程?對此,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解釋,感覺統合所強調的就是「感覺刺激」與「訊息統合」,因此讓孩子在快樂的遊戲當中獲得各種感覺刺激是感覺統合訓練的重點,當然過程當中也會有各種動作,這是因為當初感覺統合引進台灣時,是由職能治療師進行這樣的治療,因此並不會單純地只進行「感覺統合」,也會根據孩子欠缺的能力加以訓練!因此感覺統合可能與體適能會進行相同的活動,但是重視的點可能會有所不同!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這些親子教育問題,現在就由「超級小英雄」這個由專家設計的全腦開發節目來特你解答,全台唯一結合感統力、專注力、品格、情緒,提倡親子共學觀念的節目。將於每周日上午10點在超視頻道與你見面。家長們搞不定家中的小寶貝一直傷腦筋嗎?!歡迎爸爸媽媽有任何兒教問題,或想報名參加錄影,都可以上超視官網與優活健康http://superhero.uho.com.tw/,還有機會在節目中的狀況劇演出,由專家親自為您解答。

醫訊/笨手笨腳不是笨 談感覺統合迷思

醫訊/笨手笨腳不是笨 談感覺統合迷思#感覺統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感覺統合是大腦神經中統合感覺資訊的系統,為應付生存與生活需求,做出反應的過程及結果。感覺統合學科的研究及發展可以提供臨床上上的部分幫助。但因為大腦非常複雜複雜,因此這門學科會隨著最新研究發展及突破,不斷更新及補充、增減、修正。為此,台大醫院總院早期療育中心特規劃親職講座,這此主題為「笨手笨腳不是我的錯~談感覺統合與迷思」,為將邀請該單位黃暐恬職能治療師主講,黃職療師將教分享何謂兒童感覺統合,以破解其錯誤的迷思,名額有限,需先預約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地點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早療中心-親職講座時間:102年3月7日(四)下午14:00~15:00地點:台大醫院總院兒醫大樓(台北中山南路8號)4樓早療中心討論室(P04013室)洽詢:02-2312 3456轉70401或70405

夏天回憶!弘毓另類早療育樂營 感統結合遊戲助遲緩兒發展

夏天回憶!弘毓另類早療育樂營 感統結合遊戲助遲緩兒發展#感覺統合

根據內政部兒童局統計,台灣的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人數有逐年增多的趨勢,從民國89年的15,973人增加到民國99年的50,497人之多。弘毓基金會從93年開始即關懷台中山海地區發展遲緩兒童家庭的問題與需要,每年服務約700位慢啼寶貝,弘毓深感若能持續提供早療兒家庭適當的方法及資源就能夠有效增進早期療育的效果。把握六歲以前黃金期激發遲緩兒潛能,為了讓親子間有更多互動的機會,弘毓基金會每年在暑假期間都會辦理「早期療育親子潛能開發育樂營」,今年更特別增加舉辦兩場次,第一場次7/30、7/31兩天上午針對4~6歲兒童設計感覺統合融合遊戲的訓練課程,第二場次8/6、8/7兩天上午則針對2~4歲兒童安排課程。    弘毓基金會董事長王乃弘表示,舉辦「早療親子潛能開發育樂營」是為增加遲緩兒家庭親子互動的機會,讓家長們認識感覺統合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同時最特別的是邀請部分社區兒童一起參加活動,讓早療兒童和社區兒童能有互動融合的機會,社區家長也有機會可以一起認識兒童的發展觀念。    今年活動還請到台安醫院的何瑋健兒童職能治療師擔任講師,透過職能治療師的專業經驗,用淺顯易懂的授課和直接的遊戲操作互動,讓參與的家長們能直接學習吸收如何與孩子互動,更重要的是能將本次學習經驗複製回到家中使用。家長們在家裡也能輕鬆的理解孩子的需求,更能用符合孩子的學習方式來教育孩子。    本活動針對2~4歲及4~6歲兒童各辦理ㄧ場次育樂營,因為不同年齡層的兒童其發展歷程不同,每個年紀應具備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如對4~6歲的孩子設計握筆方式訓練、描字、仿寫、簡易圖卡說故事、團隊合作遊戲等融入課程中;對2~4歲則安排訓練其獨立完成穿脫衣服、訓練四肢的協調性、學習團體生活與遵守規範等。今年還邀請光田醫院社工室的自我保護劇場表演,以活潑的戲劇方式呈現,讓參與活動的兒童們從中了解如何自我保護,真的遇到危險時應該如何求救,也可讓家長們知道如何告訴兒童自我保護的重要性。    本活動報名時家長和兒童報名情況踴躍,預計有30對親子參加,有些家庭一聽到弘毓基金會要辦親子活動了,一家子都非常開心,二話不說直接報名參加。像是5歲的慢啼寶貝小黃媽媽和幾位家長都表示:「海線地區為早療家庭特別舉辦的活動真的不多,所以很珍惜每次參與活動的機會,很謝謝弘毓基金會的用心,以後有相關活動還是會熱情參與。」    弘毓基金會所服務的海線地區農漁工家庭比例高,觀念普遍保守,很多的遲緩兒家庭對於相關的早療資訊不清楚,甚至對家中子女的發展狀態也不清楚,不曉得自己的孩子發展是否慢了,也不知道有什麼較佳的教養方式跟孩子互動,家長雖然關愛孩子但卻不知該如何著手,常只能乾著急。弘毓基金會期待藉由本次活動的辦理讓更多海線家庭受益,增進親子間共同的歡樂回憶。如您對兒童發展有任何疑問,或是您對弘毓基金會辦理的活動有興趣,歡迎來電洽詢:04-26365175。

四歲兒討厭任何觸碰 原來是感覺統合失調

四歲兒討厭任何觸碰 原來是感覺統合失調#感覺統合

四歲的凱蒂(化名)對觸覺刺激太過敏感,在一次家族聚會時,爺爺趨近要抱她,她馬上退縮到牆邊,不安地扭動雙手,焦慮地注視著大家;平時媽媽替她洗頭、洗臉或剪頭髮,凱蒂多是排斥哭鬧;另外,凱蒂不敢玩盪鞦韆,奔跑、溜滑梯都令她感到害怕,爸媽在束手無策下,帶凱蒂到復健科就診。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復健科郭懿慧職能治療師表示,經過評估後,發現凱蒂有觸覺防禦和前庭功能障礙等感覺統合異常的問題。因此,針對凱蒂所出現的狀況,職能治療師依據感覺統合功能發展的程序,設計出一些適合凱蒂程度及興趣的活動,例如給予手指畫畫等活動,可使凱蒂在活動中自然接受到許多觸覺刺激。郭懿慧說明,經過半年循序漸進的減敏感和適當的前庭刺激等感覺統合治療後,亦即使用治療刷給予凱蒂觸覺刺激時,由身體較不敏感的部位開始,逐漸減敏感;另外先讓她適應規律的、小幅度的搖動或自己滾動,逐步地改善其前庭功能等,凱蒂終於願意和爺爺進行短暫的擁抱,同時也願意讓媽媽幫她洗頭、洗臉而不會哭鬧,並且願意坐在鞦韆上進行規律、小幅度的搖動。郭懿慧解釋,感覺統合即是大腦對於各種感覺訊息組織和整理的過程,尤其是來自於前庭覺、本體覺、觸覺(這三項乃是最基礎與最原始的),它們主宰了小孩子早期與環境互動的能力。感覺統合失調指的是大腦對於所接收之外在與內在的各種訊息,無法做一個有效的整合與判斷,進而做出合宜的表現。感覺統合治療的特別之處並非在於其使用的器材,也不是活動的新奇或複雜,而是提供的感覺刺激是適合孩子或是孩子所需要的;專業職能治療師所執行的感覺統合治療是依據個案感覺統合評估的結果來進行,目的是促進孩子的大腦統合功能。郭懿慧提醒家長,務必經由專業職能治療師詳細評估孩子的能力,確定有感覺統合的問題後,才能進行感覺統合治療,以免誤用了感覺統合的活動,非但沒效果,更可能增加孩子的負擔和壓力,甚至對身體造成不利的影響。孩子越小,對感覺統合治療的效果越好,尤其三到七歲是關鍵年齡;愈晚接受治療,效果愈有限,根據神經生理學理論,腦神經在七歲就發展成熟,所以十三、十四歲以上才接受感覺統合訓練者,其治療效果就不如預期。

寶寶學爬行 可增加心肺耐受力

寶寶學爬行 可增加心肺耐受力#感覺統合

爬行在寶寶的動作與知能發展佔蠻重要的地位,在爬行過程中除了手腳接觸地面得到不同地面給予四肢不同的觸覺刺激,同時四肢與軀幹亦需有足夠的肌力發展對抗寶寶自身的體重。對認知而言,爬行是寶寶身體有能力自主且準確移動的第一種方式,也是寶寶開拓視野的第一步,對於寶寶的認知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組長 - 江長奇指出,寶寶的爬行中,由於需要手腳合作才能將身體往前移動,藉此大量練習手腳協調運動,而在爬行時的心肺消耗是翻滾時所需消耗一倍以上,可以增加心肺耐受力,以期達到未來站立及快走時所需的心肺需求。寶寶七個月時會先學會獨立坐在地上,對周遭物體有興趣時會將身體轉為移向物體,因為手支撐力量不足會轉成趴在地上抬頭直視物體,以手抓地的方式企圖將身體移向物體這是寶寶開始學爬的第一步,但是因為手腳力氣不足,因此會看到寶寶空晃手腳身體卻無法前進,到七個月半時開始發展爬行,通常一開始因為是大腿貼地,所以大腿收縮時身體會後退,加上手臂伸直的力氣發展較早,因此一開始爬行通常會先向後爬,之後等到手腳有足夠的推力時再往前爬。早期寶寶爬的方式是肚子貼地採匍匐前進,等到身體軀幹有足夠的力氣支撐身體重量、且手腳可以一同將身體撐起時,才開始採取肚子離地的爬行方式。江長奇表示,每個寶寶開始爬行的時間不一致,有的比較早有的比較晚,通常六到十個月開始爬行是可以接受時間範圍,有些寶寶在學習站立之前並不經過爬行的階段,而選擇直接站立,這也是容許的生長歷程,有些家長認為寶寶不經過爬行會對未來造成不良的影響,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這兩者有相關性,但是不否認的爬行對寶寶的感覺動作與認知發展有助益,如果寶寶不排斥爬行的動作,可以多鼓勵寶寶在站之前多爬行。在此提供幾點原則讓家長鼓勵寶寶進行爬行運動:1. 不要太急迫讓寶寶進行爬行運動,先觀察寶寶的頭部控制是否成熟趴著時是否會以手肘撐地觀察周圍,對好奇的物體是否會想以雙手擺動企圖前進。2. 不要強迫性押著寶寶趴下,並推他向前進,這樣會令寶寶引起不舒服的感覺,應多以玩具誘導,將玩具漸漸遠離寶寶身邊,讓寶寶企圖以手腳擺動接近物體。3. 剛開始學爬行運動時,寶寶因為腳的力氣較為不足,因此爸媽可以將手掌貼近寶寶的手掌,跟著寶寶出力的節奏在寶寶腳一蹬時,跟著出力輕輕從出力的腳推寶寶一把,讓寶寶瞭解這樣的出力方式是可以讓身體前進。4. 在寶寶願意爬行時,進行爬行運動;當寶寶感覺累時就給予休息,不要勉強,尤其在剛學習爬行運動時。5. 可以分段跟寶寶進行爬行訓練,每次10~20分鐘,每天進行四次,一邊玩遊戲一邊進行。爬行運動可以給予寶寶感覺刺激、肢體動作學習與增進認知發展,但是不是每一個寶寶都必須經過爬行才會站立,家長不可著急或急迫,每個寶寶都有其獨特性,務必在寶寶願意的情形下進行。延伸閱讀:準媽媽手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