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www.pbf.org.tw在發展支持性照護的原則之下,在適當的時間給予早產兒可以忍受的刺激,是照顧早產兒的核心與執行照護的基礎。然而,我們要如何知道何時是「適當的時間」?什麼程度是「早產兒可以忍受的刺激」呢?要解答這些問題,我們必需從認識早產兒的暗示行為(infant cues)著手。「暗示」,是指可自然察覺的「特徵」、「提示」與「信號」,這些信號或特徵指引我們依循此訊號而行動。由於嬰兒尚未發展出語言,因此充滿「暗示」的非語言行為就成為早產兒主要的溝通管道,告訴照顧者應該如何行動,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因此觀察早產兒的暗示行為,能讓我們瞭解早產兒在面對刺激時的感受是否舒服,要繼續執行活動還是停止動作讓嬰兒休息。此外,我們也可藉著觀察早產兒的行為,評估早產兒的能力,進而協助早產兒從壓力中達到自我統整(self-regulation)。 暗示行為的內容與意義Als在1986年提出早產兒暗示的行為的內容,說明早產兒透過自主、動作、意識狀態三個主要的次系統來表現行為並與外界溝通。自主系統中所使用的溝通管道有呼吸型態、膚色、內臟活動穩定度;在動作系統方面是肌肉的張力、所呈現的姿勢、和身體活動的靈活度;在意識狀態系統方面,則我們可以觀察到意識變化的範圍,如睡眠週期和清醒時互動的能力、意識狀態變換快慢的特性,及意識清晰或模糊的強度。由於早產兒的行為是和環境互動所造成的,當我們觀察到早產兒的行為時,要注意當時的環境中是否有相關刺激輸入,如聲音、光線或正在做什麼處置,才能正確判斷早產兒對刺激所能忍受的程度。暗示行為的意義,可用早產兒應付刺激後產生的行為特性來分類。面對刺激時,他們通常會嘗試去應付外界所給予的刺激,當無法應付時,統整行為會失敗而轉變成「壓力行為」,如果自我統整成功,則可以看見早產兒出現具有「穩定」、「自我調節」、「自我保護」意義的暗示行為,表示早產兒對此類刺激可應付得宜,也表示早產兒已有某種的成熟度了。暗示行為觀察的項目在三個次系統中,我們分別要觀察哪些項目呢?Als所設計的早產兒行為觀察表,無論是實際記錄早產兒的行為,或是觀察練習都是很好的工具。觀察表使用的觀察時間有10分鐘,為看出行為的變化需每兩分鐘要重新紀錄一次行為。我們可以從行為觀察表的項目中,經由行為意義的解讀或判定,粗略區分出哪些是穩定的統整行為,哪些是壓力行為。基於個別性,最好能先記下早產兒的出 週數及觀察當時的矯正年齡,有助於對成熟度和行為統整能力有完整的了解;而在生命徵象,如心跳、呼吸的數值亦僅提供判斷的參考,主要還是看嬰兒當時的生理條件而定,以早產兒個別的基準線為主,例如生命徵象不穩定雖是指統整不良,但若有慢性肺疾病的早產兒,原本在安睡沒有刺激下血氧飽和濃度就一直是85,無法達到90,就不能判定統整不好,還是應與基準線做比較較為適當。常見的暗示行為 照護早產兒的過程中常看到早產兒出現許多的行為,以下分別說明三個次系統所需要觀察的內容,並描述較為常見的行為以加深對於暗示行為的印象:【自主系統】我們要觀察的是早產兒在刺激後所反應出來的生理功能,如心跳穩定度、呼吸的特性(暫停或喘氣)和速率改變、膚色改變(蒼白、花斑、發紺、紅潤)、血氧濃度變化、內臟反應(打嗝、嘔吐、反胃);以及跟自主系統相關的動作變化,這些動作變化,可能是神經元發出大量神經衝動所產生的訊號,如驚嚇、顫抖。【動作系統】在動作系統部分需看早產兒在動作統整上的變化,如四肢張力(軟弱或強直)、姿勢(屈曲向中線或向外伸張)、四肢活動的程度(平順或散亂)、臉部表情(平穩或痛苦);此外,我們也能在動作系動中發現較為成熟的早產兒有「自我調節」及「自我保護」的行為,表示他們已具有應付壓力的能力。常見統整不良的動作如手臂軟弱、腿屈攏、手臂伸展、腿伸展、溺水姿勢、散亂扭動、握緊拳頭、手指張開等;統整或自我調節良好的動作如腳交握、抓握、手伸到口等。【意識狀態系統】意識狀態部分主要觀察早產兒「睡」和「醒」的狀態變化,與清醒時的互動能力。有關「睡」的狀態是指睡眠週期,包含深睡、淺睡、昏昏欲睡、安靜清醒、活動清醒、哭泣六個狀態的週期性變化。在應用上,除觀察早產兒是否處於這些狀態以判斷是否給予刺激外,尚須觀察給予刺激(或任何醫護處置)過程中這些狀態轉變的速度,因為通常越小週數的早產兒其狀態較模糊且轉變快速,我們需提高觀察的敏感度才能避免早產兒承受過多刺激。「醒」的狀態是指早產兒清醒時的注意力和與外界互動的能力,如注視外界時眼神專注或散漫,專注時間長短等。其他有關清醒時的行為有煩躁、打呵欠、展眉、注視、避開、定眼直視等。暗示行為觀察建議 雖然上述行為極為常見,但我們少有機會仔細去觀察或瞭解。照顧活動的進行需要我們和早產兒雙方互動來完成,而非僅以我們的工作為導向,為了提供更優質的照顧,平時可撥空練習觀察早產兒的行為,瞭解行為意義及提升對行為的敏感度,才不致在照顧的過程忽略了這些小小孩所給予我們的訊息。對於行為觀察練習,在此提供一些建議。由於嬰兒的行為變化很快,開始練習時最好能挪一段約30分鐘的時間,避免受到打擾,以進行專注的觀察。因為一個人觀察時容易漏掉某些行為,因此可兩個人一起進行觀察活動,並記錄行為前後的護理活動或環境,如光線和聲音等等,觀察完畢可以對所觀察到的行為相互討論,而對行為的解釋若有疑義,可就教於觀察經驗豐富的相關人員。此外,如能將暗示行為觀察的練習列入在在職教育的內容,除能增加醫護人員對早產兒行為的瞭解,亦能讓單位醫護人員依照發展性照護之原則,共同討論這些暗示行為出現時所應採的措施,從而建立屬於該單位之發展性照護措施執行標準,在醫護人員照顧措施與單位整體品質上都能獲得良好的提升。 ﹝ 資料提供:成大醫院早產兒個案管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