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66歲男子工作時突然休克倒地,送到急診時已無呼吸心跳。台中慈濟醫院團隊判斷為突發心肌梗塞緊急放置支架,穩住生命徵象後採用低溫療法醫治,5天後甦醒,意識清楚能夠對答。
台中市66歲男子工作時突然休克倒地,送到急診時已無呼吸心跳。台中慈濟醫院團隊判斷為突發心肌梗塞緊急放置支架,穩住生命徵象後採用低溫療法醫治,5天後甦醒,意識清楚能夠對答。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53歲的曾先生有慢性腎衰竭病史,7月洗腎後突然頭暈昏倒,檢查發現為擴張性心肌病變合併嚴重心衰竭,過程甚至一度休克、昏迷不醒,院方以低溫療法控制,讓他體溫下降、減少人體和腦細胞的代謝速度、保護腦部功能,如今他不但能正常飲食、清楚溝通、四肢活動也都正常,期盼未來能重返職場。缺氧腦部受損患者 存活率增加40%台北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黃建元表示,心衰竭是常見的慢性病症,主因為心臟無法打出足夠的血液量供應全身需要,好發於65歲以上中老年人,5年內死亡率達50%。若為嚴重心衰竭患者,每年發生致命的心室纖維顫動,導致猝死的風險達30%,也就是俗稱的心臟麻痺,即使救回仍可能成為植物人。黃建元表示,研究證實低溫療法可為缺氧導致腦部受損的患者增加40%的存活率、25%的甦醒機會,藉由溫度控制及精密監測,讓患者恢復心跳後,也能恢復到意識完全清醒、甚至回到原本的生理狀態。通常昏迷指數小於等於8分、無遵循口頭醫囑小於6分(意識尚未完全恢復)、無禁忌症的患者,可於心跳停止經急救復甦後的黃金6小時內施行。嚴重創傷、懷孕及癌末患者 不適此療法然而低溫療法並非適合所有人,黃建元表示,若有中樞體溫低於32度、嚴重休克、難以控制的出血、無法終止的致命性心律不整、在心跳停止前即有失智或長期意識障礙、嚴重創傷、懷孕或疾病末期的病人,則無法適用低溫療法。低溫療法除了監測並調節體溫,需每隔半小時分別進行不同項目的檢查,包括生命徵象、皮膚溫度、寒顫、血液動力狀況、脈搏、中心靜脈壓力、水份吸收情形、機器水溫與流速等,以達到保護腦細胞,直到體溫恢復到36℃為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苗栗縣一名有氣喘病史的43歲男子,日前在家中突然呼吸急促,凌晨由家人陪同就醫,男子到達急診室時已嚴重呼吸急促導致說話困難、臉色發紺,血氧濃度更急降至79%,急診立即施予緊急氣管內管插管,隨後收治在加護病房時,男子突然心跳停止,醫師施予心肺復甦術,並以低溫療法治療,在醫療團隊照護下,最後男子康復「走」出醫院,順利回到工作崗位。急救過程大腦缺氧 恐變植物人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加護病房主任陳俊偉表示,病患送至加護病房不久,依然呈現重度昏迷,昏迷指數僅有3分,且瞳孔放大無光反應,呈現心跳停止確定無脈搏跳動狀態,加護病房團隊立即施予心肺復甦術,急救過程中,病患心電圖持續呈現電機械分離PEA(pulseless electric activity),俗稱無脈搏性電器活動,經10分鐘心臟按摩與反覆急救藥物處置,患者恢復脈搏。陳俊偉指出,因急救過程全身器官組織都處於嚴重缺氧狀態,急救後容易引發多器官衰竭,其中又以大腦半球缺氧所導致的缺氧性腦病變最令人擔心,因為大腦神經元壞死無法再生,缺氧容易導致患者急救後的神經損傷後遺症,甚至有成為植物人的風險。低溫療法可減少神經損傷後遺症苗栗醫院加護病房今年引進全身包覆式合併中心體溫監測的低溫療法,取代之前採用冰毯作為急救後腦部缺氧的低溫治療選項;目前低溫療法在研究及臨床運用上已相當盛行,低溫療法能改善心跳停止病人的死亡率、減少神經損傷的後遺症,因此引進全身包覆式低溫治療,能精準監測並控制病患降溫與回溫的所有過程,增加低溫治療的成功率,並降低回溫過程中可能造成的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32歲男子突然在家昏厥,被家人送至急診室,到院後呈現無呼吸心跳,經由醫護人員進行按壓搶救15分鐘後恢復呼吸心跳,但仍呈現昏迷,因此被送至加護病房進行「低溫療法」,第3天恢復意識。當「心跳停止」時,心臟無法將血液輸出,造成身體各器官組織嚴重缺氧,若未立即施以高品質的心肺復甦術,病人將很快死亡。由於腦部組織對缺氧的耐受性極差,於心跳停止約4分鐘後腦細胞即開始壞死,即使經急救回復自主心跳,大多數人的腦部已存留有永久性傷害,造成日後嚴重失能,甚至呈現植物人狀態。醫學上的低溫療法並非製造「急凍人」,而是將病患的中樞體溫降低至32-34℃,持續12-24小時。原理是因為體溫每下降1度,腦部的氧氣代謝率可以減少約7%。低體溫可減少大腦的電氣活動、抑制自由基的反應、減緩分解酵素活性,同時下降全身代謝速率和氧氣消耗量。「低溫療法」並非適合每個人低溫治療的主要適用對象是心室纖維顫動(VF)或無脈搏性的心室心搏過速(Pulseless VT)所造成的到院前心跳停止病患,然而對於其他心律造成的到院前心跳停止和所有的院內心跳停止,只要是成人病患,於急救後血壓穩定但意識仍呈現昏迷狀態,亦建議使用。不適用的情況包括懷孕、末期疾病狀態、心跳停止前即意識昏迷、嚴重凝血功能異常、嚴重休克、或急救後耳溫低於30℃。「突然猝死症」好發於青壯年該男子經由醫師李俊毅進行心導管與心電圖等檢查後,證實罹患少見的「布魯格達氏症候群(Brugada Syndrome),亦稱為「突然猝死症」。此病徵的心臟結構通常無異常,但會因為基因缺陷或心臟電流異常,而造成心律不整而昏倒、痙攣,甚至嚴重者會出現心室顫動引發猝死。多好發於青壯年時期,常在身體無異常狀況下突然昏倒或猝死。布魯蓋達氏症候群患者本身不易察覺罹病,若家族成員中曾有人曾莫名昏倒或猝死,最好到心臟科進行心電圖檢查,確認是否屬於遺傳到危險基因變異的高危險群,以利及早進行治療,預防猝死的風險發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寶寶的出生原本是全家人最高興的日子,但是新生兒卻有可能發生周產期窒息,因而可能出現缺氧及缺血性腦病變,所幸目前有低溫療法可提供治療,以改善缺氧及缺血性腦病變後遺症的嚴重程度。 活動力欠佳、哭聲減少、出現痙攣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新生兒科主任謝武勳表示,新生兒發生周產期窒息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早產、產婦胎盤功能不好、胎兒出生時出現窘迫等原因,當新生兒有周產期窒息的情況,在出生時臨床上可能出現活動力欠佳、哭聲減少,進而會因為缺氧及缺血性腦病變而有痙攣、停止呼吸等神經學的異常變化,這時若立即進行低溫療法,可阻止新生兒腦傷缺氧缺血後一連串的連鎖反應,並可避免造成更多神經細胞的死亡。 出生黃金6小時 持續治療72小時謝武勳主任指出,所謂的低溫療法,是在新生兒出生後黃金6小時內,採取全身性冷卻或是局部頭部冷卻治療,全身性或是局部頭部低溫療法差異性不大,兩者的效果都很好,主要是將中心體溫降低至攝氏33.5度至35度之間,持續72小時,之後再逐漸將體溫回升至正常體溫。 新生兒死亡原因之一 孕婦應定期產檢周產期窒息是造成新生兒死亡的常見原因之一,而且大多是因為發生缺氧缺血性腦病變,輕者可能只是出現暫時性腦水腫,嚴重者可能會變成癲癇、智能或肢體障礙、腦性痲痺等病況。謝武勳主任進一步指出,各年齡層婦女生產時都有可能發生新生兒周產期窒息,並不是高齡產婦才會發生,因此,孕婦都應定期接受產檢並保持警覺。 生產前後有任何狀況 應儘快就醫檢查所以,周產期孕婦若在生產前後有任何狀況,應儘快就醫接受婦產科醫師的專業檢查,倘若新生兒發生周產期窒息,應儘快於黃金6小時內接受低溫療法,並應在新生兒科醫師、小兒神經科醫師、復健科醫師、眼科等組成的專業團隊密切治療之下,才能減少憾事發生。(2016亞大周產期醫學會年會特別報導)(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現代醫療技術中,「低溫」也確實可以挽回部份急重症患者的健康。雙和醫院心臟內科賴志泓醫師表示,院外心跳停止的病人,縱使搶救回心跳與血壓,也常由於休克時腦部與其他器官的傷害,讓存活出院並保有自理生活能力的人少之又少,但是靠著低溫治療,可以讓康復的機會增加將近兩倍。一名65 歲林姓男子,過去曾發生數次暈倒,但是因為一兩秒後就醒過來,所以不以為意。不過某次騎單車的時候忽然暈倒失去意識,送到醫院急診室仍呈現昏迷狀況,由於呼吸微弱,每分鐘心跳不到40下,而且呈現完全心房心室的全阻斷。賴志泓表示,心跳、呼吸停止的患者,往往因缺氧時間過久,導致腦細胞或心肌細胞瞬間大量死亡;低溫療法可以延緩代謝速度,讓細胞不會一下子死亡,趁這段時間,合併其他療法,爭取搶救時機。國外學者也曾針對心跳、呼吸停止者進行低溫療法的研究,發現可以提高日後甦醒的機率,並且讓保有意識與自理生活能力的人增加將近兩倍。 賴志泓呼籲,突然昏倒的原因大多數都和心血管疾病有關,而心血管疾病平日不一定會有徵兆,所以大家應該養成定期做檢查的習慣,尤其是有高血壓或曾經昏倒的朋友,更是不能輕忽,儘管醫療技術不斷進步,但是如果有疾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是維持健康的最好方法。(圖片來源/雙和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