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

第3例茲卡現蹤 遊這3國要小心!

第3例茲卡現蹤 遊這3國要小心!#旅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今年第3例茲卡病毒確定病例現蹤,北部21歲男大生至越南探親,回國後陸續出現發燒、寒冷等症狀,昨日確認感染茲卡病毒。其他同行及同住接觸者均無疑似症狀,衛生單位已啟動相關防治作為,疾管署提醒,東南亞地區為夏季旅遊首選,現值病媒蚊活動期,民眾返國入境時如自覺可能感染茲卡病毒,返國後2 週內如有不適,應儘速就醫。新加坡、馬爾地夫、越南旅遊疫情建議列為警示我國自2016年迄今共16例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全球2015年起累計75國/屬地出現本土流行疫情,其中巴布亞紐幾內亞及開曼群島因近期已無疫情或先前疫情傳播已阻斷。疾管署目前將持續具流行疫情或可能有本土傳播之55國/屬地,包括亞洲新加坡、馬爾地夫、越南等3國,旅遊疫情建議列為警示(Alert)。印尼、泰國、孟加拉、柬埔寨、寮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及印度等曾有疫情,旅遊疫情建議列為注意(Watch)。新加坡上週新增3例病例,增加1個群聚區,今年迄今累計45例,目前1處群聚區。做好防蚊措施,著淺色長袖衣褲近期鄰近東南亞國家仍持續出現茲卡疫情,疾管署提醒,民眾到東南亞地區旅遊,離開流行地區後請落實「1+6原則」,暫緩捐血至少1個月、男女無論有無症狀,都應於性行為時全程使用保險套,欲懷孕者也應延後懷孕至少6個月。疾管署呼籲,孕婦感染茲卡病毒後可能導致胎兒小頭畸形或死亡,民眾若欲前往上述地區應做好防蚊措施,著淺色長袖衣褲、皮膚裸露處塗抹衛福部核可的防蚊藥劑、住在有紗窗、紗門或空調的房舍等,做好萬全準備才能不打壞夏季旅遊好心情。  

出國旅遊腹瀉 必備電解質液、益生菌

出國旅遊腹瀉 必備電解質液、益生菌#旅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暑假是國外旅遊的旺季,但國外的飲食、環境及氣候的不同,常引發胃腸的不適。在國外旅行時腹瀉,不僅無法享受美食,甚至造成全身無力虛脫,出現脫水症狀而需就醫診療,影響出遊的興緻及品質,又須面對國外昂貴的醫療費用與不便。口服電解質液 掌握4大要點小兒科專科醫師何成宜表示,腹瀉時最重要的處置與治療就是預防脫水,因腹瀉會造成水份及電解質大量流失,應補充水分及電解質以避免脫水。然而,口服電解質液的種類很多,但須注意幾個要點:(1)要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245mEq低滲透壓的配方。(2)口服電解質液需同時含有電解質鈉及葡萄糖相同比例,吸收效果最好。(3)選擇沒有添加香料的電解質液,以減少腸胃道的負擔。(4)補充具臨床效益的益生菌,讓腸道好菌增加。何醫師說明,發表於美國兒科學會的研究,口服電解質補充液是減少腸胃炎引發脫水的首選,效果等同施打靜脈點滴補充水分及電解質。何醫師補充,口服電解質液搭配益生菌的臨床研究,分別在義大利及歐洲多醫學中心進行,觀察急性腹瀉的兒童,同時給予LGG益生菌及口服電解質液,或單純補充口服電解質液,結果顯示合併LGG益生菌的口服電解質液能縮短腹瀉的時間,並且降低腹瀉的嚴重程度、減少住院的天數。何醫師也談到一位病患的案例,出國旅遊時上吐下瀉,藉由補充口服電解質液及益生菌,再輔助給予清淡飲食,持續補充後腹瀉明顯改善,避免了在國外就醫的困擾。國外旅遊期間避免生冷食物 適當補充水分何成宜醫師提醒,國外旅遊期間最好適量的飲食,適當補充水分,如腹瀉時不建議完全禁食,但須選擇清淡飲食,避免乳製品或高脂肪的食物,適時補充益生菌及口服電解質補充液,提供能量及減少腸胃道持續受損,預防脫水改善腹瀉,不讓腸胃道困擾影響快樂的旅途。 

夏日旅遊5要訣 東南亞記得防蚊

夏日旅遊5要訣 東南亞記得防蚊#旅遊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旅遊旺季將至,要如何確保自身旅遊安全,掌握各地流行病為出發前必接收資訊之一。全球各地仍有各式傳染病流行疫情,建議民眾出國可先至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查詢當地疫情狀況及健康旅遊資訊,另外也可以前往國內27家旅遊醫學門診合約醫院諮詢,除了可預先領取當地常備藥品,也能詢問醫師採取適當預防措施。東南亞菲律賓、泰國為登革熱流行區大部分民眾旅遊首選的東南亞及南亞,目前為登革熱流行區域,其中包含菲律賓、泰國、越南、印尼、馬來西亞、柬埔寨、寮國、馬爾地夫、新加坡等國皆為茲卡病毒警示區域;印尼、泰國及印度亦有麻疹疫情;巴基斯坦及阿富汗為小兒麻痺症發生國家。另外,中東地區如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約旦、科威特、阿曼、卡達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為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MERS-CoV)疫情警示區域。中南美洲的巴西、秘魯及玻利維亞則為茲卡病毒、黃熱病、登革熱及屈公病流行區域。保障健康 快遵守旅遊5大要訣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2015年迄今國人境外移入急性法定傳染病個案共861例,以印尼、越南、菲律賓居前三位。依感染疾病別來看,以登革熱(526例,61.1%)、急性病毒性A型肝炎(137例,15.9%)、桿菌性痢疾(37例,4.3%)居多。欲出國民眾可依循下列「健康旅遊5大要訣」確保旅遊健康,保障旅途健康:1) 出發前於疾管署「國際旅遊與健康>旅遊醫學處方箋」網頁,檢視最新傳染病疫情及預防方式。2) 於出發前4至8週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預防性藥物及接種疫苗。3) 旅途中注意飲食及個人衛生、妥善防蚊、避免接觸及逗弄動物、或飲用動物奶。4) 旅途或返國途中出現發燒、咳嗽、腹瀉、出疹等症狀,應於入境時主動向機場、港口的檢疫櫃臺報到,由檢疫人員協助及衛教。5) 返國後21日內,如出現疑似傳染病症狀,應立即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 

黃熱病高風險區 巴西旅遊注意防蚊

黃熱病高風險區 巴西旅遊注意防蚊#旅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期有規畫到巴西旅遊的民眾要注意防蚊,截至今年1月30日為止,巴西累計通報568例黃熱病疑似病例,其中107例確診,113例死亡,巴西近期黃熱病病例持續增加,且疫情有擴散趨勢。里約熱內盧州新增為風險地區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因人口與動物流動、部分地區疫苗覆蓋率低等因素,預期疫情可能擴散且傳播風險高。目前已將巴伊亞州(Bahia State)南部及西南部部分行政區、聖埃斯皮里圖州(Espírito Santo State,除維多利亞市區以外全區)、里約熱內盧州(Rio de Janeiro State)北方部分行政區新增為風險地區,欲前往旅遊者應加強疫苗接種。潛伏期3至6天 有冷顫、頭痛症狀黃熱病是透過蚊子叮咬而傳播,潛伏期為3至6天,典型症狀包括猝發性冷顫、頭痛、背痛、全身肌肉痛、食慾不振、噁心、嘔吐,部分患者在數小時至1天後進入中毒期,會有發燒、黃疸、蛋白尿及出血徵候,如流鼻血、牙齦出血、吐血或黑便,甚至出現肝臟或腎臟衰竭而導致無尿等情形。目前並無特效藥物可治療黃熱病,接種疫苗及落實防蚊措施可有效降低感染風險。疾管署再次提醒,民眾如需前往流行地區,行前2至4週可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及接種疫苗,於當地停留期間亦請採取相關防蚊措施,疾病管制署日前已將該國黃熱病旅遊疫情建議等級列為第一級注意(Watch),提醒民眾如計劃前往該國黃熱病風險區域,請提早至少10天先至國內26家旅遊醫學門診進行疫苗接種諮詢,於當地應做好防蚊措施,以避免遭蚊蟲叮咬感染。 

玩得盡興! 旅遊醫學4大措施

玩得盡興! 旅遊醫學4大措施#旅遊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暑期旅遊旺季已到,旅遊人數的增加,隨之而來的是病媒傳播隱憂,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國際醫療衛生單位,也都呼籲各國重視旅遊醫學的相關議題,旅遊醫學是一門經由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與疾病預防(disease prevention)來確保國際間旅客健康的學問,所涵蓋的內容包括了傳染病學、航空醫學、疫苗學、各類慢性病及內外婦兒等等領域的全科醫療,所以自然地成為家庭醫學界最新發展的趨勢。50%至70%旅遊者 曾有健康問題旅遊本是輕鬆愉快的事情,但其中也潛在著不少的風險,除了地區性原有傳染病之傳播外,尚有新興傳染病的陸續出現,例如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新型A型流感H7N9以及近來令人聞之色變的伊波拉病毒,根據國外統計,50%至70%的旅遊者在旅程中曾出現健康上的問題,而5%的旅遊者在旅程中需要尋求醫療的協助。透過教育和行前預防措施 降低風險輕者如水土不服、腹瀉,較嚴重者如因交通,或特殊活動所導致意外事件,甚至感染性疾病和當地的傳染病,除了有損個人健康外,更會導致境外移入傳染病,而對國民健康構成威脅,然而,旅遊醫學的存在,是透過教育和行前預防措施,來降低旅遊者風險,也一同保障國人的健康,所提供的門診服務如下:1) 旅遊前的諮詢評估以及預防接種。2) 旅遊期間各疾病的預防與處理。3) 旅行者旅遊時隨身藥品的建議。4) 旅遊後身體狀況的追蹤與治療。出發前4到8週 旅遊醫學門診諮詢出門在外,無論是度假觀光、商務洽公或是求學,人人都想要有一趟自在愉快的旅行,建議在前往世界各地旅行前預留一點時間,請於出發前的4到8週來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以確保旅遊期間的健康,減少旅遊相關危害的發生,讓自己的健康安全多一層保障,玩得更加盡興。  

旅遊旺季出遊 小心恙蟲爬上身

旅遊旺季出遊 小心恙蟲爬上身#旅遊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一名10歲女童和家人到花東遊玩,回來兩週後,卻突然出現高燒症狀,連燒5天都降不下來,爸媽只得趕緊帶她就醫,醫師發現病童臀部有個疑似遭蟲叮咬後的焦痂、腹部及手部有些微紅疹,抽血報告也顯示病童白血球、血小板數目及肝功能指數異常,加上病童近期曾去花東旅遊,即高度懷疑有恙蟲病的可能。恐致肺炎、腦炎 死亡率高達60%恙蟲病是我國法定傳染病之一,經帶有立克次體的恙蟎叮咬而感染,潛伏期約兩週,發病後病患會出現持續性高燒,伴隨劇烈頭痛,軀幹四肢冒出紅色斑狀丘疹,叮咬處則會出現無痛性焦痂,除了外顯症狀外,抽血檢查也會呈現白血球降低、血小板減少及肝功能指數上升的情況,如果沒有進一步治療,可能併發多重器官衰竭,如肝功能異常、肺炎、腦炎等,死亡率高達60%。治療方面,在給予口服四環黴素類抗生素,病患通常在48小時內就會明顯好轉,恙蟲病的危險常來自病患容易因症狀與其他常見疾病(如感冒)搞混,而延誤就醫時機,其次,臨床上也需要有經驗的醫師提高警覺。5~10月恙蟲病高峰期 出遊應提高警覺根據患者臨床表現、赴恙蟲密集地區的旅遊史、實驗數據等綜合判斷後盡快確診,通常經適當用藥後死亡率可低於5%,每年的5~10月是恙蟲病高峰期,暑假也正是許多親子出遊、野外露營的時機,家長們該提高警覺注意孩子有無異狀。

春節旅遊防茲卡 馬爾地夫等6國家要注意

春節旅遊防茲卡 馬爾地夫等6國家要注意#旅遊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道導)近期國際間討論最多的傳染病「茲卡病毒」,在中南美洲及東南亞等國家爆發,因為國際交流頻繁,臺灣於1月10日也出現首例自泰北境外移入確診個案,為進一步監控防治該病毒感染之發生,以維護國人健康安全,茲卡病毒感染已列入我國第二類法定傳染病,醫師如發現疑似個案,應於24小時內通報。感染者僅1/4會出現症狀新北市衛生局提醒,春節連假有出國旅遊規劃的民眾,應事先掌握各國目前流行疾病狀況,因應茲卡病毒流行,我國已提升中南美與加勒比海地區旅遊疫情建議至第二級警示(Alert)、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及馬爾地夫六國為第一級注意(Watch),前往上述流行國家時,一定要做好適當防護措施避免染病。衛生局指出,茲卡病毒的症狀與傳染途徑與登革熱類似,傳播的病媒蚊也相同(白線斑蚊及埃及斑蚊),但症狀較輕微,資料顯示感染茲卡病毒者約僅有1/4比例的人會出現症狀,若出國旅遊感染但無症狀回台灣,住家附近又孳生病媒蚊,很有機會造成本土疫情的發生,故除了出國做好適當防護避免被蚊蟲叮咬外,平時落實孳生源清除工作,避免孳生病媒蚊更顯重要。輕微發燒合併斑丘疹 應立即就醫衛生局強調,茲卡病毒尚無疫苗或特效藥物治療,前往流行地區旅遊的民眾應避免被蚊蟲叮咬,返國後執行自主健康監視,如出現發燒(通常是微燒)合併斑丘疹、關節痛、結膜炎、頭痛、後眼窩痛及噁心等症狀時,請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以利及早診斷與處置;而在台灣的民眾,透過定期清除住家周遭孳生源是降低感染茲卡病毒的重要工作。

今年首例!女赴香港旅遊染德國麻疹

今年首例!女赴香港旅遊染德國麻疹#旅遊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疾病管制署公布今(2016)年首例德國麻疹確定病例,為北部39歲女性,1月18日因皮膚多處出疹就醫,由於症狀未改善,且出現發燒、咳嗽、頸部淋巴腺腫大等情形,於20日再度就醫,經檢驗確認感染德國麻疹,目前個案健康情形良好並已解除隔離;由於其在暴露期間均於香港自助旅遊,研判為境外移入病例。孕婦感染恐造成死產、胎兒缺陷疾管署表示,個案於可傳染期間(1月11日至1月25日),除搭乘飛機返國及就醫外,其餘時間均於住家中,為防範疫情擴散,衛生單位已展開各項防疫調查工作,目前已掌握80名接觸者,包括親友、機上鄰近座位乘客、就醫時曾接觸之相關醫護人員及病患,目前尚未發現有懷孕中之接觸者,也沒有其他人出現疑似症狀,接觸者將追蹤觀察至2月15日。此外,因接觸者中包括已離境之外籍人士,疾管署將透過國際衛生條例國家對口單位(IHR National Focal Point)通知相關國家。去(2015)年共7例德國麻疹確定病例,其中包括4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分別為中國大陸2例、越南1例,另1例感染國家不明。國內民眾9成5以上曾經感染或已接種疫苗,一般人感染後大多症狀輕微;但孕婦於懷孕前期感染可能造成死產、自然流產,胎兒可能發生耳聾、青光眼、白內障、小腦症、智能不足及心臟病等先天性缺陷,甚至死亡。國內育齡婦女如經檢驗不具德國麻疹抗體,可檢具德國麻疹抗體陰性報告,至各縣市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免費接種1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欲前往疫區 先諮詢旅遊醫學門診疾管署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前,可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評估MMR疫苗接種需求;於流行地區應隨時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不觸摸口鼻,出入人潮密集地區可戴口罩加強自我防護。如有發燒、疲倦、鼻咽炎、耳後淋巴結明顯腫大,及伴隨全身性不規則丘疹等症狀,應儘速戴上口罩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暴露史。

Menu