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互動

親子共玩別宅在家 走出戶外增添互動

親子共玩別宅在家 走出戶外增添互動#親子互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0~6歲的小小孩每天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玩」,不用人告訴孩子怎麼玩,孩子就是天生玩家,因為在孩子的世界裡,他們的玩法千奇百怪,兒福聯盟表示,國內外已有許多研究均指出,「玩」不但可以激發出孩子的許多大能力,對於孩子生、心理都有很重要的影響。不過兒福年盟調查發現,有高達八成五(84.7%)的家長最常和孩子「宅在家裡玩」。四成六(45.5%)家長則認為沒什麼地方可以玩。兒盟調查結果顯示,多數的家長都認為玩對孩子是重要的,可以讓孩子擁有快樂的心情(78.3%)、促進肌肉發展(69%)等,但卻有近五成(45.7%)的家長每天專心陪孩子玩的時間不到1個小時,其中更有近二成(17.9%)的家長每天陪不到30分鐘!可見家長平常忙於家務或工作之餘,常常會忽略或減少陪伴孩子的時間,所以每天規劃出固定陪孩子玩的時間,養成親子共玩的習慣,便相形重要。本次調查發現家長(31.7%)每月花費500~未滿1000元在孩子玩的事物上,包含:買跟孩子玩有關的費用(玩具、繪本、書、CD等)及外出遊玩相關費用比例最高,其次為200~未滿500元,還有一成家長花不到200元,可見現代家長玩的支出在每月家庭支出所佔比例並不高。但也有近四成家長是每月花費超過1000元在孩子玩的事物上,有兩成甚至花費超過一千五,可見孩子玩樂的費用呈現一種M型化的發展,調查結果顯示親子共玩的類型傾向以免費或收費較低的活動為主。值得留意的是,有近四分之一的家長親子共玩的項目竟然是一起看電視,一成是玩3C產品,這種透過螢幕的玩法,親子間互動機會較少,並不適合親子共玩。而小小孩外出遊玩家長需要考量的因素更多,如交通便利性、遊戲環境的安全衛生、遊戲種類的合適性等等,七成九(79.4%)的家長則是常帶孩子到公園或戶外踏青。兒福聯盟表示,在孩子遊戲的過程中,「父母」扮演了很關鍵且重要的角色,父母的陪伴、適時的從旁引導,除可增加親子互動機會,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外,對於培養孩子愛、安全感、自信與熱情等正向能力有很大的助益。千萬不要輕忽「親子共玩」的重要性,多多陪伴孩子,因為父母是孩子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玩伴!(圖/兒福聯盟提供)

溝通幫助孩子敞開心胸 增進親子互動

溝通幫助孩子敞開心胸 增進親子互動#親子互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家庭是社會中最基本的單位,因此,融洽的親子關係是每個人都渴望的,親子關係實際上充滿挑戰性。想要品嘗親子關係的美好,有賴父母用心的經營,以及在挫折中不斷的學習和成長。在這過程裡,「溝通」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若孩子拒絕談自己的感受,便是在父母及自己之間築起一道牆,而父母也就因此喪失幫助孩子的機會。如何使用對的方法讓孩子敞開心胸呢?以下有「親子溝通的4個解密步驟」,供各位爸媽做參考。專家建議,家長們需主動傾聽,不加入己見。主動傾聽是父母會透過孩子的陳述,聽出孩子真正的需求,此時絕不可加入自己的意見、分析、評價及勸告,此舉不僅幫助孩子釋懷、接受自己並釐清問題,且因為「聽者」和「說者」都採取主動,也能增進親子之間的親密感與促進親子互動。而平時親子 相處時要用同理心,辨識孩子情緒。對孩子的感受和情緒抱持同理心,就能一步步打開孩子的心。當孩子遇到任何困難,要讓他知道有父母做他的後盾。另外,要注意的是,當父母希望孩子聽你說時,要多用「我」開頭的句子。「我…」的訊息也讓孩子擔負起改變自己行為的責任,試比較看看「我好痛,我不喜歡被踢。」與「你真壞,你不可以這樣踢人。」告訴孩子思考應負什麼樣的責任,而不是讓孩子感到愧疚或防衛,在加上正面鼓勵,培養堅韌能量,且為人父母理當不斷告訴小孩永遠愛他、支持他,但鼓勵或讚美都要避免不真誠、脫離現實,因為自信必須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不實的讚美對孩子反而有害。親子溝通,應以並肩同坐取代面對面。當青少年不覺得你在盯著他們時,比較容易打開心房;談大範圍的話題,如電視節目、運動等。但話題內容應該正面;要注意的是,青少年的溝通方法本來就和你不一樣。用開放式問句鼓勵他們談他們的世界,如「你那時候怎麼想?」;有時耍幽默常遭致反效果,讓他們覺得你認為他們的事沒什麼大不了。基隆市衛生局許明倫局長表示,父母親若自覺有親子互動溝通困難時,可尋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所提供免費諮商、討論問題,幫助自我檢視溝通不良的原因,達成雙方共識。

教養過動兒 親職訓練團體有效

教養過動兒 親職訓練團體有效#親子互動

專注力不足、容易分心、動來動去無法安靜下來、行為衝動不經考慮、怎叮嚀就是不能遵從師長或父母的指示等,這些是注意力缺陷過動兒童(以下簡稱為「過動兒」)最主要的行為特徵,這使得過動兒在學校的學習生活和人際互動產生多方面的適應困難,且往往惡性循環地讓以上的行為特徵更加嚴重;這些情形對父母所產生的衝擊與挑戰則呈現在他們對過動兒的教養態度。其中,父母假如使用不適當的管教方式,不僅讓小孩的行為問題得不到改善,長久下來,則轉變成複雜的青少年問題行為(例如:被/霸凌、犯罪、輟學問題),甚至可能影響成人期的社會與家庭功能。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陳三能主任說,關於過動兒在青少年期的犯罪行為研究顯示,長期多元的合併治療策略(藥物治療加上親職訓練團體、家族治療、以及個別的社會互動技巧訓練)能有效降低青少年期犯罪行為的發生。其中針對過動兒家長所設計的親職訓練團體,有研究顯示,此類團體對小孩問題行為的改善因素,主要與父母參加團體課程的出席率明顯有關;當父母的出席率愈高,孩子問題行為愈有顯著的改善效果。另一個小孩問題行為改善的原因也與父母有關,也就是父母參與此類團體訓練的心理準備程度;當父母準備要好好認識小孩的行為特徵,並願意配合團體訓練計畫,逐步改變與孩子的互動關係,也能有效改善孩子的問題行為。大致而言,親職訓練團體主要以增加父母對孩子特徵行為的理解力與同理能力,及提供處理孩子問題行為的教養技巧。這對常在教養小孩的自我期待和處理小孩在學校的行為問題中感到壓力與無助的父母們,除了帶孩子接受門診的藥物治療外,又多了一項加強親職教養能力、調節壓力情緒與心理支持的選擇。陳三能主任表示,親職教養能力方面,親職訓練團體主要以改變家長不恰當的教養行為(不停的責罵、嚴格處罰、過度注意小孩的負面行為),而以正向的教養態度面對小孩(專注於小孩的正面行為,規劃每日與小孩的互動時間與方式,塑造小孩聽話行為的技巧等)。當父母能夠在家中配合團體的教導原則,與執行團體所規定的回家作業,並且能夠對小孩進行前後一致的獎勵及懲罰的方法,則可以儘早改善小孩的問題行為,而且改善效果更可延伸至學校及其他生活環境。當父母學得恰當教養方式與孩子互動,不僅讓親子關係和諧,更增加親子間的親密度。孩子從與父母的良性互動中產生自信心,使其適應學校生活的學習能力增加,而正向影響孩子與同學和老師的互動關係。當我們的孩子健康快樂,這是父母最大的欣慰。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